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在道觀、寺院中修行和在紅塵俗世中修行哪個更好?


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才是真。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真如不二身

人活著有掛礙,死後自然不能解脫。不在於你披的袈裟還是道袍,念了多少經,還是拜了多少神。

心底無私天地寬,無掛無礙處自然

修行不是為了給自己尋求安慰,或者做給別人看。先不說得道成仙,首先你自己有沒有日日自新,或者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穿著道袍以俗心應事,不如俗人以道心應事。

&-->

修行一定要以正因成就正果。何謂正因?

修行者,酒色財氣不染,聰明伶俐莫妄用,視聽言動不隨心,損人利己不做,傷天害理不為,見有善事必要行,見有惡事必須遠,世人好的不可好,世人圖的不可圖,治己最嚴,待人最寬,不違師命,不哄十方;凡一切不明不白,不中不正,瞞心昧己,喪德失行等等糊塗固執舉止,盡皆改過,歸於光明正大、中規中矩而後已。

幻緣不破,終無著處。

今之道人,不究修行二字是何義,或深山避靜,或守空定坐,或閉息養氣,或默朝上帝,或持念忘形,或守一穴一竅,或避谷而休糧,或對鏡而思神,等等著空事業,自謂修行。殊不知修行是在行事處修持,一步一超,真履實踐,於大火里栽蓮,在泥水中托船,在塵出塵,處世離世之謂,豈是空空無為,孤寂守靜之說?

一陰一陽謂之道,離了陰陽道不全

世人見入山住靜,不婚不宦,便謂此是修道。豈知道在人間,不在山內。

&-->

佛云:我於五濁惡世修行,而得大道。

修道欲以出世。豈知出世之法,即在此世法中求之。所謂世法者,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日用平常之事。能把生活中的每件事整明白,就是一個悟道的過程

不在塵勞不在山,直須求到穹冥端。何謂穹冥端?

虛極靜篤之時。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致虛而至於極,守靜而至於篤。

什麼是真功?

比如今天誦了一卷經,迴向給父母,迴向給眾生,這就是真功。心如明鏡連天凈,性似寒潭止水同。

什麼是實行?

莫說做到經書所說的, 就是一句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有幾人做到呢?這就是實行。

在世端能出世居, 居塵自可離塵回。

&-->
今天立春,立德立命

最後,照慣例送個tips給你們呀。不管你在哪裡,不論修行與否,都要謹記:惠及人事物曰恩,侵毀人事物曰害,行恩則福生,行害則禍至

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

天地萬物皆為神明

&-->


善哉世尊。能斷世間一切疑者。於一切法得自在者。真實語者。無二語者。是知道者。是開道者。

惟願如來。為我等輩 及未來世一切有情。舍於方便 說真實法。永離疑悔。令入佛道。

今此會中 有二菩薩。一者 出家。二者 在家。是二菩薩。善能利樂一切有情 而無休息。

如我惟忖 出家菩薩。不及在家 修菩薩行。所以者何。昔有金輪轉輪聖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厭離世間 無常苦空。舍輪王位 如棄洟唾。清凈出家 入於佛道。是時後宮夫人婇女 八萬四千。見王出家 各懷戀慕。拊心號慟 生大逼惱。起愛別離 如地獄苦。金輪聖王 初受位時。所感寶女 及王千子 大臣眷屬。共傷離別 舍位出家。號泣之聲 滿四天下。此諸眷屬 各作是言。

我王福智 無量無邊。如何見棄 舍我出家。哀哉苦哉 世界空虛。從今已去 無依無怙。

若有凈信 善男子善女人。歸佛法僧 發菩提心。舍離父母 出家入道。父母憐愍 恩念情深。離別悲哀 感動天地。如涸轍魚 宛轉於地。愛別離苦 亦復如是。

如彼輪王眷屬之心。出家菩薩 饒益眾生。云何嬈害父母妻子。令無量人 受大苦惱。

以是因緣 出家菩薩。無慈無悲 不利眾生。是故非如在家菩薩 具大慈悲。憐愍眾生 利益一切。

爾時佛告智光長者。

善哉善哉。汝大慈悲 勸請我說出家在家 二種勝劣。

汝今所問 出家菩薩不如在家。是義不然。所以者何。出家菩薩勝於在家。無量無邊不可為比

何以故。出家菩薩 以正慧力。微細觀察在家所有種種過失。所謂世間一切舍宅。積聚其中 不知滿足。猶如大海 容受一切大小河水 未曾滿足。

善男子。香山之南 雪山之北 有阿耨池。四大龍王 各居一角。東南龍王 白象頭。西南龍王 大牛頭。西北龍王 師子頭。東北龍王 大馬頭。各從四角 湧出大河。

一殑伽河。其水所至 白象隨出。

二信渡河。其水所至 水牛隨出。

三薄芻河。其水所至 師子隨出。

四私陀河。其水所至 大馬隨出。

如是大河。一一各有 五百中河。中河各有 無量小河。

是大中小一切眾水 皆入大海。然此大海 未曾滿足。

世間眾生所有一切居處舍宅。亦復如是。聚諸珍寶 從四方來。悉入宅中 未曾滿足。多求積聚 造種種罪。無常忽至 棄捨故宅。是時宅主 隨業受報。經無量劫 終無所歸

善男子。所為宅者 即五蘊身。其宅主者 是汝本識

誰有智者 樂有為宅。唯有菩提 安樂寶宮。離老病死憂悲苦惱

若有利根 凈信深厚 善男子等。欲度父母妻子眷屬 令入無為甘露宅者。須歸三寶 出家學道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勝在家 算分喻分莫能比

