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證悟後的喜悅感是否遠遠超越物質世界中世俗幸福的最大值?

佛教在勸說世人放下執念時,運用的理由大抵是「美好終究會幻滅」,「世事無常」等。然而個人認為這個邏輯並不完整,僅僅強調世俗幸福易失而難求,並未瓦解它的本質,說服力會日漸衰減。正如凋謝的花會在明年再次開放,理論上你完全通過世間法和輪迴,實現今生未完成的願望。

佛學的目標在離苦得樂。苦樂交替的人生里,單單地宣傳「離苦」,就只能吸引社會下層人士。而「樂」又是什麼?僅僅證見實相、根除煩惱便是樂嗎?人在證悟以後可以屏蔽人間的痛苦,但是否會連世俗幸福(例如擁有愛情,贏取財富)一併捨棄?如果覺悟後的世界如同白開水一般無色無味,那麼又何必勸阻世人偏愛跌宕起伏的夢境?中國人看待傳統文化有一個特點:失意時才信道信佛,得意時又是一副積極入世的心態。或許這種矛盾的癥結便在此處。

證悟後的精神世界是否包含一種幸福感,可以超越俗世中人類所追求的最大幸福。令信眾得以「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參考話題:

成佛後會不會很無聊??

www.zhihu.com圖標


所謂世俗,如同吸毒:當被毒品滿足時會有感官刺激的快樂,當毒癮現前有抓心撓肝的痛苦。

這種世俗的狀態,在佛陀教法中被稱為「無明」;徹底拋棄無明的佛、阿羅漢,如同徹底戒掉毒癮的健康人。

一個不吸毒的健康人,快樂是不是遠遠大於正處在吸毒中的癮君子?如果你把樂定義成毒品帶來的快感,那答案絕對是否定的。但是反過來說,一個癮君子的生活狀態要比健康人糟糕和痛苦得多,而毒品帶來的感官刺激正好是造成這種糟糕境況的根因。

所以,佛陀認為快樂不是毒品帶來的感官刺激,而是從毒品中解脫;佛陀不認為人生贏家是永遠能夠找到毒品並且永遠能夠處在被毒品滿足狀態中的癮君子,而是一個健康的人。

證悟四聖諦以後是解脫的感覺,如同癮君子不再有毒癮,如同旅人卸掉了所有的包袱,如同一個欠下了巨債的人終於還完了所有的債,如同一個每天被工作進度逼迫不得不加班的勞動者突然來到一個不需要吃飯不需要工作沒有壓榨的世界。這種感覺並非是掙了一個億的快感,但是絕對超越了這種快感,是質變。

當修行者證得初果,他會第一次體會到這種從無明狀態中解脫的感受。強烈對比之下,他會明白無明的生活狀態就是苦,從而會有巨大的喜悅和輕鬆感,如同之前一直吃土的人第一次吃到糖一樣。

在隨後的日子裡,他會在無明和清醒的狀態中沉浮。解脫的喜悅逐漸淡去,但是解脫所帶來的輕鬆感不會變化。解脫的感受,與無明之苦的感受的反差,會讓這位修行者對無明越來越了解。直到某一天,這位修行者與無明一刀兩斷,再也不會遭受無明之苦。

順便,佛教沒有宣傳過,也不在乎吸引上層人士還是下層人士。佛陀和信任他的修行者不會強行勸阻不想離苦的世人離開無明。


如果各種形式的快樂都體驗過的話,這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我所安住的喜悅不是由欲樂而生,不是由不善法而生,勝於天界的快樂,因此我對低劣的欲樂不會感到羨慕和歡喜。--《中部75經》

摩訶男,貪欲只帶來很少味,但帶來很多苦、很多困擾,當中帶來很多患。如果聖弟子能以正慧如實看見這個道理,及能夠得到離欲、離不善法的喜和樂,或得到更高的寂靜的話,是不會受貪欲的誘惑的。-MN.14


當清楚經驗到身的需要其實不是心的需要時,也就是證悟到身體五感的喜樂是身體五感的喜樂,不是心的喜樂。也就是身的苦是身的苦,不是心的苦。只是無知無悟的心不如理所以染著了身體欲樂,以此有思維地定義這些欲樂為心的快樂。所以只有正知有念下,則會發現愛情的快樂是伴隨著身體五感上的喜樂而思維上自定義的標準所以有心的喜樂。

當清楚經驗到身受是身受,不是心受時,心是有能力離開身體五感上的欲樂。當能離開這些欲樂時,心會生起難以言語的喜與樂。每當進入這個狀態時,心會很滿足這殊勝的喜樂。不像從外在的,身體感官的,他人給予的那些喜樂是會減弱、退失,會就越來越覺得不滿足。反而從遠離了這些欲樂,心自然從內生起的喜樂永遠都能滿足的。其實這種程度而已並不是悟道,很多外道都做得到。甚至有些人以為自己開悟了。但是就是這種程度而已,它已能勝過物質世間一切的喜樂、也能勝過擁有成功愛情的喜樂。因為它可以全天候都上線沒有打烊的喜樂。

