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業、文物與博物館專業都學習哪些書籍?


考古學其實細分領域非常多,考古也是一件非常嚴謹的事情。博物館學、文物學也是相當複雜。文物中又有分類,此外還要旁及許多如古文字學、避諱學、金石學、版本學、目錄學甚至是風水學等等方面的知識,才能成為一個文物專業的人才。

答題人例舉一些書籍供大家參閱:

A考古類:

入門級別可以看《中國考古學十八講》對中國考古發展,著名考古事件有一定的統計,也能掌握部分考古過程中的方法:

中國考古學十八講京東¥ 468.60去購買?

更加專業的可以閱讀

田野考古學京東¥ 232.00去購買?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科技考古學概論京東¥ 294.00去購買?

考古學概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京東¥ 58.00去購買?

定量考古學_陳鐵梅編著京東¥ 1183.00去購買?

比較推薦這一套書,仇士華、蔡連珍老師的經典之作,中國C14考古的前沿人物:

仇老師為國家重點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專家組副組長,14C(碳十四,碳—14)測年研究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科學技術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第四紀年代學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

C14測年及科技考古論集 仇士華,蔡蓮珍 文物出版社京東¥ 84.00去購買?

B博物館類: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京東¥ 232.00去購買?

博物館學概論 博物館概論編寫組京東¥ 61.48去購買?

C文物類:

首先是文物學概論,大致有各類文物的總綱:

文物學概論京東¥ 140.00去購買?

中國工藝美術史:

要了解文物,首先需要了解中國的工藝美術史:

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研究叢書--中國工藝美術史京東¥ 161.00去購買?

青銅類:馬承源主編的《中國青銅器》

中國青銅器(修訂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承源 主編京東¥ 45.00去購買?

陶瓷類:推薦硅酸鹽學會這本,中國陶瓷史:

中國陶瓷史京東¥ 136.67去購買?

玉器方面:

中國史前玉器史京東¥ 165.00去購買?

中國玉石學概論京東¥ 72.00去購買?

紡織方面:

中國服飾史陳志華,朱華編著|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京東¥ 33.00去購買?

染纈集 古代織物的編織染纈 古代紡織史京東¥ 144.75去購買?

石像雕塑方面:

中國雕塑史 梁思成京東¥ 92.30去購買?

紅木傢具方面:

明式傢具珍賞(精裝)王世襄 文物出版社京東¥ 235.00去購買?

「古玩雜件」方面,許多人想了解古玩雜件,這方面,也建議讀一讀王世襄方面的書,高校並沒有所謂「古玩雜件」「文玩」方面的正規課程,但是可以讀王世襄:

王世襄集明式傢具研究+錦灰堆+王世襄全集14冊京東¥ 1138.00去購買?

D、紙絹類文獻

許多人沒看到書畫,答題人覺得書畫其類目太大,太過於龐雜因此單獨立一項來說。

書畫是一個大類,每個名家的作品都可以細化的研究,只能粗略的推薦幾本:

中國美術史(套裝共4冊)京東¥ 224.40去購買?

中國書畫鑒定_謝稚柳主編_上海東方出版中心京東¥ 129.74去購買?

ZC 海派、浙派書畫品鑒 浙江大學出版社京東¥ 41.60去購買?

書畫裝裱就是一門學問:

中國書畫裝裱 增訂本京東¥ 31.00去購買?

碑帖學:

錢幣學與碑帖文獻學/書法 / 碑帖/書籍京東¥ 47.60去購買?

金石學

馬衡講金石學京東¥ 118.00去購買?

金石學京東¥ 37.90去購買?

古文字學:

學習古代文物,篆書基礎是必備的,不求懂甲骨文,但是有了篆書基礎,再去研究書法、文字、甲骨文,篆刻都能取得一定成就:

說文解字是必備的篆書手冊:

古文字學初階京東¥ 170.00去購買?

版本學、目錄學:

古籍版本學京東¥ 110.00去購買?

目錄學發微 古書通例京東¥ 67.00去購買?