在家逼迫如牢獄 欲求解脫甚為難

出家閑曠若虛空 自在無為離系著

諦觀在家多過失 造諸罪業無有邊

營生貪求恆不足 猶如大海難可滿

阿耨達池龍王等 四角湧出四大河

大中小河所有水 晝夜流注無暫歇

然彼大海未嘗滿 所貪舍宅亦如是

在家多起諸惡業 未嘗洗懺令滅除

空知愛念危脆身 不覺命隨朝露盡

焰魔使者相催逼 妻子屋宅無所隨

幽冥黑闇長夜中 獨往死門隨業受

諸佛出現起悲愍 欲令眾生厭世間

汝今已獲難得身 當勤精進勿放逸

在家屋宅深可厭 空寂寶舍難思議

永離病苦及憂惱 諸有智者善觀察

當來凈信善男女 欲度父母及眷屬

令入無為甘露城 願求出家修妙道

漸漸修行成正覺 當轉無上大法輪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 觀世舍宅。猶如石火 深生厭患。何以故。

譬如微火 能燒一切諸草木等。世間舍宅 亦復如是。

貪心求覓 馳走四方。若有所得 受用不足。於一切時 追求無厭。若無所得 心生熱惱 日夜追求。是故世間一切舍宅。能生無量 煩惱之火。為起貪心 恆無知足

世間財寶 猶如草木。貪慾之心 如世舍宅。以是因緣。一切諸佛 說於三界 名為火宅

善男子。出家菩薩 能作是觀。厭離世間 名真出家。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觀世宅 猶如人間微少火

一切草木漸能燒 世宅當知亦如是

眾生所有眾財寶 更互追求常不足

求不得苦恆在心 老病死火無時滅

以是因緣諸世尊 說於三界為火宅

若欲超過三界苦 應修梵行作沙門

三昧神通得現前 自利利他悉圓滿

複次善男子。愛樂出家 當觀舍宅。如彼深山石窟之中 有大寶藏。

譬如長者 唯有一子。其家大富 財寶無量。奴婢僕從 象馬無數。

其父於後 忽遭重病。名醫良藥 不能救療。

長者自知 將死不久。即命其子 而告之言。

凡我所有 一切財寶 付囑於汝。勤加守護 勿令漏失。

既付囑已 即便命終。

時長者子 不順其命。恣行放逸 既損家業。財物散失。僮僕逃逝 而無所依。

時彼老母 心懷憂惱。遂得重病 即便終歿。

其子貧窮 無所恃怙。遂投山谷 拾薪采果 貨鬻自給。

彼時遇雪 入石窟中 權自憩息。然此窟中 是昔國王 藏七寶所 無能知者。經數百千年 迥絕人跡。

時彼貧人 業因緣故。偶入窟中 見無量金。心大歡喜 得未曾有。因而分割 若干分金 造立舍宅。若干分金 為娶妻財。如是奴婢。如是象馬。隨心所欲 皆如其意。

作是計時 有諸群賊。為趁走鹿 到於窟前。見此貧人 以金分配。遂舍其鹿 殺人取金。

愚痴凡夫 亦復如是。深著世樂 不樂出離。深山石窟 如世舍宅。伏藏金寶 猶如善根。琰魔使者 即是群賊。隨業受報 墮三惡道。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喪失善根

以是因緣。應當厭離 發於無上大菩提心。出家修道 希成妙覺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愛樂在家諸菩薩 觀於舍宅如寶藏

譬如長者有一子 其家大富饒財寶

奴婢僕從及象馬 一切所須無不豐

於後長者身有病 舉世良醫皆拱手

臨終告命諸親族 付囑家財與其子

教誨令存孝養心 當勤享祀無斷絕

是時其子違父命 廣縱愚痴多放逸

老母懷憂疾病身 又因惡子尋喪逝

眷屬乖離無所託 拾薪貨鬻以為常

往彼山中遇風雪 入於石窟而暫息

窟中往昔藏妙寶 已經久遠無人知

樵人得遇真金藏 心懷踴躍生希有

尋時分配真金寶 隨意所欲悉用之

或以造舍或妻財 奴婢象馬並車乘

校計未來無能舍 群賊因鹿到其前

是彼怨家會遇時 遂殺貧人取金去

愚痴眾生亦如是 石窟猶如世間宅

伏藏真金比善根 琰魔鬼使如劫賊

以是因緣諸佛子 早趣出家修善品

應觀身命類浮泡 勤修戒忍波羅蜜

當詣七寶菩提樹 金剛座上證如如

常住不滅難思議 轉正法輪化群品

複次善男子。世間所有 一切舍宅。猶如雜毒甘味飲食

譬如長者 唯有一子。聰慧利根 達迦樓羅秘密觀門。能辯毒藥 善巧方便。父母恩憐 愛念無比。

時長者子為有事緣 往至廛肆 未及歸家。爾時父母 與諸親族。歡喜宴樂 具設甘膳。

時有怨家。密以毒藥 致飲食中。無人覺知。

是時父母 不知食中有雜毒藥。遂令長幼 服雜毒食。

其子後來 父母歡喜。所留飲食 賜與其子。

是時其子 未須飲食。念迦樓羅秘密觀門。便知食中 有雜毒藥。

其子雖知 父母服毒。而不為說 誤服毒藥。所以者何。若覺服毒 更加悶亂。毒氣速發 必令人死。即設方便 白父母言。

我且不食 如是飲食。暫往市中。郤來當食。何以故。我先買得 無價寶珠。留在櫃中 而忘封閉。

於是父母 聞說寶珠。生歡喜心 任子所往。

子遂馳走 詣醫王家。求阿伽陀解毒妙藥。

既得此葯。疾走還家。乳酥粆糖 三昧合煎 和阿伽陀。

作是葯已。白父母言。

唯願父母 服是甘露。此是雪山 阿伽陀葯。所以者何。父母向來 誤服毒藥。我所暫出 本為父母及諸人等。求得如是 不死妙藥。

於是父母及眾人等。心大歡喜 得未曾有。即服妙藥 吐諸毒氣。便得不死 更延壽命。

出家菩薩 亦復如是。過去父母 沉淪生死。現在父母 不能出離。未來生死 難可斷盡。現在煩惱 難可伏除。以是因緣。為度父母 及諸眾生。激發同體大慈悲心。求大菩提 出家入道

