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宮遺址為什麼不是夏朝真實存在的鐵證?


二里頭宮殿證明了二里頭遺址所代表的主體可以稱得上是國家, 這個國家是後來中國的源頭。只是目前 不知道這個主體叫啥。當然可能是夏,但也可能不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證據。就像我們前幾天倫敦偷渡死亡案例,在沒確定身份前,大家看的出是東亞面孔,可以判斷是亞洲人,但除非找到身份證,否則你也不能確認是哪國人。


還沒有出土確證是屬於夏朝的自證物,而且碳十四測年的範圍與傳世文獻記載的夏朝興廢時間不是完全匹配。


2020年國家文物局主辦世界古都論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發表講話

2020年10月19日世界古都論壇,二里頭是中國公認的夏都Jin的視頻 · 330 播放

二里頭是全國唯一一個官方承認的夏都


「二里頭」如果按西方標準,早就可以說是夏了,但是中國學界比較嚴格,還缺少一個重要環節「出土文字自證」,當年「商」也不被認可,直到出土文字自證為「商」,而且出土的商代編年紀和史記里的記載基本吻合,這才得到承認。

所以現在的情況是既沒有鐵證證明「是」,也不能說「不是」。中國符合「夏」年代,甚至比這還古老的遺迹也有很多(二里頭是目前最符合歷史描述的一個),但是都沒有鐵證證明就是「夏」。

至於「夏」文明來源是哪,是不是最古老,這些都和問題無關,也沒必要和別的地方比誰更先進。反對上面有些人答不對題,拿臆測當現實,不知所云。


所謂華夏起源西北、夏朝在晉南豫西、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是基於傅斯年《夷夏東西說》。但是傅說的文獻依據是占不住腳的,王寧《夏居河南說之文獻考辨》及最新的劉宗迪《夏墟地理與傳說考辨》辯駁了傅說的所謂文獻依據,得出夏朝地域在山東及周邊的結論。

華夏起源於山東地區,東夷是一個偽概念。所謂東夷文化正是華夏文化本身。山東的大汶口、龍山、岳石都是同時期最先進的文化。大汶口比仰韶文化先進,龍山文化山東是源頭,陝西、河南龍山文化是派生的。岳石就是夏文化,大汶口、龍山文化是其前身。岳石對二里頭影響更大,而不是相反。

而且,湯伐桀發生在豫東、魯西一帶,而非豫西。二里頭時期就是夏晚期,所以不可能是夏都。實際上,湯都景亳在曹縣南,桀都在濟寧的有仍,湯先伐的夏的諸侯國也都在豫東、魯西。參看王寧《上博二《容成氏》湯伐桀記載辨析》。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正如胡適《紅樓夢考證》一樣,作為新文化運動成果被迷信。阻礙了夏朝地域、華夏文明起源的研究。考古界一方面承認山東地區文化先進,但因囿於傅說、由於東夷概念而不能將華夏起源地聚焦山東地區。


鐵證?什麼叫作鐵證??

二里頭是中國考古界公認的夏中晚期的都城遺址。為什麼說是中晚期?因為史書上推算夏始於公元前21世紀,而測年二里頭最早到公元前20世紀,差一百年。

但是,可以肯定地說,二里頭符合史書記載的地域,而周邊有豐富的同時期和以後的遺存,那麼我們承認它是夏,沒有任何問題。而二里頭又有最早的宮城,那麼它是都城,同樣沒有任何問題。

為了配合史書到公元前21世紀,所以我們說二里頭是夏中後期,到公元前21世紀還沒有發現確認的遺址,如果發現那就是夏早期。也有可能夏始於前20世紀,但我們心有不甘。

但不管怎樣,夏就是在伊洛流域。我們為什麼要找夏?因為那是史書和民族記憶。它們都告訴我們在那個地域有個國家叫作夏,這是夏的定義。如果你告訴我良渚或者其它什麼地方是夏,對不起那不對。你可以說你在良渚或其它地方找到一個地方有文明,你可以名之為什麼什麼比如秋或者冬,但不是夏,因為夏就是在伊洛流域,才叫作夏。

就像一萬年後,文明記載毀滅了,有一個傳說說在東方有一個高高大大的人在公元後2000年左右改變了東方,他的名字傳說叫老毛。而那時人在西方某個島發現一個人和傳說的老毛很像,就說他是老毛,是那時的中國。那是不對的,他們發現的人其實是丘吉爾,那個國家是英國。因為地域不對,所以整個定義都改變了。


謝謝大爺點我。

誰說不是鐵證了?

不承認鐵證的都是西方的一些所謂專家學者,

西方為了打壓中國歷史,什麼事兒都乾的出來,

再多的鐵證他們都不認的,正如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再者說了,我們為什麼要在乎西方人的意見?