古書還涉及避諱知識,甚至要備一本:

E、其他

學習文物,還需要橫向比較時代的特徵,文字等等,因此更要具備許多其他學科的基礎。

比如研究紋飾的:

民俗學、吉祥文化研究、紋飾類書籍等等。

要有一本查年號的書:


謝邀

文博本碩來回答一下,下面的回答可能會和一些學校有所出入,希望評論改出,身為小透明的我會修補。

正式回答======

首先需要認識到我國深厚且強大的歷史學傳統,在我國的學科劃分中,考古學和文博都和歷史學習脫不開關係。限於專業不同,我只能說考古學專業除了要看歷史學的書籍和考古學的書籍之外,還可能要看其他諸如文物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學書籍,具體情況視你所研究的方向而定。

下面將是正式闡述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書籍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一下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是什麼樣的專業。文博專業主要是學習文物與博物館知識,培養目標是「面向各級文物機構,培養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具有現代文博事業理念,較好掌握文物與博物館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能勝任較高水平業務或管理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文物與博物館專門人才」。

請注意是「文物與博物館及相關領域」,說白了就是考古學、歷史學、文物學、博物館學。歷史學是必須要學習的(若有在文博本科階段不學習歷史學的同學還請指正!!)因此差別就在文物學和博物館學上,文物學至今還不是一門學科,但是有和文物學相關的書籍,比如《文物學》和《文物保護學》等。所以文博專業學習的書籍主要在如下三個方面:

考古學:考古學是文博專業和考古專業的基礎課程,需要學習的書可能有(以下書籍僅僅是可能學習到的,並不是全部都會學習到!!!!!所列入的書籍也不是全都是教材!!!!!)

通論性著作=====倫福儒和巴恩《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馬工程版《考古學概論》,張之恆《中國考古通論》,錢耀鵬《考古學概論》,張宏彥《中國考古學十八講》,陳淳《考古學研究入門》

某個時間段的考古著作(只是舉例,並不是全部)======冉萬里《漢唐考古學講稿》,王立新、井中偉《夏商周考古學》等等

專門性著作=======這類主要就是闡述技術類的著作,比如科技考古、水下考古、田野考古等方面的內容,筆者是文博專業,並不是很專註於考古學,所以這方面的沒有學習過

文物學:文物學因為還沒有形成學科,所以有的學校會稱其為物質文化,主要包括如下:

概論類=====李曉東《中國文物學概論》

專門類======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汪慶正《中國陶瓷研究》,馬承源《中國青銅器》,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于海廣、王巨山《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概論》,王惠貞《文物保護學》等等,之所以將專門器物類的研究放在文物學下邊而不是考古學下邊,是因為這樣看起來比較平衡吧。。。。。。

博物館學:博物館學是筆者研究的方向,所以相對來說比較熟悉。但是國內的高校中,限於師資和一些學校傳統,大部分學校都是向考古學靠攏,所以博物館學在國內或許並不是那麼彰顯,師資也比較少,大部分老師也是歷史學或者考古學出身。博物館學主要有這麼幾個方向,分別是博物館史、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展覽、博物館管理、專門博物館學等。

概論著作======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馬工程版《博物館學概論》,楊瑾《博物館研究入門》,嚴建強《博物館的理論和實踐》,耿超《博物館學理論與實踐》,姚安《博物館十二講》,蒂莫西·阿姆布羅斯(Timothy Ambrose)克里斯平·佩恩(Crispin Paine)《博物館基礎》

專門著作======徐乃湘《博物館陳列藝術總體設計》,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陳紅京《博物館藏品數字化管理十講》,黃洋陳紅京《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十講》(實際上筆者在本科階段學習到的博物館課程並沒有很全面。。。。。因為學校缺乏這方面的老師)

除了上述所需要學習的考古、文物、博物館學著作,還可能要學習其他的課程,但是要看你所在學校的師資而定。

歡迎指正!!!!

我是增補分割線!!=================

博物館學界的真理老師(我見過真理老師,哈哈哈哈哈哈)評論說這個閱讀量有點少(臉紅),我就再增加點,哈哈哈哈,之前整理文獻的時候,把從近代到當代的博物館學文獻都整理了一下,大概整理了五百本,但是我看過的實際上也只有大概四五十本,我就挑一些適合研究生階段閱讀的博物館學書吧

1、中文專著

[1]. 敘事理論視野下的民族類博物館展陳設計研究. 2019: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 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保護與傳承. 2019: 吉林文史出版社.

