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喜歡分析自己身上的不足,以至於陷入了找到解決方法又否定它的惡性循環中?


心之愛心理諮詢師,李曉文:

因為信息量很少,所以只能是概括的說,未必符合你的真實情況,僅做參考。

我在想什麼樣的人會總是想到自己的不足呢?可能會是一個被嚴格要求的人,被賦予很多期待的人,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內化了這個嚴格要求者的要求,期待人的期待,這些原本是他人的要求和期待內化成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和期待,也就是原來外面的那個監督者住到了裡面。舉個例子,如果監督者在外面的話,其實我們還是有機會偷懶,有機會耍點小聰明,可是如果這個監督者住進了我的內心,那麼我想什麼,監督者都會第一時間覺察,並且把這個想法扼殺在萌芽狀態,更重要的是自我沒有一個逃避的空間了,只能是不斷地檢討自己,不斷地挑剔自己。可是世界本來就是陰陽統一的,就像太極一樣,有陽必有有陰,有陰也必有陽,如果我們的監督者的價值觀是所有事物都必須是陽的,不能讓陰存在,那你想這個人還存在嗎?所謂孤陰不長,獨陽不生,那已經是失去平衡的狀態了。

也許我們需要的是接納真實完整的自己,如果我能與自我和諧相處,我理解它的一切,不強求,在接納的基礎上去尋找可能性,帶著勇氣去創造,去承擔責任,去愛,去生活,也許會更好。祝好!


原來我和你一樣,很愛分析自己。但那樣很累,感覺都快精神分裂了,一直和自己的思想糾纏。後來我發現辦法了,就是轉移注意力。你需要多走出去和人交流,聊天。比如上班,和朋友天南地北的聊。總之,不要再管自己的不足,自己愛想的事。如果一個人在家,你就眼睛四處看,也可以動動腿,掐掐自己,讓自己回歸現實,人總要回到現實中。也不要再看那種雞湯文呀,心理學相關內容。投身到現實中,慢慢就活的特別輕鬆。你也不要擔心你的不足,因為你的心裡成熟度被你已經分析改正的很好了。生活中不用你想,自然你就會做得很好。

我現在生活中基本不看心理學的東西,雞湯什麼的,我也基本不分析自己,極少與人生氣,也不會自己氣自己。遇到事,和家裡人一說,他們給我出出主意,也就過了。所以腦子也不疼,活的很輕鬆。所以不要自己給自己找事,你遇到事也這麼想,也就不糾結了。平常也少幻想(想的多會心氣鬱結,胃疼的),晚上早點睡,睡之前聽點白噪音(助眠的),這樣身體也變好了,胃也不會疼。推薦你蝸牛睡眠APP。祝福你,放輕鬆,很快就會好的。


這可能是你的一種防禦,你用思考問題來迴避某些讓你感到痛苦的情感(想法、情緒)。只思考,不行動,等於把反省變成了智力遊戲。你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心理諮詢師看看,你迴避的到底什麼?你的執行功能是不足還是受到內心衝突的抑制?找到原因,你也就找到走出怪圈的途徑。


自卑感,或者身邊人優越感太強,做自己就好了


嚴重的把理想化標準當做現實標準來評判,缺少足夠的被認可和鼓勵。這是心理強迫症。


因為動腦比行動容易太多了。

要是可以行動上補足,也就沒有多少閑心想太多。


謝邀

總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足的地方,並試圖去改變它。這可能是由於內心對自己不不滿意,覺得自己總沒有達到自己希望的標準。

一般這樣的人,對自己要求是比較高的,也比較追求完美。

但這樣的狀態會讓自己比較痛苦。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被接納,如果自己總處於不被接納的狀態,自己的自信也會受到損傷。


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對自己不夠滿意,知道哪裡不夠好,卻又不去改變,不去行動,何苦這麼折騰自己?

如果真的接受不了自己的不足,就去行動吧,即使很艱難。


嘗試,我能給你的建議就是嘗試。分析這個行為其實對於行為只有一個幫助作用,真正有用的還是行動。建議就是行動之前分析清楚,然後就去做,只有真的碰到問題以後,你的分析才會有實質性的意義,否則都只是空想,重點還是操作。


不明白,分析自己的不足是好事,後半句沒看懂,怎麼就惡性循環了,你的意思是分析自己的不足,所以會變得更差,有更多的不足?


把自己看的渺小些 看的微不足道 成為更好的自己是沒錯 但是 如果每天都在同一個問題上耗費時間 不如背句古詩詞 來的痛快。

(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

)


推薦閱讀:

想太多,是因為自我要求低

TAG:心理 | 心理健康 | 心理調節 | 性格 | 性格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