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問,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和四禪八定?

有什麼區別,望實踐者回答,謝謝!《沒有打算問出個什麼,因為到這個程度的道友很少或者不上網,隨緣謝謝!!》


小乘說戒、定、慧,是以定為中心,得定自然戒、慧皆在其中矣!大乘說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大體上也是指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行修,然後才達到由禪定而般若。四禪八定、九次第定,不論大乘菩薩道,或小乘聲聞緣覺聖賢等,都要由禪定而來。那麼大小乘的差別又在哪裡?他們的修行方法,皆由禪定而得,只是願力的不同,以及行為見解的不同。小乘所見者淺,利他利世的願力淺薄,境界便甚狹小;大乘則見解深厚,利他利世的願力充沛,所以境界也大。以人世間觀念說,小乘是自利的、薄情的、自私的;大乘是大公無私的、多情的。「不俗乃仙骨,多情即佛心。」由至情至性擴而充之,即大慈大悲。人的自私之情,是由愛欲所發生,佛菩薩也由此我而成,但其愛欲化為至情至性的大慈大悲,故佛菩薩者,大多情人也。但無論如何,修持皆須禪定,這絕不會錯。當然!禪定不止是盤腿打坐。

  初禪:心一境性,離生喜樂。中國人配合氣脈的道理,歸納初禪為念住。說到禪定,前幾天說的問題皆來了。由東漢到唐宋之間的大師們,不光是三藏大師,一般的禪師,很多不僅定力好,而且神通具足。當然不是特地去修神通,一個真得道的人,一定具有神通,只是不用罷了。但若自稱得道,而實際上卻沒有神變的能力,那就說不過去,所謂的得道,就大成問題了。但你可以反問我,《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說羅漢有兩種:一種神通具足;一種見空性是到家了,卻沒有神通。結果都是一樣,而且他未說出無神通者是否可稱完備。好!但你但你必相信六祖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既然見性透徹,何人又缺此一面而不具足呢?至少可認為雖見道,但所見不透徹,此其一。而且自古以來,到底有幾人真得定了呢?此其二。

  同輩中能得初禪,心一境性,已是寥寥可數,更遑論定生喜樂。誰能定生喜樂來呢?天哪!大家打坐腿麻得不得了,痛苦不堪,心一境性也許誰能做到不敢說,但定生喜樂則似還未見過,則談何修持呢?何處是喜?何處是樂呢?如此則初禪都未到。念佛者念到一心不亂,參禪要到一念不生,未悟者只一句話頭孤零零的,悟了的只悟到本來面目現前,完全定住,心一境性,定久了,就定生喜樂。(這在佛經上都有,可是散在各經中,沒有一套完整的可以看出來。)定久了,要達到定生喜與樂,才是初禪。喜是心理的,樂是生理的。如某老當年到達定生喜樂沒有?不敢說,反正他很愛打坐就是,倒是處道中人,還有些似乎到相似的定境,但可惜見地不真,無可奈何!

  初禪到達後,願力大、智慧大。要理事配合了始為初地。

  二禪定生喜樂,身心如同離開,與物理世界脫開一般,有一種遠離的感覺。現在你們打坐時,雖在理上都知道了「我」,見到意識清凈,但非本來面目,解脫不開身體的感覺,解脫不開時間空間,物理世界的觀念習氣。要離開這些觀念,才得離生喜樂。中國人綜合經驗來說出入息停止了,名為氣住,始能達到離生喜樂。如此,中國道家說,人服氣可以才生不老,可以辟穀。印度瑜伽術也有此同樣說法,但還沒有中國多,如法師昨天表演道家功夫的一套,在印度瑜伽術中也有此功夫,謂之腹貼背。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煉道家或瑜伽術有功夫者,可達到氣住的地步,但要注意這並非二禪。二禪是禪定的功夫深厚了,然後達到出入息自然停止,並不是以氣功勉力達到,這是一個關鍵,非常重要。所以做學問必須要仔細,不能混淆而談,必須有科學精神。如此出入息自然停止了,達到氣住,才能離生喜樂。光想求證果位,不用功不行,要一步一步地努力。

