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全盤西化,但為什麼傳統文化並沒有丟失,反而有些東西比中國延續的更好呢?


日本根本沒有全盤西化,明治維新沒有,現在也沒有,且不談如今日本有75%的佛教徒,即使是個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聽說過武士道吧. 江戶時代,隨著朱子學的傳播,日本武士的思想逐漸理論化.山鹿素行著,對其思想的概括為:忠孝,仁義,克己,奉公,名譽,儉樸,重武,倡文,報恩,輕生死等等,那些說"日本全盤西化"的人,大概認為武士道是從紐約傳來的吧.

讓我們看看日本是怎樣發展起來的日本的變法,根本不是全盤西化。正如〈全球通史〉上所說的:「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於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日本變法五條誓文第一條是效法西方的,「廣開會議,使萬機決於公議。」五條告示第一條則是東方文化的體現:「尊儒家之五倫,廢天主教及其他邪教!」19世紀,中國和日本同是一個閉關鎖國的落後國家,同樣被西方列強所侵奪,佔領。到了19世紀中後期,中日兩國都想到了改革。中國的思想是』洋為中用』,這種思想至今仍為一些人批判,而日本的口號和中國很是相似,就是沿用至今的『和魂洋才』。

〈全球通史〉記載:1868年,天皇頒布了一篇警文(即「五條誓文」),「破除舊習。…求知識於世界」。西方物品在日本大為流行起來。吃牛肉、穿長褲、攜帶雨傘、炫耀手錶等現象開始風靡一時。日本開始迅速接受西方文化,但迅速接受,絕不是全盤西化。

「日本領導人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對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成分同樣感興趣。在宗教領域,明治時期的政治家贊成神道教為國教。。。換句話說,神道教促進了民族統一,激勵了民族主義精神。」 日本的民族精神是什麼,忠節,信義,禮儀,勇敢,質樸。

孔子說『主忠信』,說『君子喻於義』,說『恭近於禮』,說『勇者不懼』,說『剛毅,木訥近仁』,就是這種精神。這個精神,體現在〈軍人敕諭〉里:"我國軍隊世世代代為天皇所統率",對軍人精神提出五條標準,即:"忠節"、"禮儀"、"勇敢"、"信義"、"質樸"。十個字全部是儒家的思想。 在教育方面,日本政府規定,教育在於促進整體進步,而表示發展個人利益。《教育敕語》曰:「爾臣民孝於父母、友於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把儒學的思想紮實的體現在國民教育中。

我們注意〈教育大旨〉中的一句話:「道德之學以孔子為主,使人人崇尚誠實品行。」誰還敢說效法日本,就要掃蕩傳統文化呢。 談到這裡,或許有人要拿伊藤博文來說事兒,他們的慣用手法是"伊藤博文主張全盤西化,所以日本全盤西化..."伊藤只是個首相,他和天皇誰大咱先放下不說, 單就元田永孚這個天皇侍講,西村茂樹這個啟蒙學者和他的辯論結果來看,全盤西化的德育根本沒有得逞,經過雙方的兩次辯論,到1885年,終於保守派取勝,《日本道德論》曰「采二教(儒學,西哲)之精粹而棄其粗雜」,由此作為「日本道德之基礎」,這是結果,到1890年10月3日,明治天皇公布《教育敕語》,是什麼內容?"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厥類。此乃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在於此。",還是離不開他孔夫子! 《教育敕語》的影響很大,連私立學校、幼兒園都頒發這個文件,被寫在金色的紙張上,捲成軸,置於黑匣之中。

中國是因為孔子,才被"8個士兵統治了一個中國縣" 么?有的學校,還建「奉安殿」,除懸掛天皇.皇后照片外,還將《教育敕語》放置在那裡。學生,教員上學放學時,都要朝「奉安殿」方向行禮。每逢節日,還要舉行《教育敕語》的「捧讀式」。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要爭辯:日本在二戰以後全面效法美國,所以強盛!笑話。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講話中的聲明:「 日本要把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導調和起來!「日本在戰敗以後的一個階段,確實受到美國思想的熏陶,導致了日本社會「拜金主義」、「金錢萬能論」仇視社會等六大弊端。為此,日本做了教育改革。日本文部省確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標。

80年代後,日本將原來的「智、德、體」教育目標改為「德、智、體」,德育為先,是典型的東方式教育。

我們再看看日本的企業管理:儒學的核心是『仁』,包括關心,愛護他人,包括以誠信對人,以謙和待人。松下幸說:"經營就是教育",即注重仁德思想和親和力的培訓。如日立講的的"和",松下推行的"和親",豐田提倡的"溫情友愛"等管理思想,都是仁愛的體現。日本企業強調凝聚力,所謂『大和精神』就是儒家人本文化的產物。"和", "愛", "誠", "信"、"忠"等信條,同樣是用以提高凝聚力和職工素質的手段,而不會被當做封建糟粕去拋棄,日本人更不可能把儒家思想當成『窩裡反劣根性』的根源去『挖掘』,倘或如此,那才是混亂。

