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編劇好劇本這麼重要,為什麼投資方不看重?

為什麼有很多上映的片子爛的離奇……


不不不,你們搞錯了,投資方一直一直一直很重視劇本,他們不是不重視劇本,是重視過頭了。

重視到什麼程度呢?

重視到他們必須親自下場操刀才能放心滿意。

把劇本這麼重要的東西放到編劇手裡,這麼可怕的事怎麼會有人做!!!!

製片人導演投資人大明星,他們都很相信自己創作故事的能力,都相信自己比那個傻逼編劇要強上一百萬倍。

所以一個劇本的誕生,要經過整個流程中所有相關的不相關的人的批閱。

這不叫看重嘛?

這不叫重視嗎?

他媽的沒有比這更重視的東西了。

你們那些隨便兩三個人就能拍板的玩意有這麼尊貴的地位嗎?有嗎有嗎有嗎?


先上結論: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我們很多電影愛好者心中都是不可侵犯的。但是必須要承認的是,現在就連很多影視人,都將電影作為商業項目了

也就是說,在很多情況下,好劇本好編劇是排在經濟效益之後的,而且不僅僅是經濟效益之後,還有各方面的現實因素。

畢竟現在電影行業,除了很多導演的個人電影外,基本上都受到了資本的控制,而至於控制到什麼程度,這個就看造化了……

不過作為電影er,肯定還是希望這種事情少點,畢竟電影是個人的藝術(製片方爸爸給錢就行了)

給大家講個早年拍片很有意思的事情:

2014年的時候我跟過一個劇組,是拍恐怖片的,那個時候全組上下都認為這個片子會拍的很好,因為那部電影本身就在致敬《閃靈》,然後劇本的反轉還頗有《電鋸驚魂1》的味道。

所以那個劇本我記憶猶新,放在現在也是一個好劇本

當時我記得預算是300萬,已經很多了!那可是2014年,還是恐怖片!

然後整部電影按部就班的拍完了,我還記得那個時候我掛名「場記」,不過因為我未成年,只能在裡面玩,大家還都挺喜歡我,就在和製片方電話會議的時候我也會在旁邊做記錄。

整部電影預計時長130分鐘,可以說算是恐怖片的一個大製作。

結果反轉來了,後來拍攝過程還有幾天就殺青的時候,突然製片方換了一個項目對接人,那邊要求改動劇本(哪家公司我不記得了,當時太小了,沒注意,要是注意我絕對曝光了)

改動劇本!當時整個劇組都傻了,不過更噁心的還在後面……

我們把原定的劇本改了之後,很多地方進行了補拍。

這個時候,製作方來了一句,要換女主角!

好傢夥,現在的我回憶起來直接好傢夥(此處應該有掌聲)

但是換不了啊,都拍完了,而且你要換的話,只能就把現在女主角的戲份剪掉不少,然後補拍製片方要的女演員,接著再接起來。

本來以為我們這個操作已經夠騷了,製片方更騷!

「來,那個女演員演了一個小成本項目,也是恐怖片嘛,你們兩部電影剪到一起吧。」

兩個電影剪到一起,絕了,蒙太奇始祖直呼內行。

製片方給的理由是:省成本

後來導演不幹了,走了,由於我是那個導演帶進來學習的,我就跟著跑了。只聽說後來換了個導演,然後那部電影在2015年上映了。

剛剛查了一下,豆瓣評分3.1哈哈哈哈

所以,大家看,好劇本終究會被各方面的現實因素泯滅的,只要這個金錢當道的社會仍存在,這種風氣也會一直存在。

現在我也是個電影學生,未來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我能用自己的理想與堅守抗衡這個資本主義的市場,也希望現在觀眾的水準能越來越高,將那種賺快錢的流量爛片擠下主流的舞台

