標籤:

中陰身是什麼?


中陰又稱「中蘊身」、「中蘊有」、亦稱「中陰有」、「中陰身」。藏文「中陰」意為「一情境結束」與「另一情境展開」間之過渡時期。斷氣、甫亡謂「死有」,來世投胎(即轉世)時曰「生有」。

中陰:佛教說,人死後以至往生輪迴某一道為止的一段時期,共有四十九天。此時期亡者的靈體叫做中陰(Antrabhara),據說如童子之形一般。佛教以為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延請僧人為亡者做佛事,則亡者能得益。如此,每七日為一期,叫做『做七』。『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凈土』(隨願往生經)。『父母兄弟和上阿闍梨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梵綱經下)。

如果生了致命的大病,則是從發病開始,逐漸走向死亡,直到死後法性中陰出現之前的過程,就是臨終中陰;在臨終中陰之後,開始看到強光、聽到嘈雜的聲音、出現很多憤怒本尊等景象的過程,就是法性中陰;從投胎前尋找身體以及開始投胎的過程,就是有中陰,或說輪迴中陰。在這三種中陰期間,都有獲得解脫的機會。


謝邀。

本人是第一任中陰身吧吧主(專門搬運中陰法資料的勞力)

以下出自維基。若有興趣,歡迎訪問中陰身吧。

中有(梵文:antarābhava,藏文:bardo),又稱稱作中蘊、中陰、中有身、中陰身,佛教術語,意指生命在死亡之後,到下一期生命開始之前,的中間存在狀態。是生命輪迴的一部份,類似於一般所說的靈魂、鬼魂、魂魄、元神、細微身等,但佛教對它有自己的理論解說。

在佛教中,不同部派對中有的概念有所爭論,說一切有部支持中有學說,但大眾部與分別說部則不支持。現代南傳佛教不接受中有理論,但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則普遍接受中有的想法。

目錄 [隱藏]

1 概論

2 名稱釋義

2.1 中有

2.2 健達縛

2.3 意成

3 歷史

4 漢傳中陰身概述

5 藏傳中陰身概述

6 反對派的看法

7 中有的經典論說

7.1 阿含經

7.2 正法念處經

7.3 部派佛教

7.3.1 說一切有部

7.3.2 正量部

7.4 大乘佛教

7.4.1 大寶積經

7.4.2 大智度論

7.5 印度末期大乘佛教

7.5.1 中觀自續派

8 參見

9 注釋與引用

10 外部鏈接

概論

作為對於補特伽羅的見解之一,為有情一期生命結束到下一期生命開始的中間所存在的五蘊身,故名為中有身。是細微身的一種,類似但不同於西方所說的靈魂、中國的魂魄,一般以之為人類來世生命力的來源。在有情死亡之後,中陰身才會現起,自中陰期間會隨著因緣業報而投胎於有緣的父母,投胎時中陰身則會變滅掉,入胎識入住母胎後而出現另一個有情眾生,若因業報而出生到另外六道眾生的其中一道,則形成六道的輪迴。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中認為有「中有」的佛教宗派,對中有是否為「實有」即「自性有」是有爭論的。一般把中陰定義為五蘊的集合,是六道中下五道或天界之欲界、色界眾生(補特伽羅)在一期生命完結後,至於投生之前的中間存在狀態;當生天界中之無色界者,死時即於當處成無色界,並不會經歷中有期,故此不會有中有身。南傳上座部佛教與部份中觀派不承認有中有身,主張一般人死後,在死亡與投生之間是毫無間隔的,中有身並不存在。

名稱釋義

梵文:antarābhava,字根來自梵文:antarā,原義是介於兩者之間、中間,以及梵文:bhava,意為有、存有、存在、持有與延續,由這兩個字根組成。部派佛教時期的說一切有部論師首次為中有提出完整理論,他們將生命分成本有、死有、中有、生有等四有。他們認為,世間有情眾生,在死亡之後,在出生之前,在其間擁有的有情五蘊身,稱為中有。

中有連繫了生命的死亡,以及出生[1][2]。中有的形態,就像眾生在過世之間的外形,天人的中有外形就如天人,餓鬼的中有就像餓鬼[3],同類的中有,就可以互相看見,或是擁有天眼的修行者,也可以看過他們。中有的行動極為迅速,被業力與慾望牽引而走。如同一般的眾生,擁有完整身體與五蘊,但是他們不會被實際的物質阻礙。中有依靠香味為食,它的形態無法自在變化,保持在中有的時間也無法太久,很快就會投生到下一世去[4]。

《大毗婆沙論》記載,中有的異名有揵達縛(Gandharva),求有(sa?bhava?in)、意成(manomaya)三者[5]。《俱舍論》中,增加了起(nirv?tti)[6]。《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記載,「中有」的名字還有:健達縛、意行、趣生。[7]

中有

說一切有部論師,解釋為何要特別提出中有的原因,一是中有的存在較為細微,難以觀察,其他三有較容易觀察[8]。

第二個原因,是它只存在欲色與色界,無色界眾生沒有中有。在四生中,所有中有皆屬於化生。不歸屬五趣中的任何一趣[9]。因為這兩個理由,它與其它三有的差別較大,因此特別被稱為中有。

健達縛

健達縛的傳說起源於早期印度教傳說,主張父母之精與健達縛結合,成為人類胞胎,被釋迦牟尼引用[10][11]。

說一切有部論師,將契經中的健達縛,等同於中有[12],又稱它為食香、或香陰[13],但受到分別說部的反對,認為應解釋為蘊行[14][15]。

意成

說一切有部論師,認為中有由意識所成,所以稱為意成,或意生。又可以分成,由意識所成、由業所成、由異熟所成、由淫慾所成四種。

歷史

在佛教之前,數論派曾提出細微身理論,數論派認為細微身即是神我,是輪迴的主體。在死亡之後,細微身由肉體解離出來,投生到下一個生命,只有少數有神通的人可以見到。大乘佛教認為,數論派所說的細微身,等同於佛教所說的中陰。但是並沒有一個不變的細微身存在,細微身只是生命在轉變過程中的中間型態[16]。

早期結集出的契經(主要是四阿含經)中沒有提到中有,中有這個名詞首次出現於部派佛教時期,最早支持中有觀念並提出完整理論的部派為說一切有部。在說一切有部最早期論書之一的《法蘊論》與《集異門論》皆提到中有[17][18],但是沒有對這個名詞做出解釋,因此在更早時期,這個名詞應該就已經出現了。在分別說部所傳《論事》中,反對中有學說,顯示這個觀念很早在部派間就有所爭議。

