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慈悲心」和「菩提心」的意義都在於破除我執嗎?

剛剛想到的:

《我發現菩提心能讓人變勇敢》

菩提心,為眾生而成佛的決心。當我害怕之時,如果我思維菩提心,我會立刻覺得充滿力量。

因為當我把自己融入為眾生而成佛的無上道業,就像是一滴水匯入無量諸佛菩薩的願海,再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了。

舉個例子:一位普通的母親,其愛子之心在人世已可堪稱偉大,何況是愛護無量無數的眾生的心呢?

這樣的道理似乎很有用,比如一個缺愛的人,他本來是渴望得到愛的,但當他思維慈悲心,從自己的「遭遇」出發去思維世間眾生的苦楚,就會覺得充滿了愛:)

其原理呢?

我想,這是一種達成「無我相」的重要方法。因為我一直覺得,我們的煩惱都來自對「我」的執著。


慈悲心是有我狀態下利益他人的悲心,菩提心是斷我執後對眾生的悲心。二者都是大乘佛教不可缺的修行內容。小乘解脫道可以不修慈悲心和菩提心,不修也可以證四果入涅槃。所以嚴格地說,二者的本來意義並不是破除我執。破除我執的主要辦法是大小乘共通的人無我的禪定方法。菩提心是大乘學人在開悟後以佛果為目標的必修內容,因為大乘要普渡眾生,不利益眾生就不能成佛,而且成佛的目的也是為了利益更多眾生,如果不以成佛為目標,直接按小乘涅槃就行了。


感謝題主的邀請。

菩提心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是破法執的功德,大乘的開悟雖然從斷煩惱的角度講與小乘一樣,但是大乘的修行是同時破人法二執,所以大乘的開悟,除了如小乘那樣證悟緣起性空,還證悟性空緣起,無性心源含融萬法,故必然發起勝義菩提心,得解脫而不離世間。

大乘所言「真空妙有」,真空非偏空,偏空(小乘聖者)不真。妙有非實有,實有不妙。真空者,即有之空,雖不妨假說有人我,但不執著其相。妙有者,即空之有,雖不執著其相,亦不妨假說有人我。如是終日度生,實無所度。雖無所度,而又決非棄捨不為(破法執的緣故)。了解此理,精進修行,如此才能完成利生之大事業。《心經》在「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之後講「空不異色」和「空即是色」,以破小乘偏空之智。能知色不異空,無聲色貨利可貪,無五欲塵勞可戀,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異色(破空執,證性空緣起,自性具足妙有,能生萬法),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眾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薩之行。

我們在凡夫位發的都是世俗菩提心,發世俗菩提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良人格和心理模式,防止墮入小乘,使修學者現世獲得超出凡小的較高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世俗菩提心一旦發起,會從菩提心中不斷出生精神力量,有了究竟的安身立命之本,明確的努力方向,會從菩提心中享受到凡庸小人所無法享受到的高尚幸福。只要菩提心堅固不退,往生凈土便有了最重要的資糧,見道證果也不會遙遙無期。

通過學習教理,並輔以一定的修法,並且在生活中隨時以佛法的道理觀察社會人生,如此不斷發起大悲心、救世心、向上心,使菩提心不斷鞏固增長,漸漸達到念念不忘失的境地。若真能如《華嚴經·凈行品》所教誡,於洗漱澡浴、行住坐卧、抬手動足、待人接物,一切時中,念念觀修,以普度眾生為懷,則隨菩提心之增長,不僅心理結構、人格形象會迅速發生良性轉化,而且易於深入正定、明心見性。

簡言之,菩提心是修學大乘道的根本源力,防止大乘學子墮入二乘,並且對持戒、禪修、修六度萬行等,都有積極正面作用。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題主有所幫助: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起菩提心?


謝邀!

其實題主在詳細解釋的文字裡面已經給到很好的答案了。讚歎!

若再補充一下的話,可能從了解什麼是菩提心和慈悲心開始吧。

首先,我們要知道「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再簡單點,就是成佛的心。而菩提心也分「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勝義」者,即空性正覺,空性乃般若智慧。「世俗菩提心」則再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眾生離苦得樂,這是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則是在「願」之外,通過六度萬行,將此願落到實處。

以上對「菩提心」的解釋,其實可以看出,從「勝義菩提心」來說,這個就是空性的正覺,包括「人無我,法無我」的正見正覺。而在「世俗菩提心」方面,無論是「願」還是「行」,皆是以眾生的利益慧命為目的,本身就是對「我執」通過思維和行動上的減輕甚至將「我」忽略的行為,「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對於慈悲心來說,慈悲二字中「慈」為「予樂」,「悲」為「拔苦」,對象都是他人,也與這個「自我」無關。

無論慈悲心還是菩提心,前題都是「無我」,都是為了利益眾生。

而佛法一切修行,其實都是要將障礙自己看到事實真相的「我執」以及「法執」去除。


謝邀。居然時隔一年才看到這個問題,見諒。

與世間的生育為喻:菩提是生子的心,慈悲是育子的心。

一個人沒有種下菩提心,那慈悲心就是空話。

沒有生子,如何育子?

