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何修心?

就是現在感覺自己看了很多雞湯,都把自己給搞糊塗了,有時候遇見事情很矛盾,不知道怎麼對才是對的。想修鍊下自己。


修心,修是指調整,修正,修心就是調整我們的思維模式。

長久以來,我們在生活中累積了很多識,識呢就是我們平時累積的種種觀點感受,儲存進了我們的潛意識形成的記憶體。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不由地提取這些觀點感受做出反應。由於這些識里存在著很多二元對立的判別,使得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總是不由地偏於一邊而排斥另一邊。稱合自己心意,被認為是對的,是好的,是應該的,卻看不到任何事物的本質是中性的,根本沒有好壞對錯,應該不應該,一切都只是我們的主觀感覺賦予的而已。我們的心攀附於自己的觀點上,這種執著的思維模式使我們的心不斷起伏,貪戀一切讓我們感覺愉悅的體驗,想要不斷地索取更多來延續,同時害怕失去,因為失去而痛苦,排斥一切讓我們厭惡恐懼的體驗,心因此生出種種糾結煩惱,時常沉浸其中無法走出來。

我們要做的就是跳出這種思維模式,亦即佛法所講的離相~不再黏附在任何一個觀點感受上,當我們不再滯留於個人取態,而是採取中庸的思路,對任何際遇都能平等看待,不貪戀不抗拒,隨順際遇,盡心做好本分,不再被「一定,應該,必須等等觀念所束縛,心就會越來越自在。

題主你提到有時候面對事情很矛盾,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其實呢,並沒有客觀的對錯,對錯是人心建立的觀點,人心各異,同一件事情,由於各人的立場,內心界定的標準不同,所以對於究竟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標準也不盡相同。對方眼中的正確選擇,在你眼裡可能錯漏百出,而你眼中的有效的應對手段,可能在對方心裡不切實際。

其實並不存在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事情處理的怎麼樣,怎樣才算處理好了其實都只是我們內心的一份感受而已。即使當下看似令各方滿意,也只是湊巧滿足了眾人內心的標準而已。世事千絲萬縷,無常變化,由眾人的心推動而來,個人只是這世間集體活動的一小部分,不可能去主宰事態發展的,就算當下「完美」的辦法亦不代表以後不生其他波折。

事情解決與否,解決的怎麼樣只是內心的一份感受,若是滯留在事情解決不好,或是要求事態發展必須符合內心預設的觀點裡,只會鬱鬱寡歡啦。秉持隨緣盡心,盡心後隨緣的態度,在每個當下盡自己所能去做就好了,至於結果怎樣都不去介懷。

ps:附上以下鏈接供您參考,該作者講的很詳盡,看完您或許會有收穫。祝好!

佛法所指的「著相」究竟是什麼??

www.zhihu.com圖標佛法講實修,如何實修?怎樣實修??

www.zhihu.com圖標Handsome輕心:《開竅的真相》?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

如世尊說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

比丘白佛。

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比丘。於色向厭 離欲 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如是受想行識於識。向厭 離欲 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護法居士:正法:【四念處】 住四念處?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答一個。曾答一個修心類問題的,供參考。

佛法講萬物唯心造。這個地方的心,不是指我們日常用來思維的意識,而是指更深層次的,我們體會不到的「真心」,即真如本性,即如來藏。如果你了解一下唯識學就更清楚了,我們用的是第六識,在其背後還有第七識(控制自己身體的新陳代謝,長指甲,掉頭髮等等),更深的還有第八識(分出主觀與客觀),在後面就是真如本性。

所謂本具有智慧的心,是這個真如本性。它創造萬物,包括你自己,你所處的世界,你的一切感知。

所以,我們用的那個意識,能跟它比嗎?當然比不了,佛教稱其為妄心。

妄心執著一個我,有貪嗔痴慢疑,有種種的習氣,儘管它會分辨思考,但都是被你的認知,概念,學識,經歷等等所束縛。

理論的簡而言之就是這樣,說一點個人體會吧。

以前我也看過很多書,儒家,道家的,心學的,心理學的,成功學雞湯喝了不少,無非就是想提高自己。但感覺隔靴搔癢,不太得力,知識是增加了,但心沒有變啊,比如心態,格局,思維方式等等。

學佛以後,佛教知識也學了很多,但真正受益最大的,是我的師父給我的實修磨練。

他讓我做很多沒做過,不擅長的事情,讓我一個腦力勞動者干體力活,讓我天天給一群人做飯,讓我到環境惡劣的地方幹活,和脾性惡劣的人共事。不僅如此,還故意顛倒黑白,有事沒事就當眾冷嘲熱諷,動不動吼罵幾句,我怎麼難過就怎麼打擊我。

面對這些的時候,真的痛苦啊,比以前在世間所有的時候都扎心,常常難過地哭,想不通……

後來又是閉關修加行,零下二三十度,連個廁所都沒有的荒蕪之地,也是各種自虐……

但當我一關一關地過去,發現自己變了。

放下了很多從前堅持或者計較的東西。

改掉了諸如受不得委屈等習氣。

即是被誤解,也心平氣和地不爭辯。

更能體會其他人的苦。

更包容,更淡定。

不抗拒意外,沒有計劃也能該幹嘛幹嘛。

頭腦更清晰,靈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

活在當下,無憂無怖,非常自在。

更能快速讓內心安靜下來。

……

這些都不是靠思維,總結,定目標做計劃等等,從前所熟知的方法實現的。

我現在的體會,這些改變都不是我的意識想出來的,好像背後有一個力量,我只能意識到結果。

道理懂了,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僅僅是個文字的概念。

解如目,行如足,所以佛教的修行人,一定要實修,道理類似「知行合一」。

說心強大,其實真如本性是不增不減的。智慧是離真相更近一步,而修行,其實是幫我們減少無明的不符合真相的妄念。

佛教里稱為,消業。實修,磨習氣,都是消業。

比如一個人太自我中心,就是虛妄的潛意識,他就會表現為自大,固執,自私等等。

妄念減少,本具有的智慧就會顯露。

佛性本具,因修而顯。從究竟義上講是無修無證的。


修道先知道,修佛先知佛,修心先知心。

如果不知,空耗時日。

心是什麼?

先看《心經》,可是心經中,什麼都是空,這個空,那個空,除了心無掛礙以外,就根本沒心這個字,但名字卻是《心經》。這是因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心經高的地方,參經明心,參的是你自己的心是如何「住」的。知道如何住也就知道如何無所住。

再看《清靜經》:「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所以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方能真常應物,真常得性」。知道什麼是真么?無心、無形、無物既是真,但這個不是做到的,而是一念可達。只是先要明白心、形、物究竟是什麼。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有人覺得,不說謊,不虛偽,不怨恨。。。等就是真了,應物即可。恰恰相反,若知真,則該生氣就生氣,該吃肉就吃肉,該扔東西就扔東西。因為真常得性


多讀書,接觸大佬


推薦閱讀:

人生在世,不過一場歷練,修心到底需要什麼?
一個人能做到對所有的一切都心如止水,任何事情都激不起她心中的一點漣漪,你怎麼看待這樣的人?
修行的路上不順心怎麼想辦法轉變?
如何修鍊心境?
一個人如何修心?

TAG:氣質 | 獨立 | 修行 | 性格 | 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