[3]. 數字媒體介入下的博物館情境設計研究. 2019: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4]. 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問題研究. 2019: 吉林文史出版社.

[5]. 包遵彭著, 中國博物館史. 1964: 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6]. 包遵彭著, 博物館學. 1970: 正中書局.

[7]. 陳端志, 博物館學通論. 1936: 上海市博物館.

[8]. 陳紅京著黃洋, 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十講. 2019: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9]. 陳建明主編, 美.愛.瑪.陳., 博物館變遷 博物館歷史與功能讀本. 2014: 南京:譯林出版社.

[10]. 陳同樂, 中國展法 南京博物院展覽漫談. 2018: 南京:譯林出版社.

[11]. 單霽翔著, 淺談博物館陳列展覽. 2015: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2]. 單霽翔著, 博物館的原生態保護. 2017: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13]. 單霽翔著, 博物館的多樣化發展. 2017: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14]. 單霽翔著, 博物館的學術研究. 2017: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15]. 單霽翔著, 博物館的文化傳播. 2017: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16]. 單霽翔著, 博物館的陳列展覽. 2017: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17]. 單霽翔著, 博物館的觀眾服務. 2017: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18]. 董少春編著徐士進陳紅京, 數字博物館概論. 2007: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 段勇, 當代中國博物館. 2017: 南京:譯林出版社.

[20]. 費鴻年與費耕雨, 博物館學概論. 1936: 上海:中華書局.

[21]. 馮鐵藜主編, 博物館學基礎. 2014: 瀋陽:瀋陽出版社.

[22]. 耿超, 博物館學理論與實踐. 2018: 北京:科學出版社.

[23].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計劃主持, 博物館知識建構的現代性學術研討 附冊. 2004: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4]. 漢寶德, 博物館管理. 2000: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5]. 胡駿著, 博物館縱橫. 1989: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6]. 胡妍著, 博物館陳列設計理論與實踐. 2017: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7]. 李慧竹著, 博物館學體系初探. 2016: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8]. 李明珠主編, 博物館·社區與文化多樣性. 94: 國立歷史博物館.

[29]. 李元河主編荊三林, 博物館基礎理論與實用技術. 1990: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30]. 羅怡著張子康, 藝術博物館 理論與實務. 2017: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31]. 呂建昌著, 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若干問題的研究. 2005: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32]. 呂理政著, 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 1999: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33]. 潘守永主編楊玲, 當代西方博物館發展態勢研究. 2005: 北京:學苑出版社.

[34]. 史吉祥主編, 2002:博物館公眾研究 以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為例. 2003: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35]. 宋向光著, 物與識 當代中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辨析. 2009: 北京:科學出版社.

[36]. 蘇東海著, 博物館的沉思 蘇東海論文選. 1998: 北京:文物出版社.

[37]. 王宏鈞主編,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 200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王如梅著, 智能博物館體系. 2013: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39]. 王嵩山主編, 博物館展示的景觀. 2011: 國立台灣博物館.

[40]. 王嵩山主編, 博物館研究專刊 博物館 知識建構與現代性. 94: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41]. 王嵩山著, 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 1993: 稻鄉出版社.

[42]. 王嵩山著, 博物館與文化. 2012: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43]. 王婷, 博物館教育項目的策劃與實施. 2018: 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44]. 文化部文物局主編, 中國博物館學概論. 1985: 北京:文物出版社.

[45]. 徐堅著, 名山 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 2016: 北京:科學出版社.

[46]. 徐玲, 博物館學的思考. 2019: 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

[47]. 徐玲主編, 博物館與近代中國公共文化. 2015: 北京:科學出版社.

[48]. 徐乃湘編, 博物館陳列藝術總體設計. 201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9]. 閆宏斌著, 博物館教育研究與實踐 第1輯. 2017: 北京:文物出版社.

[50]. 嚴建強著, 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 1998: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51]. 姚安著, 博物館策展實踐. 2010: 北京:科學出版社.

[52]. 余劍峰著, 博物館展陳設計. 2014: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53]. 張威著, 博物館展示空間研究. 2014: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54]. 張志著, 博物館陳列新思維. 2011: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5]. 鄭奕著, 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 2015: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56]. 中國博物館學會編國家文物局, 博物館陳列藝術. 1997: 北京:文物出版社.