種下菩提心,那五蘊和合的這個我隨時捨去也沒有關係了,菩提的我會延續下去;

就像生了孩子,那父親就安心了,即便自己死了,孩子也能延續自己的血脈,等於另一個「我」繼續在這個世界上。

因此,菩提心的意義導致破除我執,果上的。

慈悲心的意義則相反,是為了破除我執,因上的。

就像培養一個孩子,恩威並施,當這個孩子長大了,教育得很懂事,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那作為父親的就沒有什麼遺憾。在培養孩子的時候,父親顯然無時無刻不在想著他是自己的替代品。

慈悲心就是如此。用慈悲扶持一個善我,來替代之前那個惡我。當善我成立,就不會對惡我有執著了。


慈悲心的心境太高,不是常人能到達的。這是要在我執餓到極致的時候,慈悲心才會透露出來,達到無為層面之後,潛意識流露出的東西。所以慈悲心只是結果,我們不能把結果當過程來練習。破我執在佛這塊重點是踐行八正道,第一條就是正信;在道家破我執重點是破善惡觀念,支離其德,破各種不良心理結構,途徑在於學習《道德經》和《莊子》,現代破我執的書籍也不少,比如以對話方式傳遞阿德勒心理學的《被討厭的勇氣》,賽斯系列書籍,《零極限》等等都非常不錯。關於慈悲心和愛,我摘一段文字,這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烈性藥酒,雖然讓得人十分不爽,但勁兒過後回頭看你定會有所收穫。

摘自jt叔叔莊子課中授課文字實錄。

提綱為:真正的 」愛 「你能達到嗎?

有同學問到我「人是不是需要有愛心」之類的問題?在這裡就順便講一講好了。雖然真的不是這個課的重點。

以這張心境表而言,【愛】的分數是500分,非常高分的;可是,一般正常人的心力,差不多只有200分而已,離500分還是非常非常遙遠的,念波頻率的差距是10的200次方到10的500次方之間的差距。所以,既然心境還不到,【愛】這個東西,就好像現在就要你去跳過101大樓,你跳或不跳,都是沒有關係的;反正是跳不過嘛。你去做,我嫌你徒勞;你不做,我也不可能會怪你。所以我說:去不去愛別人,於道家而言,真的,一點關係也沒有。

因為,這種500分以上的真愛,佛家叫【慈悲(彌勒)】的這個東西,一定要等到【彼岸主導】開始出現了之後,才會開始有的。而且,它出現的時候,往往是一個你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的直覺反應,你本人的表面意識,在那個當下,是沒有辦法【認得出】、或【自己覺得】那是愛的。

所以,乾脆讓我講狠毒一點的【實話】:反正,凡是你表面意識自己以為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我這是在愛你】的是非題感受,就都不是愛。【頭腦】會認得出、會有高度認同感的東西,就是【我執】。而且,自己覺得【那是愛、是好意】的這種想法,很狂傲。

因為,愛的本質,是要【讓對方變好、讓對方幸福】,那請問你,我們這個依三次元線性時間軸在過日子的表面意識,真的能分得清楚什麼才是對的做法嗎?一個人犯了錯,你是原諒他他會變好、還是處罰他他會變好?像我,就只得老實說:「我不知道。」

因為,我無能感知他的整個自我意識的結構,也不知道他心靈還有沒有什麼碰不得的暗傷,更不曉得他從前世帶過來什麼需要修的業障、他的人生需要的是哪一種故事情節才會對他的靈魂最有益處……這些這些,都不知道,你僅憑自以為的滿腔善意,就自信十足地說:「我這樣做是愛!」狂傲到發瘋也請有個限度好不好?

