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為什麼還有時間?極樂世界成佛為什麼還要時間?

脫離六道以後不是就沒有時間了嗎?佛菩薩都可以一念住無量億劫了,時間自由穿梭,那脫離輪迴後的時間有什麼意義?阿羅漢跟佛只是沒有到達究竟解脫的區別吧,只要不在六道受苦受罪不就已經很完美了嗎?看過一個說法說寧可墮地獄也不能做個定性阿羅漢?(雖然說是為了快速成佛,但直接成阿羅漢又不有什麼不好么)難道阿羅漢很苦?不是已經比天人還要快樂了嗎?就算佛果位快樂到了頂點,但是能永遠不死不受苦不就好了,阿羅漢已經是很不得了了!!我覺得阿羅漢跟佛是一不是二,你們認為呢?


因為大乘本身就是婆羅門教,那個大乘的八宗共祖龍樹,本來是婆羅門教的人,從小聰慧過人,因為學會神通隱身術,淫亂宮廷,差點被抓住砍頭,這次事件他就戒色投入佛教,因為聰明很快就出名了,國王問他汝是何人,他自稱已經得一切智,意思就是他成佛了,所以大乘的龍樹菩薩名號還給低了,這人還破和合僧,規定所有他門下的僧人皆穿黃袍,還從龍宮弄出誰也不知道的經典,最後的事就是他還參與了政治鬥爭,被太子逼得自殺了,反正佛的幾個重戒都犯了


你前面阿羅漢和時間的描述我沒看懂。

佛有一名號是大阿羅漢。

佛的悲德智德豈是阿羅漢能比的。

阿羅漢在大部分佛教經典里是明確的定義為斷除了苦的,不受後有的。後期佛教進行了一些思想上的躍進,比如回小想大這一說。我個人持懷疑態度。但是每個人對佛法理解不同,求同存異。

另外阿羅漢會隨緣度眾生,命盡入無餘涅槃。菩薩會斷除見思惑塵沙惑,最後到達佛的果位。

又比如有慧解脫阿羅漢,得漏盡通阿羅漢。而有的阿羅漢具足六通。

和很多大乘行者一樣,我剛學佛的時候也跟著別人喊阿羅漢焦芽敗種,自了漢什麼的。現在才明白那是一種多麼圖樣圖深破,多麼傻逼的行為。


沒有時間就沒什麼樂子了。

沒有時間就意味著沒有前因後果。

也許意味著全知遍知,但是很無聊無趣。

好比你一旦成為了一本懸疑小說的上帝,它的作者,你就無法好好欣賞它了。

宇宙再宏偉,沒有感受其浩渺的渺小的生命,這種宏大也是全無意義的。

上帝必須要造人,因為沒有讀者的偵探小說家是悲催的。

阿羅漢,佛菩薩,如果沒有時間,沒有記憶記錄,沒有歷史,沒有從前至後來龍去脈的敘述,

好比一卷膠片一眼看到全部,電影還沒開始就已經知道結尾了,

還有什麼樂趣,這種」極樂「值得羨慕嗎?

無量壽,無始無終,無限,永恆,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說,他們的意義要靠我們這些渺小的短暫的生命賦予。

《活著》里福貴最後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成佛的真義就是阿羅漢!阿羅漢能須臾之間超越往昔與未來的若干大劫!阿羅漢是已舍四大,時間就是四大而有的所以阿羅漢已經不受時間的束縛!然而眾生是從無始就有的,成就阿羅漢的聖者也經歷了長劫的修行才獲得了最終的解脫,尤其是成就佛陀的菩薩更是歷時更久!聲聞阿羅漢和佛陀的共同點都是解脫的波羅蜜行者,只是圓滿程度不同,所以在世間的能力不同,比如說法能力,而對於解脫都是究竟解脫!因為聲聞阿羅漢跟佛陀學的,學完了,難道佛陀會藏一手?