[57]. 中國文物報編, 博物館展示 策劃設計與實施. 2005: 北京:學苑出版社.

[58]. 中國文物報社編李文儒主編國家文物局, 全球化下的中國博物館. 2002: 北京:文物出版社.

2、外文專著(包括作者為外國學者的中譯書)

[1]. Burcaw著, G.E., 新博物館學手冊. 2011: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 鮑永泉譯蘇聯地質部技術局等制定, 地質博物館地質標本資料的接收、保管和統計規範. 1957: 北京:地質出版社.

[3]. 博寇著美, 新博物館學手冊. 2011: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4]. 弗德利希·瓦達荷西博士著, 博物館學 德語繫世界觀點. 2005: 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5]. 格拉漢姆·布萊克著, 英., 如何管理一家博物館 博物館吸引人的秘密. 2011: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6]. 加瑞·湯姆森著, 英., 博物館環境 原書第2版. 2007: 北京:科學出版社.

[7]. 凱瑟琳·古德諾編, 傑., 博物館設計:故事、語調及其他. 2019: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8]. 克里爾著美, 博物館懷疑論. 2014: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9]. 林詠能譯, R.R.J., 混亂世界下的博物館 再造、無關或衰敗. 2012: 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10]. 劉英蘭譯, 德.哈.孫., 第三帝國藝術博物館 希特勒與「林茨特別任務」. 2016: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1]. 斯萬特·林德奎斯特主編, 瑞., 現代科學的博物館. 2018: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2]. 托伊費爾著德, 博物館、藝術館、展覽館 展覽和陳列設計. 2012: 北京:中信出版社.

[13]. 尹凱譯, P.S., 以觀眾為中心 博物館的新實踐. 2018: 北京:科學出版社.

[14]. 喻翔譯, 妮.N.S.著., 參與式博物館 邁入博物館2.0時代. 2018: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15]. 珍妮特·馬斯汀編著, 美., 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 2008: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16]. 主編, 任.美.南.N., 博物館與新應用技術. 2017: 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

[17]. 主編, 瑞.埃.E.D., 解讀科學中心與博物館中的互動 走向社會文化視角. 2019: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8]. 主編, 英.彼.P.V., 新博物館學. 2017: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 著, 美.艾.E.H., 博物館與教育 目的、方法及成效. 2017: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 著, 美.波.P.M., 博物館策展. 2019: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1]. 著, 美.科.K.N., 博物館營銷與策略. 2014: 南京:譯林出版社.

[22]. 著, 挪.安.A.L., 博物館網站與社交媒體 參與性、可持續性、信任與多元化. 2017: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3]. 著, 英.阿.A.T., 博物館基礎. 2014: 南京:譯林出版社.

[24]. 著, 英.蒂.T.C., 動手型展覽 管理互動博物館與科學中心. 2019: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5]. 著, 英.簡.J.K., 新媒體環境中的博物館 跨媒體、參與及倫理. 2017: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上面有一些書年代比較早的,筆者拿來做為史料的,但是看完後感覺可以推薦下。近幾年很多學界大佬出了很多新穎的書,筆者也在持續關注中)


調整了一波格式,可能看起來更舒服一些哈哈。


沒人邀,看見了順便答一下。

考古專業出身,不太懂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參考書目,僅就自己了解的一點考古學書目簡單說一下。

考古學在中國作為社會科學類學科下的一個小分支,主要偏向於文科類專業,所以在早期高考分文理科的時候考古學是作為文科專業來選擇的,所以進入大學後,閱讀的書籍也都偏向於社會科學方向。根據研究方向與目的的差異,考古學生在相關書目閱讀的選取也會有差異。

  1. 學科理論與方法:

(1)科林倫福儒、保羅巴恩《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

(2)馬修·約翰遜《考古學理論導論》;

(3)布萊恩·費根《考古學入門》;

(4)錢耀鵬《考古學概論》;

(5)欒豐實《考古學理論、方法和技術》;

(6)陳淳《考古學理論》;

(7)許永傑《中國考古學理論與方法十講》;

(8)馮恩學《田野考古學》;

(9)蔡全法《考古鑽探知識與技術》;

