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那些看破了紅塵的人,不去入道而選擇拜入佛門呢?


舉個例子

就說兩部經文《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您先看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而您再看心經

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您看兩部經文,您更能接受哪一個?

能接收哪一個,你就可以學習哪一個。

佛教和道教訴說的世界和宇宙是一樣的。而重點是無論是選擇佛門還是玄門,您是不是真的有所收穫。是不是真的解脫?

佛門的語言更多會使用比喻說明。玄門的語言更傾向於說理散文。

沒有誰比誰高的說法。

出塵是人成長的必經過程,你真的出了塵了,你自然知道世界是什麼樣的。說小一點,您自然能看清社會是什麼養的。

佛和老君不會去爭一個高低,佛和老君也不會在乎誰的弟子更多。一切隨緣。

佛門有佛門的特色,玄門有玄門的特色。佛和老君告訴眾生都是如何修行。但是佛也告訴了眾生世界的廣度,老君也告訴眾生世界的深度。一深一廣,一縱一橫。

入玄門和入佛門都是一樣。

只是你恰好看到的入佛門的多,入玄門的少而已。


各有因緣與業力,離開這些還有什麼好談的?


都是緣分,和道家緣分深的,入了道門,和佛家緣分深的,入了佛門。

隨緣盡份,就可以了。


爾時阿舍婆耆比丘。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攝諸根。威儀庠序。路人見者。皆生恭敬。

時舍利弗。忽於路次。逢見阿舍婆耆。善攝諸根。威儀庠序。彼舍利弗。善根既熟。見阿舍婆耆。心大歡喜。踴躍遍身。停步瞻視。不能暫舍。即便問言。

我意觀汝。似新出家。而能如此。攝諸情根欲有所問。唯願見答。

汝今大師。其名何等 有所教誡。演說何法。

時阿舍婆耆。即便安庠。而答之言。

我之大師。得一切種智。是甘蔗種 天人之師。相好智慧。及神通力。無與等者。

我既年幼。學道日淺。豈能宣說如來妙法。然以所知。當為汝說。

即說偈言。

一切諸法本 因緣生無主

若能解此者 則得真實道

時舍利弗。聞阿舍婆耆說此偈已。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凈。見道跡已。心大踴躍。身諸情根。皆悉悅預。而自念言。

一切眾生。悉著於我。所以輪迴。在於生死若除我想。即於我所。亦皆得離。譬如日光。能破於闇。無我之想。亦復如是。悉能破於我見闇障

我從昔來。所可修學。皆為邪見。唯今所得。是正真道

作此念已。禮阿舍婆耆足。還歸所止。

時阿舍婆耆。至前乞食。訖還竹園。時舍利弗。還至住處。

時目揵羅夜那。善根已熟。見舍利弗。諸根寂定。威儀庠序。顏容怡悅。異於常日 即便問言。

我今觀汝 諸根顏貌。與常有異。必當已得 甘露妙法。我昔與汝 共結誓言。若聞妙法。要相啟悟。汝有所得。願為我說。

時舍利弗。即便答言。

我今實已得甘露法。

目揵羅夜那聞已。歡喜無量。嘆言

善哉。時為我說。

舍利弗言。

我今出行 逢一比丘。執持衣缽。入村乞食。諸根寂靜。威儀庠序。我既見已。深生恭敬。既到其所。而問之言。

我意觀汝。似新出家。而能如此。攝諸情根。欲有所問。唯願見答。汝今大師。其名何等。有所教誡。演說何法。

時阿舍婆耆。即便安庠。而見答言。我之大師。得一切種智。是甘蔗種天人之師。相好智慧。及神通力。無與等者。我既年幼。學道日淺。豈能宣說 如來妙法。然以所知。當為汝說。即說偈言。

一切諸法本 因緣生無主

若能解此者 即得真實道

爾時目揵羅夜那。聞舍利弗 說此語已。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爾時舍利弗。與目揵羅夜那。各於佛法。得甘露已。共相謂言。

我等已於佛法。各得利益。今者宜應共往佛所。求索出家。

作此語已各喚弟子。而語之言。

我等今者 已於佛法。得甘露味。唯有此法。是出世道。我今欲往 求佛出家。汝等云何。

諸弟子等。答其師言。

我等今者 有所知見。皆大師力。師若出家。我悉隨從。

於是二人。即將二百弟子。往詣竹園。

既入門已。遙見如來。相好莊嚴。諸比丘眾。前後圍繞。心大歡喜。踴躍遍身。

爾時世尊。見舍利弗。及目揵羅夜那。與諸弟子。相隨來已。告諸比丘。

汝等當知。今此二人。將諸弟子。來至我所。欲求出家。一名 舍利弗。一名 目揵羅夜那。當於我法中。為上弟子。

舍利弗者。於智慧中。最為第一。目揵羅夜那者。於神通中。復為無上。

至佛所已。頭面禮足。而白佛言。

我於佛法。已得道跡。樂欲出家。願時聽許。

爾時世尊。即便喚言。

善來比丘。

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

時彼二百弟子。既見其師成沙門已。俱白佛言。

我等亦欲 隨師出家。唯願世尊。垂愍聽許。

於是世尊。即復喚言。

善來比丘。

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

爾時世尊。為舍利弗 及目揵羅夜那。廣說四諦。二人即得 阿羅漢果。

又復為彼二百弟子。廣說四諦。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凈。乃至亦成 阿羅漢果。


首先感謝邀請,

我晚生後學,個人愚見,若對您有幫助最好,若是沒有幫助可以看看其他人的回答。

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世,大隱隱於朝。道家很多都需要入世,道門五寶師侶財法地,缺一不可。修行是非常費錢的一件事,而你問為什麼看破紅塵的人不選擇入道,這個片面了,很多看破紅塵的去全真,雖然我是正一的,但是全真也是需要出家守齋戒的,很多人是看破紅塵選擇道家的。