這是我自己想出來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基於我所理解的經典的意思,但不能保證觀點的正確性,請各位仔細鑒別。歡迎轉載,請註明作者是「相爭何為」。@正性離生@世有仙@冥泣

四念處修行基於這樣一個現象:心裡的痛苦,會引起身體的反應,而觀察身體的反應,心裡的痛苦就會自然消除。在這個意義上講,觀察會導致改變。

所以有可能,佛在涅槃里,以佛眼觀察這個世界,其實就相當於在積極改變這個世界,在幫助眾生,類似一個放大版的四念處。佛已經破除了凡人所謂「自我」和「自我的邊界」的概念,所以萬事萬物其實都是佛的法身,」與宇宙同在「,所以,就像凡人進行四念處修行可以消除自己心中的痛苦煩惱一樣,佛進行「四念處」,觀察世界宇宙(法身的表現)就可以消除世界宇宙(法身的表現)的痛苦煩惱。

阿羅漢證得了法界體性,雖然不像佛那樣完全了悟法界的相和用,能力比較有限,但是,自己入了無餘涅槃,也可以觀察世界,而觀察會導致改變。在這個意義上,無餘涅槃中的阿羅漢,雖然永遠不會以任何有形的形式出現在世間,只會在涅槃境界中觀察世界(「隱於幕後」),不會像菩薩一樣親自出現在世間改變世界(「走上舞台」),但卻也可以對世界做出改變,幫助眾生,類似於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在這個意義上,阿羅漢絕不是「自了漢」,小乘(聲聞,緣覺)修行人也絕不是「焦芽敗種」。

小乘者,本非小,是名小乘。

小乘行者,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氣。想一下,自己進入無餘涅槃,再也不會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和親人愛人朋友敵人乃至陌生人都將永遠分離,「擁抱死亡」,你就能感到「不受後有」這個詞,在凡人看來是多麼的可怕。如同信仰共產主義的革命烈士,行刑之前說,共產主義者不相信有來生,死了就永遠消失,但即使革命把我革命死了,我依然不怕死,依然走革命道路。

小乘行者的做法,更加貼近本質。大乘行者給別人布施錢財,一方面可以緩解缺錢的苦,另一方面可能增長貪慾,導致依賴。所謂「斗米養恩,擔米養仇」,布施在本質上不是究竟的,在世界上做任何善的事情,本質上都是既行善又造惡(有漏善行?),而脫離生死苦海之後通過觀察來消除眾生痛苦,才能只行善不造惡(無漏善行?)。

自己一個人乘一艘小船渡過波濤洶湧的大海,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意志力和多麼嫻熟的技能啊(北航校友郭川做到了)。而渡過苦海到達彼岸的結果,是自己永遠脫離了生死,處於和佛同等的涅槃狀態,沒有任何的痛苦(當然也不會有快樂),超越了凡人的苦樂分別,二元對立,然而卻可以通過自己的觀智,導致世界積極的改變,這種改變起作用的範圍反而很大,幾乎是無限的。

大乘者,本非大,是名大乘。大乘行者不需要小乘那麼大的勇氣和決絕,而需要更多的智慧,不願意或者不敢入無餘涅槃,可以在輪迴里做菩薩的事業,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大乘門檻很低,一般人都可以修行,效果直接,很好理解;同時內涵很深:真正的幫助,必須知道世界究竟需要什麼,所以不能執著於自己認為的幫助(人相,我所執),不能執著於某一種類型某一種方式的幫助(法執);真正的幫助是滿足別人真正的需求,不是以滿足別人為方式,變相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這本身就需要破除我執(分別我執,俱生我執);真正的幫助,必須提升自己的能力,連接本具的空性智慧,知(理性認識)行(感性衝動)合一,醫術、武術、工程設計、科學研究、產品管理、製造技能,乃至一個發自內心的得體的微笑,都是幫助別人的方法,過去的菩薩或許會以神通能力救助眾生,現在的菩薩應該會用科學技術救助眾生;真正的幫助,甚至必須破除對「幫助」本身的執著,在特定情況下,不做任何事,不採取任何作為,聽任結果發生,反而是更大的幫助(如教育孩子,允許孩子摔倒,允許孩子犯後果可以接受的錯誤,孩子才能自己學會走路,才能知道代價,才能獲得克服困難的自信);在比較極端的情況下,打也是愛,殺戮也可以起到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當然這麼做的果報只能自己承擔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大乘道參與的人很多,參與的方式也很多,範圍很大,而因為採取直接的方式幫助眾生,所以這個具體的、直接的幫助,起作用的範圍必然是有限的,相對於阿羅漢,反而比較小。

