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佛法若能到無貪嗔痴,又能如何?

我不是實修者,對佛教理論很感興趣。

我覺得,不執著於外物人情、虛榮知識,反而是更大的執著。

試圖脫離世故人情,反而會執著於「超凡脫俗」。

不貪財貪色貪名,反而會貪境界,貪「尋常心」。

於死生中從容,反而會失去關照現實世界的心。

自以為無修無證,反而會失去不斷進取、探索的精神。

我受西哲影響很大,認可蘇格拉底的觀點,認為任何的有知都是被包裹在更大的無知之下,佛祖、達摩又如何確定自己就能超脫其中呢?

補充:最好有實修經歷的人來答,因文字表意的局限,我的說法引起了重大誤解,所以理論就不用多講了。


佛教說的貪嗔痴,是建立在無明的基礎上。

就好比一個人的眼睛出了問題,看不見東西,但他還是很固執地到處亂走(貪),被東西絆倒了就發脾氣(嗔),別人勸他去看看醫生,他也不聽(痴)。

凡夫就像是個這個眼盲的人,因為心處於無明的狀態,覺知不到自我和世界真實的樣子是什麼,只是盲目地執著。

這種執著,才是佛教所說的貪嗔痴。

眼盲之人摸到一條繩子,他以為是繩子,可能是一條毒蛇;走到平整的路上,可能下一秒是懸崖。但他自己並不知道,只是在內心裡構建以一個自以為是的世界。這個世界跟現實自然是不同的,從而產生了許多煩惱。

所以無貪嗔痴,煩惱就會減少很多,剩下的就是看醫生,治眼睛——也就是通過修行去無明。


不能如何。

這又是一起典型的,慘絕人寰的,以思維揣摩境界的案例。

從嚴格意義上講,題目和描述是兩個問題。或者說很多個問題。

為了防止題主修改描述,導致後來人不明所以。

先簡要歸納一下這個問題。

主題目:修習佛法若能到無貪嗔痴,又能如何?

副問題:

1,不執著於外物人情、虛榮知識,反而是更大的執著。試圖脫離世故人情,反而會執著於「超凡脫俗」。

2,不貪財貪色貪名,反而會貪境界,貪「尋常心」。

於死生中從容,反而會失去關照現實世界的心。

3,自以為無修無證,反而會失去不斷進取、探索的精神。

4,我受西哲影響很大,認可蘇格拉底的觀點,認為任何的有知都是被包裹在更大的無知之下,

5,佛祖、達摩又如何確定自己就能超脫其中呢?

一,主問題。

答案是:不能如何。

就像換個問法。

當上美國總統,又能如何?

成為世界首富,又能如何?

答案都是一樣的,不能如何。

所以,從橫向上看,人各有志。

在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

無論別人取得多麼高的成就。

自己心裡只會產生「閑的蛋疼,又能如何」的想法。

比如吉尼斯世界紀錄中:

撕書最快的美國女子,一分鐘撕五本厚書。

就算一分鐘撕50本,又能如何?

另一方面,從縱向上看。

沒有實修的,正在實修的,和已經修成,斷除貪嗔痴的,有區別嗎?

沒有區別。

其實這個問題,還要看站在哪個角度去看。

或者說,不同境界,不同層次的人,回答肯定是不一樣的。

沒有實修的人,會覺得,沒區別。

正在實修的人,會覺得。有區別。

實修已成的人,會覺得,沒區別。

再細緻一點。

實修證到三果,及三果以前的,會覺得,有區別。

為什麼?

