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無上正等正覺?如何用清晰明瞭的世俗道理解釋?如何才能一步一步做到?

佛教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速疾能於無上菩提而現等覺。何等為十。

一者 得具足施。以善積集成就施故。

二者 得具足戒。成就凈戒無有缺漏亦無雜染。超過一切聲聞緣覺。

三者 具足安忍

四者 具足正勤

五者 具足靜慮

六者 具足般若

七者 具足方便

八者 具足勝願

九者 具足諸力

十者 具足正智

菩薩以能成就智故。起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

由能成就不共智故。又能超過菩薩初地。乃至能超於第九地。由菩薩得智具足故。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能速疾於無上菩提而現等覺。


有兩個不同的所指,一是發心,二是結果。對於結果,就是指成佛,就是指涅盤,就是指最高級的生命形式。

發心,是指許下這樣的願望:願我自己以及過去現在未來所有和我有直接或間接接觸的,能感受到情感的生命都能上升為最高級的,沒有煩惱的生存狀態。

從發心到結果的途徑和方法:戒定慧=八正道。


我理解是意識對潛意識莫納識阿賴耶識對周圍環境實踐行動作所做出反應的接近正確的認識和感覺。


什麼才是無上正等正覺?

成佛以後,諸佛所圓滿成就的一切種智。

如何用清晰明瞭的世俗道理解釋?

俗話說學無止境,此語似是而非,成佛了就成為真正的無學 - 無有可學。

如何才能一步一步做到?

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

南無本師釋迦世尊

南無十方一切三寶


上週日的課上老師讓我們用兩分鐘寫下從校門口到教室路上看到的東西,然後兩人一組討論。我很喜歡搭檔,來自北京的帥哥,不僅可以跟他講中文,而且在之前「第二支箭」的討論中,他的細緻和理性,看穿我各種情緒糾結的描述直擊核心,讓我立刻放鬆下來。

可沒想到在這次討論的列表上,超過二十項的東西啊,我們竟然只有一項海報欄是一樣的!後來我們分析了一下,他工作繁忙,又有家庭要照顧,所以來學校完全是放鬆的,於是他看到的不是花鳥就是魚蟲,美麗的大自然,或者路上不同衣服、鞋子的人。而我呢,在學校生活,看到的不是餐廳就是另一家餐廳,或者咖啡館,要不然就是洗手間和熱水供應點!

果然在全班的討論中,開車的同學和等公車的同學,孩子的媽媽和自由單身,東西文化的同學,看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風景。

各位看官如果有空,不妨琢磨一下,自己喜歡吃的、不喜歡吃的,再想想伴侶、父母、祖父母、喜歡吃什麽,琢磨一下這當中有多少交集——我們喜歡真的是我們喜歡,還是其他習慣、溫暖之類的需要?再往下想,各種判斷、感受打哪裡來的?

簡單說,我們每個人都如盲人摸象般,生活在自己編織的故事裡。而佛陀不然,他老人家seeing the things as they are,他再不會被這世界裡任何的事物束縛,而他卻擁有對別人最多的愛心和了解」。(一行禪師《故道白雲》)。

至於咱怎麼才能做到,從【抄書】五項正念修習開始吧。


所謂的這種無上正等正覺,指的是佛的這種狀態,不是一種知識形態,而是知識內化到人體的這種狀態,類似人的品格。當我們說人的某種品格的時候,並不是說一個人知道些什麼,而是說這個人遇到某種情況的時候可以做出某些常人無法做出的行為。比如說飯前洗手這個知識大家都懂,但是能養成這種習慣的人就不多了。前者是「知」的狀態,後者是「行」的狀態。二這兩種狀態之間的鴻溝是要通過不斷地「修行」來達到的。

佛教首先通過提供一種新的世界觀來說服大家去採取行動修行成佛。世界觀是一種靜態的知識,但是為人的有目的的行為提供解釋的基礎。比如說,一個人帶傘出門的這種行為,是因為他獲得了天氣的知識。佛教的世界觀中有一個核心的觀點,就是因果。因果律是為了解構一些世俗的人生觀,比如追求名利,追求權力等等。因果律用於否定人的自由意志,強調每個人之所以成為他自己是因為很多的客觀因素比如家庭環境,受教育水平等,用馬哲的話就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應,也就是說人的命運不能自己掌控。否定世俗的人生目標後,而佛教提供了一種是新的生活目標,就是真正的是自己自覺掌控自己,也就是成佛,成為自由的人。而又因為人之初其實本無所謂自我的,每個自我其實是人後天形成的,這種自我的形成過程中有太多世俗的定規和偏見的參與,使得每個人都有慾望、執著、成見,所以要消滅這種自我,最終「無我」。而「無我」的狀態,需要人們形成新的認知、思考、行為的方式。但是這種新的方式又不是某種定式,因為一旦定式存在,就意味著又陷入了某種「有我」的狀態。所以這是一種很玄的東西,不好從內部結構來把握,但是可以知道佛的一些外部參數。比如說佛是慈悲的,有一種共產主義的道德,以解救全人類為己任。比如說,佛是智慧的,總是可以做成最優的決策,同時將這一決策很好的實現,以達到他的目的,因為佛已經無我了,所以他的目的往往是與人類福祉有關的。

要達到這種狀態,就要通過不斷地修行,佛教中提供了很多方法來幫助人達到那種境界。比如禪理可以磨練人的思維,消解人的偏見,馬哲說的是要辯證看問題,佛教說的是要圓融。比如戒律和苦行,可以磨練人的毅力和體格。


佛地第八識如來藏中所有染污的種子都轉易為清凈無漏法種,斷絕了所知障與煩惱障中的一切隨眠,達到常樂我凈的境界。這是靠廣修六度萬行一步一步走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而成。源自《心經宗通》佛心部分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挺難的,先整理下思路,不擅長寫很長的字來回答。


正覺=阿羅漢 正等正覺=菩薩 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推薦凈空法師的《認識佛教》。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行於中道,兩不貪著。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別忘了南無阿彌陀佛。


本性圓明,煩惱止息,勤修戒定慧


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按照佛法中心思想,任何回答都可能是錯的


和阿賴耶識融為一體。不過,那還是你嗎?真正能夠獨自達到如此功德的人,只有釋迦牟尼而已。


貪嗔痴的熄滅既是正等正覺,如何做到:修止觀禪法


否定俗世的意義是不對的,人生的意義都在俗世中,其實也只有俗世的意義是最實在的意義——不虛妄

俗世意義只有在俗世才有意義,才能被認識,肯定,踐行和追求。正如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談其他人的一切,才能理解這些關於人的一切。

佛家站在世俗外,去評判和討論世俗正如人類去評判和討論植物的生存意義和自我價值,是沒有意義的,對被討論者沒有指導意義,沒有價值。

善惡無絕對,正確與錯誤也沒有絕對的立場。貪嗔痴就是紅塵之樂,之意義和價值,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人性如此!

這就足夠了!不需要太多原因和解釋

如果生來為了來生,來生未可知,就此生清淡無為,完全生活在思維中,還能稱為人嗎?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芥子納須彌」?(圖)—道德真源
夢到阿彌陀佛,佛怒氣衝天,此何意?此夢中怒氣使人膽寒,絕非常人託夢,難道我被佛放棄?請會意解釋。?
宗杲:何謂斷見,何謂常見(圖)—道德真源
蓮花生:沒有信心不可能得到解脫(圖)—道德真源
佛教怎麼看待時間?佛永恆存在嗎?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