大乘行者真正困難的地方在於,行大乘道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不退轉(四加行位中的忍位或者菩薩的登地),不退轉之後又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斷絕煩惱,證得法界體性(八地菩薩證得無生法忍),最終成佛。所以凡人行大乘道,就不應該執著於「不退轉」,就必須有勇氣面對退轉的風險,面對墮惡道的風險。我個人覺得,行(大乘)菩薩道,就要有進地獄的勇氣。這絕對不是指肆無忌憚地造惡,進了地獄也不怕(如果那樣,就真進地獄了,永無出期了),而是說,凡人是因為怕地獄的痛苦而不造惡,菩薩道行者不怕地獄的痛苦,但依然不造惡。類似於「菩薩畏因(怕智慧不夠,好心辦了壞事),凡人畏果(怕自己受苦)」。

為什麼不怕地獄之苦?因為苦本質上不是真實的,永恆的。或者說,正是因為地獄非常非常痛苦,所以,一個有修行基礎的凡人,因為前生的大惡業墮了地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證悟痛苦的本質是空。地獄的苦,逼迫這個人證悟空性,否則根本沒法活(類似於戒律迫使人做出改變,覺知內心,看到慾望的本質,從而「超越自我」)。在這個意義上,地獄反而可以成為修行的助緣。類似的,一個人墮了餓鬼道,反而有可能發現貪慾的本質,因為實際上鬼不吃也餓不死。一個人墮了畜生道,反而有可能做到擺脫對自己聰明頭腦的依賴,而發現心本自具足的智慧,因為畜生道的眾生都很笨,想不明白,所以只能靠感覺來把握世界。惡道可以是修行的助緣,但是無論善道還是惡道,都絕不能貪求,更不能以「惡道可以是修行的助緣」為借口大肆造惡,主動進惡道,因為世界不是按照你所認為的過程運轉的。同時,造惡的行為背後必然有執著,而執著了,惡道就不能成為助緣了,就成為惡行的懲罰了。

佛教講究出離六道輪迴,我覺得輪迴挺好啊,有生老病死高興悲傷才算有意義,脫離六道,不悲不樂,又有何意義? - 相爭何為的回答

為什麼依然不造惡?因為世界已經很痛苦了,我在苦,別人在苦,眾生在苦,世界在苦,所以我就不應該再製造新的痛苦了,反而應該創造自己和別人的快樂(與樂)解除自己和別人的痛苦(拔苦)。慈就是與樂,如父母給予孩子快樂;悲就是拔苦,如醫生解除病人痛苦。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僅對別人,而且對自己,自己恨別人、罵別人、看不起別人,是一種造惡,自己恨自己、懲罰自己、看不起自己,是另一種造惡。源自空性哲學觀念的平等心,體現在這裡就是把別人和自己平等對待。

在大乘的觀念里,苦,不僅是一個人個體的苦難,而且是整個社會的苦難,更是全人類面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的苦難;輪迴,也不僅是一個人生死的輪迴,而且是一個人在今生,潛意識中的執著導致的,痛苦經歷的強迫性重複(例如一個女人,前幾任丈夫都成了酒鬼,她根本不想和酒鬼在一起,但是她選擇的丈夫不知為何都變成了酒鬼),這種重複有心理學的機制,是一種心理的輪迴,可以看作生死輪迴的縮影;還可以是一個國家、一個文明,興衰榮辱、治亂興替的輪迴(「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走過了兩千年,而不得前進,文明形態,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始終不得進化)。

所以,菩薩渡眾生出輪迴苦海,絕不僅僅指菩薩傳播佛法,讓眾生一個個脫離生死進入涅槃。

菩薩可以化作心理諮詢師,解開人心裡的結,讓人擺脫對過去痛苦的執著,跳出今生的心理輪迴,獲得更幸福的生活;

菩薩可以化作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學生,革命者,政治家,「公知」,傳播全新的思想,倡導全新的生活方式,讓人們放棄傳統的成見,看到生活真實的模樣,不再迴避、忌諱,轉而正視痛苦,主動地創造新的生活,使整個社會不再重複舊日的傷痛,整個文明跳出兩千年的輪迴;

菩薩也可以化作物理學家,生態學家,氣象學家,複雜系統研究者,天才發明家,工程師,企業家,合伙人,環保項目創業者,天使投資人,改變人類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觀),研究出如何做才能真正解決環境問題,發明新的能源和物質循環利用的工業體系,或者直接運用現有的技術,解決具體的環境問題;

