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美醜定義的根據是什麼?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


根據有知。

或有色。

或分別。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唐-柳宗元《馬退山茅亭記》

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於空山矣。

柳宗元接著說:如果沒有王羲之的「蘭亭」之行,那會稽山的泉水、竹子就會在空山中荒蕪了、隱匿了。

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離不開觀賞者,而任何觀賞者都帶有創造性。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為審美對象,要成為美的意象,必須要有人的審美活動,必須要有人的意識去發現它、去喚醒它、去照亮它。

第二,美並不是對任何人都一樣,不同的觀賞者由於個體審美理想、審美趣味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意象」,此謂「因人而彰」。

第三,美帶有歷史性。具體表現在審美的時代差異、民族差異、階級差異等方面。

綜上,定義美和丑,既要承認美的客觀存在,又要強調人的主觀感受。


群體下的主觀感受構成普遍美醜觀念。

個體的主觀感受構成個體美醜觀念。

物體屬於一般事實且符合客觀規律的通常更「美」。

在普遍形體之上有特殊形態或者意義的更「美」,但有時也會更「丑」。

接受或建立的信息流會影響美醜觀念。


試答。你作為萬物之靈,若內在(法身)磁場純凈,其外顯(報身)能令萬物生出嚮往心,為絕對美,反之為丑。有情眾生後天識神長期累積的識見導致它對眼中你的像(化身)形成相對美醜概念。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定義 | 美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