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魯濱遜漂流記》?


自己選擇的一種人生,跪著也要給它走完。

其實認真說來,魯濱遜父母給他安排的人生是正確的嗎?是好的嗎?人生沒有對與錯的選擇,你出遊闖蕩江湖是一種人生,你在家鄉打拚事業也是一種人生,你冒險奮鬥荒野也是一種人生。魯濱遜父母給他的人生,說不上最好,但比起魯濱遜自己選擇的人生,那也是舒服得多了。其實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也許有些人選擇別人認為荒誕不經天馬行空的道路,就如魯濱遜,有些人選擇舒適安逸普通的道路,就如父母給他安排的人生。

魯濱遜年少氣盛的年紀里選擇了難走的人生,我不知道他在之後後悔過了多少次,但是他只有努力前行奮鬥才能活下去,他的人生,一定是奇特的。我們從小都有一種冒險精神,至於有沒有把這種精神發散出來就看我們的選擇。我知道魯濱遜出海是必然的,因為這是他渴望的理想,我們可以看到在文中父母努力地規勸他不出海,一開始他還是被感動了,但是後來這願望竟然越來越大,最後更為出海而先斬後奏。

所以如果心中有夢,或者有非常非常中意非常非常想去做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否則很容易會像魯濱遜一般不顧一切地去了。這就像是非常非常想吃某個東西卻一直忍著不吃一樣,到最後總會打破規矩狼吞虎咽,最後後悔的就只是自己。

所以魯濱遜出海是夢想也是夢魘,而且既然選了就必須負責到底。這就是人生的選擇。年少輕狂的選擇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後悔和困擾,但是如果是非常熱愛的事業,不選擇,那就是一輩子最大的遺憾。選擇,要慎重選擇,但也要考慮自己的一生。選擇了,那就努力奮鬥,跪著也要給它走完!

後來我們可以知道他那厄運連連的海上之運,他獨自一人被衝上荒島,起初他是悲哀的,是絕望的,那啥都沒有啊!但是所謂的上帝擔待他,送給了他一船貨。

我不信神佛,我不知道是否有,但是寧可有也不可無,尊敬神佛但不敬仰神佛。在文中,魯濱遜因為各種劫後餘生或者是在疾病痛苦之中反思,開始感謝神,敬拜神,其實他自己也知曉,明明是各種巧合之事,往往他都會最後歸結於神的功勞,明明這種事,怎麼說都會說得到神的頭上,但卻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東西,就是把功勞全部歸在神之上,但是我認為這是一種否定,對自我的否定。

除了那些虔誠的信徒,還會有人會認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上帝的賜予嗎?其實魯濱遜在獨自一人的荒島求生之前是不信上帝的,甚至是連書都沒看,只有在艱難的困境之下才想到上帝,有一句話是說人們在飢餓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麵包,即使是想到上帝,那也是想到拿著麵包的上帝。所以啊,什麼感激上帝,保佑自己,那都是對自己自身的否定,是對自己努力的否定,有些人是這樣活的,但我覺著這樣活著很沒自我。而魯濱遜也免不了成為上帝的信徒。

但是在隻身一人的荒島上的魯濱遜,多少有個信仰是好的,這個信仰就相當於他的夢想,或是他的家人,就在這個令人絕望的時候,能有想像中的人物陪伴,倒也是不錯的事,儘管它並不存在,所以說,所有的一切都是魯濱遜自己到功勞,自己的選擇,並不是因為所謂神佛。

他一邊在荒島中生存,一邊在反思,他其實不會很多東西,但是由於生活困難而逼出他的潛能,打破極限,獲得成長,人可以做到很多人不敢想的事情,因為人是人,人終究是人類,終究會把視野放到人類身上的極限來看待。人類是有缺陷的,我們不可能打破生理常規,不可能違反生存法則。但正是因為這一種缺陷和極限,才讓普通人仰視神人,因為神人打破了缺陷和極限,才成為絕唱。

