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道是真正的離一切,不起分別嗎嗎?這就是中道嗎?


中道是離二邊,但是不代表你能理解什麼是離二邊。

《阿含經》記載

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怎麼才能正確理解常斷二見。佛教的普遍說法都是錯誤的,或者說他們沒有把握住核心。

所謂常見,就是認為存在一個主體,主體常一不變。

所謂斷見,就是認為存在一個主體,這個主體最終會消失。所以佛教普遍說法是,人死如燈滅,認為這是斷見。但是這個說法,實際上內核應該是「人存在」。因為人存在,才有斷見。如果人壓根不存在,就不可能有斷見。

所以,常斷二見,是建立在有我論上。如果本身無我,就可以離於二邊。

那麼這是原始佛教的定義。對於大乘佛教也是一樣的,

定有則著常  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著有無

若法有定性  非無則是常

先有而今無  是則為斷滅

但是大乘佛教是以法無我為核心。對於法而言,什麼是中道。

指的是見聞覺知的法都是不存在的,這就是中道。

因為無法,則沒有常見,當然也沒有斷見。因為斷見是依靠常見而存在的。

中道,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執著於常,執著於斷,都是邪見。唯有不執著於常,不執著於斷,是正見。

什麼是常?某物永恆存在就是常。

什麼是斷?某物原先存在,然後滅了,就是斷。

兩者的共同點,都在於存在二字。都認為事物是實有的。因此,不承認事物是實有的,就是中道。

各位想想看,說某物霎那間生,霎那間滅,實際上已經陷入邪見了。

為什麼呢?

霎那是什麼概念?無非兩種概念

其一、同時

其二、滯後

同時,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和滅是不能共存的。

滯後,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滯後,說明事物還要存在一段時間,然後滅了,這就是邪見。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有言說,故必有諸法;若無諸法,言依何起?」

  佛言:「大慧!雖無諸法亦有言說,豈不現見龜毛、兔角、石女兒等,世人於中皆起言說。大慧!彼非有非非有,而有言說耳。大慧!如汝所說,有言說故有諸法者,此論則壞。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說,言說者假安立耳。大慧!或有佛土瞪視顯法,或現異相,或復揚眉,或動目睛,或示微笑顰呻謦欬憶念動搖,以如是等而顯於法。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賢如來佛土之中,但瞪視不瞬,令諸菩薩獲無生法忍及諸勝三昧。大慧!非由言說而有諸法,此世界中蠅蟻等蟲,雖無言說成自事故。」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如虛空兔角,  及與石女兒

無而有言說,  妄計法如是。

  因緣和合中,  愚夫妄謂生;

  不能如實解,  流轉於三有。」

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有言說,故必有諸法,若無諸法,言說依何而起?

佛說:大慧,雖無諸法,也有言說,豈沒聽過龜毛、兔角、石女兒等,本無此等諸法,世人於中皆起言說?大慧,其非有亦非非有,只有言說而已。大慧,如果像你所說的,有言說必有諸法,此論則壞。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說,言說者,假立而已。大慧,或有佛土,在揚眉瞬目、微笑頻呻中而顯法,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賢如來佛土中,但瞪視不瞬令諸菩薩獲無生法忍及諸三昧。大慧,非由言說才有諸法,此世界中蠅蟻等蟲,雖無言說,而事相宛然。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譬如虛空兔角,及與石女兒等;

  實無而有言說,妄計法也是如此。

  因緣和合之中,愚夫妄以為生;

  不能如實理解,故流轉於三界。

註:即使沒有六塵的客觀存在,也能產生不存在事物的認識,最終導出唯識的理論。

此處把言說比作石女兒,兔角已經說明了一切。

石女兒只有認識,沒有實體存在。

但是石女兒也是緣起的,只不過是在阿賴耶識中緣起,只有認識的緣起。

佛言:「大慧!有一類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盡,生分別解,想兔無角起於無見,如兔角無,一切諸法悉亦如是。復有外道,見大種、求那、塵等諸物形量分位各差別已,執兔無角,於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了唯心,但於自心增長分別。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大慧!應知兔角離於有無,諸法悉然,勿生分別。云何兔角離於有無?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體相終不可得,聖智所行遠離彼見,是故於此不應分別。」

 佛說:大慧,有一種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滅,遂生分別想。兔本無角,起於無見,如兔角無,一切諸法也是這樣。又有外道,見四大和合而能生物,一切根身塵境緣末散時,形量千差萬別,故而生兔無角、牛有角之想。大慧,此墮虛妄分別之見,不明了萬法唯是自心,但於自心妄加分別。大慧,一切眾生及國土世間,一切正報及與依報,一切諸法皆是自心虛妄分別所現。大慧,應知兔角離於有無,諸法也是這樣,勿生分別。為什麼說兔角離於有無呢?此乃是相待而言,因牛有角,而兔則無角,相對待而言,故言兔角無。但牛角之有,乃至世間一切諸法,其自體性,都不可得,佛之智慧遠離此種種有無之見,因此,於此不應妄加分別。

註:注意分析有,無,空三個關係。

有,指事物是實有的,存在的。

無:指事物是變化的,會斷滅的,是相互觀待而成,建構在有之上。

空:指事物壓根不存在,遠離於有無。

這裡的相待而知道空。是這麼導出的,

比如說,

母親生孩子還是孩子生出母親?