擁有巨富,從巨富或非從巨富所帶來煩惱仍然會生起,仍然會有解決不到的煩惱。擁有成功的愛情,從愛情或非從愛情的煩惱仍然會生起,仍然會有解決不到的。但是這種殊勝的心喜樂,只有非常少的煩惱生起,仍然會有解決不到的煩惱,但是可以龜縮於這喜樂中,幾乎萬事萬靈,也有受到很大打擊的機會。


苦樂交替的人生里,單單地宣傳「離苦」,就只能吸引社會下層人士。

你扭曲了佛陀離苦的意思了。佛陀所說的苦是難以想像的宏觀的。社會下層人士一般愁三餐溫飽,安穩的基本衣食住行的煩惱。社會上層有錢,那些錢能解決的自然不是煩惱,偏偏他們緊張的都是錢解決不到的問題,他們的煩惱是各式各樣的。

就連外道以心能獨自產生的喜樂滿足,有很多一般人的煩惱都不視作煩惱,但是發現還是會有煩惱的生起,你看苦是多麼的廣義。


無論是外道或者正道,在道路上的各自漸漸證悟的過程中,早已經超越可用言語來形容的。因為欲界還有腦海上的語行思維。而超越欲界的外道與正道只有想與受能經驗的。就如你有經驗著墮入愛河的感受,你尚勉強地形容那種感受,不過沒有戀愛過的人是難以明白你所傳達的意思。而在證悟道路上的想與受,難以以世俗的體驗以言語來表達,所以比起形容墮入愛河的感受更加難。

所以未曾戀愛過的人,去猜度戀愛的經驗感受是如何的,那是不可能的。同樣,未曾有走入解脫道路上,是難以明白在解脫道路上有進度的想與受是怎樣的。


1沒有對比,也就看不出區別。佛講的話,其實背後有一個對比在,就是佛與人相比,人要苦。但是佛的世界人又看不到,因為他不在人世間體現出來,所以這個就是一個跨時空的對比。這個對比不像我們這個世界裡的窮人和富人對比生活差別很明顯,那個富人生活很滋潤,所以窮人都想努力,獲得更多的財富。如果佛的生活狀態真的讓人看到,那就又不一樣了。用佛的生活與人對比,佛就會說,人實在是太苦了,就是這個意思。

2如果一個富人說,要努力賺錢,將來可以過上好生活,人會相信,因為富人的狀態能看到,但是佛說要努力修鍊,將來可以過上沒有苦的生活,很多人就不信了,因為看不到,其實是一個意思。

3如果真的去佛的世界體驗一次,就知道什麼是極樂世界,什麼是美好世界,什麼是真正的人的生活,才知道人真正應該怎樣活著。如果可以選擇,說什麼都不會再回到地球了。但是不修鍊,就去不了。

4去一個豪華的五星級酒店,穿的和乞丐一樣,人家不讓進門。那佛的世界也是很豪華的,人世間再好的地方也比不了,那帶著骯髒的思想,垃圾一樣的思想,去那麼聖潔的地方,和那個乞丐沒啥區別,人家不讓去,怕污染了那裡,就是一個道理。所以人就要修鍊,凈化身心,達到標準,才可以去佛的世界生活。

5佛的世界對比人的世界而言,那是沒有苦的。只要不破壞東西,吃喝玩都是自由自在,沒有病痛死亡,也不需要努力,因為一切生活資源都是自然天成,要什麼有什麼。那種精神上的喜悅感是人的狀態比不了的。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受念處者。謂

觀內受 外受 內外受

於是受中。作二種觀。謂常 無常。

起慈悲心觀諸眾生。

若受樂時 生於貪心

若受苦時 生於嗔心

若受不苦不樂受時 生於痴心

作是思惟。有受皆苦。

畢竟樂者。斷一切受。即是常樂

隨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

若自若他

受樂受時。遠離染心 生於慈心

若受苦時。觀三惡道。遠離嗔心。生於悲心

若受不苦不樂受時。離無明心。生於舍心

一切受無常 苦 無我

見受樂者。即知是苦

見受苦者。如癰如瘡

見受不苦不樂受者。是不寂靜

觀於樂受即知無常

觀於苦受即知是

不苦不樂受即知無我

如是觀者。名受念處。


推薦閱讀:

天堂和地獄哪個好?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基督教相關書籍?
千年修行功力從此消失,削去「頂上三花」的12金仙還會怎樣?
宗教能等同於迷信嗎?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

TAG:哲學 | 佛教 | 幸福 | 道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