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好經濟學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我們知道,關於經濟學的書籍,大部分都是在理想形態下所形成的理論。通常政府一般都不會採納經濟學家的意見。而關於其他知識都有相關的書籍教你如何管理。

人無時無刻不在面臨權衡取捨,那麼讀好經濟學這一學科,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謝邀

引一段哈耶克的話,可能不完全切題但是也差不多吧:

「也許我還應當補充我d在一些場合經常說但是可能從來不會以書面形式表述的一個看法,即,我強烈的感覺到,經濟理論家或這政治哲學家的首要任務應當是影響公眾意見,是的今天可能在政治上不可能的事情具有政治上的可能性,因而,如果有人反饋說我的建議現在是不現實的,那這終究不能阻止我們繼續發展這些建議。」


瀉藥。 讀好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標準是什麼,其實就挺值得討論,是在學校拿好高分,還是在讀過眾經濟學著作後形成自己的經濟學思維,又或者成功預言一段經濟周期波動後大賺一筆。經濟學作為一門軟科學,交叉了概率學、統計學、心理學等等學科,其理論更像是觀點,探討在不同角度下利弊得失的情況。作為經濟學書籍讀者的我來說,能帶來些新鮮的視角如:最低工資標準是否保證了工人的收入?政府如何將福利發還給窮人,而不會導致窮人越窮?總體上,經濟學給我帶來的改變就是避免單一結論,它提供你一種思考的方式。但是,看了經濟學書,我還是一樣的窮。


我提一下自己的觀點。

很多人感覺課本上的理論,其成立往往有太多太理想化的前提條件,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是沒有用的。記得萬維鋼在他的書里寫到一部美劇里的一個數學家為農場主研究解決雞流感問題,結果是「我發現了一個數學模型!但是這個模型只對真空農場中的球形雞成立」

兵法誰都可以拿來讀,但不是每個會讀兵法的將領都能打勝仗;課本每個人都有,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考滿分;也沒見每個學過經濟學的人都能在股票市場發財。

這是因為,課本上的知識,理論,只是給你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並不能代替你的思考直接導出答案。在千變萬化的現實世界中,課本中的理論永遠只是一個參考,而不是一個答案。在研究對象是人——這種複雜多變、難以預測的事物的社會科學中,尤為如此。我認為,要真正體會知識的「用處」,必須親身去實踐,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


別的不說,能讓你自己知道規則,過的更好一點。


社會是充滿矛盾的,矛盾總是由多個因素構成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關注的總是把少數因素作為矛盾的主因。而隨著社會發展,因素也會發生變化。

例如,創新這一因素,在社會中的重要度在不斷增加,但在不同經濟環境下,創新的份量與作用又不同。

所以經濟學,需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變化。好的經濟學,就是跟得上社會變化的經濟學。

而以前的經濟學理論,只能作為參考。所以說,沒有人可以學好經濟學,只能說考試得高分。同一經濟學模型,只能適用於特定的經濟環境。


謝邀!能給什麼呢?大概是,了解自己和人類的聰明和愚蠢,了解自己和人類的積極和無奈,給人以接受這一切的勇氣和智慧!


推薦閱讀:

TAG: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 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