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謠言漏洞百出,仍會有人相信?


謠言有人相信的根本原因:

人腦的工作方式不利於真相,而且一部分人是愚蠢的。

衍生的原因:

謠言具有社群性,社群成員可能捍衛本社群參與創造的模因來提高對社群的歸屬感。

人與人之間在知識量和思維方式上有很大的差異,你覺得有漏洞,其他人未必覺得。

人腦的工作方式不利於真相

「謠言」與「事實」是很新的概念[1],自然選擇不足以在人類身上產生針對謠言進行識別的機制,而謠言卻可以利用人腦的工作方式。

基調問題:

  • 一個人在七八歲之前生活在「不相信科學」的氛圍里,髓鞘化的時候大腦可能會被焊死一組不相信科學的基調,沒有大的變故是不會自我懷疑到去改變它的[2]
  • 一個人七八歲之前相信科學,後來由於大的變故而變得不相信,則是一種混雜著憤怒和畏懼的自暴自棄的態度,根源來自對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3]

大學教育比例之類對這個毫無貢獻:你會用你學到的知識捍衛腦子裡自幼焊死的東西,除非你發覺這些東西對你的生存造成危機。你不能指望普通的大學生活能讓人變得相信科學[4]

防禦機制:

人們同一時間只能在腦海中擺弄四個到七個概念,短期記憶的緩存約能持續11秒。無論你要傳播的信息是真相還是謠言,只要你在裡面大量堆積規則和變數,「報菜名」,人們就很容易忽略其中的一部分,或是拒絕相信一部分內容。

跟人們談論他們可以做什麼、建議他們應該做什麼,比告訴他們「你是錯誤的,你是愚蠢的,你上當了」,受到的阻力更小。無論你談論的東西是真是假

  • 謠言作為模因[5],會在傳遞過程中經歷自然選擇,削減不必要的複雜性、對關係到可信性的內容進行調整、變成更加直白而簡潔的形式,從而取得傳播優勢。人們忽略或拒絕謠言的一部分而傳播其餘部分,對謠言來說並無損失。
  • 真相或闢謠的內容往往比謠言更複雜,傳播速度比謠言慢,而且只要有一部分被忽略或拒絕,剩餘的部分就可能不再具有闢謠作用,乃至本身成為謠言——斷章取義、截取少量句子、截取字詞再組裝之類產生的謠言比全文的傳播速度要快。
  • 當闢謠的形式是「因為OO定律/OO實驗/OO理論,所以你這樣做是不行的、那樣做也是不行的」,其列表長度、複雜性、變數數目很容易引起人們拒絕或反感,進而讓謠言顯得更有說服力。

美國物理學家Bob Parks曾參與闢謠關於冷核聚變的虛假實驗。他發現,即使科學家們反覆聲稱這不是真的、實驗數據造假,興奮的大眾仍然願意相信冷核聚變的可行性。當人們希望某件事是真的,你很容易讓人們相信它是真的。當他指出冷核聚變實驗不符合物理原理時,有聽眾說:「可是這對世界來說非常重要,你們科學家能再努力一點嗎?」

能源領域尚且如此,你在涉及刻板印象、身體健康、金錢的領域更可以期待效果了。

一部分人是愚蠢的

伯特蘭·羅素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說,蠢人自以為是,聰明人則充滿了自我懷疑。

達爾文在1871年說,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獲得自信。

鄧寧-克魯格效應描述了這樣的認知偏差:

  • 無能的人不僅不會認識到自己無能,而且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有能力。
  • 愚蠢的人愚蠢到無法把握自己的愚蠢,因此不會去尋求讓自己變得不愚蠢,也不會覺得聰明人比自己聰明。

2017年,《衛報》上發表的文章《還有什麼比邪惡的世界領袖更可怕嗎?一個愚蠢的世界領袖》怒斥特朗普的愚蠢,順帶大談愚蠢對人類的危害:

  • 蠢人比壞人更危險,因為你不能根據蠢人自己的利益來預測或解讀他們的行為。

1976年,Carlo Cipolla發表的《人類愚蠢的基本定律[6]》給出了以下觀點:

一、每個人總是不可避免地低估了人類中現存的愚蠢個體的數量。

二、某人愚蠢的概率與此人的任何其它特徵無關[7]

三、蠢人會在不給自己帶來任何收益乃至自己蒙受損失的同時給他人造成損失[8]

四、非愚蠢的人總是低估了蠢人的破壞力。特別是,非愚蠢的人經常忘記: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與蠢人打交道和/或與蠢人交往都是一個代價高昂的錯誤。