善男子。是名 舍宅如雜毒藥入甘美食。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世間所有諸舍宅 說名雜毒甘美食

譬如長者有一子 聰明利智復多才

善迦樓羅秘密門 能辯毒藥巧方便

子有事緣往[廠@(邱-丘+墨)]肆 暫時貨易未還家

父母宴樂會諸親 百味珍羞皆具足

有一惡人持毒藥 密來致之於飲食

其子是時不在家 父母為兒留一分

舉家誤服雜毒藥 子念觀門知有毒

即便賓士到醫所 求得伽陀不死葯

三味和煎藥已成 遂白諸親速令服

如是所服如甘露 差諸雜毒皆安樂

一切信心善男子 出家修道亦如是

為濟父母及眾生 所服煩惱諸毒藥

狂心顛倒造諸罪 永沉生死憂悲海

割愛辭親入佛道 得近調御大醫王

所修無漏阿伽陀 還生父母三界宅

令服法葯斷三障 當證無上菩提果

盡未來際常不滅 能度眾生作歸依

畢竟處於大涅槃 及佛菩提圓鏡智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 常觀世間一切舍宅。猶如大風 不能暫住。

何以故。善男子。在家之心 恆起妄想。執著外境。不能了真。無明昏醉。顛倒觸境 亦常不住。惡覺易起 善心難生。由妄想緣 起諸煩惱。因眾煩惱 造善惡業。依善惡業 感五趣果。

如是如是 生死不斷。唯有正見 不顛倒心。作諸善業。因三善根 及以信等。增長無漏 法爾種子。能起無漏 三昧神通。

如是如是 證聖相續。若伏妄想 修習正觀。一切煩惱 永盡無餘

爾時智光長者白佛言。

世尊。修習正觀 有無量門。修何等觀 能伏妄想。

爾時世尊告長者言。

善男子。應當修習 無相正觀

無相觀者。能伏妄想。唯觀實性 不見十相。

一切諸法 體本空寂。無見無知 是名正觀

若有佛子安住正念。如是觀察。長時修習 無相無為。妄想猛風。寂然不動。聖智現觀。證理圓成

善男子。是名賢聖。是名菩薩。是名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因緣。一切菩薩 為伏妄想 永不起故。為報四恩 成就四德。出家修學 息妄想心。經無量劫 成就佛道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觀在家 猶如暴風不暫住

亦如妄執水中月 分別計度以為實

水中本來月影無 凈水為緣見本月

諸法緣生皆是假 凡愚妄計以為我

即此從緣法非真 妄想分別計為有

若能斷除於二執 當證無上大菩提

凡情妄想如黑風 吹生死林念念起

四顛倒鬼常隨逐 令造五種無間因

三不善根現為纏 生死輪迴鎮相續

若人聞經深信解 正見能除顛倒心

菩提種子念念生 大智神通三昧起

若能修習深妙觀 惑業苦果無由起

唯觀實相真性如 能所俱亡離諸見

男女性相本來空 妄執隨緣生二相

如來永斷妄想因 真性本無男女相

菩提妙果證皆同 妄計凡夫生異相

三十二相本非相 了相非相為實相

若人出家修梵行 攝心寂靜處空閑

是為菩薩真凈心 不久當證菩提果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 日夜恆觀 世間舍宅。一切皆是 煩惱生處

何以故。如有一人 造八舍宅。以諸寶物 而自莊嚴。造此宅已 而作是念。

今此舍宅 是我所有 不屬他人。唯我舍宅 最為吉祥。他人舍宅 所不能及。

如是執著 能生煩惱。由煩惱故 我我所執 而為根本。八萬四千 諸塵勞門。更相競起 充滿宅中

所以者何。在家凡夫 深著五欲。妻子眷屬 奴婢僕使 悉皆具足。以是因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怨憎合會。恩愛別離。貧窮諸衰。求不得苦。如是眾苦。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世世相續 恆不斷絕

如是眾苦 非無所因。大小煩惱 而為根本。一切財寶 追求而得。若無先因 不可追求。假使追求 亦無所獲。

善男子。以是義故。一切煩惱 追求為本。若滅追求。無量煩惱 悉皆斷盡

然今是身 眾苦所依。諸有智者 當生厭離

如過去世 迦葉如來。為諸禽獸 而說偈言

是身為苦本 余苦為枝葉

若能斷苦本 眾苦悉皆除

汝等先世業 造罪心不悔

感得不可愛 雜類受苦身

若起殷重心 一念求懺悔

如火焚山澤 眾罪皆銷滅

是身苦不凈 無我及無常

汝等咸應當 深生厭離心

爾時無量諸禽獸等。聞此偈已。於一念心 至誠懺悔。便舍惡道 生第四天。奉覲一生補處菩薩。聞不退法。究竟涅槃。

善男子。以是因緣。今此苦身 猶如舍宅。一切煩惱 即為宅主

是故凈信善男子等。發菩提心 出家入道。必得解脫一切眾苦。皆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恆觀察 舍宅所生諸煩惱