各部派對「中有」有不同的定義,有人將其等價於補特伽羅,則可將其溯源至犢子部與正量部,如犢子部認為,存在一個「不可說我」,衪是六識的主體,攜帶著業,在輪迴中投生,正量部也繼承了這種說法。說一切有部提出四有,支持中有學說,在《俱舍論》與《順正理論》中曾破斥主張無中有的其他部派。

《論事》中記載,東山住部支持中有學說。

大乘佛教,主要承襲了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的中有學說。中有觀念從印度北傳至漢傳佛教,此外,在藏傳佛教中,由印度教傳入蓮花生大士和那洛巴傳承的密教中陰瑜伽,將中陰分為六者。

漢傳中陰身概述

一般中國民間信仰認為人死後會變成鬼,在北傳佛教看來卻不是這樣的。人死後,大部份亡者的心識一旦離開肉身,在投生六道任何一道之前,其心識便會因業力及對自己的執愛而得一種稱為「中陰身」的細微身,以這種身存在至因緣成熟(或最多七七四十九天)而再次投生為止。這種中陰身的所謂「身相」,並無生前實質,只是大概具身相而矣。中陰身並不享用實質的飲食,而以氣味為食[7]。中陰身與中國民間宗教所說的鬼並不相同,因為中陰身不具有生前之實質形象,也不會顯現在一般沒有神通的人眼前,亦不能改變周遭事物的狀態。

《大寶積經·佛說入胎藏會》記載,中陰身的身相,是他下一生的形相。如下一生將生畜生道者,形如畜牲而身如煙色;將生於地獄道的中陰身色如焦炭,行走時是倒立而行的;將生為餓鬼者身如水色,倒退而行;當生人界者,身如金色而平行;當生天界中之色界天者身色白而行動時如上升飛行一般;當生天界中之欲界天者身色亦為金色,行時如飛行上升。

北傳佛教典籍記載,中陰的時間長短不定,一般在「七七日」(49天)以內[7],但偶爾會更長。在此期間,中陰身會自然得到神通中的前五種(少分的),比如可以穿越固體,如房屋(神足通)、知道前生經歷(宿命通)。同時,也依生前所做業果報可能會看到一些幻像,這些幻像可能是由於過去所作善惡業所現,最後中陰身依善惡業果報會被某種境界幻像吸引,從而投生。

漢傳三藏中有龍樹菩薩所著《大智度論》,論中有幾處提及有中陰身。此論到了清辨論師和月稱論師時代已經在印度失傳,之後也就沒傳入西藏。

龍樹菩薩為「中觀」鼻祖,所以如果說中觀派一定是否定有「中陰身」,這是有爭議性的:在當代學者中,有一部分人懷疑此論並非龍樹菩薩所著;而印順導師就此問題探究後肯定《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的著作無疑。「中觀」中的「深觀」論著,如《中論》、西藏流傳的《入中論》(除了說十地菩薩的部分),重點是在破斥包括蘊處界的一切對法「自性有」的說法,問題是能否因為一個法的沒有自性,就說根本沒有這個法。

藏傳中陰身概述

藏傳佛教中有關中陰的說法,自成一派,不同於漢傳佛教。在《中有聞教解脫》中,分成六種中陰,此生中陰、睡夢中陰、禪定中陰、臨終中陰、法性中陰以及投生中陰。

西藏有蓮華生大士著《西藏度亡經》,索甲仁波切由此所著的《西藏生死書》曾暢銷一時。

反對派的看法

部派佛教中,大眾部[19]諸部、分別說部諸部,不認同中有學說。

大眾部認為,世間有情,在結束後,會立即轉變到下一生,不必假借中有[20]。且認為在佛經中,只有說三種業,沒有說順中有業,沒有業就沒有身。且佛經相傳,有人造五無間業,死後立即墜無間地獄,證明不必經過中有就會立即轉生。因此認為中有與佛陀教義相違。

分別說部中如化地部主張定無中有[21],赤銅鍱部的論書中,在上一期生命中,舊有分心的最後階段,稱為死心,一直持續到生命最後一刻,接著就進入下一期生命,形成第一個有分心,又稱結生心。在死心與結生心之間,是沒有間隔的,因此他們不認為存在一種可以投生輪迴的中陰身。

繼承了赤銅鍱部的見解,南傳佛教一般不承認有中陰身,斯里蘭卡和緬甸諸論師依據阿毗達磨及所傳承的三藏注釋主張:在這一世的死亡心與下一世的結生心之間,沒有任何心識剎那或「中陰身」這類的狀態存在。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投生下一世的本體,是含藏萬有的阿賴耶識,而不是中陰。

以清辨與月稱為代表的中觀派,認為生死是連續不停的,不能說自我離於五陰而存在,因此中陰身只是一種假名,是因為眾生的虛妄見識而產生的錯誤見解。

阿含經

《中阿含經·大品·嗏帝經》:

「複次三事合會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處。母滿精堪耐。香陰已至。此三事合會入於母胎。[22]」

《中阿含經·七法品·善人往經》:

「佛言。云何為七。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舍。有樂不染。合會不著。如是行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燒麩。才燃便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盤[23]。是謂第一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24]」

《雜阿含經·九五七經》:

「婆蹉白佛。眾生於此命終。乘意生身往生余處。云何有餘。佛告婆蹉。眾生於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余處。當於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25]」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26]記述了十七中陰有。如:

「複次諸天子。云何名曰第八中陰有道相續。若欝單越人臨命終時。則有相現。諸天子。其人見於園林行列遊戲之處。香潔可愛。聞之悅樂。不多苦惱。無苦惱故。其心不濁。以清凈心。舍其壽命。受中陰身。見天宮殿。

作如是念。我當升此宮殿遊戲。作是念已。即升宮殿。見諸天眾游空而行。或走或住山峰之中。或身相觸。處處遊戲。住於中陰。自見其身。升於天上。猶如夢中。三十三天。勝妙可愛。一切五欲。皆悉具足。

作如是念。我今當至如是之處。作是念已。即生天上。取因緣有。如是有分[27]。有上中下。生天上已。見於種種殊勝園林。悕望欲得。從欝單越死。生此天中。

如是一切欝單越人。生此天已。餘業意生。樂於欲樂。貪五欲境。歌舞遊戲。受愛欲樂。憙游山峰。多受欲樂。愛一切欲。何以故。由前習故。愛習增長。如是諸天子。是名欝單越人命終生天。生此天處。熏習遊戲。及死時相。是名第八中陰有也。