當我們的一些學者抨擊『重義輕利』阻撓了中國經濟發展時,日本企業正在運用這一精神提高效益。日本大丸公司在創立了200多年,一直奉行"先義後利"的經營宗旨。而"先義後利"思想,正是出自荀子所著的《榮辱篇》。公司認為,企業不應先考慮自己獲得利潤,而是應該考慮顧客的利益,應在產品質量,產品價格上下功夫,並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這就是『先義後利』,『重義輕利』。被我們當做垃圾的一種中國精神的正確發揮。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本意,在中國被一些人硬解釋成『封建專制』,也屬封建糟粕,其實,按照字面上的翻譯,無非是『君要象個君的樣子。。。』個守本職,如此而已!中國當糟粕的東西,日本卻當做寶貝。如"住友"總理事小倉正恆提倡,做一個盡本分的人,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儒家禮學思想,主張協調人們的行為。日本企業則要求員工,按照自己所處的地位,去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使每個員工做到作風合理化,生活秩序化。戰後日本的教育改革,和日本企業管理方式,如上所述,正是把西方的民主主義思想,與日本的傳統文化融為一體,保持了「和魂洋才」這一特色。 所謂「和魂洋才」,簡言之就是東洋精神(道德),西洋技術(藝術),是日本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技相結合,其宗旨是「在堅持日本的傳統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並為其所用。」

我們中國人,自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有人砸爛孔廟,有人虔誠無比,照搬照抄的效法美國,德國,再回到美國,再轉到蘇聯,我們挖祖墳,砸廟宇,燒字畫,焚書籍,我們一天天喊著效法日本,德國,以色列的民族精神,而我們的民族精神在哪裡?我們的民族文化動力在哪裡?中國的一些人,應該拋棄『道聽途說』,拋棄『想當然學』,拋棄『似乎大概論』,好好的在歷史資料面前思考思考了。

發佈於 2020-03-09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BrasidasBrasidas3+1喵

我拿日本軍刀的演變做例子,講解一下什麼叫日式全盤西化,比較長,想看結論可以直接拉到底。

眾所周知日本開國始於1853年黑船事件

&-->

美國人用堅船利炮打破了日本的鎖國政策,在這之後就是幕末時代十幾年的腥風血雨,與主題無關就略過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1867年大政奉還,天皇重掌權柄,1869年戊辰戰爭徹底肅清幕府勢力,開始了明治的新時代

明治時代兩次(1870、1871)發布廢刀令,徹底禁止除軍警外的人員持刀,並且由於戶籍法的推行,事實上廢除了武士階級。其結果就是武士階級及其相關古流武術的全面衰退,大量道場倒閉,道場主連吃飯都成問題。

而日本刀也在全盤西化的風潮下退出了戰鬥序列。

當時的日本軍隊是這樣的:

&-->

不光是西式軍服、武器,連軍刀術都是西式的,不誇張的說已經完全拋棄了傳統劍術

但是了解點二戰的都知道,經典的日本鬼子形象是這樣的

&-->

仍然是西式的軍服和槍械,佩刀卻換回了傳統式樣,不光式樣換了,刀術也是基於古流劍術的發展型,包括刺刀術、短刀格鬥都是基於傳統槍術、小太刀技術重新開發的

來複盤一下發生了什麼

由於明治政府對舊武士階級的強力壓制,1877年爆發了西南戰爭,主要戰場是九州島

&-->

在西南戰爭中出現一種現象,薩摩的士兵揮舞著日本刀積極展開白刃戰,並且對政府軍形成了極大優勢。道理很簡單,面對面互砍的心理壓力遠比開槍射擊大得多,而訓練有素的舊武士面對徵召上來的市民、農民子弟簡直是碾壓。

迫於無奈,政府軍廣泛招募舊武士組成拔刀隊,和薩摩武士對抗。值得一提的是,拔刀隊成員多數是幕府殘黨(比如齋藤一),而薩摩武士則是倒幕戰爭中的急先鋒。於是乎西南戰爭就出現了政府軍喊著「報戊辰之仇」的口號,向薩摩軍衝鋒的詭異場面……

以西南戰爭為契機,明治以來一度近乎衰亡的傳統武術開始復甦,例如1879年在警視廳主導下,召集各流派制訂了警視廳流劍道型,並且正式把傳統劍術納入警視廳訓練科目,劍道至今仍是日本警察必修科目之一。