而我認為這裡面多少有些區別,因為真正看破紅塵的人還是少數,所以大家選擇寺廟這個比較封閉的環境,戒掉自己的內心,很對百姓對道家理解不夠深刻對道士的認知和佛家的認知不是那麼明顯。這裡我簡單說一下佛家和道家的區別。

一、道家貴生,修長生。佛家捨生,尋解脫。所以道家從物理屬性的身體入手,講究實修。而佛家從心理層面入手,講體悟自性,重在內修。

二、道家講承負,佛家講因果。承負講個人的正負善惡對他人以及宇宙的影響,可用「蝴蝶效應」概括,即局部與整體的關係。佛家因果講個人正負善惡與他人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可用「力的相互作用」概括,即局部自身的關係。

三、道家認為人是宇宙的副本,所以天有日月,人也有陰陽,天有五行,人有五臟。所以修道的前提就是「長生久視」,然後通過「長生久視」去研究宇宙規律,回歸本源,這過程又叫「證道」。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有「十道九醫」的說法。而佛家認為人和宇宙是相生關係,有「一念無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說法,即宇宙與人的存在皆由意識而產生的,且萬物無始無終不斷輪迴,找不到起點,也找不到終點。唯有放下妄想,才可得解脫。(插播一條提示,說到這裡,想要常年吃素的同學注意了,道家人吃素的同時,人家可懂得怎麼樣平衡飲食和身體需求,道家重生不是隨便說說的。佛家吃素,人家本來就是尋求解脫,講究捨身。那麼普通人在沒有掌握一定科學飲食的前提下,不要自虐,除非你也想向佛家人一樣尋解脫。)

四、道家講「清靜無為」,佛家講「四大皆空,六根清凈」。

1)道家「清靜無為」

1.1)「清凈」源於道家認為「道可道,非常道」,白話文就是世間萬物都在不停運動變化發展著,所以不存在絕對的正負善惡,只存在相對的正負善惡。勸誡人們不要因為眼前的得失成敗絆住了前進的腳步或者浪費太多的精力,所以叫「清靜」心。

1.2)道家「無為」源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做人啊,或者管理國家治理團隊要根據自然規律以及社會發展規律而去行事和引導,不要天天異想天開,總想造出個永動機,所以叫無為心。

白話文概括:就是提醒人們戰略上目光要長遠,戰術上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也就是作為宇宙副本要想實現星辰大海的證道過程需要的基本素質。

2)佛家「四大皆空,六根清凈」

2.1)「四大皆空」是指造成物質世界物質現象的因緣。也就是說,一切物質,譬如人與動物、山川大地、風月草木等等無不是四大假合而成。也就是說因緣來時,會暫時假合存在,因緣去時,便又隨緣而化去。因此,萬物都沒有一個「獨立」的存在。「譬如,你問自己是誰?是你的身體嗎?是身體上的手腳嗎?是手上的手指嗎?是手指上的骨頭嗎?如此問下去,永遠不會有答案,」(本段引用自百度)因為這個假合的身體根本不是你。從這個角度去思考,便能體會到物質世界「四大皆空」的本質。

2.2)「六根清凈」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凡夫眾生,眼根迷於紛華的物象,耳根迷於各種五音,鼻根迷於紛繁氣味,身根迷於各種觸覺,意根迷於各種思想和概念,故不得解脫。六根不清凈之時,眾生被六根所役使,不能自主。所以管住自己的六根,做到清凈才涅槃的關鍵步驟,所以佛教極其重視「六根清凈」。

綜上所述,道家與佛家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體系和宇宙觀。道家認為身心內外是依賴身體(即道身)而存在的,心理的一切知識經驗依靠物質世界的身體感受獲得,其心理本身一無所有。那麼,尋找創造這個物質世界和身體本源就是證道的過程,於是調節身心,保持道身同物質宇宙合二為一後再去觀察他的本體,即宇宙本身,深入剖析宇宙運轉狀態和人世興衰變遷,從而打破物理身體同宇宙的界限,最後回歸源頭,即實現同步宇宙本體一樣存在生滅之外。佛家認為,萬物由意識創造出來的,即最後萬事萬物都會歸為喜怒哀樂念想思等,一切不過是一念而生,所以就需要把心磨練到一個平衡穩定的狀態,把一切愛恨是非無常取捨以及六塵染著從心裡開始分解,逐漸祛除哪些不適的、寄託的、超負荷的,達到戒定慧,最後通達本體回到生命本源,即找到煩惱的根源和心的歸宿,尋得解脫。兩種不同的體系本質上不存在線性關係,所以不存在哲學上的第一性和第二性劃分,更像是同坐標系內橫縱坐標,最後都是回歸到起點,就是這個坐標的源頭。

所以都是修行無所謂去哪門,而是你要幹什麼,人可以有信仰但是不能迷信,我是無為子,如果你感覺我說的對,請加個關注謝謝。手動碼字不容易。


推薦閱讀:

關於道士的情方面的問題。?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佛道與飲酒?
人類社會的未來有沒有可能演化成修仙時代或者誕生超越現今人類身體的「新人類」?
梁道長,我想拜你為師,有什麼要求么?

TAG: | 修行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