如有一人造舍宅 種種珍寶以嚴飾

自念壯麗無能比 不屬他人唯我有

工巧所修最殊妙 世間舍宅無能及

如是分別生執著 以我我所為根本

八萬四千諸煩惱 充滿舍宅以為災

世間一切諸男女 六親眷屬皆圓滿

以是因緣生眾苦 所謂生老及病死

憂悲苦惱常隨逐 如影隨形不暫離

諸苦所因貪慾生 若斷追求盡諸苦

是身能為諸苦本 勤修厭離趣菩提

三界身心如舍宅 煩惱宅主居其中

汝等應發菩提心 舍離凡夫出三界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 常觀在家。猶如大國 有一長者。其家豪富 財寶無量。於多劫中 父子因緣 相襲不斷。修諸善行 名稱遠聞。

是大長者 所有財寶 皆分為四。

一分財寶。常求息利 以贍家業。

一分財寶。以充隨日 供給所須。

一分財寶。惠施孤獨 以修當福。

一分財寶。拯濟宗親 往來賓旅。

如是四分 曾無斷絕。父子相承 為世家業。

後有一子 愚痴弊惡。深著五欲 恣行放逸。違父母教 不依四業。起諸舍宅 七層樓觀。倍於常制 眾寶嚴飾。琉璃為地。寶窗交映。龍首魚形 無不具足。微妙音樂 晝夜不絕。受五欲樂 如忉利天。鬼神憎嫌。人天遠離。

於是鄰家 忽然火起。猛焰熾盛 隨風蔓延。焚燒庫藏 及諸樓台。

時長者子。見是猛火 起大嗔心。速命妻子 奴婢眷屬。入於重舍 閉樓閣門。以愚痴故 一時俱死。

在家凡夫 亦復如是。世間愚人 如長者子。諸佛如來 猶如長者。不順佛教 造作惡業。墮三惡道 受大苦惱。

以是因緣。出家菩薩 當觀在家 如長者子 不順父母 為火所燒 妻子俱死

善男子等。應生厭離 人天世樂。修清凈行 當證菩提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觀在家 猶如長者生愚子

其家富有諸財寶 久遠相承無闕乏

先世家業傳子孫 一切資產為四分

常修勝行無過惡 名稱遍滿諸國土

金銀珍寶數無邊 出入息利遍他國

慈悲喜舍心無倦 惠施孤貧常不絕

長者最後生一子 愚痴不孝無智慧

年齒已邁筋力衰 家財內外皆付子

子違父命行放逸 四業不紹墮於家

造立七層珍寶樓 用紺琉璃作窗牖

歌吹管弦曾不歇 常以不善師於心

受五欲樂如天宮 一切龍神皆遠離

鄰家欻然災火起 猛焰隨風難可禁

庫藏珍財及妻子 層樓舍宅悉焚燒

積惡招殃遂滅身 妻子眷屬同殞歿

三世諸佛如長者 一切凡夫是愚子

不修正道起邪心 命終墮在諸惡趣

長劫獨受焚燒苦 如是展轉無盡期

在家佛子汝當知 不貪世樂勤修證

厭世出家修梵行 山林寂靜離諸緣

為報四恩修勝德 當於三界為法王

盡未來際度眾生 作不請友常說法

永截愛流超彼岸 住於清凈涅槃城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 觀於世間一切舍宅。猶如大夢。

譬如長者 有一童女。年始十五。端正殊妙。爾時父母 處三層樓。將其愛女 受諸歡樂。

於夜分中 母女同宿。在一寶床 而共安寢。於是童女夢見。父母娉與夫家 經歷多年。遂生一子 端正殊妙。有聰慧相 日漸恩養。能自行步 處在高樓。因危墮落 未至於地。見有餓虎 接而食之。

是時童女 倍復驚怖。舉聲號哭。遂便夢覺。

爾時父母 問其女言。以何因緣 忽然驚怖。

時女羞恥 不肯說之。

其母殷勤 竊問其故。

時女為母 密說如上所夢之事。

善男子。世間生死 有為舍宅。長處輪迴 未得真覺。爾所分位 恆處夢中。生老病死 三界舍宅。如彼童女 處於夢中。虛妄分別 亦復如是。

琰魔鬼使 忽然而至。如彼餓虎 於虛空中 接彼嬰孩 而啖食之。

一切眾生 念念無常 老病死苦。亦復如是。誰有智者 愛樂此身。

以是因緣。觀於生死 長夜夢中。發菩提心 厭離世間。當得如來 常住妙果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佛子至求無上道 當觀舍宅如夢中

譬如富貴大長者 有一童女妙端嚴

隨其父母上高樓 觀視游從甚歡樂

女向樓中作是夢 分明夢見適他人

後於夫家誕一子 其母愛念心憐愍

子上樓台耽喜樂 因危墜墮於虎口

遂乃失聲從夢覺 方知夢想本非真

無明闇障如長夜 未成正覺如夢中

生死世間常不實 妄想分別亦如是

唯有四智大圓明 破闇稱為真妙覺

無常念念如餓虎 有為虛假難久停

宿鳥平旦各分飛 命盡別離亦如是

往來住業受諸報 父母恩情不相識

哀哉凡夫生死身 輪轉三塗長受苦

若知善惡隨業感 應當懺悔令消滅

一切人天妙樂果 慚愧正見為所因

應發堅固菩提心 被精進甲勤修學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 觀於舍宅。如牝馬口海 出於猛焰 吞納四瀆。百川眾流 無不燒盡。

