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讀完《資本論》的人,思想上會發生哪些變化?


資本論的起點是商品邏輯。

商品是一種可以被人交換的存在,通常是勞動產品,但不一定是勞動產品。

以商品邏輯為主導的社會經濟形態,叫商品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經濟。

其內涵就在於,勞動力成了一種商品,即勞動力的商品化。

勞動力,全稱勞動能力,是一種寄存於(健全)活人體的能力。必須是活的人體,而不能是死的人。

勞動力的商品化,意味著勞動者在某個時間之內要把自己的這種能力拿去跟貨幣相交換。這段時間內,勞動者的能力不屬於他自己,而聽命於購買這份商品的人。

購買這份勞動力商品的人,就叫做資本家。但是在這裡特指產業資本家。

資本家消費這份商品,勞動力商品的消費,就是勞動。

很多人理不清勞動能力與勞動的概念差異。打個比方,你媽會做飯,但並不在做飯,這個叫【勞動能力】。

你媽正在做飯,這個叫【勞動】。

做出來的飯,叫【勞動成果】。

資本家購買的並不是【勞動成果】,而是【勞動能力】這種商品。

一般而言,【勞動成果】&>【勞動能力】,

【勞動成果】-【勞動能力】=【剩餘價值】。

所以工資是什麼?

工資是一種特稱。

跟勞動力商品相交換的貨幣(貨幣也是一種商品),這樣的貨幣是工資。


生產是一種特殊的消費,生活用消費是越消費越少,生產性消費是越消費越多。


勞動能力是勞動者身體里的一種能力,當這種能力發揮作用的時候,就轉化為了實實在在的勞動。

勞動外化的把物質世界改造了,但這個是能量守恆的,其代價就是人的神經、筋骨、肌肉、腦髓等人體生物機能的【消耗】。人也是一種物質,一種特殊的有能動性的物質。

而當這種消耗過度的時候,就會變成損耗,就會對人的機體的生命健康產生損害。996.icu。

所謂勞動者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健康換取外在物質財富的積累的人。

而抽象勞動或者說社會必要勞動,就是以一般的、社會的人的身體的消耗為單位量,進行勞動成果之間的交換。

生產工具越是進步,生產每一件產品所需要的身體的消耗,就越少。

因為生產工具可以放大單個人的勞動能力,類似一種增幅器的東西。


如果只看資本論 你會拍著大腿說,哇,好有道理,而且八成看不完,因為後面兩卷都是散亂的手稿,並且沒有寫完,恩格斯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來的。

如果你是西方經濟學的信徒,看資本論時,你會嗤之以鼻說,這是啥玩意,胡說八道,並且因為先入為主的偏見,八成也看不完。

如果你思想上破除了一元決定論,同時對早期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有一定了解,那麼恭喜你,這時候看資本論才會有益處,一種理論只能解釋某個特定歷史時期問題,不管是稀缺論還是價值論。


我猜,這就像你一生中,曾經在崇山峻岭當中爬行穿行而過,而不像在美麗公園裡遊玩遊覽。


不算認真讀,不求甚解地看完了,對於只把讀書當成消遣的人來說,大概就是徹底看清了資本主義的醜惡。

並且感受到了馬克思思想的偉大。


《資本論》中譯本對思維耐力本身的訓練,超過了剩餘價值論的難度。

所以你想理解《資本論》的內核,去看其他表現形式或者在社會裡挨打都可以做到,剝削、壓迫、相對剩餘人口、加班、地租、資本循環。都不難,知道了思想上也不會有啥變化。

但是中譯本那個行文,能啃下來會把閱讀能力提升很多,以後你讀什麼書,都會有一絲莫名的輕鬆。


推薦閱讀:

我覺得男朋友思想很幼稚,很情緒化,該怎麼辦?
儒家平天下是自己国自己种族,佛家是和光同尘,这么说来,佛家格局是否比儒家大的多?
無知者真的快樂嗎?
叔本華說,能否領略精神思想的樂趣取決於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思想能力。請問為何作者限定其與生俱來,後期呢?
自己總被帶節奏怎麼辦?

TAG:思想 | 資本論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