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因果,不談承負,且根本沒有福報一說,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行善?

幾個月前提的問題,因為匿名,幾天之內無人回復我就淡忘了。今天我又心生困惑,打開知乎想要提問,結果發現我輸入的問題和這個問題的重複度很高,細細看來發現我就是提問者。

哈哈,非常感謝大家的回答,給我帶來很大幫助,謝謝。


打個比方,你有天看見了村頭張老漢的兒子掉河裡了,你有兩個選擇,救和不救。救了你和張老漢結下了恩情,改年欠收你靠張老漢的接濟度過荒年。如果你不救那可能你就死在荒年裡。

所謂的善惡並不是單純在紙上說的因果輪迴的文字。而是你對事情處理的一種策略思考。漢武帝時期,霍去病等大將抗擊匈奴。匈奴人作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興亡。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嫁無顏色。」對於匈奴人來說,他們恨不得對霍去病寢其皮食其肉。但對飽受劫掠之苦的邊疆民眾。他們無不感懷霍將軍的恩德。所以善惡是沒有一定標準的。我之英雄,彼之仇寇。

這世上,信勸善文扶老奶奶傾家蕩產者有。廣結善緣,人脈繁茂者有。就我來看,其中區別只在微妙之間。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好與壞的結果先不談,我們做一件事的目的與行為過程,如果是正直的,純粹的,那麼帶給我們的內在動力就十分不一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邪,這個道理不是自己感動自己,而是由內而外的一種修養。意念上的修為,會影響到人的精氣神,常言道「賊眉鼠眼」或「儒雅慈善」,相由心生,實非虛言。做個好人,或許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的修行。

其實我並不是很在意功德福報之類的東西,但並不是我不貪利益,而是我覺得這些外在的東西都是自然而然,不由人去掌控的。能夠掌控的只有當下的一念,為善或為惡,達觀或悲觀。人只要一念堅定,心不隨境轉,外界的榮辱又如何能夠影響到自己呢?

無為的概念,不只是道家推崇,中國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有類似的思想,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們對於一件事的結果看得很淡然。為善是否得善報,作惡是否有惡報,這些結果,在短期內都是看不出,不確定的。但是對於自己的改變,則立竿見影,一念仙一念凡,只在中間顛倒顛。何不淡然一笑,看成敗如天空雲舒雲卷。把自己放置在外界的精力,反觀內照,一意內守,和光混俗。不求榮華富貴,但求閑雲野鶴。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就需要別人幫助,這時候,你就明白別人的行善是多麼重要了,這跟什麼因果福報關係不大,第一出發點,他人的行善對於我們是有利的,所以我們需要這種社會機制,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準則,因果福報是後來的人基於這個行為,牽強附會的一種理由。


因為我生活在一個有限的環境里,我和很多其他人和東西共享這個環境,這個環境越好,我活的就越好。

我想要活在一個人們互相幫助不傷害對方的世界裡,所以我就去幫助別人,不去傷害別人,那這個環境就會讓我生活得更舒服。

比如一個人的車壞了,需要換輪胎,我看到了幫他換了,他感覺很不錯,下次看到別人需要換胎,他就有可能去幫別人,慢慢的大家都喜歡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別人去換胎這樣某一天我的輪胎壞了,有些人也會幫我。這樣人人行善的社會環境是我想要的,所以我行善。

相反的,我看見一個人的自行車不錯,我就有偷來自己騎,他被偷了,有可能就會去偷別人,這樣偷來偷去,社會上再也不會有安全的自行車,每天都要提心弔膽擔心斗丟車,這樣大家都做惡的社會或讓我活的很不舒服,所以我不去做惡。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什麼意思?社會主義沒有什麼因果,承負,只有默默行善為子孫後代、為地球萬物造福。後人得享你栽種的那一絲清涼肯定會對你心懷感激的。


須知,無償地給別人好處=行善=奉獻。

因為博愛,所以奉獻。

If I live for you, will you live for me

如果為你而活 你是否也會為我而活

If I die for you, will you die for me

如果為你而死 你是否也會為我而死

If I bleed my soul, will you bleed yours too

如果我的靈魂流血 你的是否也會流

I give my heart, give all to you

我獻出我的心 一切都獻給你


我覺得是「同理心」,當看到別人受苦時,就會有強烈的同情和惻隱之心,會想到「如果受苦的是我,卻叫天天不應,那我能怎麼辦」。就像很多人沒有孩子前,看到有些孩子被拐賣或者重病受苦的報道,沒有太大感覺;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再看這些報道,就會覺得揪心地難受一樣。


僅僅是想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一點而已。

其實這種人並不少,比如我們熟知的雷鋒。


本來也沒人叫你去行善啊,自作多情吧。

在我們的文化里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儒家、道家從來沒叫你去行善吧?