譬如往昔羅陀國中 有一菩薩 名妙得彼岸。然是菩薩 有慈悲心 常懷饒益。有諸商人 入海采寶。將是菩薩 同載船舶。皆達寶洲 度於險難。而無所礙 到於彼岸。

後時菩薩 年漸衰老。已經百歲。起坐扶策 力不能前。

有一商主 詣菩薩所 禮拜供養。白菩薩言。

我欲入海 求諸珍寶。永離貧窮 得大富貴。今請菩薩 與我同往。

爾時菩薩告商主言。

我今衰老 筋力微弱 不能入海。

商主復言

惟願大士。不舍慈悲 哀受我請。於我舶中 但自安坐。是我所願。

爾時菩薩 受商人請。乘大舶船。入於大海。向東南隅 詣其寶所。

時遇北風 漂墮南海。猛風迅疾 晝夜不停。經於七日 見大海水 變為金色 猶如鎔金。

爾時眾商 白菩薩言。

以何因緣 水變金色 有如是相。

菩薩告言。

汝等當知。我今已入 黃金大海。無量無邊 紫磨真金 充滿大海。金寶交映 有如是相。超過正路 墮此海中。各自勤求 設諸方便 還歸北方。

復經數日。見大海水 變為白色 猶如珂雪。

菩薩告言。

汝等當知。我今已入 真珠大海。白玉真珠 充滿海中。珠映水色 有如是相。汝當儘力 設諸方便 還歸北方。

復經數日。

大海之水 變為青色 如青琉璃。

菩薩告言。

我及汝等 已入青玻[王*(黍-禾+利)]海。無量無邊 青玻[王*(黍-禾+利)]寶。充滿大海。玻[王*(黍-禾+利)]之色 交映如是。

復經日。大海之水 變為紅色 猶如血現。

菩薩告言。

我及汝等 已入紅玻[王*(黍-禾+利)]海。無量無邊 紅玻[王*(黍-禾+利)]寶 充滿大海。實色紅赤 交映如是。

復經數日。水變黑色 猶如墨汁。遙聞猛火 爆裂之聲。猶如大火 燒乾竹林。熾然熢勃 甚可怖畏。如是相貌 曾未見聞。

又見大火 起於南方 猶如攢峰 高逾百丈。焰勢飛空 或合或散。光流掣電。如是之相 未曾見聞。我等身命 實難可保。

於是菩薩告眾人言。

汝等今者。甚可怖畏。何以故。我等已入牝馬口海 諸四大海 及四天下 大小眾流 入北口海 皆被燒盡。所以者何。由諸眾生 業增上力。自然天火 能燒海水。

若是天火 不燒海水。一日夜中 一切陸地 變成大海。所有眾生 悉皆漂沒。

然今我等 遇大黑風。漂流如是 牝馬口海。我今眾人 余命無幾。

爾時船舶 有千餘人。同時發聲 悲號啼哭。或自拔髮。或自投身。作如是言。

我等今者 為求珍寶 入於大海 遇此險難。哀哉苦哉。以何方便 得免是難。

時千人等 至誠歸命。或稱悲母。或稱慈父。或稱梵天。或稱摩醯首羅天王。或稱大力那羅延天。或有歸命得岸菩薩。敬禮大士 而作是言。

唯願菩薩 濟我等輩。

爾時菩薩 為是眾人 離諸恐怖。而說偈言

世間最上大丈夫 雖入死門不生畏

汝若憂悲失智慧 應當一心設方便

若得善巧方便門 離諸八難超彼岸

是故安心勿憂懼 應當懇念大慈尊

於是菩薩 說此偈已。燒眾名香 禮拜供養 十方諸佛。發是願言。

南無十方諸佛。南無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摩訶薩眾。四向四果 一切賢聖。有天眼者。有天耳者。知佗心者。眾自在者。我為眾生 運大悲心。棄捨身命 濟諸苦難。然今我身 有一善根。受持如來 不妄語戒。無量生中 未曾缺犯。若我一生 有妄語者。今此惡風 轉加增盛。如是戒德 非虛妄者。願以此善 回施一切。我與眾生 當成佛道。若實不虛。願此惡風 應時休息。如意便風 隨念而至。然諸眾生 即是我身。眾生與我 等無差別。

是大菩薩 發起如是 同體大悲 無礙願已。經一念頃 惡風尋止。便得順風 解脫眾難。得至寶所 獲諸珍寶。

爾時菩薩告商人言。

如是珍寶 難逢難遇。汝等先世 廣行檀施。得值如是 眾妙珍寶。

昔修施時 心有吝惜。以是因緣 遇是惡風。

汝諸商人 所得珍寶。須知限量 無使多取。以縱貪心 後招大難。

汝等當知。眾寶之中 命寶為最。若存其命 是無價寶。

時商人等 蒙菩薩教。生知足心 不敢多取。

爾時眾人 得免災難 獲大珍寶。遠離貧窮 到於彼岸。

諸善男子。出家菩薩 亦復如是。親近諸佛 善友知識。如彼商人 得遇菩薩。永離生死 到於彼岸。猶如商主 獲大富貴。

世間所有 有為舍宅。如牝馬口海 能燒眾流。

出家菩薩 亦復如是。審諦觀察 在家過失。

汝善男子 不染世間 諸五欲樂。厭離三界 生死苦難。得入清涼 安樂大城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觀舍宅 如牝馬海燒眾流