部派佛教

說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唯欲、色界。定有中有。[28]」

《阿毗達磨發智論》:

「如說四有。謂本有死有中有生有。云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諸蘊中間諸有。云何死有。答死分諸蘊。云何中有。答除死分生分諸蘊中間諸有。云何生有。答生分諸蘊。[29]」

《大毗婆沙論》:

「問應理論者依何量故說有中有。答依至教量。如契經說。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俱現在前。一者母身是時調適。二者父母交愛和合。三健達縛正現在前。除中有身何健達縛。前蘊已壞何現在前。故健達縛即是中有。

又經說有中般涅盤。中有若無。此依何立。

余經復說。此身已壞余身未生意成有情依止於愛而施設取。世尊既說此身已壞余身未生意成有情依愛立取。故知中有決定非無。若無中有意成有情名何所表。

又說過難證有中有。謂從此洲歿生北俱盧等。若無中有此身既滅彼身未生中間應斷。是則彼身本無而有。此身亦則本有而無。法亦應爾。本無而有有已還無。勿有斯過故有中有。」

正量部

《三彌底部論》搜集的理據:

「有中間有。何以故。斷間故。如佛語摩樓柯子。是時汝見聞覺知而已。汝爾時不在彼世界不在此世界。不在中間處。是名苦盡。我等見佛遣中間處。是故有中間有。

複次有中間有。如佛說跋蹉耶那修多羅。爾時佛語跋蹉耶那。舍此身未生彼處。是時意生身愛取合故。我說名為眾生。我等見佛說跋蹉耶那修多羅。是故有中間有。

複次有中間有。中間入涅盤故。佛語諸比丘。五種人名龍駒馬。何等五種人。中間入涅盤是名第一人。生入涅盤是名第二人。行入涅盤是名第三人。不行入涅盤是名第四人。上行入涅盤是名第五人。我等見佛說中間入涅盤故。是故有中間有。

複次身不至故。識無身不至彼。我等見身不至彼。是故有中間有。

複次天眼力故。佛言。我天眼見眾生落生。如是一切。若無中間有者。佛不說我天眼見眾生落生。我等見佛說。天眼見眾生落生。是故有中間有。

複次如佛說揵闥婆處故。佛言。三處合時。然後度入胎。何等三處合。父母和合揵闥婆來至前立。三事合時。然後度入胎。是名三處合。若無中間有。佛不說揵闥婆處。我等見佛說揵闥婆處。是故有中間有。

複次得相關故。柯羅羅作本乃至老無。中間色得相關。我等見得相關故。應有道度處。從死有受中間有。應有相關可成。

複次稻苗譬故。從稻生苗。從苗生稻。是色定法。何等為稻。前生有為稻。何等為苗。中間有為苗。又生有為稻。我等見稻苗譬故。是故有中間有。

複次光明世間故。如阿難所說。我聞世尊為菩薩時。從兜率天上。憶念智明下降母胎。是時一切世界光明普照。菩薩是時在中間有處。光曜遍照。然後入胎。我等見光明世間故。是故有中間有。

複次人慾受生轉變故。是人是其可往道近其邊。其人慾受生心轉變。不轉變不受生。如人從般稠摩偷羅國落。還從中生。何以故。不見異生道故無轉變。若無中間有不成轉變。不應見其所往道。是其所依處。是處見其所往道。如天眼見游空如神通。我等見人慾受生轉變故。是故有中間有。

大乘佛教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佛說入胎藏會》:

「中蘊現前。當知爾時名入母胎。此中蘊形有其二種。一者形色端正。二者容貌醜陋。地獄中有容貌醜陋。如燒杌木。傍生中有其色如煙。餓鬼中有其色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形色鮮白。無色界天元無中有以無色故。中蘊有情。或有二手二足。或四足多足或復無足。隨其先業應托生處。所感中有即如彼形。若天中有頭便向上。人傍生鬼橫行而去。地獄中有頭直向下。凡諸中有皆具神通乘空而去。猶如天眼遠觀生處。」

大智度論

龍樹《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義·第二十》(卷12):

「問曰:此細身微細,初死時已去,若活時則不可求得,汝云何能見?又此細身,非五情能見能知,唯有神通聖人乃能得見。 答曰:若爾者,與無無異。如人死時,舍此生陰,入中陰中。是時,今世身滅,受中陰身,此無前後,滅時即生。譬如蠟印印泥,泥中受印,印即時壞,成壞一時,亦無前後。是時,受中陰中有,舍此中陰,受生陰有。汝言細身,即此中陰,中陰身無出無入。譬如然燈,生滅相續,不常不斷。[30]」

龍樹《大智度論·釋初品中·禪波羅蜜·第二十八》(卷17):

「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亦有。一比丘得四禪,生增上慢謂得四道。得初禪時,謂是須陀洹;第二禪時,謂是斯陀含;第三禪時,謂是阿那含;第四禪時,謂得阿羅漢。恃是而止,不復求進。命欲盡時,見有四禪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謂:「無涅盤,佛為欺我。」惡邪生故,失四禪中陰,便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31]」

龍樹《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四緣義·第四十九》(卷32):

「「阿那」名不,「伽彌」名來,是名不來相;是人慾界中死,生色界、無色界中,於彼漏盡不復來生。

問曰:今世滅阿那伽彌、中陰滅阿那伽彌,此亦不生色、無色界,何以名為阿那伽彌?