(10-12)馬洪藻《考古繪圖》《考古器物繪圖》《田野考古繪圖》等。

2. 考古學史:

(1)格林·丹尼爾《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2)布魯斯·G·特里格《考古學思想史》;

(3)閻文儒《中國考古學史》;

(4)衛聚賢《中國考古學史》;

(5)陳洪波《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1928-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史》;

(6)徐堅《暗流》(另一本《名山》是關於早期博物館史的,也值得一看);

(7)陳星燦《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

以及知網上可以下載到的關於考古學史研究的博碩士論文(這個大家不要學翟博士,要學會多用知網)。

3. 斷代考古:由於學者研究精力有限,生命周期又極為短暫(雖然很多前輩的壽命真的很長……),從舊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時代,劃分出了無數個階段時期的考古學研究。這部分的內容浩如煙海,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取用。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1)張之恆《中國考古學通論》(這個分兩版,新版的引用材料會有所增刪);

(2)陳英民《中國考古學通論》;

(3)段小強、杜斗城《考古學通論》;

(4-5)張宏彥《考古學十八講》《史前考古學導論》;

(6)王立新、井中偉《夏商周考古學》;

(7)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

(8)韋正《魏晉南北朝考古》;

(9)冉萬里《漢唐考古學講稿》;

(10-17)文物出版社《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系列》(北京大學考研叢書,簡稱八大本)等;

(18)陳星燦、劉莉《 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

4. 科技考古:包括動植物考古、體質人類學和材料分析等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的考古學分支。本人了解的一小部分有:

(1)趙叢蒼《科技考古學概論》;

(2)陳鐵梅《科技考古學》;

(3-4)袁靖《中國科技導論》《中國科技考古講義》;

(5)ElizabethJ.Reitz,ElizabethS.Wing《動物考古學》;

(6)趙志軍《植物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

(7)朱泓《體質人類學》等。

5. 專題考古:就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著作,這個內容過於廣泛,在此就不舉例了,大家根據需求自己尋找即可。

6. 發掘報告與圖冊:考古學研究的材料基礎,同上。

7. 工具書:

(1)王巍《中國考古學大辭典》;

(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3-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研究所《中國考古學》五卷(新石器、夏商、兩周、秦漢、魏晉南北朝)等。

8. 其他:除了考古學本身的相關內容外,考古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還會廣泛閱讀歷史、地質、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諸多相關學科的書籍作為自己研究的方法論和材料補充,這個可以參考各自學科的代表性著作。

以上基本上是考古學專業學習和研究中需要閱讀的一些參考書目,大部分都能在網上找到,可以根據需要下載。

最後貼一個我之前的文章,發在我的知乎專欄「舊墨香寒」裡面,關於高考報考考古學以及入門考古學的一些科普讀物等,有興趣可以看看關注一波。

寒墨夜殤:高考志願科普貼—關於報考考古學的二三事(附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介紹)?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以上。


基礎類

輔助類

這本書封皮爛了 叫《金文選讀》張永山著

專業方向類就看個人喜好了

是要文博方向發展還是進拍賣行,要看的東西也不一樣

方向選好後就要細分了,一般多看拍賣行的圖錄,多看拍賣預展,還有勤逛博物館,這些都對專業有幫助,而且最好的書籍其實是實踐。

我個人覺得這個專業看書的幫助不是很大。融進這個圈子,能學習的東西才多。文字是很難把一些東西描述的很到位的,一本書也描述不清的,可能你親自上手一摸就懂了。

但是基礎的東西要懂,不然知識很難系統的建立起來。


高蒙河先生在《考古好玩》里有個書單。

但是高蒙河先生也說了,研究生以後還看這些。就別幹了。

所以我大三開始主要跟報告玩命。

現在讀專著就是為了找材料,看範式、看看有沒有gap能不能做一做。


書籍不是唯一的,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實踐


推薦閱讀:

為何秦始皇陵始終沒被挖掘?
尋找此墓用了2000多年,挖掘之後,寶物之多堪稱嶺南古墓之最
秦始皇墓國家為什麼不進行發掘?
殉葬制度很流行,偏偏秦始皇選擇兵馬俑,其中真的有活人俑嗎?
考古學可以考的「古」還多嗎?

TAG:博物館 | 考古 | 文物 | 博物館學 | 考古學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