譬如往昔羅陀國 有一菩薩名得岸

具大福智巧方便 無緣慈悲攝有情

得是菩薩乘舶船 商人獲寶超彼岸

然是大士年衰老 不樂利佗好禪寂

有一商主請菩薩 欲入大海求珍寶

唯願大士受我請 令我富饒無闕乏

於是菩薩運大悲 即便受請乘舶船

時張大帆遇順風 直往東南詣寶所

忽遇暴風吹舶船 漂墮南海迷所往

經過七日大海水 悉皆變作黃金色

紫磨黃金滿海中 寶映光現真金色

復經數日大海水 變為白色如珂雪

真珠珍寶滿海中 所以海水成白色

又經數日大海水 變作紺青如琉璃

青玻[王*(黍-禾+利)]珠滿大海 所以水作紺青色

又經數日大海水 悉皆變作紅赤色

紅玻[王*(黍-禾+利)]珠滿海中 故變水色同於彼

復經數日大海水 變為黑色如墨汁

如是天火所焚燒 海水盡皆如墨色

此海名為牝馬口 吞納四海及眾流

一切船舶若經過 有人到此多皆死

天火熾盛如山積 爆裂之聲如雷震

眾人遙見心驚怖 號叫捶胸白大師

於是菩薩起慈悲 不惜身命垂救護

暴風尋止順風起 渡於險難至寶所

各獲珍琦達彼岸 永離貧窮受安樂

出家菩薩亦如是 親近諸佛如商主

永離火宅趣真覺 猶如商人歸本處

世間所有諸宅舍 如彼牝馬大口海

出家常厭於在家 不染世間離五欲

樂住空閑心不動 善達甚深真妙理

或處人間聚落中 如蜂采華無所損

四威儀中恆利物 不貪世樂及名聞

口中常出柔軟音 粗鄙惡言斷相續

知恩報恩修善業 自佗俱得入真常

爾時智光及諸長者 一萬人俱。異口同音 而白佛言。

善哉世尊。希有善逝。如是如是。世尊所說 微妙第一。善巧方便 饒益有情。

如佛所說 我今悉知。世間宅舍 猶如牢獄。一切惡法 從舍宅生。

出家之人 實有無量無邊勝利。由是我等 深樂出家。現在當來 恆受法樂。

爾時世尊告諸長者。

善哉善哉。汝等發心 樂欲出家。

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 出家修道。二百萬劫 不墮惡趣。常生善處 受勝妙樂。遇善知識 永不退轉。得值諸佛 受菩提記。坐金剛座 成正覺道。

然出家者 持戒最難。能持戒者 是真出家。

時諸長者白佛言。

世尊。我等持戒 修諸梵行。

願我速出 生死苦海。

願我速入 常樂寶宮。

願我廣度一切眾生。

願我疾證於無生智。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及文殊師利。

如是長者 付囑汝等。勸令出家 受持凈戒。

時九千人 於彌勒前。出家修道 受持佛戒。

七千人俱 於文殊前。出家修道 受佛禁戒。

如是人等 既得出家。成就法忍 入於如來秘密境界。不復退轉。

無量萬人 發菩提心 至不退位。

無數人天 遠塵離垢 得法眼凈。


淵回禪修:道觀寺院和紅塵俗世修行區別?出家人對社會不貢獻嗎?

&-->

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所謂的出家人自然清靜自在,但是他們身上的責任也是很大的。目前來說,確實有或多或少不好的現象。但是,根據淵回多年來觀察。想要修行,想要解脫,想要為眾生種福田的出家修行人,還是很多的。

&-->

這些出家的修行者們,是明白出家人身上擔的責任。他們能吃得了苦中之苦,他們能行得了常人所不能行。

他們嚴持著各種清凈的戒律和威儀。他們用過齋飯,還要用溫水沖碗,將碗中剩餘的食物殘渣一飲而盡。淵回認為,這些出家的修行人,是當今修行的中流砥柱,是我們新時代修行的標杆。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也正如大家所描述的,現實當中存在一些不好的現象。導致社會大眾對所謂的出家修行人,升起了戒心,失去了信任。我們要明白,我們要客觀地認識到,這些所謂的情況只是個別。真正的修行人,真正修行的寺院道場,還是非常嚴格,非常清凈的。我們要多去大的修行場所走一走,這樣有助於提升我們的信心。

&-->

我們國家的情況是不太一樣,這些所謂的出家人看似被世人所供養。實則他們肩上,是有更加重要的責任的。事實上,這些道觀寺院在現實上也做了很多的事情。

比如,佛家每到臘八節,對外施粥。道家的老道長們,犧牲個人的清凈,教給大家保養身體的方法。這些具體的事例還有很多,我們大家都要耐心地發現。不能一味地只看到負面的現象,只看到那些壞的現象,而忽略了真正值得我們重視,真正值得我們所分享的那些美好事物。

淵回認為,黑夜總是短暫的。隨著人們的重視,文化的復興,那些所謂不好的現象,肯定會越來越少。那些所謂假的修行,肯定會越來越沒有市場。因為真誠正義,善良,慈悲才是我們人類的本性。

&-->

對於修行環境來說,淵回禪修的相關內容已經出過好多期,有關的內容了。不過這裡還是把重點,再和大家交流一下。

當然,這些只是淵回的個人見解不足,為論大家僅供參考,具體的情況還是要根據大家自身的情況來做出具體的決定的。

在淵回個人看來,目前來說,在家修行可能更為方便。

因為修行是心性上的修行,雖然身出家了,但是心沒有出家,是沒有用處的。

現在來說,無論你是交通出行,還是學習研究,在家人的身份更容易獲取種種的資源,也更容易贏得周圍人的尊重。

&-->

出家固然自在,不用考慮飲食吃飯自立問題,自然就有四方供養。可是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煩惱,每天的功課,劈柴燒水做飯,種種的儀式活動,乃至於種種的繁瑣之事。這又何在家人工作學習生活,又何區別呢?