答曰:阿那伽彌,多生色、無色界中,現在滅者少,以少從多故。中間滅者,亦欲生色界,見後身可患,即取涅盤,以是故因多得名。[32]」

龍樹《大智度論·釋實際品·第八十》(卷90):

「「六入」雖即是「名色」分,成就名「六入」,未成就名「名色」;「色」成就名五入,「名」成就名一入。是胎中時因緣次第名色因緣,是「識」。若識不入胎,胎初則爛壞。「識」名「中陰中五眾」,是五眾細故,但名為「識」。若識不入而胎成者,如一切和合時,皆應成胎![33]

印度末期大乘佛教

中觀自續派

清辨《般若燈論釋·中論觀十二因緣品》:

「往諸趣者。諸師各執不同:

如薩婆多人說言。有彼中陰。以有名色相續。往托生處故。

正量部人曇無毱多部人等說言。無彼中陰。但以行為緣。而識得起。爾時名為托生。

複次計有中陰者言。有色諸眾生等。於一處滅。是有色眾生。還相續生。無間前後起至彼異趣。名為托生。相續隨生故。譬如燈。以是故名色依止陰而有相續。從死剎那至受生剎那無間生故。名為受生。譬如現在人從此到彼。

複次無中陰者言。色界死有生有。二有中間更無中有。有漏故。譬如無色界死有生有而無中有。何以故。死有中間有身起者。非是中陰。身是報故。譬如現在所受得身。複次有身起者。是苦諦所攝故。譬以意體為身。往至異處。剎那剎那相續隨起故。而無中有。非一向有陰。汝立中陰義者。是義不成。

複次有中陰者言。若無中陰。云何得至後受生處耶。

複次無中陰者言。從死有相續至生有時。如授經。如傳燈。如行印。如鏡像現。如空聲響。如水中日月影。如種子生芽。如人見酢口中生涎。如是後陰相續起時。無有中陰往來傳此向彼。是故智者應如是解。

參見

六道:http://zh.wikipedia.org/wiki/六道

補特伽羅:http://zh.wikipedia.org/wiki/補特伽羅

注釋與引用

^ 《俱舍論》分別世間品第三:「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

^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23:「於死有後,在生有前,即彼中間,有自體起。為至生處,故起此身。二有中間,故名中有。」

^ 《俱舍論》分別世間品第三:「此一業引故,如當本有形。本有謂死前,居生剎那後。」

^ 《俱舍論》分別世間品第三:「同凈天眼見,業通疾具根。無對不可轉,食香非久住。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

^ 《大毗婆沙論》卷70:「如是中有有多種名:或名中有、或名揵達縛、或名求有、或名意成。」

^ 《俱舍論》:spar?a?cetanāvij?ā āhārā? sāsravāstri?u? manomaya? sa?bhavai?ī gandharva?cāntarābhava?? nirv?tti?ca…… ? 觸思識三食。有漏通三界。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

^ 7.0 7.1 7.2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云何生。由我愛無間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凈不凈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於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死生同時如秤兩頭低昂時等。而此中有必具諸根。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暗夜。作善業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極清凈天眼所行。彼於爾時先我愛類不復現行。識已住故。然於境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猶如天眼無有障礙。唯至生處所趣無礙如得神通。亦唯至生處。又由此眼。見己同類中有有情。及見自身當所生處。又造惡業者。眼視下凈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於此類生。若由余業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於余類中生。又此中有有種種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或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此說身往。非心緣往。或名趣生。對生有起故。當知中有除無色界一切生處。」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70:「問:余有亦在二有中間有自體起。三有所攝寧非中有?答:若有居在二有中間。輕細難見難明難了立中有名。余有雖在二有中間。粗重易見易明易了,不名中有。」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70:「複次若有居在二有中間。已舍前趣未至後趣說為中有。余有雖在二有中間而未舍前趣。或已至後趣故非中有。」

^ 《中阿含經》卷37〈151經〉:「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汝等頗自知受胎耶?』彼諸仙人答曰:『知也。以三事等合會受胎,父母合會,無滿堪耐,香陰已至。阿私羅!此事等會,入於母胎。』 」

^ 《中阿含經》卷54〈201經〉:「複次三事合會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處。母滿精堪耐。香陰已至。此三事合會入於母胎。」

^ 《大毗婆沙論》:「如契經說。『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俱現在前。一者母身是時調適。二者父母交愛和合。三健達縛正現在前。』除中有身。何健達縛。前蘊已壞。何現在前。故健達縛即是中有。」

^ 《俱舍論》:「欲中有身資段食不?雖資段食,然細非粗。其細者何?謂唯香氣,由斯故得健達縛名。」

^ 《大毗婆沙論》:「健達縛言,經不應說。彼無鼓等諸樂器,故應說蘊行,彼蘊行故。」

^ 《三彌底部論》:「如揵闥婆處故,曰向道故。是人先造善惡道,臨死時隨善惡業道向其人。曰:是故佛說揵闥婆處,不明中間有。」

^ 《大智度論》卷12:「問曰:身有二種:粗身及細身。粗身無常,細身是神,世世常去入五道中。......此細身微細,初死時已去,若活時則不可得求,汝云何能見?又此細身,非五情能見能知,唯有神通聖人,乃能得見。」「答曰:......汝言細身,即此中陰,中陰身無出無入。譬如然燈,生滅相續,不常不斷。」

^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10:「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眼,名為眼根。亦名所知,所識,所通達,所遍知,所斷所解,所見所得,所覺所現等覺,所了所等了,所觀所等觀,所審察,所決擇,所觸所等觸,所證所等證。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凈色。或地獄,或傍生,或鬼界,或天、或人、或中有,及修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眼,名眼處,名眼界,名眼根,名見名道路,名引導,名白名凈,名藏名門,名田名事,名流名池,名海名瘡,名瘡門,名此岸。如是眼根,是內處攝。」

^ 《集異門論》卷9:「云何化生?答:若諸有情支分,具足根不缺減,無所依託,欻爾而生。此復云何?謂一切天、一切地獄、一切中有,及一分龍、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復有所余諸有情類。支分具足,根不缺減,無所依託,欻爾生者皆名化生。」

^ 《異部宗輪論》:「此中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都無中有。」

^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23:「死有無間,生有即生。其理極成,故無中有。」

^ 《異部宗輪論》:「其化地部本宗同義……定無中有。」

^ 《增一阿含經·三寶品·第三經》:「比丘。父母集在一處。父母無患。識神來趣。然復父母俱相有兒。此則成胎。是謂有此三因緣而來受胎。」

《中阿含經·梵志品·阿攝惒經》:「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汝等頗自知受胎耶。彼諸仙人答曰。知也。以三事等合會受胎。父母合會。無滿堪耐。香陰已至。阿私羅。此事等會。入於母胎。阿私羅復問諸仙人曰。頗知受生為男. 為女。知所從來. 為從剎利族來. 梵志.居士.工師族來耶。為從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來耶。彼諸仙人答曰。不知。」訶梨跋摩《成實論·無中陰品》:「汝雖言阿輸羅耶那經中說有中陰。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是聖人不知此為是誰從何處來。則無中陰。若有者何故不知。」

