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四果』分別對應『大乘菩薩道』的什麼階位?

小乘,大乘果位的對應關係,各家說法不一,請各位師兄談談看法,最好有經典依據


應邀。

首先,大乘佛教菩薩的位階,現在漢地普遍流行的是根據華嚴經、菩薩瓔珞本業經等來的,華嚴經講菩薩位階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再加等妙二覺,一共42級,再依菩薩瓔珞本業經給十住之前加上十信,一共52級。

若以樓層來比喻,隔壁聲聞乘只有四層,這頭大乘這棟樓52層,實在是高大上。

但這已是後來成熟的分級辦法了,早期的大乘經實則沒這麼繁瑣的。

早期集出的小品般若經里,大致只分成了三個層次:初發心-不退轉-最後身;

又或者是四個層次:初發心-六度-不退轉-一生補處。

然後逐漸發展為十住/十地。

大品般若經的菩薩十地之說大大完善了菩薩修行的次第,但也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試圖圓融其餘二乘的,一個是則是不共二乘的,是菩薩乘的內部標準。

所以,前一個版本是: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

這個版本就能很容易的滿足題主的問題,可以很容易的與聲聞四果對應。

見地:顯然指的是斷我見的初果

薄地:指的是貪嗔痴薄的二果

離欲地:指已經離欲的三果

已作地:指阿羅漢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後面辟支佛、菩薩、佛更是一目了然,不必多說。

第二種,那個菩薩專用的十地,跟我們現在所說的十地也不大一樣,怎麼回事呢?

現在我們依照華嚴經等大乘佛經會看到,十住和十地完全不是一回事,十住就是十住,十地就是十地。但從早期譯出的般若經的幾個版本里,十住和十地也是混著用的,或者乾脆就叫十地住or十住地。比如鳩摩羅什翻譯的大品般若經,譯文中的十地,分別解釋初地如何如何,二地如何如何,但同樣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這個論還是用來解釋大品般若經的,也出現了「十住地」的用法。

又比如光贊般若,對應大品般若解釋十地的部分,總說叫十道地,解釋起來卻是第一住如何,第二住又如何。

佛光山出的佛光大辭典說:

然有關菩薩階位之位次、名義,諸經論所說不一,例如發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說,在古代原本涵蓋菩薩修行之全部階位,至後世則僅相當於「十地」以前三賢位之初位而已,故知菩薩階位說亦每隨教理史之發展而更變。

確實是這樣的,比如放光般若就說「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從初發意至十住地,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這可不是直接涵蓋了全部嘛。

但隨著十住和十地被明確分離,十地十地都各自有了每一住、每一地的分別稱呼和具體境界分別,又多了十行、十迴向兩個中間位階。

我們現在來看十住的名相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來:發心住、治地住、應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從最初的發心,再到最後諸佛灌頂,已經看著很完整了。也與小品般若經里發心、行六度、不退轉、一生補處的層次相合。

順道一提,這兩個十地分級方法呢,也不是憑空冒出來的,我們可以找到它和部派佛教的聯繫。

毗尼母經中卷1和卷8提到的各地結合起來即是:白骨觀地、性地、八人地、見諦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乃至無師獨覺。與第一種十地分級方案大致相合,不過只到辟支佛為止。

又如現存說出世部梵本《大事譬喻》提到的十地,難登、結慢、華莊嚴、明輝、廣心、妙相具足、難勝、生誕因緣、王子位、灌頂位

也與十住有相合之處,最後兩地一目了然,就是十住位最後兩位。前面幾地根據日本佛教研究者解釋,難登對應初發心,廣心對應修行住,難勝作不退轉解釋,生誕因緣與生貴住對應。

後世為了調和「早期經典里十住十地名相混亂」這個問題,派生出了十住除垢斷結經里「十住菩薩於十地中而凈其行」的解釋;

亦或是天台宗的判教辦法,可謂是別出心裁,把不同分級辦法,按照藏教、通教、別教、圓教重新歸類對應。

藏教:奉持三藏為主,即大乘口中小乘教。

通教:大小共通,即上面提到從乾慧地到佛地的分級辦法。

別教:大乘獨有的,即以上面提到的十住(地)為主的分級辦法。

圓教:直接說,別教的十地等同於圓教的十住,你看,直接把「為什麼佛經里十住和十地經常混淆」這個問題給圓(hu)融(nong)地解決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所以,大乘的位階,能與聲聞乘一一細緻對應的當然只有通教那個方法。現在說的十住、十地等位階就別想著非要一一對應了。


小乘四果

初果須陀含 七次往返欲界天與人道證二果

二果斯陀含 一次往返欲界天與人道證三果

三果阿那含 阿那含屬於不還果,意思是不會再來人道修行了,一直在色界天或者無色界天修到阿羅漢,後入涅磐。

四果阿羅漢 阿羅漢也分兩種,一種是具解脫,一種是慧解脫,一個可以隨時入涅磐,另一個則是到命中時,才能入涅磐。具解脫具足六種神通,慧解脫啥神通也沒有,跟凡人沒區別,只不過見思惑八十八品全斷,對任何煩惱或者五陰障礙都不起作用。

大乘菩薩五十二階位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歡喜地,明地,炎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等絕果位 (一生補處菩薩比如,彌勒菩薩)

妙絕果位( 園教佛,也是一佛乘的佛)

其他的我不多說,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十地里的菩薩區別,你只要能徵得初地菩薩境界的話,你的能力就不可思議了。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歡喜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若欲舍家勤行精進。於佛法中便能舍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間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入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門。能變身為百。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

小乘的四果阿羅漢的等於是大乘園教的十信位菩薩,如果繼續回小向大的話,就證到初住菩薩的境界。


謝邀!

不存在這種對應關係。大乘人和小乘人是心量不一樣,願行不一樣。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乘初學者發菩提心一念之時,小乘即使阿羅漢也已經輸了。。。


護法居士:正法:【菩薩發心】 菩薩初發心超阿羅漢?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永遠不可能搞清楚,因為大乘人自己的等級關係都是一筆糊塗賬,有說五十二位的,有說五十四位的,有說五十五位的,密宗又在妙覺之上搞了兩個位,還把普賢王如來放在最上層,比釋迦牟尼還高(嘻嘻)

隨著時間發展,巨乘估計會弄出78位,便乘弄出114位

我的意思很明顯了

不過最早的八地應該是對應四向四果,初地菩薩修的是布施菠蘿蜜,後面才學禪定菠蘿蜜


個人覺得沒有參考價值。

比如阿羅漢是斷煩惱,最高層級的菩薩還有一絲無明。

而且在世間法以及出世間法的學修上,兩者幾乎分道揚鑣了。

有點像理科和文科。都是靠大學的途徑。都需要努力學習,都需要死記硬背。但是思維方式和評級標準完全不同。

殊途同歸但又沒太多交集。當然某些點上是共通的,比如三十七道品的這些。


推薦閱讀:

有沒有必要在知乎等平台討論佛法?為什麼?
十種逆境為修行道場
勸大家多讀《僧伽吒經》
初學佛學的人,如果遇到焦慮和自卑無法自拔怎麼辦?
現在我理解爽妹子的執著了

TAG:大乘佛教 | 佛學 | 佛經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