  再進一步的三禪「離喜妙樂」,離喜即離心境上的喜悅,只有定境之樂,渾身十萬八千個毛孔無處不樂,故大乘經典說菩薩內觸妙樂,然後才可舍欲界粗觸之樂,不到達此地步,休妄言無情色之欲。要知此欲界中眾生,哪個不是因慾念而來的?中國人綜合經驗,謂三禪為脈住(這在佛經上是看不到的)。心臟脈搏接近停止了,此與瑜伽術之勉力使心跳停止不同。後者是用妄想之念力控制,使之停止,而三禪是妄念不起,自自然然地就達到的,此是大關鍵,不可不察。故訪道要有眼光,世俗以為有道者,其實此道非彼道。脈雖住了,然身上暖壽不減,到三禪後,出入息停止,漸漸心臟脈搏接近停止了,但全身暖而柔軟,連筋骨都軟化了(此時不可碰它),如嬰兒之體,如老子所說: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即如嬰兒之體,內觸妙樂,可以返還童真天地的境界。

  再進一步到四禪,其境界「舍念清凈」,既然氣住脈停,如何還有念呢?此是指身見,人我執的小我的念,再舍此我之妄心,才進到相似無我的大我。所以上午告訴你們「念佛是誰?」「是我!」乃理上事,還必須在事上證到才行,還早得很哩!必要在舍念之後才得清凈。《楞嚴經》所說的:「清凈圓明,含裹十方」,有些人認為在理上一悟即可到達,即行了,哪有這種事?光是理上悟到是抵不住事的。現在是什麼時代!得拿出修證的證據才行。故《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不修持還行嗎?口頭佛法誰不會說?本來如此嘛!但我們既然全心全意深入地學佛法,就應該求證嘛!

  說明了四禪以後,還有四個定境,合起來稱為四禪八定:(一)色無邊處定。色代表光明及物理世界,即色法,是很抽象的觀念,精神有時也包括在內。此境界將四大:地水火風都化空了,能與宇宙相通,色無邊際。現在我們打坐,都不超出肉身四大的範圍,如何能有神通?眼識所及要到無邊際處才算數。

  (二)空無邊處定。現在有些人打坐不是空空洞洞的境界嗎?但空的邊際只是在此色殼子的範圍,更不能包括此虛空,如何能說到求證呢?

  (三)識無邊處定。識即意識精神,可在剎那之間,超越十萬八千里無邊處,放之彌於六合,收之退藏於密。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非現有思想,也非說其無作用,是有作用的,百千萬億化身皆可辦到,是妄想又非妄想,也可看到的。


能回答的肯定都沒有到這個地步。師兄如果想了解,可以看看南懷瑾老師的書。


前兩個是道教修鍊,後一個是佛教修鍊


懶,打字好麻煩。自個琢磨吧!


三花聚頂。指的是精氣神合為一體(本來就是一體)。

五氣朝元。指的是中醫理論上的五種臟器系統的完美合一(好吧,本來就是合一)。

注意,這個聚頂的頂不是腦袋不是腦袋不是腦袋,當然你非要說這個頂是腦袋也沒問題,你自己高興就好,是吧。

中醫理論的臟器系統也不是西醫解剖里的心肺脾胃和腰子。當然你非要說是心肺腰子一類的也沒問題,畢竟自己高興就好,是吧。

四禪八定……就更簡單了,就是你專註的程度唄。

比如你專註在念佛上,除佛號之外的念頭五百年也不會升起一個,你自己說你是幾禪幾定?


推薦閱讀: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七、入定福德智慧
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地無餚此地愁。《鄭崗隨時對》羅隱
東方陽熹:一字偈——道德真源
他來不喜,他走不悲
繼續懺悔口業

TAG:佛學 | 打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