我覺得,我們這個由我執坨坨構成的自我,其實根本就曉得自己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但,也正因為曉得,所以心虛,所以發作代償反應,要在別人發現【我們沒有能力去愛】之前,先下手為強地自我合理化,非要說服自己到相信自己是能愛的、是出自善意的。

而另外一面,本來,如果我們過得很幸福,而自自然然地把幸福分享出去,這是可以算作愛的。可是偏偏呢,我們這個我執坨坨的自我,又常常會誤把【看對方不順眼】當成【對方比我不幸】!你想嘛,人的自我,最會的就是挑別人的毛病;不管別人過得多快活,你使勁兒地去找他毛病,都可以把對方藐視成很慘很低劣的人,於是就擺高姿態對他人勸之又勸,以為這是愛。典型的就是心理醫生型的人格啦,天天都在給人建議、好像很會解決他人的困難,結果自己其實才是活得最痛苦的那一個;只是他又太傲了,不肯承認自己根本就不夠格拯救別人。

難怪這個世界會弄下大亂!難怪今天那麼多人得修道病變成心理變態!還做不到的事情,就老老實實承認自己還做不到,這樣還比較健康;可怕的是,明明就做不到,卻不能承認事實,天天以為自己滿滿是愛、天天在自以為是地去救助他人……你以為《邪噁心理學》裡頭講的那些「感受不到自己的惡意」的變態魔人是怎麼來的?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我很強調【基本功】這個東西的。道家、佛家的基本功,都是從【承認自己的不知道、承認事實、提高感知力】開始的,從來都不是愛。佛法八正道沒有一道是教人要去「愛別人」的!八正道的關懷,是你有沒有愛自己的心,有沒有照顧好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想一念,有沒有把自己在世界之中選擇的角色和分位扮演得漂漂亮亮的,有沒有在生命中長養出對更高心境真實的渴望與熱情,有沒有辦法正確地反省自己、去除我執……都是心向內觀照自己的內容,並沒有「愛別人」這一項。《莊子》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話是要叫人去愛別人的!《莊子》只在「大聲疾呼」不要自以為是地去【惡搞別人】。

慈悲是「練成之後」的【結果】!不是修鍊法,拜託大家千萬千萬不要搞錯啊!不要誤把結果當成修鍊法。你要練出【愛】,它的【修鍊法】在道家是承認事實、是喪我法,在佛家是八正道,都不是去找人愛來愛去。如果說【長養慈悲心】就像要「養大一頭牛」,你必須給牛吃對的飼料,也就是採取正確的修鍊法才行啊。而牛,是吃草長大的,不是吃牛長大的啦!

這個世界上,當然是有愛的;但那不是人能[有意而為]、可以「故意」地做出來的。而是一個人表面意識的我執打松之後,從潛在意識透出來的。是要在你「喪我」之後、你的心餓瘦到沒力氣擋它的時候、你[不在]的時候,它才能夠找到縫隙偷偷溜出來的。

《老子》教人要【無為無不為】,我們必須先練成無為了,才會被允許對這個世界發揮影響力的許可權;彼岸主導的流量穩定了,才有資格在世界上愛別人,這樣也才不會一直做錯、後悔。功夫還沒有到,就想對別人如何如何,在這世上在搞特搞……結果,都是亂搞。

又或者你想問:那一般人很重視的【品德】(discipline),對於【慈悲心】的培養,有沒有幫助?

我個人的答案是:很難講耶……

因為,比如說,我有一個朋友,我跟他約了什麼事情,常常就會被他放鴿子爽約。以品德而言,這個人是說話不算數,言而無信,在德操上有缺損啦。可是,我是他的受害者嗎?結果,幾乎都不是。因為,很奇怪的是,每回他對我爽約,幾乎都是我臨時有更要緊的急事要處理、或是出現了一件我更想做的事情的時候。他放我鴿子,反而都讓我可以活得更順、人生更美好。所以,他這種言而無信、德操有虧,其實反而是一種【彼岸主導的愛】。如果他硬是要求自己首先完美、堅決守信重諾,我反而可憐了。像人生中偶爾會遇到的這種【放鴿天使】,還真是讓人惘然,不曉得道德到底還值幾文錢。

像我還認識一位【翻臉天使】,也是想起這個人,心裡都還甜甜的:二十五年前,我的大學時代,有一位很疼愛我的學長,但這位學長有一個德行,大家都覺得是他的缺點,就是他非常會【拍桌子翻臉走人】。可是,當年在一家出版社,就是他起頭了一個企劃案,之後和主編合不來而翻臉走人了,那個企劃案才變成讓我接手,而成為我人生第一份工作,而且,工作內容我喜歡,收入也很讓我感謝。——這件事情,放我而言,等於是我往後的人生能夠得到救贖的一顆種子。因為,它讓我第一次體驗到:原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竟是如此快樂!————而二十五年後的今天,就這同一位學長(現在已經是老頭子吧?),又搞了一個超大的爛攤子。而這個爛攤子,這次是我們小方助教,被朋友找去幫忙救火,接了一部份的案子回家做,而這份工作,讓小方助教從原來的窮的要命,變成了如今蠻有錢的小富翁。如果這位學長修心修到【道德完滿、心平氣和】,那,JT人生的得救階段怎麼辦?小方又要怎麼變大方?