斷除貪嗔,是三果的硬性指標。

對沒證三果的人,斷貪嗔痴,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

對證到三果的人,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擺脫了世界物質的束縛,可以活的比較自在,比較開心了,看到那些沒有實修的,還在追逐財色名利,每天煩惱抑鬱的人,發自內心的想幫助他們,讓他們也想自己一樣,能變得快樂,能幸福得過完這一生,甚至能夠往生極樂,成佛證果。

就像,一個實現財富自由的小公司老闆,看待普通人一樣。

但是。

凡事都有但是。

如果,超越了三果這個境界。

達到了四果。

就不再會覺得,斷除貪嗔痴的人,和沒斷除貪嗔痴的人,有什麼區別。

因為,不同的人,一生之中,可能做過的事情是不同的,有區別的。

或者,不同的人,這一生,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有深有淺。

但都是這一生。

從父精母血開始。

最後,塵歸塵,土歸土。

期間種種,各具因緣。

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也沒有誰比誰卑微。

總統也好,首富也好,阿羅漢也好。

每個人的一生。

並不在於,做了什麼別人覺得有意義的事情。

而是在於,做了多少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

可能說的不太明白。

不明白就不明白吧。

畢竟,這個境界,並不是思維能理解的,更不是文字能描述的。

下面看第一個小問題。

執著於「不執著」,也是一種執著。

確實,是這樣。

但是。

一方面,這是很多外行人的邏輯意淫。

另一方面,這也是很多內行人的階段狀態。

也就是說,執著於「不執著」,這種狀態,並不是終點。

終點的狀態,是完全不執著於一切。

自在,逍遙。用現代詞語叫「隨機」。

比如,我成佛了。

我並不會用一個世間所謂「佛」的身份,去限制自己的言行。

像是什麼,別人打我一拳,我要想「我都成佛了,我沒有嗔恨心,我要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這種事是不存在的。

更沒有什麼「一定要」「一定不要」的事情。

一切言行,完全隨機,沒有指定觸發條件。

或者客觀一點說,身體的言行,自有激素神經自由控制,不過大腦,不走心。

要是硬說執著於「隨機」,也可以,但這只是語言文字邏輯上的坑,願意杠,自己玩吧。

第二個小問題。

貪著境界。

這事,很正常。

這更是佛法實修路上一個必經的站點。

為了解除對財色名利的貪念,

先把注意力轉移到對佛法僧的貪求上。

然後一步一步向目標前進,最後放下一切貪著。

當然,也可以轉移注意力到其他的事物上。

如果不是這樣,那幾乎沒有其他辦法。能讓一個守財奴在某個臨界點直接斷除對金錢的迷戀。

所以一定是以一種貪,去對抗另一種貪。等到那種貪斷除了,再回到原來的情境。或者幡然醒悟了,所有的貪一起斷掉了。

第三個小問題,無修無證,確實,會失去進取精神。

寫這麼多,我有點累了,不想解釋了。

就用題主自己的問題,回答題主的問題吧。

積極進取了,又能如何?

人類能永存嗎?宇宙能永存嗎?

第四個小問題,

哲學,從哲學通論到中國哲學史。

從西方哲學史到現代西方哲學。

怎麼形容呢?

簡直就是個笑話。

哲學,那是經驗的總結。

哲學,那是境界的提煉。

學吧,好好學吧。

第五個小問題

蘇格拉底說的沒錯。

但是,老子說「名為得道,實無所得」?

佛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禪宗說,「無法可說,一說就錯」

我說「別問我,我啥也不知道」

唯棄有知,方得大智,

?


不能如何,只能離苦,比如從這個「又能如何」的問題中脫離出來。


不執著於外物人情、虛榮知識,反而是更大的執著。

比方說有一監獄,罪犯被關在監室內,想出而不得——這就是「執著」的狀態。比如說,有一種執著叫做情執。我愛她,她不愛我,但我忘不了她。實際上,我被囚禁在「我想和她在一起共享愛情」的念頭裡,即使我知道這個念頭不可能實現,即使我知道這個念頭讓我痛苦,但是我無法自由地,瀟洒地,離開這個念頭。我是囚徒,我被這個慾望的監牢囚禁和折磨,求出不得。