我相信,魯濱遜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人生,他愛自己,也愛人生,就在那樣獨自一人被甩到一座荒島時,他也是會勇敢接受一切的。就算有過後悔迷茫,他也會努力前行。而後來他創造的所有奇蹟,歸結於上帝的奇蹟,我都會看為他的努力。因為事實就是如此,那不是奇蹟,那是努力。

文中還有一個叫星期五的奴僕,他真是可愛極了,他忠誠可靠,為了魯濱遜可以赴湯蹈火,至死不休,因為他知恩圖報。但是他的部落有吃人的習慣。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魯濱遜是非常厭惡這種行為,當然我們也非常厭惡這種行為,那麼這種行為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魯濱遜教星期五上帝的知識,澆灌了上帝的思想,教育吃人殺人是不對的行為。但是,在我看來那只是一種世界的道德觀念而已。就像是世界有上帝一樣,殺人吃人也只是一種界限。一個人生來就可以被教化的,因為他什麼都不知道,你可以教他愛人是對的,但也可以教他殺人是對的,這就是道德觀念的不同。如果我們生活在殺人是對的的世界上,我們就對這種行為見怪不怪了,就如同星期五的那個部落一樣。

所以啊,一個人的教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他成長為什麼樣子,取決於教他的人。

總的來說,魯濱遜漂流記適合青少年人看,因為有很多努力的情節和堅持不懈地打敗困難的情節,但是成年人來看呢恐怕是很難看出什麼來了,畢竟思想在那提高。

那麼魯濱遜漂流記就講到這裡吧,以下是我摘抄的一些句子,請您觀賞:

《魯濱遜漂流記》丹尼爾·笛福

1、我不知道怎麼說,那是一種神秘的支配一切的天命,促使我自我毀滅,即便它就在眼前,我也會睜著眼衝過去。

2、在需要用理智知道人們的時候,普通人的性情,尤其是年輕人的性情,是多麼不合時宜,多麼的缺乏理性,也就是說,他們不以犯罪為恥,倒以悔罪為恥;他們不以自己的傻瓜行徑為恥,倒以迷途知返為恥,而事實上,只有迷途知返,他們才會被人看作明智的人呢。

3、突如其來的狂喜,

如同悲傷,

叫人一時不知所措。

4、為什麼上蒼要如此糟蹋他的生靈,致使他們如此不幸、如此孤立無援,又如此沮喪消沉呢?

5、我們從世界上最可悲的境地中汲取經驗,我們總是能從萬般不幸中找到一些聊以自慰之處。

6、由於理性是數學的實質和本源,所以,只要用理性去說明和整合,做出最有理性的判斷,每個人遲早都可掌握各種技藝的。

7、我已經學會了不去對任何事絕望。

8、從罪惡中得救,要比從患難中得救幸福的多。

9、這件事使我非常傷心,到這時我才明白,做任何事,若不預先考慮一下所需的代價,不正確估計一下自己力量,那是十分愚蠢的!

10、任何東西,積攢多了,就應給予他人;我們能夠享用的,至多不過是我們能夠消受的那部分而已。

11、我們老是為缺少什麼東西而不滿,都源於我們對已經得到的東西缺少感激之情。

12、我們永遠不能看到自己所處環境的真實的一面,除非有截然相反的環境將其襯托出來;同樣,不落到一無所有的地步,就不懂得珍惜自己原來享受的一切。

13、他是多麼善於把最悲苦的命運變得甜蜜,讓我們即使囚於囹圄之中都有理由讚美他!