如果一個女生,她沒有孩子,他能叫做母親嗎?不能。此時孩子成為母親的因。

如果沒有母親,能有孩子嗎?不能。此時母親是孩子的因。

因此,母親和孩子是同時為因,因此母親和孩子只是概念。而無實體。

因此母親=孩子。故而了知空。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木*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時有眾多比丘集於講堂 作如是論。

諸尊。如世尊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

若知二邊者 於中永無著

說名大丈夫 不顧於五欲

無有煩惱鎖 超出縫紩憂

諸尊。此有何義。云何邊。云何二邊。云何為中。云何為縫紩。

云何思。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 了所了。作苦邊 脫於苦。

有一答言。

六內入處是一邊。六外入處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

習於受者。得彼彼因。身漸轉 增長 出生

於此即法。以智知 以了了。智所知 了所了。作苦邊 脫於苦

復有說言。

過去世是一邊。未來世是二邊。現在世名為中。愛為縫紩

習近此愛。彼彼所因。身漸觸 增長 出生。乃至脫苦

復有說言。

樂受者是一邊。苦受者是二邊。不苦不樂是其中。愛為縫紩

習近此愛。彼彼所得。自身漸觸。增長 出生。乃至作苦

復有說言。

有者是一邊。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

如是廣說。乃至脫苦

復有說言。

身者是一邊。身集是二邊。愛為縫紩

如是廣說。乃至脫苦

復有說言。

我等一切所說不同。所謂向來種種異說。要不望知。云何世尊。有餘之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我等應往具問世尊。如世尊所說 我等奉持。

爾時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 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向諸比丘集於講堂。作如是言。於世尊所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所謂二邊。乃至脫苦。有人說言。內六入處是說一邊。外六入處是說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

如前廣說。悉不決定。

今日故來請問世尊。具問斯義。我等所說 誰得其義。

佛告諸比丘。

汝等所說 皆是善說。我今當為汝等說有餘經。我為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有餘經說。謂

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

習近愛已。彼彼所得。身緣觸 增長 出生

於此法。以智知 以了了。智所知 了所了。作苦邊 脫於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中道無道。如果還有一個中道可得,就不是中道義了。

當下無分別妄想的清凈心,就是中道。清凈心亦是假名,本來無一物。


佛告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或依。若無此取者。心境系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

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執著常見會墮入宿命論,認為恆常有的邪見,執著斷見會陷入無因論,無善惡的邪見。

有無二邊,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故彼,此起故彼起,此滅故彼滅,此故彼

佛告婆羅門。我論因.說因。

又白佛言。云何論因。云何說因。

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婆羅門白佛言。世尊。云何為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佛告婆羅門。愚痴無聞凡夫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讚歎於色。染著心住。彼於色愛樂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是則大苦聚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婆羅門白佛言。云何為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佛告婆羅門。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於彼色不愛樂.不讚歎.不染著.不留住。不愛樂.不留住故。色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滅世間。是名有因有緣世間滅。婆羅門。是名論因。是名說因。

——略——

既不存在恆常有也不存在無因有更不可能沒有因緣,遠離常見與斷滅見,有無二邊,信奉中道因果法則。

苦聖諦?有

集聖諦?有集,有的原因與條件。

滅聖諦?有滅,無。

道聖諦?有滅之道。無有的原因與條件。


天上有個月亮,月亮上有個兔子。你會有什麼解釋?

都是人為的解析和瞎猜。

真相是,你盯著月亮看,亮的部分會顯出一個兔子的樣子。

中道,你沒有入靜,就不知道顯真。不知道顯真,就不知道如如不動。

沒有這些體驗,你怎麼可能知道什麼是不離六塵,離一切相是指什麼呢?

不要瞎猜,做好基礎練習。進入那個狀態,直接體驗


中道在原始佛經中原本是指八正道,它之所以被稱為中道,是因為即不像外道那樣極端的苦行,也不像世俗人那樣極端的追求享樂,屬於比較中庸的修行方式,這個是佛陀在初轉法輪(非大乘初轉法輪)為五比丘最先說的佛法,或許是因為五比丘在當時依然堅信苦行可以解脫,並對佛陀的放棄苦行而失望,所以佛陀以八正道向五比丘表示解脫之道並不是極端的苦行也絕非世俗享樂,所以把八正道稱為中道。

到了大乘佛教,中道的含義完全被顛覆,因為和修道沒有關係了,完全變成了龍樹的一種世界觀,在他的中論里是這樣定義中道的: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名中道義。

實際上就是緣起和性空的辯證統一,你不能說世間一切沒有,因為它們存在假名,但是你也不能說它們真的實有,因為它們空無自性,這種緣起性空的辯證統一就是龍樹所謂的中道義


「中道」是借詞表意。所謂「中道」一切事物取之有度,不要過度。適度為中,道即過程。

若說中道是真正離一切,有些強詞達意,這種描述本身也是一種另外偏執。

說出「不起分別」已經分別。


中中中中道道道道是是是是真真真真正正正正的的的的離離離離一一一一切切切切嗎嗎嗎嗎


中道?

孔子說中庸是德,可說

道不可說。能說的就不是道

中道?自己體會體會。


執著中道也是分別念,見相離相不起分別


推薦閱讀:

佛教為什麼不結婚,不結婚沒後代人不是要滅亡了么?
不信佛的人可以抄佛經嗎?
緣起論
使人產生煩惱和走向邪惡的種因—道德真源
如何對治修行中精進—退轉—精進—退轉的問題?

TAG: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