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家所說的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注意,是從聖人角度說的。或者說是從當權者角度說這個話的。

當權者做事情,要學習老天,給人民利益,而不是去害人民利益,做事情取得利益,但是不要向人民爭奪利益。也就是說,應該去開源,而不是要求人民節流。哈哈。


只管去做,不要在意結果。用佛家的話說就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爭,重點在於基於主觀意願的內在慾望。

為,重點在於符合客觀規律的外在選擇。

道家的哲學體系和邏輯,強調的,不是主觀,而是客觀。

道是核心主體,合道是行為準則,除此之外,單純的主觀意願,都是妄念,所有的一意孤行,都是妄為。

想要什麼,不取決於主觀上如何起心動念去「爭」,而取決於是否看清環境,資源和形勢,按照客觀規律做選擇,條件不具備,則藏於九地之下,條件具備,則動於九天之上。(孫子兵法)

即無為而無不為,也即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此即謂「為而不爭」。


老子的思想,給人最直接的印象是,消極,無為,柔弱,無欲,很容易讓人以為老子就是真的提倡消除慾望,無所作為,老子不是這麼呆笨的人,人的慾望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任何試圖通過消除慾望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學說都是招搖撞騙的,老子不會不明白這一點,與一般人的印象不一樣,恰恰相反的,老子的《道德經》可以說通篇都在教人如何「有為」,老子所說的無為中的「為」,主要是妄為,也就是虛妄的為,打個比方,你喜歡一個人,若你為了得到她去思考自己該做什麼事,該如何努力,以達到自己想到達的地方,那麼這樣的為就是真有為,是有用的為,但如果你就是非要得到,非要佔有,執著於自己的慾望,滿身痛苦,那麼你就是「妄為」,《道德經》一書通篇提倡的都是前一種「有為」,可以說老子所說的無為,其實是以「真有為」作為前提的,一般人眼裡所理解的「無為」,無所作為,這本身就是一種妄為,是老子概念中的「有為」,老子所說的「有」,其實就是指人的虛妄,《道德經》的最後一章最後一句就很明顯的說明了老子觀點:「為而不爭」。如果老子提倡的是無所作為,那還何必說「為」而不爭呢,「為」,正確的為,是老子永遠提倡的,而《道德經》通篇其實都是在講如何真有為,所以,老子所提出的柔弱,謙下,內斂,虛靜等概念,都是在「有為」,「有欲」,「有爭」的基本前提下才有可能的,叔本華說過:「A man can do what he wants,but not want what he wants」,我認為在這裡和老子的「為而不爭」的概念不謀而合,可以說,「為而不爭」就是《道德經》全書的概括。


國學一課|老子「不爭」的智慧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更是濃縮了一個美麗的世界。

在枯水季,水可以內斂溫和,一派儒雅的君子之相。

在旺水季,水可以洶湧澎湃,展示不可抵擋的驍勇。

老子從水中,領悟到無窮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句「不爭」,背後蘊含了怎樣的智慧呢?

爭,未必有功

曾幾何時,在資本的催生下,共享單車行業里大大小小的公司殺得暗無天日。

OFO、摩拜、小鳴單車,赤橙黃綠青藍紫,爭得頭破血流。到後來,很多城市都飽受共享單車數量暴增,佔據人行道等帶來的不便。

時間是最好的證明,風光過後,這些公司賣的賣,停的停,只留下一地雞毛。

當初共享單車曾被譽為「新四大發明」,為何興也勃焉,亡也忽焉?等硝煙散去,這些公司才發現,因為破損率高,後期維護成本高等原因,共享單車並不是可盈利的商業模式

為了爭奪社交軟體的市場份額,阿里曾高調推出「來往」,馬雲拉來半個好友圈為其宣傳,誓要把微信拉下馬。

但奈何微信已經根深蒂固,加上因為「來往」在使用時狀態頻出、不支持拓展關係鏈等弊病,遭到用戶的拋棄。

「來往」雖然志在取代微信,卻重在營銷而不重在打磨產品,並沒有為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也沒有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最後只能慢慢消失在互聯網的大潮中。

不爭,才是爭

曾經,一位身處奪嫡爭位風波中的皇子,向他的謀士求教。

他的謀士講了一個故事:

「古時有位富商,生了很多兒子。當富商年老,兒子們為了繼承家業爭破了頭,個個表現得忠心又孝順。

唯獨只有一個兒子,從不去爭著表現,只管每次把父親安排的工作完成得非常漂亮。

終於有一天,富商想清楚了,把家業交給了那個不爭的兒子。

這就叫,爭就是不爭,不爭就是爭。」

皇子恍然大悟,從此低調處事,從不結黨營私。在皇帝交付的幾項重大任務中都克服了重重困難,順利完成。最終在奪嫡鬥爭中勝出,繼承大統,他就是雍正皇帝。

或許康熙正是看中雍正不結黨、不結怨,才相信他一心為國家,為社稷。

雍正皇帝在位13年,大力整頓吏治,推行新政,一改康熙皇帝後期因為九子奪嫡、貪污盛行帶來的弊端。經過他的勤政果敢,國庫由一開始不到七百萬兩,發展到九千萬兩。

當國內的團購行業剛興起的時候,曾發生「百團大戰」,近千家公司燒錢補貼,各顯神通。

而在團購最瘋狂的時候,美團原本只能位列第二梯隊,但創始人王興保持了冷靜,實行「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

當所有團購網站燒光了手頭的資金時,美團賬面上資金充足,並且深入二線三線城市,這一戰奠定了美團百億估值的基礎。

最終,王興後發制人,成了收割戰場的人。

不管是雍正還是王興,如果他們在群雄四起時按捺不住自己,或許白白耗費了精力卻無功而返。但所幸他們清楚地知道沒必要參與無謂的「爭」,而是將精力放在問題的核心,或著力整頓官員隊伍,才能更好地實行利國利民的政策;或牢牢把握住用戶,這才讓他們笑到最後。

不爭,不是放棄競爭

老子認為,與其去跟別人爭強好勝,不如戰勝自己。與其整天與別人爭來爭去,不如完善自己。

因此,他說的「不爭」,不是投降,而是不去與對手打口水仗,或是只關注結果的無謂競爭;而是要將重心放在主要矛盾,積累自己的實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從不自我標榜,但是樹下的野地也會自然地踏出一條路來。

這是因為桃李是實實在在地開出了美麗的花,結出了香甜的果,在為人們默默地服務,所以用不著吹噓,人們自會趨近它們。

在商界,「不爭」,就是打磨自己的經營模式,確保能真正可盈利、可持續、能為用戶帶來福祉。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因為真正有野心有耐心的高手,早就在默默修鍊,最終把其他人遠遠甩在身後。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地生養萬物,是有利。但是天災人禍來臨時,奪去了的那些無辜的可愛嬰兒,怎麼是有利?聖人會努力救災補救,但是不起情緒,因為他有他心通,宿世通之類的智慧,知道努力過後已經發生的都是無可奈何的,都是遵循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法則的。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十惡不赦的惡人可以壽終正寢?為什麼道德經還這麼說,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

因為老聃也是知道這後面有生死輪迴因果報應的。

莊子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個人理解是,以正合,以奇勝的意思。


推薦閱讀:

莊子也無奈:人,為什麼要自欺欺人?
真氣運行法可以和禪定一起練嗎?
怎麼按照道德經裡面說的做?
道德經|老子說這樣做,蛇蟲毒蟻都要避著你!
歪解《道德經》(3)

TAG:道家 | 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