還有部分人,自己去隱居的。淵回也碰到了不少。且不說現代社會,哪裡還能找到一個高山流水的清靜之地呢?假如說真的找到了,我們個人自己是否具備荒野求生的各種技能呢?是,現在鍾南山是有很多人隱居。但是每天,挑水,燒水,找食物,做飯……這就所謂在現代生活很容易就能解決的生活問題,就浪費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

在淵回看來,這些人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繼續迷迷糊糊,渾渾噩噩地活著罷了!終有一天,他們還是要走出山林,回歸社會的。到了那個時候,所謂的在山林之間的修行,經不住社會風雨的考驗,那樣修行又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

&-->

有些人可能真的無憂無慮,想要老死於山間。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時間是漫長而永恆的,人的一生匆匆數十年過去了。下一個數十年怎麼辦呢?難道能一直這樣逃避下去嗎?

修行修的是心,出家在家都能夠成就。這些外在的形式,只不過是種種的方便。關鍵看,我們自己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如何應用這些方便。

環境是很重要,勇於面對糟糕環境的勇氣更重要。

&-->

謝謝大家,以上內容只是淵回的個人經驗,見解僅供大家參考,不足為論,如果有錯誤,需要交流的地方,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另外,這個視頻是有相關文本資料的。大家可以搜索視頻標題淵回禪修去查閱文本資料,可能會比視頻更加精確一點。最後大家覺得有幫助,歡迎大家點贊收藏,轉發推薦,讓有限的內容發揮無限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謝謝大家關注,淵回。我們下期淵回禪修,再見。


一,

上回咱們說到,修行的根本目的是斷除煩惱,根本動力是解決問題。

就像生物進化的原動力是環境壓力一樣。

修行,跟琴棋書畫不太一樣,

琴棋書畫技法的提升,可以靠愛好去支撐,可以靠生存壓力支撐。

但是,釋迦牟尼明確的告訴過我們,我們修行的目的,是離苦得樂。

也就是說,首先,需要有一個苦在那裡。

然後,我們通過修行,尋找苦的根源,思考苦的運作方式,

最後,斬草除根,去斷除苦。

二,

那咱們說,這個苦,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表面上看,是外因,

是因為,想要iphone12,別人不給買。

是因為,想要跟女神交往,女神不同意。

這個外因怎麼解決呢?

出家肯定是解決不了的,只能在紅塵中解決。

自己努力學習,工作,升職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

可萬一有一天,iphone12玩夠了,想買個宇宙飛船,怎麼辦?想去比鄰星b(Proxima b)上旅遊,怎麼辦?

對於很多人來說,但從外因上解決煩惱,似乎並不能夠斬草除根。

那就要往內因上分析。

為什麼會要iphone12?為什麼會喜歡女神?

如果,可以通過某種方法。

不再想要iphone12,不再喜歡女神,

那麼由此而產生的煩惱,不就解決了嗎?

沒錯,這也就是從古至今,修行的主旨:

那就是,既然無法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

如果什麼都不想要,什麼都不留戀了,就不會有痛苦了。

如果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三,

要解決為什麼想要iphone12的問題,

也需要從兩個方面,一起分析。

一方面,古代人,想不想要iphone?

肯定不想,因為古代人沒見過,也不知道什麼是iphone,沒見過,沒聽說過的東西,怎麼會想要呢?

所以,道德經最後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個問題,在紅塵世俗之中,是解決不了的,因為每時每刻都在見識大量的東西,出家就能解決,見不著了,不想要了,也就不會因此煩惱了。

另一方面,小嬰兒,想不想要iphone?

拿著在他面前,他就會想要,拿走了, 他會哭,但是如果給他一個其他玩具,他大概就不會再去要iphone,

那是因為,他雖然知道有iphone,但是他並不明確的了解iphone的好處。

能看電影,刷抖音,打遊戲,約女神。

只有在他不斷得成長中,不斷得見識,接觸,使用,

才能不斷得強化「ipone好」這個概念,才能不斷激發「想要一台iphone」這個慾望。

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東西,一個人他想要,並不是由他自己決定的。

而是由環境不斷刺激,決定的。

人初生時,是沒有判斷能力的,

但是他無論做什麼事,都會得到環境的反饋。

對於人類來說,最大的反饋來源,就是父母。

比如小孔融,拿一個大梨給爸爸,爸爸會說「這孩子真乖」。

這就是一個正向反饋,得到正向反饋以後,小孔融,下次為了得到獎勵,還會把大梨給爸爸。

但是如果,小孔融,拿了一坨大糞給爸爸,他爸爸可能一巴掌就把他扇飛了,下次他就不會再拿大糞了。

這就是「反饋循環」。人就是在不斷得反饋循環中,積累判斷是非的標準,做人的準則。

所以古代讀書人喜歡說「君子喻於義」。本質上也是被反饋循環洗腦的結果。

說句題外話,反饋循環裡面有一個誤區。

比如「你做的真棒」未必是正向反饋,如果態度很輕蔑,反而會成為反向反饋。

比如「你太淘氣啦」未必是負面反饋,孩子看到大人誇張的動作,很可能成為正向反饋。

回到正題。

一個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並不是由自己決定的。

而是由環境決定的。

滾滾紅塵中,反饋循環,永遠存在,大概只有出家,或者離開原有環境,才能重新建立新的反饋循環,從「iphone好」到「極樂世界好」。

四,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無時無刻不在面對各種信息。

然後對這些信息,進行收集,儲存,分析,成為行動的指南。

儲存也叫「記憶力」,分析也叫「判斷力」。

這一切的生物基礎,是大腦神經元之間連接建立的數量和速度。

一歲孩子大腦中神經元連接數目是成人大腦的二倍。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被正向反饋強化的連接變得更加穩固,靈活和高效。

而被負面反饋不斷刺激的神經元連接則會被斷開,直到消失。

修行的過程,就是屏蔽外界干擾,讓大腦神經元鏈接重建的過程。

因為當前的神經元鏈接,就是外部環境反饋循環塑造的。

如果外部信號不切斷,反饋會一直繼續循環。

所以,對於大多數想要離苦得樂的人,出家或者隱居修行是非常必要的。

五,

人生之路,本無高低貴賤。

富人笑窮人,不思進取。

隱者笑朝臣,利欲熏心。

安貧樂道也好,奮發進取也罷,並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所以當一個修行者通過出家或者隱居修行,

重新建立了大腦神經元的連接,重新塑造了人生觀世界觀。

已經一切看破,放下,不再執著,不生煩惱了。

修無可修,證無可證,學無可學了。

那麼,他餘下的人生,依然面臨很多選擇。

是留在寺院深山,繼續生活,還是重歸紅塵世俗?