好電影可能會被各種現實因素打壓,所以我也希望我能用自己的部分電影知識去讓觀眾能有自己的想法去欣賞一部真正的好電影。

這也是我自媒體的一個初衷吧


再說一點吧。

其實好劇本這個事情也挺模糊的,什麼是好劇本,為什麼製片方看不出來。

其實這裡面不僅僅是製片方和編劇的鍋,了解影視行業的也知道,一個好劇本,有可能會被攝影毀掉,有可能會被導演毀掉。

因素太多了,所以要保證各方面不出錯才是一個好電影成功的必要條件。

就好比最近的《赤狐書生》

你說故事很差嗎?差倒算不上,就是很老套,但是奇幻電影,有個大框架了,製片方認為有商業價值,OK,就投

而且裡面有些橋段轉折生硬,感情突兀,節奏出大問題。

這些是怎麼回事,完全是劇本的鍋嗎?

不一定,雖然我也不知道整個劇組是怎麼回事,但是如果我們假設這個劇本擁有一個完整並且不錯的故事,台詞也不錯,戲劇衝突也有。

那麼是不是也有可能是導演在分鏡頭的處理上過於跳躍?

有沒有可能導演在拆分劇本的時候將部分元素處理過多導致節奏出問題?

會不會是剪輯的時候,戲劇段落處理不恰當導致看的各種不適應?

一個好電影要保證各個地方不能出大錯,所以一部爛片也有可能是很多因素出問題,單單怪罪於製片方和劇本是不對的

不過也不排除這個劇本是真的爛……


所以嘛,電影這個東西是多元的藝術,單單一個劇本可能就有很多方的參與和很多因素的干擾。

很多投資方當然看重劇本,但也看重其他的因素,一個好劇本最後呈現出來的也不是最終效果,所以多了解了解電影背後的故事,還是很有意思的~


中外影視行業都存在的問題,下面這篇文章概括的很全面。

如果劇本真那麼重要,為什麼編劇經常被貶得一文不值?

霍華德?蘇伯

霍華德:

我說這話可能聽起來像是喜劇演員羅德尼?丹傑菲爾德(Rodney Dangerfield)在舞台上抱怨自己不受尊重一樣,可我的確不受尊重。我是一名編劇,我的很多朋友也都從事編劇工作。我們總是發現我們成為了犧牲品。雖然許多製片人都喜歡說,我們寫的劇本是影片的核心,沒有「藍圖」,他們就得不到製作經費。可是為什麼他們總是輕易解僱我們,或者在遊戲剛一開始就把我們踢出局呢?有時我們完成一個劇本要花好幾年的時間,可一旦賣出後,就只能跟它「沙揚娜拉」了。更別提我們少得可憐的薪金了,連明星或導演薪酬的零頭都不夠呢。為什麼但凡是個人就覺得自己能比編劇寫得好呢?

親愛的克拉麗斯:

  在洛杉磯加大的製片人項目中,每年會有三四百名頂尖的影業主管、製片人、導演和參與電影製作的其他人員出現在課堂上,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從業經驗。實際上,他們每一個人的開場白都無外乎:「一切都始於一個好劇本」,或「如果不寫在紙上,也就不會搬上舞台」,或「一個壞劇本,拍不出一部好影片」。

彼得?古貝爾(Peter Guber)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製片人,在我與他聯合執教的八年期間,他正擔任索尼影業的首席執行官。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樣決定是時候改變一下了。於是,我當晚去旁聽了他的課。他請來了大製片廠的三位高管,每個人的開場白都與我此前引述的沒什麼差別。在提問環節,我舉起手問道:「如果劇本真那麼重要,為什麼編劇卻經常被貶得一文不值?」

課堂上發出了陣陣笑聲,但講台上的人卻陷入了長久的沉默。然後,三位大製片廠高管依次對劇本的重要性進行辯護,每個人都表示對編劇有著崇高的敬意,有些編劇還是他們最好的朋友。但是,對於我提出的編劇的境遇問題,他們並沒有發表任何爭論。

難道這些電影業的當權人士在說沒有好劇本就一無所有時是在說謊嗎?我認為不是。他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們信以為真,他們之所以信以為真是因為他們是聰明人,他們之所以是聰明人是因為他們知道事實的確如此。既然如此,編劇的境遇為何還是這麼糟糕呢?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人人都認為自己是編劇;(2)編劇最早撤離工作現場;(3)有時,這是編劇咎由自取。