另一個標誌性事件就是1895年大日本武德會的成立,其目的就是全面推動包括劍術在內的各項傳統武術的發展。至此,可以說日本傳統武術的第二春開始了,作為日本軍警的訓練課程重新復活。

除此以外,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使命就是重塑日本的國民性。

&-->

記住這個人,新渡戶稻造

此人出於向歐美國家介紹日本傳統武士精神的目的,1899年在美國賓州用英語出版了《武士道》一書。

這本書有多重要,我只提一點,在此書之前,日語中沒有「武士道」這個辭彙。是新渡戶稻造首創了武士道一詞,並且強調了傳統武士忠誠、尚武、犧牲的一面,簡單來說就是「武士は死に酔う」,武士醉心於死。

武士活著就是為了效忠主君,為主君而死,死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重點是要死的漂亮。所以有「玉碎」、有「神風」,動不動就賭國運,賭輸了就切腹。

&-->

正所謂「七生報國」,這顆人頭就是「武士道」美學的作品之一,展開講也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與主題無關不多說,有興趣的百度三島由紀夫,

新渡戶稻造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本書會在日本大火,他甚至覺得沒有日本人會看這書。結果1901年當他回國的時候,此書已經在日本再版了9次。

不誇張的說此書就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基石,而作者本人也曾出現在紙幣上。

&-->

正如我前文提到的,1877年日本政府重新認識到傳統武術的重要性,1879年傳統武術開始復甦,到1895年武德會成立,日本傳統武術的「形」已經回來了,可是它的「神」,也就是武士階級,已經永遠死在了1868年。

武士道,就是日本傳統武術的新「神」。藉助武士道精神,傳統武術有了精神基礎;藉助傳統武術,武士道得以重塑日本的國民性。其成果,相信中國人民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到1911年,劍術已經成了日本中學的標準課程,1912年各流派整合成「大日本帝國劍道型」,技術、規則開始標準化,1920年正式更名為「劍道」,傳統劍術已經不是復興而是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了——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

戰後日本的傳統武術被全面廢止,又經過了閹割和自我閹割,逐漸的體育化,形成了現在的局面,與主題無關不多說。

以上就是日本在軍刀問題上的全盤西化以及「開倒車」的過程,讓我來總結的話,其實日本一開始就不存在什麼西化或是回歸傳統,有的只有合理性。

合理性才是日本這個民族行事的唯一準則,不需要什麼主義,不需要什麼信仰,只做當下最合理的選擇。日本各大宗教註冊人數是總人口的兩三倍,你細品品……

老路走不通了所以學歐美,學歐美效果不好,又求諸於傳統。

所以他會從日本刀改成歐式佩刀,又改成半洋不洋,最後改成歐式工藝日本造型。

&-->

半洋不洋就是這種,西式裝具,D型護手,居然是雙手握的柄……

所以說為什麼日本看似全盤西化,卻能很好的保護傳統文化,因為他只在有必要的地方西化,沒必要的地方當然還是用慣了的好。

我愛穿牛仔褲,用蘋果手機,可早飯還是愛吃熱乾麵,道理是一樣的。如果說日本人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那就是不要盲目跟風 永遠要看清楚自己腳下的路。


我拿日本軍刀的演變做例子,講解一下什麼叫日式全盤西化,比較長,想看結論可以直接拉到底。

眾所周知日本開國始於1853年黑船事件

&-->

美國人用堅船利炮打破了日本的鎖國政策,在這之後就是幕末時代十幾年的腥風血雨,與主題無關就略過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1867年大政奉還,天皇重掌權柄,1869年戊辰戰爭徹底肅清幕府勢力,開始了明治的新時代

明治時代兩次(1870、1871)發布廢刀令,徹底禁止除軍警外的人員持刀,並且由於戶籍法的推行,事實上廢除了武士階級。其結果就是武士階級及其相關古流武術的全面衰退,大量道場倒閉,道場主連吃飯都成問題。

而日本刀也在全盤西化的風潮下退出了戰鬥序列。

當時的日本軍隊是這樣的:

&-->

不光是西式軍服、武器,連軍刀術都是西式的,不誇張的說已經完全拋棄了傳統劍術

但是了解點二戰的都知道,經典的日本鬼子形象是這樣的

&-->

仍然是西式的軍服和槍械,佩刀卻換回了傳統式樣,不光式樣換了,刀術也是基於古流劍術的發展型,包括刺刀術、短刀格鬥都是基於傳統槍術、小太刀技術重新開發的

來複盤一下發生了什麼

由於明治政府對舊武士階級的強力壓制,1877年爆發了西南戰爭,主要戰場是九州島

&-->

在西南戰爭中出現一種現象,薩摩的士兵揮舞著日本刀積極展開白刃戰,並且對政府軍形成了極大優勢。道理很簡單,面對面互砍的心理壓力遠比開槍射擊大得多,而訓練有素的舊武士面對徵召上來的市民、農民子弟簡直是碾壓。