^ 舍利弗《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云何中般涅盤補特伽羅。答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已斷五順下分結。未斷五順上分結。造作增長。起異熟業。非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余結而般涅盤。是名中般涅盤補特伽羅。問何故名中般涅盤補特伽羅。答由此補特伽羅。根極猛利結極微薄。已超欲界未至色界。於其中間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余結而般涅盤故。名中般涅盤補特伽羅。」

^ 訶梨跋摩《成實論·無中陰品》:「又汝言有中有滅者。是人於欲色界中間受身。於此中滅故名有中有滅也。所以者何。如經中說若人死何處去何處在何處。是義無異。」

^ 訶梨跋摩《成實論·無中陰品》:「又汝言和蹉經說。是事不然。所以者何。是經中問異答異。是和蹉梵志所計身異神異故如是答。中陰中有五陰。」

^ 惠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會雲,正法念正量部義。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七章大毗婆沙論的諸大論師,第二節脅.富那.馬鳴,第三項馬鳴:「古代的唯識學者說:『正法念處經蛇眼聞聲,正量部誦』。然從經文去考察,這是西北印度編集的,與說一切有部更相近。」

^ 《正法念處經》:「心生貪著。起心即取。取因緣有。一切有分。法皆如是。有因緣生。」「此取因緣。則有有分。即彼悕望。中有陰滅。而生異陰。有受陰生。」

^ 《部執異論》:「說一切有部是執義本。……欲色界中有中陰。」《十八部論》:「彼薩婆多根本見者。……欲界色界有中陰。」

^ 《大毗婆沙論》:「云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諸蘊中間諸有。此則一期五蘊四蘊為性。問何故此有說名本有。答此是前時所造業生故名本有。問若爾余有亦是本有。皆前時所造業所生故。答若是前時所造業生粗顯易覺明了現見者說名本有。余雖前時所造業生而微隱難覺非明了現見是以不說。云何死有。答死分諸蘊則命終時五蘊四蘊為性。云何中有。答除死分生分諸蘊中間諸有。則二有中間五蘊為性。問何故此有說名中有。答此於二有中間生故。名中有。問若爾余有亦是中有。皆於二有中間生故。答若於二有中間生非趣所攝者名中有。余雖二有中間生而是趣攝不名中有。云何生有。答生分諸蘊則結生時五蘊四蘊為性。問此四有幾剎那幾相續。答二剎那謂死有生有。二相續謂余有。」「如說七有。一地獄有。二傍生有。三鬼界有。四天有。五人有。六業有。七中有。彼說五趣及彼因彼方便名有。謂地獄有等即是五趣。業有是彼因。中有是彼方便。」

^ CBETA, T25, no. 1509, p. 149, b20-29

^ CBETA, T25, no. 1509, p. 189, a10-18

^ CBETA, T25, no. 1509, p. 301, a4-11


印光大師談中陰身

中陰者,即識神也。非識神化為中陰,即俗所謂靈魂者。言中陰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執。中陰之死生,乃即彼無明心中,所現之生滅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論也。中陰受生,疾則一彈指頃,即向三途六道中去,遲則或至七七並過七七日等。初死之人,能令相識者,或見於晝夜。與人相接,或有言論。此不獨中陰為然。即已受生善惡道中,亦能於相識親故之前,一為現形。此雖本人意念所現,其權實操於主造化之神只。欲以彰示人死神明不滅,及善惡果報不虛耳。否則陽間人不知陰間事。則人死形既朽滅,神亦飄散之瞽論,必至群相附和。而舉世之人,同陷於無因無果,無有來生後世之邪見深坑。將見善者則亦不加惕厲以修德,惡者便欲窮凶極欲以造惡矣。雖有佛言,無由證明,誰肯信受。由其有現形相示等,足征佛語無妄,果報分明。不但善者益趨於善,即惡者其心亦被此等情理折伏,而亦不至十分決烈。天地鬼神,欲人明知此事。故有亡者現身於人世,陽人主刑於幽冥等。皆所以輔弼佛法,翼贊治道。其理甚微,其關係甚大。此種事古今載籍甚多。然皆未明言其權之所自,並其事之關係之利益耳

中陰雖離身軀,依舊仍有身軀之情見在。既有身軀之情見,固須衣食而為資養。以凡夫業障深重,不知五蘊本空,仍與世人無異。若是具大智慧人,則當下脫體無依。五蘊空而諸苦消滅,一真顯而萬德圓彰矣。其境界雖不必定同,不妨各隨各人之情見為資具。如焚冥衣,在生者只取其與衣之心。其大小長短,豈能恰恰合宜。然承生人之情見,並彼亡人之情見,便適相為宜。此可見一切諸法,隨心轉變之大義矣。死之已後,尚未受生於六道之中,名為中陰。若已受生於六道中,則不名中陰。其附人說苦樂事者,皆其神識作用耳。投生必由神識與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時,即已神識住於胎中。生時每有親見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時,代為受胎。迨其胎成,本識方來,代識隨去也。慾海回狂,卷三第十二頁,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曾有此問。原答頗不中理,光為之改正,當查閱之。原答雲,譬如雞卵,有有雄者,有無雄者。未有識托之胎,如卵之無雄者也。不知卵之無雄者,即令雞孵,亦不生子,何可為喻。光只期理明,不避僭越。

故為居士陳其所以。圓澤之母懷孕三年。殆即此種情事耳。此約常途通論。須知眾生業力不可思議。如凈業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現凈土。惡業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嬰罰於幽冥。命雖未盡,識已投生。迨至將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體。此理固亦非全無也。當以有代為受胎者,為常途多分耳。三界諸法,唯心所現。眾生雖迷,其業力不思議處,正是心力不思議處,亦是諸佛神通道力不思議處。光近十餘年,目力不堪為用,故於經論不能廣引以證。然其理固非妄出臆見,以取罪戾也。死生,眾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權。願閣下不惜廣長舌,以因果報應為轉煩惱生死,成菩提涅盤之一助。則法門幸甚,眾生幸甚。

《印光法師文鈔》上冊,頁二一九,復范古農居士書二


在上座部經典里並沒有提到中陰身這個概念哦

這很值得大家注意。

像帕奧禪師也曾回答過這類問題:有的人類死後會有短暫的轉生到鬼道的狀態,這個過程或被稱為中陰身。

在修行緣起智的過程里,依於心的相續變化來觀察的話,可以看到,臨命終時死心一生起,直接就到了下一生的結生心。

像鬼道、地獄道、天道,這都是直接化生的,一旦命根壞滅,眾生就會馬上發現自己以另一種生命形式,來到了過去不熟悉的生存界里。

當然也有一些特別的例子,在這裡通過一些經典記載的故事來解說:

像南傳《天使經》里有講到,一些有機會生起善心的人投生到地獄裡,會有四天王天下來的判官來審問,為他們提供能夠直接生起善心的機會:記憶起做人時所造的善業,而不必承受地獄不可言說的痛苦。

也確實有很多眾生因為判官的提示,而記憶起善業,直接轉生為天人。

是不是很神奇呢?