編劇是少數的電影主要創作人員之一,他們出售的是有形的產品。他們創作的產品被律師稱為「可轉讓」物品,即可與創作者分開、被單獨處理的物品,也正因如此電影業經常把劇本視作一項「資產」。

一旦擁有這項資產,你就不再需要它的創作者了。即便創作完全由編劇自主完成,劇本一經出售給製片人或大製片廠,編劇便自動放棄了作品的所有權利(這幾乎是不容侵犯的原則)。作品出售後,如果他們還讓你繼續參與修改,就算你幸運了。這樣的話,你需要簽署一份合同,按照合同規定你只是「僱傭編劇」,因此,這也就意味著你可以隨時被解僱。

而導演和演員並不出售產品,他們出賣的是與本人不可分割的服務。雖然導演或明星也可以被解僱,但這種情況極少發生,其主要原因也有三個方面:(1)這通常意味著要推翻已經拍攝完成的部分,一切從頭再來;(2)導演和明星都不願意接替同行的活兒(但編劇卻絲毫沒有這方面的顧慮);(3)這將危害到影片的聲譽,此後將永遠貼上「問題」影片的標籤。

沒有一位首席執行官、製片部主任、製作副總裁、研發主管、製片人或其他掌權人士膽敢跑去片場指揮導演該怎麼拍電影。他們也不敢建議攝影師該使用哪只鏡頭,或告訴作曲家該用哪個主調進行創作。

但首席執行官、製片部主任、製作副總裁、研發主管、製片人,以及初級研發管理人員、劇本審讀員、製片助理,甚至勤雜工都無一例外地、可以毫無顧忌地在編劇該怎麼寫劇本方面指手畫腳。為什麼他們覺得自己有權這麼做呢?

首先,從事當代電影製作的絕大多數人都上過大學,其中還有一大部分是研究生,在學校里他們讀了大量的故事,也進行過不少文字創作。他們可能沒寫過劇本,但是他們對寫作並不陌生。他們對於攝影機構圖、運動或照明燈的細微之處可能所知甚少,所以他們不太可能去指揮導演該怎麼做好自己的工作。他們對於片孔、鏡頭光圈或焦平面也可能一無所知,所以他們也不會去找攝影師的麻煩。雖然他們有可能和導演一起走進剪輯室並提出修改建議,但他們也只是把建議提給導演,絕不會指揮剪輯師進行具體操作。然而,那些掌權的人卻總會認為自己有資格評判情節、人物和對話的好壞。

故事的另外一面你可能不會喜歡,而我的職責是儘可能客觀地描述世界,如果我不告訴你這許多年來我在私底下從製片人或導演那裡聽到的話,我會覺得自己很失職。

這些人說,編劇通常是個大麻煩,他們表現得就跟自己是影片的作者似的,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他們只是創作了劇本而已。

我非常尊重文筆好的人,但電影卻並不僅僅是寫作這麼簡單。小說只是基於某個人用筆書寫,戲劇是基於別人寫作的一種表演,但是,電影則是將表演、導演、攝影、剪輯、聲音、音樂、燈光、布景設計、外景地等等因素組合在一起的綜合創作。上述各項的重要性不分先後,因為在某部影片中最關鍵的元素在另一部影片中可能只發揮了次要作用。

如果讓編劇跟你說說他們和製片人或主管交手的情況,他們總是會給你講上很多故事,還會盡情講述他們收到的那些愚蠢的建議。僅有一兩次,我聽編劇說過製片人或主管提出的建議還不錯。聽了幾十年類似的故事之後,我不得不思考是否真的有那麼多笨蛋在掌管影業大權。我遇到的很多行政主管和製片人都非常聰明,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越有經驗的製片人或主管提出的建議,編劇就越應該認真地聆聽。

通常情況下,製片人和主管抱怨編劇根本聽不進去他們的建議。有時,編劇總是沉浸在自己對劇本的構思之中,他們無法打破這個框架,也無法在已完成的作品中再進行大幅度的刪改。而有時候,只是他們不願意這麼做而已。