所以,說不定,一個行為是不是【彼岸主導】的愛,是要看結果來判定,而不是看做的人【自以為是的品德高度】。反過來說,現在這許許多多的理直氣壯之人,做什麼都自己覺得是出於愛、基於善意,可是,有誰變幸福了嗎?這種愛心,又有什麼用呢?

佛家修鍊的本質,真是不是像市面上那些末法時代佛教徒說的【要多多慈悲、動善念、做善事】啊!佛教的第一句話、釋迦族的小王子帶來世上的第一則訊息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啊!——整個宇宙,能害你的人,只有一個人,就是你自己;能救你的人,也只有一個人,那個人,還是你自己!——是超級孤單修行、人人授受不親的宗教啦;沒有在搞這個愛來愛去、救來救去的啦!

這都不要說到佛教了,其實,任何一種修行,基本上的設定就必定是建立在【非他力信仰】上的,唯有在不求他力庇護的前提下,人才會承認自己對自己人生的責任感,才會找到自己內在能夠改善自己的力量。

求神讓你小孩要乖、老公不要外遇、發票要中獎,這基本上就不稱之為修行,只能稱作【索求】吧————我這裡不是在討論禱告有效還是沒效的問題哦,我只是在釐清一下定義。

然後,很奇怪而不合邏輯的一點,就是:如果我們曾經有過走出一個心理困境、或是療愈了什麼、反省了什麼、改善了自己的身心狀況的經驗,就一定會曉得:什麼事,都是要靠自己去想通、去檢討、去改正,才真的會好轉。即使別人給我們的建議是真是很好、很中肯,在我們自己反省到這個階段之前,其實也是接受不了、吃不進去的。

也就是說,其實是沒什麼他人可以依靠的。【進步】在本質上就是一種蠻孤單的體驗。既然是如此,我們又怎麼可以動不動就想要扮演他人人生的救世主、動不動就自以為是在幫助別人呢?修行這種事情,99.99%都是修在自己身上,沒有在修別人的。那麼,如果有一個自命修行人的人,他覺得他修行的目的是在【救渡別人】,只【救人】的念頭一出來,就已經落入了修道病的範疇了。

修道病的本質,就是【想用自我感覺良好的驕傲心去代償、去打敗自卑情結、人生痛苦】的謬誤結構。比如說啊,我的小舅舅,他太太是個超級惡婆娘,那,當她老公的,當然日子就過得很慘啦。如果我小舅舅真的夠老實,逢人就哭訴他老婆有多麼欺負他、如何不是人,這樣就還不算太不健康。偏偏我小舅舅是個有宗教信仰的人,於是,每當他提起他太太的時候,他就【相當自我滿意地】說:【我要來渡化這個女人!】這話,誰聽也知道是修道病啦。

我是要說啊,一個人自以為在開導別人、渡化別人,就已經很不合邏輯了;更何況這個【我在渡他】的念頭,是因為被對方欺負得慘了而代償出來的!那更加是無中生有地在亂捏造佛心啦!

佛教童話故事,不是有一個【目蓮救母】的敦煌變文嗎?那故事是怎麼說的?目蓮尊者他媽媽心腸不好,死後下了地獄,目蓮尊者就靈魂出體去看他媽媽,可是,看到了,也救不到。於是就向他老師佛陀討救兵,因為他功力不足,老師是開悟者,應該是夠給力啦?結果他老師佛陀說什麼?佛陀說:「你媽下地獄,是她自己的事啊。不是你的事,更不是我的事!」各人業障各人擔,強如佛祖,也幫不了目蓮媽什麼大忙啊;即使發明了中元普渡、特赦她出地獄,結果還是投胎去作畜牲了啊。如果連釋迦牟尼佛本尊,都只能做到這個程度,那,現在信佛的人,居然還可以念經、迴向、給人超渡?這是不是有點……太他媽的誇張了啊?

所以,【如何去愛人、要不要愛人】這件事,是不是大家就先死了這條心就好?人家現在都還沒答應跟你作朋友,就不必先來問我【洞房花燭夜,我應該先脫她奶罩、還是內褲?】之類的問題了吧?


佛菩薩因為眾生故,而非眾生


菩提心與慈悲心有什麼不同嗎


他告訴你的方法你實際的去做,才能真的懂。


推薦閱讀:

佛教雙手合十的正確方法和含義(圖)—道德真源
佛陀:痴為惡父,愛為惡母(圖)—道德真源
王路:你認識佛經中的兒童嗎?
我供的觀世音菩薩開光了嗎?
釋迦牟尼那樣的聖人和我們普通人究竟有什麼樣的不同?

TAG:佛教 | 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