人在臨終時生起的心也確實非常的重要。但這件事並不能被很好的控制,在無常的輪迴中,恐怕只有證得聖道聖果,確定會趨於解脫,才能對下一生的善生地有信心。

在佛陀時代有位比庫,自己很早出家,有很好的修行。到了他父親晚年時,尊者的父親也出家成為了比庫,但修行有限,臨命終時出現了可怕的境界。

結果老人就叫喊著自己的兒子,尊者來到一看,知道這是父親將死,會投生到惡趣,不善心正在強烈地生起。

比庫就為父親做臨終的引導咯,他在佛前做了花的供養,並告訴父親,這是為你做的供養,你可以做意,以供花的功德,對佛陀生起信心。

結果他的父親做意之後就看到殊勝的場景,高興地對兒子說:讓一讓,孩子,你的繼母們來接我了!

這是看到了依於自己的善心,生起的欲界天的結生心,並且已經有天女在迎接他了。一般來說,有殊勝善業的天人會有依照自己善業所成的大小不一的宮殿;也有的善業不強的天人沒有自己的宮殿,而是為別的天人服務而住於他人的宮殿中。

還有過去有正在禪修的比庫,命根斷結,直接投生到了天道。由於保持著禪定,而不知道自己已經轉生。天人們就拿了一面鏡子照在他的面前,並告訴他,你已經來到了天道。這位尊者很失望,因為發現自己沒有趨於涅槃解脫,而是由於禪定的善業,轉生為了梵天人。尊者就做意,繼續精進禪修,結果就離開了天道,繼續上升。

在死亡與結生方面,上座部的經典和講解阿毗達摩這類的書籍中有很多的講述,內容非常清晰:眾生依於自己的心而生,依於自己的心而趣向自己生起之心相應的生存地。

常常生起善心,或者具備強有力的善業來影響結生,自然會比較有把握;

而相反,如果在自己業的海洋里,沒有多少善的心生起,自然會懼怕死亡,對於投生感到恐懼。

那什麼是善心呢?嚴格來說,越是能夠領受正法的利益,越是能夠常常感受到心的輕安、寂靜、沒有違犯、沒有依著集齊的,也就是遠離苦的,遠離不善的,遠離種種煩惱的心咯

這樣的心如果再有了禪定,並且能夠在臨命終時也保持禪定,就能夠結生為殊勝的梵天人,相好光明。

當然,如果具備了很高的,到達了無色界的禪定,或者外道的無想定,依於這樣的業來投生,在佛教看來是不推薦的。到了那裡沒有色身,沒有耳根色,是沒法聽聞佛法的。如果能夠在無色界繼續修行,也只能依於過去修行的成果來繼續。

投生的問題並不複雜,重要的是依照佛陀所教導的,常常做意:眾生是自己業的所有者,也依照自己的業來結生。

想要有好的下一世,那就讓心有更多的善、更純然寂靜不集齊的善生起咯

想比較有保障,那就精進禪修,持戒、聞法,讓心趨於一境性咯

想要有真正的保險,那就證得聖道聖果,如是絕不會再墮落三惡道,而一定能結生於殊勝之地,有殊勝的名法色法,有殊勝的親人眷屬,也懂得對佛法親近。

中陰身呢,不同的修行有不同的解讀,當然,具備很高功德的修行者有能力看到過去生,看到結生或死亡時的心路過程,甚至看到下一生能夠投生到何地。

想要自己能有清晰地了解,那就好好禪修,好好聞法,認真持戒。有了很輕盈有力安定的心,就有能力來修行觀智和各種神通咯

有了宿命通、天眼通,最好再有他心通,就能很清晰地了解生死輪迴中種種的心。

祝大家在正法中得自由,得明覺,於違犯、於不善,於一切苦,得解脫、得遠離。

薩度!薩度!薩度!


什麼是中陰身?

——佛教正覺同修會親教師(大乘法真實履踐者)電視弘法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要來和大家探討的題目是:什麼是中陰身?

中陰身這個名稱,我們從這個名字的意義就知道說,他就是眾生死了以後,還沒有受新的果報身之前,所受的一個中間的五陰身,叫中陰身。中陰身他的這個法義,他的內容,我們要來引用《瑜伽師地論》中彌勒菩薩為我們的開示,來解說這一段。論中這麼講,彌勒菩薩這麼開示:

【而此中有必具諸根,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業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瑜伽師地論》卷一)

我們先來看這一段論文,論文中彌勒菩薩這麼講,說「中有」就是指這個中陰,因為這個中陰身是這一生死後,下一生這個果報身之前的這個五陰身。而「有」的意思就是三界有,所以稱為中有。這個中陰身他是具足諸根的,也就是說他是具足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具足的。這個造作惡業者,他所得的中陰身,他是好像這個黑色的羊一樣這麼陰暗;那麼作善業者所得中陰身呢,就好像穿了白衣的這樣的亮,這樣一個亮的亮度的情況。那麼告訴我們說這個中有,也就是這個中陰身呢,他是隨著這個有情,到底他是屬於下一個果報是屬於哪一類的,下一個果報是屬於哪一類的情況之下,他的中陰身所出生的,就是與他下一個果報那個類是同一類的。譬如說:他下一個果報是屬於畜生類的牛或是羊,那他這個時候的這個中陰,就屬於牛或羊的那一類;如果說他下一個果報是屬於欲界天的天人,那麼他現在出現的中陰身,就屬於欲界天的那一類的中陰身;如果說他下一個果報是屬於人,那麼他的這個中陰身呢,也就是跟人相似的中陰身。這一段說「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也讓我們知道,中陰身他到底他是什麼樣形狀,原來他不是固定的,他要來看待到底他下一個果報身是屬於哪一類,那麼他的中陰身就是跟那一類。所以說,如果有能夠看到中陰身的人,看到是什麼類,就會知道這個中陰他即將往生的是屬於哪個果報,從這一個地方就可以知道。