14、在上帝手中,人生是怎樣一件光怪陸離而變化無窮的作品啊!在不同的境況下,人的感情就會急劇地變化,而這些感情的原動力又是多麼不同、多麼隱蔽啊!今天我們所愛的,就是明天我們所恨的;今天我們所追求的,就是明天我們所逃避的;今天我們所希冀的,就是明天我們所害怕的,甚至怕得發抖。

15、對危險的恐懼與視而可見的危險本身相比,要可怕萬倍。

16、因為這些不安影響到一個人的心靈,正如疾病影響肉體一樣。心靈的不安勢必與肉體的疾病一樣是一大不利因素,而且更有甚於後者。

17、如果人們把他們的處境與那些處境更遭的人相比,而不是與處境較好的人相比,就會對上帝感恩戴德,而不會牢騷滿腹、嘟嘟噥噥、怨天尤人了。

18、他們不認為殺一個戰爭中抓來的俘虜是犯罪,就像我們殺一頭牛一樣;他們也不認為吃人肉是犯罪,就像我們吃羊肉一樣。

19、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避之不及的壞事,一旦落到了我們的頭上,往往會把我們嚇得半死,但它通常是我們獲得拯救的途徑或門路,只有通過它,我們才能從所陷入的痛苦中得以解脫。

20、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安全的地方對另一個人來說意味著毀滅。

21、不管上帝把我們投入何等糟糕的生活環境或怎樣巨大的不幸之中,我們總會看到一些或另一些值得感激的事,也許還能看到別人的處境比我們的更惡劣。

22、他們要經過日後多年的磨練來反思這種荒唐的行為,或者用高昂的代價買下人生這一閱歷。

23、他在統治人類的時候,把人對事物的見解和知識局限現在十分狹隘的範圍內,這樣,雖然行進在千難萬險之中——這些危險一旦被他發現,勢必心煩意亂,意志消沉——但他看不到這些事實,全然不知危機四伏,還能保持著平靜和鎮定。

24、在他為自己所創造的世間萬物進行分配和管理時,無論他自己是否滿意,他們手中的工具總被善用,他們靈魂的力量總被發揮。他們總被賦予同樣的能力,同樣的理性,同樣的愛心,同樣的善良和責任感,同樣嫉惡如仇的激情,同時也有同樣的知恩圖報、誠懇待人、忠貞不渝、相互為善,並且在上帝有意給他們機會表現時,他們都會立即把這些才幹和良知表現在種種善舉上,而且可能還會做的更好。同時,這又令我難免有些悲哀,種種事實證明我們這些受到明燈指引的、受到上帝感召的人在發揮這些才幹和良知方面,反而做的不夠。

25、我們都還是那萬能陶匠手中的陶土,沒有哪個陶器可以對他發問:「你為何把我做成這樣?」

26、至於那支槍,接下來的幾天他都不敢碰它一下,卻經常一個人對他說話,好像槍也能回答他似的。後來,我才從他口裡得知那是他在乞求槍支不要傷害他。

27、「最終?罪有應得?我不懂,但為什麼不現在殺掉魔鬼?為什麼不早點殺掉他?」

28、他聽完後一語不發,面色凝重,略帶悲傷。我問他怎麼了,他反問我道:「為什麼你要對星期五生這樣大的氣?我做了什麼錯事?」

29、「我想我們兩個一起去,不是星期五去,主人不去。」

30、「為什麼要趕星期五走呢?拿著,殺了星期五?不要趕走星期五。」他說這話時如此誠懇,我可以看見他眼裡的淚光。

31、「你叫我死,我就死,主人。」

32、不料星期五聽到他說話,又看了看他的臉,竟然跟他又親又抱,兩個人摟在一起又哭又笑,大喊大叫。然後又唱又跳,繼而又大哭大叫,又是扭自己的雙手,拍打自己的頭和臉。而後又是又唱又跳,活像兩個瘋子。這場面真是令人動容,持續了好一會兒了,我才能等到他跟我說話,告訴我怎麼回事。他稍微安靜了一下才告訴我,這個是他的父親。

33、每次跳上來,都要坐在他父親身邊,敞開胸襟,把父親的頭抱在胸口,長達半個小時,以便使他感到舒服。接著他又捧起父親被困的麻木僵硬的手或腳,用自己的手來搓揉。

34、他們也絕想不到就在他們感到迷茫絕望之際,也正是他們獲得平安之時。我們看待這世界的目光是多麼短淺啊,而我們又有無數的理由來欣然地相信偉大的造物主,因為他從來不會讓他的生靈身陷絕境,即便是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仍會給他們一線生機,而且常常比他們認為的還要接近光明,甚至是在他們身陷絕境的同時都已經安排好解救的後路。