迫於無奈,政府軍廣泛招募舊武士組成拔刀隊,和薩摩武士對抗。值得一提的是,拔刀隊成員多數是幕府殘黨(比如齋藤一),而薩摩武士則是倒幕戰爭中的急先鋒。於是乎西南戰爭就出現了政府軍喊著「報戊辰之仇」的口號,向薩摩軍衝鋒的詭異場面……

以西南戰爭為契機,明治以來一度近乎衰亡的傳統武術開始復甦,例如1879年在警視廳主導下,召集各流派制訂了警視廳流劍道型,並且正式把傳統劍術納入警視廳訓練科目,劍道至今仍是日本警察必修科目之一。

另一個標誌性事件就是1895年大日本武德會的成立,其目的就是全面推動包括劍術在內的各項傳統武術的發展。至此,可以說日本傳統武術的第二春開始了,作為日本軍警的訓練課程重新復活。

除此以外,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使命就是重塑日本的國民性。

&-->

記住這個人,新渡戶稻造

此人出於向歐美國家介紹日本傳統武士精神的目的,1899年在美國賓州用英語出版了《武士道》一書。

這本書有多重要,我只提一點,在此書之前,日語中沒有「武士道」這個辭彙。是新渡戶稻造首創了武士道一詞,並且強調了傳統武士忠誠、尚武、犧牲的一面,簡單來說就是「武士は死に酔う」,武士醉心於死。

武士活著就是為了效忠主君,為主君而死,死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重點是要死的漂亮。所以有「玉碎」、有「神風」,動不動就賭國運,賭輸了就切腹。

&-->

正所謂「七生報國」,這顆人頭就是「武士道」美學的作品之一,展開講也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與主題無關不多說,有興趣的百度三島由紀夫,

新渡戶稻造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本書會在日本大火,他甚至覺得沒有日本人會看這書。結果1901年當他回國的時候,此書已經在日本再版了9次。

不誇張的說此書就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基石,而作者本人也曾出現在紙幣上。

&-->

正如我前文提到的,1877年日本政府重新認識到傳統武術的重要性,1879年傳統武術開始復甦,到1895年武德會成立,日本傳統武術的「形」已經回來了,可是它的「神」,也就是武士階級,已經永遠死在了1868年。

武士道,就是日本傳統武術的新「神」。藉助武士道精神,傳統武術有了精神基礎;藉助傳統武術,武士道得以重塑日本的國民性。其成果,相信中國人民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到1911年,劍術已經成了日本中學的標準課程,1912年各流派整合成「大日本帝國劍道型」,技術、規則開始標準化,1920年正式更名為「劍道」,傳統劍術已經不是復興而是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了——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

戰後日本的傳統武術被全面廢止,又經過了閹割和自我閹割,逐漸的體育化,形成了現在的局面,與主題無關不多說。

以上就是日本在軍刀問題上的全盤西化以及「開倒車」的過程,讓我來總結的話,其實日本一開始就不存在什麼西化或是回歸傳統,有的只有合理性。

合理性才是日本這個民族行事的唯一準則,不需要什麼主義,不需要什麼信仰,只做當下最合理的選擇。日本各大宗教註冊人數是總人口的兩三倍,你細品品……

老路走不通了所以學歐美,學歐美效果不好,又求諸於傳統。

所以他會從日本刀改成歐式佩刀,又改成半洋不洋,最後改成歐式工藝日本造型。

&-->

半洋不洋就是這種,西式裝具,D型護手,居然是雙手握的柄……

所以說為什麼日本看似全盤西化,卻能很好的保護傳統文化,因為他只在有必要的地方西化,沒必要的地方當然還是用慣了的好。

我愛穿牛仔褲,用蘋果手機,可早飯還是愛吃熱乾麵,道理是一樣的。如果說日本人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那就是不要盲目跟風 永遠要看清楚自己腳下的路。


因為根本就沒有全盤西化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全盤西化只不過是少部分精英說而已,而還有其它精英不覺得需要全盤西化啊。想了解日本近代史,應該去看一手史料,而不是看國內的二手翻譯自創史料。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 近代以來並沒有經歷過全面而深刻的社會革命。日本的西化是改良,是維新,而不是徹底的破舊立新。


我一直覺得相對於晚清,日本才是真正做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


推薦閱讀:

馬未都先生是我非常欣賞的大咖,只是經常提到日本文化不吝讚譽,有點不爽,你們覺得呢?
日本有哪些旅遊亮點?
《千與千尋》宮崎駿的夢境解說
歐式麵包與日式甜麵包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好像很多日本人都有中文名字?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