接下來這個論文又這麼說,彌勒菩薩這麼開示: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於此類生,若由余業可轉。】(《瑜伽師地論》卷一)

這一段論文,我們也先來看看它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中陰身,他如果還沒有得到出生的因緣,他下一個果報身的因緣還沒到,這個因緣還沒到,他這個中陰身有七天的壽量。假如說在中間他生緣到了,那就不一定說一定要七天,也就是可能兩天三天,他的生緣到了;所以說,如果有生緣,那就不一定說一定要七天才會去受生,就是這個意思。那如果說七天到了,這個受生的因緣還沒有到,那麼這個中陰身他會壞掉會死掉。也就是說這個中陰身,他有七天的壽量,還沒有下一個生緣,還沒滿足的時候,因緣還沒具足的時候,他就會壞掉,會再出生新的中陰身,所以叫死而復生。那麼新的中陰身出生以後,也是七天的壽量;這樣子輾轉,等於說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假使說他受生的因緣一直還沒有到,這樣的七天總共有七個;也就是說,這個中陰身會經歷七個七天,經歷七個七天以後,那麼一定有生緣。也就是告訴我們說,這中陰身第一個七天壞了以後,第二個出生以後又是七天,那第二個七天的這個中陰身,壞了以後再出生第三個中陰身,又有第三個七天,他這樣的一個輾轉,到了第七個七天,中陰身第七天到了以後,他一定有生緣的。

這個中陰身七天死了以後,有可能是直接在同一類的身中生,譬如說人或者說畜生類。假如說我們剛剛講是牛或羊,比如說牛的這個中陰,在七天死了以後,壞了以後,一直還沒有父母緣還沒有到,那麼它下一個七天的這個中陰的類別,還是一樣是牛的中陰。可是如果有別的業可以轉變的,譬如說,這位有情的眷屬,家人為他追福資助他,譬如說為他供養三寶,為他廣行布施,然後為他去造作這些護持正法的業迴向給他;那因為在中陰中的這個有情領受到了眷屬為他的追福,他領受到了後,心念能夠一念了知說,原來過去所造的業要懺悔;因為在人的時候造作的惡業,導致現在淪為這個牛的中陰,因為家人眷屬為他追福,他一念懺悔他的罪業,領受家屬為他所造的福以後,他就可以轉變,轉變可能轉變為人的中陰。

所以,這段論文告訴我們說,在七天的期限死了以後,中陰身下一個中陰有可能會轉變——如果有餘的業,如果有其他的這個善業的話。那也有可能是什麼呢?也有可能說他是屬於這個人的中陰,可是在人的中陰的時候,因為當時可能眷屬在爭吵,在他靈前爭吵,導致這個往生者起了瞋念,起了嗔心以後,造成第二個中陰變成畜生道的中陰,也有可能。所以我們說,往生者在中陰階段的時候,家屬千萬一定要為他追福,為他齋戒,不要再殺生,同時能夠去廣行布施,或者是供養三寶,護持正法,把這個福業迴向給這個往生者,讓他可以藉這個福能夠往生善處,因為在中陰的階段還是可以轉變的。這段論文在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接下來呢,彌勒菩薩又這麼講:

【此中有有種種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或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瑜伽師地論》卷一)

這一段論文告訴我們說,這個中有、這個中陰有很多名字。稱為「中有」是因為他是「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就是我們前面告訴大家說,在這個果報身死了以後,在下一個果報身還沒出生之前,中間的五陰身,所以稱為中有。或者稱為「健達縛」,健達縛其實它是梵文的直譯,我們漢文的意思稱為「尋香」,那尋香而行,也就是說這中陰,他是依止於這個香,來滋養他的五陰身的,所以中陰身他是要依香而食的,他需要以香來當作他的滋養他色身的食物,所以是香來滋養他的色身。「或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也就是說,只要有情他還沒有依於聖道修道,來斷除意根相應的俱生我執煩惱,意根相應的俱生我執煩惱,就是指我見、我愛、我痴、我慢,只要意根還沒有斷除俱生我執煩惱情況之下,那意根祂會把這個五蘊,以及依五蘊而有的見聞覺知,當作是自己,當作是真實;所以,意根祂為了要取得這個五蘊身,祂就會去受生,所以這個中有才會有這個意行,這個名稱出來。

那接下來呢,這個論文又這麼講:

【又彼生時,為是化生,六處具足……將受生時,於當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由此於彼起其欣欲,即往生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前應知。】(《瑜伽師地論》卷一)

那麼這一段論文,為我們開示了什麼意思呢?就說這個中陰身,他出生了,是以化生為出生的方式,就是以這個已經毀壞的五蘊身,依止於已經毀壞的五蘊身而化生,那麼化生的結果還是六處具足。六處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有這六處當然就有見聞覺知。那當受生的時候,也就是要前往去受下一個果報身去受生的時候,他會在他要受生的處所,看到跟自己同樣的「同類」;自己同類,譬如說是人,就是人的同類,自己如果是當時是天人的身,天人就是他的同類,如果當時自己的五陰身,是屬於畜生類,是牛或羊,就會看到自己同類的牛或羊。所以,在看到自己同類的「可意有情」,以人來講的話,人的中陰他會看到與自己同類的可意有情,就是看到自己的父母。他在作什麼呢?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和合。和合的過程裡面,因為他的根本煩惱的關係,在這裡面,他就對異性產生了這種欲愛,產生了欣樂跟欲愛,產生了顛倒想;這個時候呢,會被這個欲愛的境界所拘束所障礙了,而不知道說那是父母,不以父母想,而是以什麼想呢?以自己要與自己的異性去和合而想的這個念頭往生處去,所以就投胎去了。投胎去了以後,當然中陰身就毀壞了,說這樣子就是中陰身就壞了,然後投胎就受生了,就是死生的道理。

所以,前面這一段論文讓我們知道說,中陰身他是化身,中陰身有七天的壽量,中陰身他有各種類別中陰身;同時,中陰身他在中間的階段,如果說家人眷屬為他追福,他也可以轉業,轉變的,或者說如果家人眷屬不小心說了什麼惡言,讓這個中陰有情生氣,也可能轉業。同時讓我們知道說,在中陰的階段會去受生的道理,是因為意根,還有這個相應的四根本煩惱。同時會以顛倒想來入胎,如果說具足根本煩惱,當以顛倒想來入胎,不以父母想而入胎,以自己要與這個異性和合而入胎。那這個就是讓我們知道中陰身的行相。