35、我們告訴他,對付這些飢餓野獸我們胸有成竹,但他能否保證我們不碰到那種兩條腿的狼。


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過程

利己主義的冷酷無情

航海國家的冒險主義

中產階級的不甘寂寞

人如何使用工具在自然中立足

人和上帝,人與自然,人與孤獨

人的等級

現代文明徵服蠻荒的過程

資本主義國家侵略時的內心在想什麼


今天有書君和大家聊的這本書,是我初中時最喜歡的一本課外讀物,那就是《魯賓遜漂流記》,

因為這本書,有書君甚至嚮往起了自己在一個島上自給自足的生活情景,當然了,現實和想像肯定是兩碼事,咱們現在就一起回顧一下這本小說里的故事。

在17世紀中葉,魯濱遜·克魯索出生在英國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這樣的他原本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可是人家魯濱遜偏不,內心裡估計也是個想成為海賊王的男人,於是就去做了充滿驚險和刺激的工作——水手。

想要刺激是不是,那就滿足你吧。於是,在魯濱遜第四次航海時,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同伴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倖存下來,他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

獨自一人的魯濱遜開始想方設法的讓自己生存下來,他驚喜的發現,沉船原來就停留在距離孤島不遠的地方,魯濱遜做了一個木筏,一次次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藥等運到岸上,每次去到沉船,他都會有很多收穫,直到把沉船拆得啥也不剩。

船上的這些物資給了魯濱遜生存的希望,他開始在小山邊搭起帳篷。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然後在帳篷後挖出洞穴居住。他以打獵為食,喝溪里的淡水,度過了最初困難的時候,在每天能夠保證自己的飲食的前提下,魯濱遜開始用最原始的工具製作起了桌、椅等傢具。

在之後的日子裡,魯濱遜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用自製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麵粉,烘出了粗糙的麵包。並開始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除此之外,他還製作陶器,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

一個「房子」不夠,魯濱遜還在荒島的另一端建了一個「鄉間別墅」和養殖場。這樣看來,他已經在島上豐衣足食了,但是魯濱遜一直沒有放棄離開孤島,他砍倒了一棵樹,並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隻獨木舟,但可惜,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魯濱遜只好重新造了一隻小的船。

在魯濱遜獨自生活了15年之後,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出現了腳印。還看到了人骨和生火的痕迹。原來,外島的一群食人族野人在這裡舉行過人肉宴,魯濱遜驚愕萬分。此後,便一直保持著警惕,擔心自己成為食人族的食物。直到第24年,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他們帶著準備殺死並吃掉的俘虜。

魯濱遜救出了其中的一個。因為那一天剛好是他自治日曆的星期五,所以魯濱遜將救來的俘虜取名為「星期五」。從此以後,「星期五」就成了魯濱遜忠實的僕人和朋友。隨著兩個人的朝夕相處,魯濱遜面對一個與自己不同種族、宗教及文化的人,慢慢改變了自己,兩人發展成亦父亦友的情誼。

荒島在隨後的的幾年也開始「熱鬧」起來,不久後,一條英國船在島附近停泊,船上水手叛亂,把船長等三人拋棄在島上,魯濱遜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叛亂水手,奪回了船隻。他把那幫水手留在島上,自己帶著「星期五」和船長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此時魯濱遜已離家35年了。

回到英國後的魯濱遜結了婚,還生了三個孩子。在妻子死後,魯濱遜又一次出海經商,路經他住過的荒島,發現當時留在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開始安家繁衍生息。魯濱遜又送去一些新的移民,並將島上的土地分配給他們,還留下了各種日用必需品,然後滿意地離開了小島。

很多人都覺得《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歷險小說,但有書君覺得,這本書其實是折射著殖民主義思想,魯濱遜因為意外定居在荒島,並殖民著這片荒島,而且他還征服著自己的同伴,如果大家再次閱讀時,把這本小說當成呼喚殖民內容的研究,其實,也是可以的。