菩薩還可以化作航天科學家,航天工程師,企業家,科幻作家,讓人類可以在地球之外生活,甚至讓飛船超越光速,航渡茫茫星海,與宇宙間其它的文明相遇,發現其它文明世界中的菩薩,佛法,佛經,佛教,佛。到那個時候,「因為你我都是菩薩,自性本來清凈,所以你我是可以溝通的。」

佛不在廟裡,佛在心裡;菩薩也不在廟裡,菩薩在人間。菩薩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一個團隊,一個組織,甚至一個國家,一個文明。一個文明會有多少雙手,多少雙眼呢?必然是千手千眼。南無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大乘是一條大船,很大,很複雜。禪,凈,密,天台,華嚴,唯識,漢傳,藏傳……甚至未來可能會出現以佛法為核心,統合心理學、哲學、科學、技術、工程、創業、管理、教育的宗門。太虛大師的「人成即佛成」,星雲大師的佛光大學,應用佛學碩士學位,人間佛教,佛光山,都是這一切的開始。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將來,如果有一種思想能將全世界統一起來,那麼這種思想將是中國的大乘佛教。


阿羅漢有時間還是沒時間,對阿羅漢而言不是問題,對凡人是個問題。說給凡人聽的,用詞去衡量阿羅漢、菩薩、佛,就不正確了。就如說給三歲孩子聽的,你不能將這些去給成人講,或讓成人遵照如此。

阿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佛也好,都是為凡人所立的。如要知道,自己走一遭,不是啥都明白了。在這裡,圍著這些討論,意義就不大了。明白人告知不明白人,不明白人還是不明白,自己親自去一次就完全懂了。

做好凡人,成就自己的愛心、慈悲心。善待自己的家人、周圍的人,才是根本。管他阿羅漢什麼的。


自稱阿羅漢的大天晚上做y夢遺精,所以他說阿羅漢還不完善,搞分裂,整出個大乘佛教來……大天出家前犯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家後,賊性不改,搞分裂,講大妄語,犯波羅夷的人,本該逐出僧團的,就這麼個人搞出的大乘,大家覺得大乘東西可信么?


因為阿羅漢未破法執。有外境在,有外境在就有相對有,有相對在就有時間在。

所以仍然在時間之中。

我這是從漢傳佛教來說。至於南傳,藏傳怎麼說不知道。


不解釋。


你被大乘的一些概念搞懵圈了……

涅磐後(其實涅磐無所謂前後,只是這麼一說)時間的概念已經無意義了。這無意義並非是什麼因為佛菩薩可以自由穿梭而無意義,涅磐後佛菩薩的概念都無意義了,還哪來的穿梭?誰穿梭?穿梭到哪?

佛在人間是跟你一樣的人。佛第一個發現了脫離輪迴的方法,然後把方法貼了出來。其他人聽說後按照佛的方法實證,滿分就給頒發阿羅漢認證,分數不夠也有其他三種認證頒發,而且並不影響以後繼續修證成阿羅漢認證。但是實證涅磐寂靜未必會掌握投胎輪迴或者其他相關知識,所以對世界還是有疑惑的。而佛已經對世界沒有疑惑了,可以做別人的知心大哥哥。不過佛和已經取得阿羅漢認證的人涅磐後並沒有任何區別。

至於寧可墮地獄也不願意做阿羅漢,基本上都是大乘的信徒在吹牛比而已,何必當真……如果誰很認真很堅定的說出這種話,他一定是個抖M,隨他去好了。


強答一發,不保證對,僅供參考。

額,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會有沒有時間的印象。

我的印象是,好多經書里都沒有提到沒有時間,而只是提到了壽命會增長。

甚至長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另外,由於具有神足通,佛菩薩去不同的世界旅行,需要時間非常短暫。

但是如果用光速的宇宙飛船的話,那麼也許宇航員都老死了,也還不過是踏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而已。


所以沒有菩提心的佛教太可怕,光知道享樂。

還有,阿羅漢不會有快樂的感受,早就斷除了。


推薦閱讀:

最快速消除業障的辦法就是把你執著煩惱的我我我徹底罵死,把眾生所有的罪加在你一人的身上
五百羅漢022伽耶舍多尊者助過玄奘
佛法中「煩惱」和「習氣」有何分別?
兒女的業、念佛解!
南懷瑾《南禪七日》—— 二十七、解悟證悟克勤禪師與聖士師等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