我們自己知道就行了,西方的歷史都是真的嗎?

不是也有好多人懷疑西方所謂古希臘的歷史都是杜撰的么!!


二里頭文化不過是齊家文化的東進產物而已。齊家文化受歐亞草原影響太深(甘肅有白人,很多沒報告出來,齊家文化的玉人,馬家窯的一些東西),  作為東亞早期最發達的青銅文化「齊家四壩文化」(公元前3100-前1900)的皇娘娘台遺址(甘肅省武威)出現的一女或兩女屈肢俯向仰身直肢葬習俗,學者認為這是在歐亞草原地區廣泛流行的suttee或sati風俗。完全就是靠更西北的切木爾切克之類的傳播。

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以前的仰韶文化之類的,連簡陋的青銅器都沒有。如果殷商的青銅器是在東亞本土發展起來的,那麼你一定會在洛陽、駐馬店或者什麼地方挖出一些沒有後母戊方鼎那麼漂亮、但是多多少少結結巴巴能夠用的小青銅器和破爛青銅器。公元八千年以前,在巴林島就能找到那樣的青銅器,然後就是巴比倫或者兩河文明那些輝煌燦爛的大青銅器。但是,殷商的青銅器一開始就是最好的那種巴比倫青銅器,然後一蟹不如一蟹,到殷商快要亡國的時候,青銅器就漸漸不像樣了。等到周人來的時候,周人的青銅器遠遠不如殷商的青銅器,然後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又不如西周的青銅器,一代不如一代。最早的青銅器是從哪兒來的?很明顯是內亞。


二里頭遺址三期和四期體現了和夏文明迥然有異的特點。所以二里頭是夏都的證據非常單薄,持二里頭是商都說的學者諸如杜金鵬、高煒、安金槐、楊育彬、殷瑋璋、鄭光、馮時等有非常充足的證據否認二里頭是夏都說。就現有地質學考古證據而言,二里頭遺址既不能確認為商都,亦不能確認為夏都。而是兼具夏商兩種年代的文化特徵,它作為王都的規模也明顯過小。已被釋讀的甲骨文里,反覆出現的一個名詞「西邑」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如「西邑害」,「貞:燎於西邑」,「丁巳告於西邑」等。08現身的《清華簡》有記載商朝開國功臣伊尹事迹的《尹誥》篇有如下明確記載:「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尹念天之敗西邑夏」。《尹至》篇則記載到:「湯往征弗附。摯度,摯德不僭。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意思是伊尹獻計從西方進攻西邑,滅了夏,「西邑夏」一詞剛好與與「大邑商」的詞性相對。《禮記·緇衣》也和清華簡遙相呼應:「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鄭玄對此註:「見或為敗,邑或為予」。而甲骨文的卜辭中也反覆提到了一個叫「西邑」名詞如:「貞:於西邑。」「西邑害」。「貞:燎於西邑。」「丁巳告於西邑」。邑通在先秦通常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代國家,如商朝就被稱作「大邑商」,孟子也稱呼周朝為「大邑周」;二是指代都城,如《詩經》中就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意思是商朝的都城嚴整有序,是天下四方的榜樣)。清華簡的發現解釋了甲骨文卦辭中反覆出現的「西邑」這一名詞的謎團,很顯然,西邑就是夏朝。夏朝被商人稱為「西邑」,肯定是在商人起家的河南中原偏西的地方,夏都和商都同在河南的可能性非常小。

更關鍵的是,史籍記載夏都長期為山西安邑(今山西運城市鹽湖區),商人稱呼的夏都西邑有可能就是安邑的別稱。商湯伐夏桀的鳴條之戰即在山西安邑的鳴條崗。《書·湯誓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孔傳:「地在安邑之西。」《史記·夏本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辭海》「鳴條」之注也採納鳴條山西安邑之說:「又名高厚原。相傳,商湯伐夏桀,戰於鳴條之野,即安邑。」上面已經說了 ,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作為晚期夏都的證據非常單薄,史學界有很大爭議。商湯誓師滅夏,選良車70乘,敢死隊6000人,聯合各方國軍隊,採取戰略大迂迴,西進繞道至夏都安邑以西的蒲州突襲,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先與商軍戰於蒲州(今山西運城市永濟市一帶),永濟市為運城市代管的縣級市,正是夏都安邑(今運城市鹽湖區)之西。夏桀蒲州戰敗後退守鳴條(今山西運城市鹽湖區,夏縣以西)。商湯正是在此展開了滅夏關鍵的決戰:鳴條之戰。