據說啊,《魯濱遜漂流記》這本小說,其實是以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為原型的。據當時英國雜誌報導:1704年4月,賽爾柯克在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費爾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叫馬薩捷爾的小島上。4年零4個月後被航海家發現而獲救。那時,賽爾柯克已忘記了人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作者笛福受這件事的啟發,構思了魯濱遜的故事。


可見,我們一般人,非要親眼看見更惡劣的環境,就無法理解原有環境的好處;非要落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就不懂得珍視自己原來享受到的東西。

——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創作背景和內容簡介

「歐洲小說之父」丹尼爾·笛福,在聽聞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在大西洋的無人荒島上獨自生活4年4個月後,被伍茲·羅傑斯船長所救的事迹時,大受啟發,並以此為藍本創作出了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作品——《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述了出生在英國約克市名門望族中的魯濱遜·克羅索,因為不願意接受父母安排的從事律師行業的工作,他選擇了離家出走去大海上討生活。一開始,魯濱遜憑藉航海的收穫,在巴西有了屬於自己的種植園,為了擴大種植園規模,他決定和一些種植園主、商人一起踏上第三次航海之路,前往幾內亞買賣黑奴。但船在航行的過程中遭遇了颶風,最終只有魯濱遜漂流到了荒島之上,成為了整艘船里唯一的倖存者。

第二個部分,講述了魯濱遜作為倖存者,在島上獨自生存了24年後,遇見了自己的小夥伴星期五,兩人又一起生活了4年的種種經歷。

第三個部分介紹了魯濱遜和「星期五」一起幫助落難的船長,奪回船隻後,離開荒島,回到英國的事情。此時,距離魯濱遜離家出走,已經過去了35年之久。

&-->

【《魯濱遜漂流記》】

一、從文明社會到無人荒島,魯濱遜承受著惡劣環境和情感上的雙重考驗

魯濱遜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新航路開闢後,英國航海貿易日益興盛起來的時間點。那個時候英國的年輕人中,很多人都嚮往能在大海上自由航行,謀求一夜暴富的機會,魯濱遜違背父母的安排,正是基於想要在大海上追求財富、實現理想的想法。

但一個出身名門的城市青年,想要憑藉一腔熱血,就離家出走在大海上討生活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身處文明社會,我們所需求的物質,基本可以通過購買獲取,而魯濱遜到達無人荒島後,他小到喝淡水,大到生病治療,都需要靠自己解決,他要在荒島上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所面臨的困難遠比我們要大得多。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

而活下去,僅僅是魯濱遜所面對的諸多生存挑戰中的一項。

&-->

【魯濱遜剛到荒島時無措的模樣】

?生理需求: 魯濱遜缺少野外求生的知識,一切都需要重頭開始

如果說身處社會大家庭中,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擅長的工作,便可以通過勞動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那麼流落荒島的魯濱遜則不然,擺在他面前的問題將是他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問題:

如何尋找、獲取食物,讓自己可以自食其力,在荒島上維持正常的生活,等待救援;

如何生火,保證自己可以獲得熟食,不至於受食物中的病菌困擾;

如何製造工具,幫助自己面對大自然中存在的種種危機

……

昨天魯濱遜還是個渴望一夜暴富的種植園主,今天便流落荒島,開始了自己的荒野求生之路,命運沒有給他準備的時間,他需要靠著自己的智慧重頭開始改善生活環境。

魯濱遜在度過心靈上的恐慌期後,憑藉著從損壞的船隻中搜出的武器、斧頭等工具,搭建了自己的庇護所,獵取了食用的鳥兒、山羊,算是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之後,魯濱遜開闢了一片小種植田,並將船上的大麥和稻子種子種到了上面,為了將麥子加工成麵包,他又自製了木臼、木杵、篩子。