不執著不是與執著相反的狀態。在囚徒看來,離開監牢就算是有福氣了。但是「不執著」不僅僅是可以呆在監牢外,而是像監獄的獄長一樣,可以自由的進出監牢,要進去一所監室,要出來,隨時可以,全憑自己的意思。把不執著,歪曲為忘記她,這才是你說的另一種執著,但事實上不執著不是忘記她,而是於這種觀念取得自在。回憶起她,我體會到感恩與幸福,而不是痛苦。停止回憶,回到當下,我心裡沒有遺憾,沒有失落,沒有抗拒。

有人會說:你不是畢竟沒有和她在一起嗎?的確如此,雖然偶爾我們還以朋友身份交往。但是很多人都明白,即使結婚,等到激情消退,那個戀愛中,讓你願意赴湯蹈火的那個人,會經常讓你厭倦和想逃離。請問結婚後那個人還是談戀愛那個人嗎?人還是一樣的人。變得是你的心。讓你愛情中甜蜜幸福的是你的心,得不到愛情讓你痛苦的是你的心,結了婚感到平淡與厭倦的還是你的心。

那個人,從來都不是你的監獄,你自己的心才是。不執著,從囚徒變成典獄長,不是成為凌駕於他人的奴隸主,而是於自己內心得到大自在。愛情,實質上不是愛對方,而是藉助對方在心上的投影來愛自己。

如果願意,我可以感受現實的愛情,回味愛情,如果需要,我可以不回憶,不感受愛情,甚至沒有愛情,都可以。我自由進出這兩種狀態,在任何情況下,我都不感到缺少什麼。

這才叫「不執著」,跟你體會的不是一個意思。

&-->


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此苦集

此苦滅

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苦聖諦智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已知當知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

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貪嗔痴慢疑歸類為苦集。

一睡著的人是沒有貪嗔痴的。

所以您說的無貪嗔痴就跟睡著的人一樣。

就像驅散黑暗需要光明一樣。

就像熄滅文盲需要認字一樣。

就像長江前浪由後浪推一樣。

就像疾病需要藥物調理一樣。

熄滅貪嗔痴則需要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成道解脫需要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處。

四精進/正勤、?為對未生之惡不善法不令生,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為對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斷,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為對未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為對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習、廣修習、令圓滿,起忘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此為四正勤

四神足?https://www.zhihu.com/answer/1029233269

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菩提分、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七覺支。

八正道。?

一、正見(了解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智慧。所以一共有四種智慧。)

二、正思惟(有三種思惟,即出離思惟、無恨思惟及無害思惟。)

三、正語(遠離四種惡語業。)

四、正業(遠離三種惡身業。)

五、正命(職業不涉及七種惡行。)

六、正精進(未生惡令之不生,已生惡令之斷,未生善令之生,已生善令之增長。)

七、正念(對身、受、心、五蓋等保持警覺。)。

八、正定(初禪、第二禪、第三禪與第四禪。)。

除非您能想像出來無黑暗是什麼狀態。

我會建議您嘗試想像有光明的狀態。

就像無法跟小朋友解釋八年級數學一樣。

我只能告訴您無貪嗔痴就像睡著了一樣。

因為睡醒後即使簡單熄滅貪也需要培植舍心,熄滅嗔需要培值慈心與悲心,熄滅不樂需要培植喜心。

熄滅痴,疑惑需要學習知識,培植智慧。

如果對佛法有興趣可以從什麼色?

什麼是色蘊?

什麼是色取蘊?

什麼是五蘊?

什麼是五取蘊?

何等為六六法。謂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

您的問題已經超越您能理解的範圍,建議停止妄想。

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蒙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


推薦閱讀:

人有不同,對東西的看法就不同
關於意識、靈魂和數據
精讀盧梭《愛彌兒》
哲學的教化與教化的哲學——論儒學精神的根本特質
聽他們如何回答:上帝是否存在(2)形而上學上帝的首次登場

TAG:哲學 | 禪宗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