現在我們知道說,有中陰的情況之下去受生,那六道有情大部分是有中陰的,除了兩種情形沒有中陰。哪兩種情況呢?第一種情況是生到無色界。因為出生到無色界,他本身在人間的時候,一定要證得四空定的,證得四空定本身他是屬於精神狀態,他自己已經可以脫離這個色的系縛,所以他可以證得四空定;那四空定本身的果報呢,純粹是一種精神狀態,所以受生於無色界,是不經過中陰的。第二種沒有經過中陰的,是造極大的惡業,造極大的惡業,讓他生身入地獄,而沒有經過中陰身。那這個生身入地獄的情況呢,我們舉一段經文來為大家說明。在《楞嚴經》裡面佛這麼說:

【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楞嚴經》卷八)

好!這一段經文佛告訴我們說,有一位比丘尼叫作寶蓮香,寶蓮香比丘尼出家以後,依止於佛而出家修學,她持了菩薩戒,菩薩戒本身它是告訴我們,不能殺盜淫妄等等,有十個十重戒;可是她卻私底下行淫,因為出家已經是要斷淫,她是「私行淫慾」;同時她毀犯了菩薩戒,毀犯了佛語以後,還妄言說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這樣子來妄言這些因果;講這個話完了以後,就女根生大猛火,節節「猛火燒然」,生身入無間獄,因這個罪太重。另外講到瑠璃大王,瑠璃大王他因為起瞋,要誅殺瞿曇這個釋迦族,不顧世尊來跟他勸阻,他把這個釋迦族整個誅滅了,這個罪業非常重,所以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另外一位是善星比丘,善星比丘他跟隨著佛修學,在佛座下出家,佛經常跟他諄諄教誨;可是這個善星比丘卻不信佛語,他卻一直在讚歎外道,讚歎外道什麼呢?讚歎外道說他是無佛、無法、無涅盤、無因無果啊。等於說他在佛的座下,接受佛的教導,佛不斷的在跟他開導什麼是真實佛法,外道法完全不能實證解脫;可是他卻不信佛語,所以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這樣毀佛語,所以這個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因為罪業太重。這個是沒有經過中陰的部分。

那另外一種情況也是我們要知道,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經過中陰呢?我們說除了往生到無色界不經過中陰,以及說造下罪業太重的業,惡業的話,也沒有經過中陰而生身入無間地獄,那麼往生極樂世界呢,他是有經過中陰的。因為在這個《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到上品往生的情況,上品上生說到說「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那上品中生怎麼講呢?說「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這個部分我們看經文這麼講,就是說就要知道,這個往生者,他在這個往生還沒有生到極樂世界之前,那他是「自見其身乘金剛台」,如果說他這個五蘊身已經壞了,那又還沒有生到極樂世界,又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那到底是什麼身能夠乘金剛台呢?所以中間這個身就是中陰身,因為在死生二有中間的生,就是中陰身。所以我們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仍然有中陰身的,所以才能夠說「自見其身乘金剛台」,或者說「行者自見坐紫金台」;所以必定是有中陰身的這個部分,才能夠藉著金剛台或紫金台,由阿彌陀佛攝受,然後生到極樂國去。

那這一個地方呢,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說,在剛剛我們解說的過程裡面,中陰身他受生他是會受到拘礙的。也就是說,他因為還沒有斷這些意根相應的根本煩惱,那麼他本身呢,又是如果是在欲界,又沒有修禪定,又不是要生到色界天——那生到色界天他是有中陰身,但是他是化生,因為色界天本身已經沒有男女相,既然沒有男女相,就沒有所謂入胎的事情。因為入胎是在欲界,欲界因為欲愛本身是欲界的系縛,既然生在欲界,表示這個系縛還在;所以入胎就會經過所謂的父母和合的方式入胎,有所謂的淫慾的情況出現。那如果生到色界天,因為這個行者本身,在修禪定的過程裡面,已經斷了欲界愛了,所以他生到這個色界天是化生,不經過所謂的淫慾;因為本身的果報,因本身已經斷了,所以果本身就不會經過淫慾,以化生來生到色界天。

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有一點是比較不一樣的,就是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行者,他可能大部分多數都還沒有斷除淫慾,還沒有斷除欲界愛;但是藉由阿彌陀佛的這樣的方便,就阿彌陀佛的方便施設接引往生的這個九品往生,然後又有所謂的金剛台、紫金台或是金蓮花的方式,來接引有情。那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呢?是蓮華化生。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有中陰,雖然還沒有斷欲,可是卻不用經過淫慾,不用經過這種淫慾的境界,不用受到這種淫慾境界的遮障拘束,這個就是阿彌陀佛的方便善巧。

所以,我們在經中會聽聞到一句這樣的唱誦說:「或生十方凈土中,七寶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同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

這裡就告訴我們說,生於十方凈土中,以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來譬喻,七寶蓮華就是化生這個生到極樂世界有情的父母,那這個父母指的,當然不是指在我們說在欲界受生的這種父母,而是說是由這個蓮華來化生,那以蓮華化生當然就是表示是阿彌陀佛施設的方便善巧。

所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也要知道,也要知道說自己在中陰中,當佛來接引的時候,來方便善巧來接引的時候,你自己以自己的願力,以自己所修道的這個內容,有九品來攝受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之後呢,除了上品上生直接生於極樂世界以外,除了上品上生以外,其他都是經過蓮華來化生,來生於極樂。

那麼對於中陰身的內容我們了解以後,就會知道說,如果是菩薩生生髮願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那就要求早日能夠正知入胎,讓自己能夠遠離被淫慾的拘礙,那也對於眾生為什麼會受到淫慾拘礙而入胎也要了解。對於中陰身的問題,我們就探討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電視弘法: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係列——78集

第078集 什麼是中陰身??

www.hymzwb.net

——————分隔線

願您我共成佛道!


推薦閱讀:

佛陀:自性自相空,三世無有異(圖)—道德真源
她的男友,來自不存在的村莊(14)
吉慶地師:修佛胖子的靈異路:我與道門的淵源【4】
對大修行人來說, 在地獄修行比較快還是在人間道修行比較快?
八正道是什麼?

TAG:佛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