二十八年的時間裡,魯濱遜用自己的智慧發展出了一個山羊養殖場、稻田、麥田、葡萄種植園,他還初步掌握了製作陶器和木匠手藝,讓人讚嘆不已。

&-->

【魯濱遜的小別墅劇照】

?安全需求:擔憂野獸和敵人的襲擊,還要面對疾病的威脅

魯濱遜生活在荒島時,遭遇過幾次危機,其中包括疾病、暴風雨、未知敵人的威脅

魯濱遜對此的反應是「惶恐不安」,他憂慮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

「一月三日,我擔心自己會遭遇突然的襲擊。」

「眼看著一座小山在巨響中坍塌,我嚇得魂飛魄散,這絕對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這麼嚴重的地震。」

「巨大的聲響令我頭暈目眩,感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無限渺小,一小塊石頭飛來就足以要了我的小命,那種戰戰兢兢,隨時可能沒命的感覺,簡直讓我要崩潰了。」

……

——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對於死亡的恐懼,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獨居狀態下的魯濱遜,沒有可以依靠的對象,也沒有穩定的生活環境,他需要直面大自然原始的一面,包括和野獸作戰、承受來自地震、暴風雨的考驗。

而在這種種自然的偉力面前,人其實是非常脆弱的。

魯濱遜的荒島求生之旅,一直和這些危機相伴,他的心在危難中惶恐,也在危難中成長

&-->

【魯濱遜漂落荒島劇照】

?社交需求:魯濱遜身處無人荒島,渴望回歸文明社會,他在28年的荒島生涯中,有24年是獨自度過,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內心承受著「孤獨」的考驗

房子建好了,差不多可以生活了,可是我自己卻出了些問題,常常眼淚奪眶而出。「難道我的一生真要孤單地老死在這裡嗎?」有時,我看著大海不住地嘆息,「這裡就我一個人,我該怎麼辦呢?」

大海茫茫卻沒有一艘船經過這裡,這真令我一籌莫展啊。

——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孤獨」是一個無法逃避的話題,即便我們生活在社會集體中,也會因其而困擾,我們可以相信如同魯濱遜那樣獨自在荒島上待24年,中間又沒有可以交流的人,這該是怎樣一種令人悲傷、孤獨的畫面

魯濱遜始終在逃離這種孤獨感,無論是他的自言自語,還是他寫的日記、養的鸚鵡,都是為了避免讓自己在孤獨中放棄追逐希望。

魯濱遜在荒島求生的過程中,他造過獨木舟想自己駕船回去、也曾試圖向來往的船隻呼救,但都以失敗告終,但他始終未曾被命運擊倒,依然保持著回歸文明社會的信念,這是他堅韌的性格,也是他害怕孤單老死在這無人的荒島上

&-->

【魯濱遜見到星期五時】

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第24年,迎來了轉機,他遇見了要被族人當作祭品殺掉的「星期五」。

魯濱遜從星期五的族人手中將他救出來後,教他說英語,與他分享自己的經歷,滿心歡喜想要把他變成自己的朋友。

魯濱遜的內心渴望著有星期五這樣一個朋友,可以陪自己聊聊天、分享內心的喜怒哀樂,唯有這樣,他才能感受到自己活得充實、並不孤單。

二、魯濱遜在荒島上艱苦奮鬥,克服困難,其實也是在戰勝自我

對於魯濱遜而言,荒島既是他所生活的現實環境,也是他的心靈世界。他離家出走時,心裡的想法是逃避父母安排的命運,追求自由和財富,為此他不惜遠離英國,到達巴西去經營種植園,這種種現象背後,映射出他試圖通過在內心製造荒島將自己和家人隔離開。

當魯濱遜獨自面對大自然的時候,他不僅要克服外在惡劣的環境,他還需要在內心打破自己和家人之間的心理界限,這是一個自我實現和尋求情感歸屬的過程

&-->

【魯濱遜劇照】

魯濱遜在極端的環境下,始終保持著理性,他利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戰勝困難,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完全不顧父願,甚至違抗父命,也全然不聽母親的懇求和朋友們的勸阻」的魯濱遜,也開始反思過去的自己有些不太成熟。

因為一場暴風雨,告別了曾經幸福生活的魯濱遜,終於意識到要想實現理想,靠的不是衝動的冒險,而是勤勞、智慧,在故事的末尾,魯濱遜給了兩個妹妹一人一大筆錢,還將兩個侄子培養成才,並讓他們繼承了自己的財產。

魯濱遜用這種方式完成了自己對家人的告白,這位離家三十五年的叛逆少年,戰勝了惡劣的環境,也戰勝了過去的自己


白人和黑人真的有先天的差別嗎?