青燈古佛,了此殘生,這個選擇不錯。

娶妻生子,安度晚年,這個選擇也很好。

定國安邦,建功立業,也沒毛病。

只不過,這裡唯一的問題就是。

回到了紅塵世俗以後,

過去的修行成果,是否牢固,

能否在世俗輿論的浪頭中,屹立不倒?

所以,紅塵才是最後的試煉場。

當然了,法律也沒規定上高中就必須參加高考。學古琴就必須參加考級。

修行,也未必非要去經歷什麼試練。

一切,都是「自己」的事。

先找回真正的自己,再說吧。

六,補充問題的補充回答。

「我身邊好些人認為那些道士、和尚們只是在從世俗社會中索取,社會中的眾生養著他們。我身邊人認為這些道士,僧人們不對社會做出什麼付出和貢獻。。。 請問修行之人們怎麼看?」

有些所謂的修行人,並不是為了修行,而是單純為了求財。

有些修行人覺得,如果自己勞動,一定會對勞動的成果有所期待,助長貪嗔之心,所以乾脆乞食。

還有的修行人,那就不一一列舉了,個人自有個人的原因了,

至於,不對社會做出什麼付出和貢獻,

這種話,說得就有點,道貌岸然,冠冕堂皇,自欺欺人了。

人類所謂的社會,都是由人構成。

每個人所做的貢獻,都是為了自己。

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人類社會本來就是為了人類而存在的。為社會做貢獻,就是為自己做貢獻。

在各取所需的時候,

有的人圖名,有的人圖財,有的人圖離苦得樂。

敵人來了,

投降的笑話沒投降的,不識時務,白白犧牲。

沒投降的鄙視投降的,漢奸走狗,賣國求榮。

哪個國家不都是人類的國家嗎?

淪為亡國奴,地位低下,不就是因為損失了物質利益?

背上了漢奸的罵名,不就是因為損失了精神利益,社會死?

翻過來,掉過去的,不都是為了自己嗎?

投降和不投降,也只是體現出,個人的需求不同而已。

所謂的,為社會做貢獻,不為社會做貢獻,也都是為了自己。

但是,

只不過,有些人打著修行的幌子,故意騙人,這就是人類社會道德準則中所不齒的行為了。

但即使如此,那些供養的人,也依然是為了「菩薩保佑」等非常自私的理由,才去自願供養的。

當然,所謂的「菩薩保佑」也是為人所不齒的欺騙。

但是現在,21世紀了,沒人強迫任何人去供養「不為社會做貢獻」的修行人。

雖然古代佛教地位高的時候,是會有強制。


你說得對,都是寄生蟲。

佛道是寄生蟲,文藝工作者也是寄生蟲,金融商貿,都是寄生蟲。

文員是寄生蟲,辦公室主任也是寄生蟲。

……

農民、工人也是寄生蟲。

農民依賴別人提供的化肥(又不是自己拉的農家肥),依賴鐵器……

工人依賴訂單、工業發明、生產計劃。

除此之外,還依賴化學變化、物理規則。

……

《道德經》說: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社會是一種自攻自受、自給自足的小動物。

要想獲得好處,就首先要處於「道」的位置。意思是,玄牝。

在這個社會當寄生蟲,就要處於「下」(服務)、「靜」的姿態。

不但不累,能當好寄生蟲,也能對別人有幫助。

因為你的姿態比較低,所以別人見了你就很開心。你都沒費力,別人就開心了,這就是「無為而治」,「以下勝」。

而且,就算不小心引起了別人的尊重,把你當大佬,別人也不會覺得你是個負擔。

萬物無不尊道貴德。

沒有人不想活出生命的精彩。

所以我們會很佩服那些活出生命的自由的人。

哪怕他貧窮或富有,健全或殘疾。

《道德經》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追求自由的人並不和別人搶排位,所以大家讓他走前面。佩服這些活得低調、樸實無華的人,佩服這些活出了生命莊嚴的人。

追求自由的人並不想著成為主角,把自己當一個可有可無的寄生蟲,天時地利、物理化學讓農作物生長,他就吃一口,沒有的話,就算了。

跟造化當朋友,借陰陽而生。

不堵塞。不把「生」佔據,而是放手,彷彿不求生一般。

大盈若沖,其用無窮。

長期使自己是空無的,沖沖沖,以至於會很多花樣~

……

《列子·天瑞》說:你以為你這身體就不是偷盜而來的嗎?你的身體都是偷盜陰陽而生的。

《莊子·知北游》說:你這身體都並不是你的,你得得到什麼「道」?

舜問乎丞:「道可得而有乎?」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從前我給加一句:難道是我女朋友的? )

既然都是寄生蟲,都是「道」搞出來的產品,你管它在哪~

好玩就行了~


推薦閱讀:

修行界有幾種修行的方式呢?分別有什麼成就?
請問術對於修行有什麼意義?
天性可違不可違?俗人為何要成仙?
修行是為了什麼去修?
修行能徹底解決慾望、習性、情緒問題嗎?

TAG:修行 | 修道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