事實上,理解劇情、人物和對話並不是只有編劇才會幹的事兒。當編劇表現得彷彿只有他們才有能力進行判斷,而那些掌權的人又覺得自己知道的一點也不比編劇少時,也就難怪編劇會被貶得一文不值了。

版權信息

摘自《致青年電影人的信:電影圈新人的入行錦囊》

作者: [美]霍華德?蘇伯(Howard Suber)

譯者: 趙晶

電影學院036·致青年電影人的信:電影圈新人的入行錦囊京東¥ 18.70去購買?


本人是一名電影營銷策劃,經手過的項目沒有30億也有50億了,今年趁著疫情期間的空閑自己寫完了一個劇本,也完成了項目書和概念海報,拿到故事原型人物授權,劇本給到過不少朋友讀過後大部分的反饋是故事不錯,有些人還很喜歡,我自己也非常喜歡這個故事,信心滿滿的拿著這個高於行業平均標準的項目拿給各方看,才發現想把一個電影項目運作成功是有多難。

拿給自己公司的製片團隊,製片團隊說必須有導演之類的創作者才能在公司內部立項;拿給自己公司的製片負責人尋求幫助,製片負責人PUA一般的從市場層面將項目貶損到一無是處,幾乎沒提故事本身;費勁心思的拿到幾位導演工作室的聯繫方式,項目書發過去後渺無音信;想想要不參加創投吧,發現國內電影節創投報名就需要有成熟的導演和製片團隊;想去搭國家的線,發現國家項目沒有能搭得上話的關係根本不可能;想先溝通藝人,發現藝人往往需要有完整的創作團隊······

寫了半年多的劇本,半年多持續運作,卻陷入到一種死循環,我也想試著復盤整個項目的運作過程來回答你的問題,為什麼好編劇好劇本這麼重要,為什麼投資方不看重。

影視行業里,每個創作人、製片人、藝人、經紀人、投資人最愛說自己需要好故事好劇本,但其實在我的理解下,「好故事」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大家更多需要的是已經被證實能夠賣出去的工業品,和處在自己舒適圈內操作性更強的類型片,大家對「安全感」的需求,其實遠遠大於對「好故事」的渴望。

先從製片人和投資人的角度來說,大部分能夠提供資金的公司,爬上管理層的人基本都是職業經理人,他們已經不單純是熱愛電影的人了。對於職業經理人來說,如何平衡盈虧保住飯碗撇清責任的需求是遠遠大於開發一個好項目的需求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才經常聽到吳京賣房拍《戰狼》、徐崢碰一鼻子灰沒人給他拍《泰囧》、郭帆《流浪地球》拉不到投資這樣的故事,不敢犯錯,不敢原創,所以新題材新類型越發匱乏、電影院越來越單調,市場和內容嚴重割裂。

再從藝人的角度來說,國內的藝人經紀體系,大部分藝人是被包裹在經紀公司的運作邏輯下的,在這種邏輯之下,藝人所在經紀公司往往會有極高的話語權,對於一二線藝人來說,每天能夠遞到公司的劇本數不勝數,藝人本人當然是沒時間去看了,那誰去看呢?任務就會落到經紀公司新進來的實習生和月薪6000塊錢剛畢業的策劃身上,而他們對於劇本的評價標準往往更多是基於當天的心情、今天有沒有來大姨媽、個人喜好之類的考量,他們本身是缺乏理性和專業程度的,所以藝人一方面大喊沒有好劇本,另一方面爛片爛劇不斷。

第三,從創作人層面,也就是導演和編劇層面來說,往往一個成功的創作者在成功以後是不甘於只成為一個創作者的,大部分創作者會選擇建立自己的公司,培養自己的編劇和創作團隊,但眾所周知,一個創作人的創作生命周期是不穩定的,一個被公司收編的編劇可能連著創作出3個好劇本,但一定不可能每一部劇本都成功,但公司的體制又需要留住老的創作者,所以新的創作者在老人的壟斷下也會更難出頭;同時,影視圈內凡是有成名作的創作者,他們的片約多到無法想像,大的製片人和資方也更傾向於已經成熟的創作團隊來攤薄風險,形成行業內的馬太效應。