在魯濱遜漂流記里,白人和黑人到底是什麼關係?魯濱遜準備同黑人交易,而他其他的種植園的負責人想要做販賣黑奴的生意,他們才搭上了這艘船。難道丹尼爾·笛福認為這段歷史是正面的嗎?

文中的前半部分,都用一種冷漠的口吻提及黑人奴隸販賣,反而讓我有點覺得不適。但在後半部分,黑人和白人的關係又有另一些不同。當魯濱遜獨自在孤島中生存二十幾年時,他碰到了一群野人。這一群野人吃人肉,啃人骨,極大的威脅了他的生命,讓他戰戰兢兢地躲進山洞住了一段日子。雖然安排吃人的野人上場,能產生衝突,也會使小說情節更加跌宕起伏。但在這裡,如果不安排吃人的野人上場,魯濱遜獨自一人在荒島生存二十幾年,最後得救也將是個了不起的故事。

但之後我也從野人吃人一段跳了出來,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思想。魯濱遜鼓起勇氣,要幹掉所有的野人,最後他放棄了。一方面有宗教的原因,還有一層,我覺得是他對人存在這個事實的理解。野人這個定義是我們自作主張安在這群人頭上的。在他們自己的國度,吃人只是戰場上的兵家常事,並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同樣,歧視黑人,也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認定他們臟、亂、缺教養。但這些事情的前提,是因為早期的黑奴販賣導致的。社會歧視黑奴,黑奴接受低等教育,找不到工作,導致貧窮。貧窮的生活,導致居住條件的髒亂。而這些條件再次使社會歧視黑奴,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在這裡,魯濱遜是認可他們的存在的。他處於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對和他不同文化的人保持清醒的認識。

但這並不代表他認為野人和自己是平等的人。他仍然認為,野人野蠻,粗俗。即使他教星期五讀聖經,也是因為擔心星期五缺乏社會的知識,而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他把星期五當做是一個學生,一點一點教他語言和知識。在這過程中,星期五提出了一些連魯濱遜,這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也回答不出的問題。星期五成了一個比魯濱遜更虔誠的教徒。在這裡,我有些理解為什麼作者安排星期五是個黑人了。不是說黑人無法教化,而是根本沒有人主動教化他們。如果魯濱遜處於一個更好的處境,他也不會選擇救星期五,更不會教他知識。

黑人和白人本質無其他區別,只是同一時代下,科技的落後讓他們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在魯濱遜和星期五的相處中,星期五曾提及他部落中白人。其實在這裡,不安排白人出現在黑人部落也可以。但白人在黑人部落里生存,還生存的不是很好,就可以說明,其實不在自己擅長的部分,人人都一樣。且後來魯濱遜離開這座小島,島上留下的幾個白人最後又陷入殺戮,一個小型社會的縮影。連隔壁的野人也敵不過白人,這裡都被白人佔領了。

在魯濱遜漂流記中,白人永遠高黑人一等。無論是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流落到野人部落,黑人都扮演一種落後野蠻的角色。但他也給出了另一種角度,來思考白人和黑人本質上有無區別。在教育方面,星期五是很好的例子,他接受了教義,做得甚至比魯濱遜還要好。在生存方面,黑人也遠勝於白人。但科技的落後,讓他們的民族和文化,都落後於時代。白人和黑人並無本質區別,有區別的事是社會進展速度。


推薦閱讀:

TAG:名著 | 魯濱遜漂流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