《呂氏春秋·慎大》也提到滅夏的商師「從東方出於國,西以進」:桀愈自賢,矜過善非,主道重塞,國人大崩。湯乃惕懼,憂天下之不寧,欲令伊尹往視曠夏,恐其不信,湯由親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報於亳,曰:「桀迷惑於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眾,眾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湯謂伊尹曰:「若告我曠夏盡如詩。」湯與伊尹盟,以示必滅夏。伊尹又復往視曠夏,聽於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夢西方有日,東方有日,兩日相與斗,西方日勝,東方日不勝。」伊尹以告湯。商涸旱,湯猶發師,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師從東方出於國,西以進。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體離散,為天下戮,不可正諫,雖後悔之,將可奈何?湯立為天子,夏民大說,如得慈親,朝不易位,農不去疇,商不變肆,親郼如夏。此之謂至公,此之謂至安,此之謂至信。盡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 商人不可能在河南「西以進」 ,只可能西出河南以西的山西攻夏。

《清華簡·尹志》有記載「自西翦西邑」中的「西邑」顯然是指夏都西邑,大概率是指山西安邑。《墨子·非攻下》也記載了成湯滅夏之戰:「遝至乎夏王桀,天有酷命,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穀焦死,鬼呼國,鶴鳴十夕餘。天乃命湯於鑣宮,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亂,予既卒其命於天矣,往而誅之,必使汝堪之」。湯焉敢奉率其眾,是以鄉有夏之境,帝乃使陰暴毀有夏之城。少少有神來告曰:「夏德大亂,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於天,天命融隆火於夏之城間西北之隅」。湯奉桀眾以克有夏,屬諸侯於薄,薦章天命,通於四方,而天下諸侯莫敢不賓服。則此湯之所以誅桀也。」依據這條文獻,夏都安邑極可能有商湯的間諜裡應外合配合商湯,假借天命祝融之人在夏都之西北隅放了一把火,商師才會從西面向夏都進攻。並進而從靠近「西北之隅」放火處的夏都安邑北門入城。關於商師從北門入城,同樣有非常可信的出土原簡《上博簡·容成氏》有明確記載:「(湯)然後從而攻之,升自戎遂,入自北門,立於中庭,桀乃逃之鬲山氏。湯或從而攻之,降自嗚條之遂,以伐高神之門,桀乃逃之南巢氏。湯或從而攻之,遂逃去之蒼梧之野。」《呂氏春秋·慎大》記敘商湯發兵之前,卜卦認為從夏都西方進攻有利,所以商師迂迴到夏都西方的蒲州發起進攻,即「天子夢西方有日,東方有日,兩日相與斗,西方日勝,東方日不勝」。所以「令師從東方出於國,西以進」。《呂氏春秋·慎大》和《清華簡·尹至》的「自西翦西邑」記載完全一致,即商師滅夏路徑是西進迂迴到至夏都安邑西部的蒲州(今山西永濟市)發起進攻。山西地圖打開一看,永濟市(蒲州)正在運城市(安邑)西部。

《清華簡·尹志》還提到「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夏料民,入於水,曰戰。帝曰:『一勿遺。』」完整翻譯是:伊尹定計從西邊進攻西邑夏,戰勝夏人後,夏朝逃散的軍民進入水域頑抗。湯下令說:「一個都不要留!」是匆匆組織起來的夏人接戰後逃散進入水域,然後再「曰戰」負隅頑抗。上面已經說了,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以西就是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 ,蒲州水域星羅棋布,至今還有山西全省最大的淡水湖伍姓湖。伍姓湖又名張揚池,「湖波泮淼不知遠,澄作汪汪千頃波」,《水經注·涑水》中不僅提到「張揚澤」,更詳細描述了其具體方位:「西陂即張揚澤也,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積水,時有盈耗也。」因源於舜帝後裔五大姓氏虞、姚、陳、胡、田居於湖邊而得名。商湯滅夏第一戰蒲州之戰就在永濟市,夏軍即在此潰退入永濟水域負隅頑抗。

所以以上有充足的史料和考古學證據表明,商湯滅夏的關鍵性戰役蒲坂之戰和鳴條之戰是西進晉南,夏都安邑也在晉南(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並不在河南。二里頭遺址作為晚夏都城的證據基礎就沒有支撐,而二里頭是晚夏早商時期普通城邑的證據是非常充足的,但唯獨不太可能是夏朝王都。


二里頭宮遺址的真相已經清楚了。

他就是南方的文化北上,與北方、西北方向的中亞文化的交匯點。

清晰地說,就是石家河文化與中亞游牧文化的交匯點。

歷史上,就沒有一個夏朝。夏朝是周人回憶自己祖先的故事,同時夾雜南方文化的痕迹。

夏朝是西周為了自己統治的法統合理性,編造出了的。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考古 | 夏朝 | 二里頭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