儒家講「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看到沒,在家對父母尊重一點,出門和朋友陌生人都是平等的,信的前提是謹慎,不要盲信會被騙,泛愛眾就是跟大家都笑呵呵的,親仁是多交往隨品德好的人,每一句說什麼行善吧?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這裡的善跟做好事可是沒一毛錢關係,後面列舉了「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說了這麼多善,可跟行善一毛錢關係沒有,我們祖宗沒這麼迂腐。

普通意義上的「善」、「行善」是由宗教衍生的,總宗教是幹啥的?是唯心的,所謂的「行善、放生」都是形式,讓人覺得自己好像做了好事,再說幾句善有善報,阿彌陀佛的,是自己陶醉自己。

你要是信宗教那一套,也可以去走走形式,要是不信,根本不存在「行善」這麼一說。

你要是真學會了易經或者儒道隨便哪一家,都不可能去「行善」,那都是形式,只是一種自我安慰而已(這個效果不能否定)。

叢飛「行善」了很多,可是結果呢,孫儷行善捐助貧困學生,可是換來的是什麼?那些救人犧牲自己的誰又來問過他們的子女是否得到一絲照顧?劉強東回村裡60歲以上老人每人發一萬,他們就會感激了嗎?反而引起他們貪慾,過兩年後再回去有老人問「我那兩萬還沒給呢」。

我們社會每個人遵紀守法,做好自己本分,社會就很和諧了。不要當官貪污再捐助「貧困學生」,當老闆用劣質產品以次充好,低品質高價格收智商稅再去「燒香拜佛放生」。


有無自身來世福報,暫且不論。

妄談沒有現世報應,純屬昏聵無明!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君子畏因,小人畏果。

一切都是因緣果報!

至於在很多情況下(不是所有情況),我們為什麼需要選擇「善行」,還是請仔細研讀「現代聖經」——

《合作的進化》(〔美〕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美國著名的行為分析與博弈論專家)

——從善意出發,做好自己,「一報還一報」的行為策略

當代社會,一窩一窩的問題家庭、癌症家庭,包括越來越趨蔓延的「抑鬱症」,算不算是因緣果報呢?

敬畏守拙,舉頭三尺有神明!


很簡單,為了自己獲得持久高質量的快樂。

按照《吸引力法則》,同類相吸,你的善法和正能量會吸引更多的善法和正能量到自己的身邊。

付出和行善的過程中,收益最多還是自己,心靈得到凈化,境界得到提升,不是一般物慾的快樂所能比擬的。


就是還債,贖身費,或者說報恩,

這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天地眾生供養你,還沒報答完就想走?

等著遇劫兵解吧你~


現在大多數的以私心為目的標榜的無神論者,貪官污吏,惡棍,逆子,婊子,流氓,其實內心都是這麼想的,所以社會才會這麼亂


為了強國強家,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不談花錢,我們談一談為什麼要賺錢?

福報可以沒有,因果還是要談的。你給了別人利益(行善/因),別人在概率上更可能給你利益(果),因為對方判斷給你利益會換來以後延續的利益回報(果為因)。就這麼循環下去,這是比較常見且常見效的行為公式。


借假修真,為了使自己的無始劫來所形成的壞習氣得以去除,壞念頭得以改變,這樣住後輪迴才更順利。。


沒因果那就不用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了,你去上班發不發工資看人心情決定,辛辛苦苦幹上五十年,退休時一刀捅死你,沒有任何責任,這就是沒有因果的世界,沒有善惡觀念的世界,必定以己欲為首要目的其餘人的苦樂性命乃至父母都視為草芥,喜歡當草芥嗎?


推薦閱讀:

他能令金剛杵飛空不墜——穢跡金剛大成就者濟塵法師
無緣不聚,無債不來(圖)—道德真源
正法:【阿字門】 照耀一切法三昧
什麼才是佛?佛家修的是什麼?在佛教中佛祖又處於哪種層次?
奇梅花道——拈花悟禪

TAG:佛教 | 道教 | 因果 | 因果報應 | 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