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常規打坐?

不運氣的那種?不走偏的那種?


謝邀~

吃得太飽不能打坐,餓肚子不能打坐,睡得少不能打坐,剛行房事也不能打坐,這些都會影響打坐的常規。

打坐的時候,不餓不抱,不困不累,不歡不悲的時候是最容易入定。

打坐只是形式,能入定才是目的,行住坐卧,吃飯穿衣都是禪,何處不是定?


報名中國內觀網 十日禪修,比你在這裡問人,或者看帖子強多了


摘自

《靜坐入門》徐恆志大德著

一、靜坐時的兩腿

(一)靜坐時的兩腿必須盤起來。先將左脛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將右脛扳上來加到左股的上面,這種坐法普通叫做雙盤膝,也叫做雙跏趺;因為這樣的姿勢,可使兩膝蓋的外側,都緊靠著褥墊,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張,坐時自然端直,不至於左右前後的倚斜。不過這種坐法,假使初學和年齡較高的,覺得難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強,可改用下列第二種方法。

(二)盤時可隨各人的習慣,或將左脛加到右股之上,或將右脛加到左股之上,這種坐法普通叫做單盤膝,也叫單跏趺,比較雙盤膝有些缺點,因為假使將左脛加於右股之上,那末左膝蓋外側必落空,不能緊靠著褥墊,身子易向右傾斜,假使將右脛加於左股之上,那末右膝蓋外側必落空,不能緊靠著褥墊,身子易向左傾斜。初學的人,不能雙盤,自以單盤膝為宜,但須注意姿勢端直,能使身體不傾斜,那末功效還是一樣的。

(三)初學盤腿的時候,必將發生麻木或酸痛,必須忍耐。練習久後,自然漸進於自然。當麻木到不能忍受時,可將兩腿上下交換,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暫時松下,等麻木消失後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聽其極端麻木,漸至失去感覺,此後它能反應,自然恢復原狀,經過這樣階段,幾次之後,盤坐時便不會再麻木了。

二、靜坐時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一)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窩降下,所謂心窩降下,就是使橫膈膜松馳。胸內肺與胃之間有橫膈膜,恰在胸部兩脅間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窩。我們初學靜坐時,常覺胸膈閉塞不舒,這是說明心窩沒有下降,這時可用下面所說的調心一節、繫心臍間或臍下的辦法,使橫膈膜松馳,心窩處輕浮而不著力,久後自能降下,而得調適。

(二)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狀,本來三折如弓,在臀部處,略向外彎,所以坐時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勢。

(三)腹的下部宜寬放鎮定,鎮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三、靜坐時的兩手

(一)兩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兩拇指頭相拄,安放在臍下跏趺之上。

(二)假使單跏趺,是右脛加在左股上,那末應將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三)兩手這樣安放,既自然、安適,且最能助長定力。

四、其 他

(一)頭頸正直,但須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二)兩耳宜如不聞。

(三)眼宜輕閉。也有主張兩眼微開的,這叫做垂簾,大抵坐時易於昏睡的,宜用這個方法。

(四)口宜噤閉,舌抵上顎,也是使筋骨團結的意思。

(五)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六)坐時臀部也可墊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適為度,並須使腎囊不受壓迫。

(七)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穩地端正而坐,因為身正則氣正,氣正則心也正。

(八)坐畢將起,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否則以後坐時,可能會感到煩躁不安)。然後漸漸動身及舒放兩臂,並將兩手搓熱,撫摩面目,然後放足,用手按摩足部畢,緩緩起身。

此外,還可以參考七支坐法。


打坐不是和尚道士的專屬,古代讀書人,甚至現代人有些環境下喝茶讀書亦或者做別的事情時,也會盤腿而坐,因為這種姿勢身姿最正,精神最為專註。

常規打坐就是放鬆,腰不要使勁,盤腿即可,至於雙盤,沒有一定時間開筋練習,亦或者天生筋骨柔軟,是做不到的。

不過時間一久,血脈一堵,腰部腿部都會酸痛,因為氣血不通,這時稍微忍受一會兒,然後松盤放鬆下再盤腿。


私以為,先通過一些運動,如八部金剛功,八段錦等,活動伸展一下身體再打坐比較好。另外不要為了打坐而打坐,首先想明白自己打坐究竟為的是什麼,想清楚了再去做,這是知行合一。


感覺有師父指導修比較好,不容易走偏。特別是專業修行。我就走了彎路。。


單純的坐著,

像一棵樹,

只是坐著。


推薦閱讀:

東方陽熹:什麼是正定?—道德真源
禪定時是否更敏感,站著禪定是否會摔倒(大悲禪寺-2018.5)

TAG:禪修 | 坐禪 | 禪坐 | 打坐 | 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