第四,許多被年輕電影人奉為希望的創投活動,卻沒有評委會認真看劇本,你敢信嗎?因為公司原因,自己可以直接接觸到部分創投導演遞來的創投項目,也會直接接觸到創投活動,了解過後發現,國內創投平台會有一個潛規則,就是幾乎不會看劇本。以金雞電影節創投為例,初選過千的劇本,評委不會有時間去看每個劇本,他們只會看故事梗概、項目書、主創團隊和站台公司,即使進了初選、複選,幾十部的完整劇本的任務也會外派給實習生、策劃。而明星評委們會在項目路演當天聽一場已經有了公司加持的創作者演講,你自信滿滿的去報名,絞盡腦汁的磨劇本,很大概率成為一個不一定有人能看到的陪跑,就更別提創投會努力「假裝文藝」的整體審美取向了。

當然,除了以上說的這些以外,還有很多很多原因讓好編劇好劇本一邊不被看重,一邊又被各路人大喊著說「急需」;編劇的發聲渠道匱乏、行業內的人脈聯結、制度的不健全、抄襲群體、觀眾的審丑心理等等,都在影響著好的故事被發現、被拍成作品,前路漫漫而任重道遠。

最後,附上自研項目的概念海報,歡迎各大院線電影製片人、導演、投資人、藝人經紀人來勾搭,真的是很好的故事哦!


你理解的「好劇本」是從藝術的角度來說的,但投資人理解的「好劇本」則是從回報的角度來說的。這就導致雙方對劇本的重視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

以《陳情令》為例,作為一部影視劇,水準是比較差的。但因為耽美向以及兩位主演,成功收割了數百萬觀眾。有了這個成功,在投資人看來,這類影視劇就是掙錢的。

對於任何一個市場來說,最穩妥的掙錢方式就是複製別人的模式。這就導致影視劇市場非常容易出現跟風的情況。在這種思維下,投資人首先想的不是劇本在藝術上的完成度,而是劇本要有哪些點才掙錢。

拿我自己來說,在227之前我就十分噁心肖戰。但假如我是一個投資人,並且肖戰沒有遇到227事件,後面《慶余年》拍第二部的時候,面對肖戰的熱度,我能不能忍住不給肖戰加戲甚至給他單開一條線的想法?

對不起,我忍不住,我也不會跟錢過不去。

除了演員的因素之外,有時候投資人還會想加一些熱點元素等進去,來吸引觀眾。儘管這個改動會讓劇本變得稀爛,但只要能掙錢,那就毫無問題。

在影視劇市場上,真正的好片不多,但那種驚天動地的爛片也不多,大多數作品都是平庸但又能掙錢的作品。影視劇市場其實是有時效性的,很多熱點的題材或者風格,你沒趕上好時候,後面再掙錢就難了。然而,影視市場的反饋又有滯後性。一部作品從拍攝到上映,一般也得一兩年的時間。這意味著一部影視劇在沒有上映之前,沒有人知道他的真正表現會怎麼樣。而一旦等到這個題材的東西已經被市場認可你再去做,再上映就是幾年之後了,到時候這陣風早就過去了。

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相比於精心打磨劇本掙不確定的錢,不如攢一個貼合市場的劇本掙快錢。在這個要求之下,投資人眼裡的好編劇是寫得快的編劇,好劇本是能掙錢的劇本。

按照這個標準來看,其實香港電影投資者眼中的「好編劇」是王晶。王晶的片子爛嗎?很爛。但王晶為什麼還能如魚得水?那是因為王晶的作品無論你怎麼罵,都沒有讓投資人虧過錢。


推薦閱讀:

《貓王與尼克松》歷史像具乾屍,編劇任務是虛構出鮮活的血肉

TAG:電影 | 資本市場 | 編劇 | 製片人 | 電影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