五、蠢人是最危險的人。

蠢人的行為難以預測,當蠢人發動攻擊,你可能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攻擊,也不知道他們的攻擊應該如何妥當地防禦,因為攻擊缺乏條理。當然,這攻擊本身往往沒有多大效果,現存的防禦手段就可以對策。但如果蠢人掌握了巨大的政治權力,他們就可以在本國的影響範圍內造成重大破壞,且你很難用面向外敵和犯罪者的防禦手段去針對身為政治領袖的蠢人——你可以回憶一下特朗普在2020年的表演。

蠢人不但容易自己製造謠言、去相信自己或他人製造的謠言,而且會引起非愚蠢的人製造陰謀論。這是因為陰謀論可以幫人們以為「聰明人在管理世界」,哪怕他們是邪惡的,都比「蠢人在管理世界」來得更可以理解,或者說更容易被對策。在這個場合,謠言表達了人們對現實的不安和不滿,其可信度會得到蠢人政治領袖的愚蠢程度帶來的加成。

參考

  1. ^在原始時代,信息主要依靠口耳相傳,社群的規模取決於一個人的聲音能傳播的範圍,鬆散連接的人群分布取決於步行可以在數天內到達的路程。即使在發明了文字之後,高文盲率決定了人們無法只依靠文件來證明任何東西。印刷術、教育和越來越先進的通訊創造了事實和謠言的界限。
  2. ^現代社會的大變故儘管整體上山雨欲來風滿樓,在個人生命中可經歷的還是減少了許多,你要手動誘發去改變這些人,會撼動社會的基礎,一般來說是沒有必要的。讓人相信一些低成本的玄學玩意,可以作為安慰劑去應付他們,對國家來說也不是很有害。
  3. ^改變這些人的思想,主要在於解決他們的個人問題,但實際上很多問題受限於生產力、歷史進程和人類生物學身體的脆弱,在當下並無好的方法去解決。謠言與迷信仍然可以躲在死亡的陰影下面苟延殘喘。
  4. ^《蠢蛋進化論》之類社會達爾文主義書籍大談「低能人大量繁殖、聰明人自我絕育」,倒是十分次要:人類的基因多樣性很低,絕大部分個體先天的認知力是同一個水準,後天教育的作用比先天遺傳因素大得多,牛頓沒有生物學後代並不影響牛頓的思想蔓延到整個人類世界。
  5. ^「模因」到底是什麼? - 趙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477644/answer/1520393215
  6. ^http://harmful.cat-v.org/people/basic-laws-of-human-stupidity/
  7. ^無論性別、種族、民族、學歷、工作之類
  8. ^相比之下,聰明人讓自己和他人同時收益,無助者讓自己蒙受損失而讓他人受益,匪徒讓他人蒙受損失而自己受益。人的行為不是始終一致的,但蠢人往往持續愚蠢。


以知乎為例,漏洞百出的論調固然經不起推敲,但是卻契合很多人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舒適,感覺到強大,不費吹吹灰之力就有了萬國來朝的威風,或有一人敵世界的氣魄。熱血沸騰後就會點贊關注,這對發布這些論調的答主是不小的誘惑。

二者都樂此不疲,更有甚者,可以套現的。


謠言的漏洞靠有效的質疑去判斷,有效質疑的思路靠科學素養提升和認真地學習,務實地做事獲得,這是需要後天受教育才能學會的,不是天生的。

題主可以看出謠言的漏洞已經很厲害了。謠言的成功是以能夠廣泛傳播為準的。

所以說謠言需要迎合人們的錯誤認知,邏輯上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

所以說大部分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想當然的錯誤認知。

對於真善美的追求需要教育,需要人類的智能的支持。而普通人並不在意真實這件事。

而求真和質疑當然是被後天刻意訓練出來的能力啊!來舉例說明這個問題。

某結論:

學唱歌這件事是不存在的,唱歌是無法被後天習得的技能,只能靠天賦。

  1. 有的人會說,哦,原來是這樣子。怪不得我學不會,我信了。
  2. 有的人會說,是這樣的嗎?
  3. 有的人會說,我不信,我要學,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學會了唱歌。

第一種人就是沒有質疑精神的,直接接受了別人的觀點,這種人挺多的,不然為啥謠言會被廣泛傳播呢,就是被這種人傳播的。當然第一種人相信謠言的原因是這段話迎合了他的認知,因為他們確實沒學會,而且沒有去做真正的努力。他們做了一些自己能夠想到的無效的努力後發現學不會唱歌,就願意相信唱歌是無法學習的,只靠天賦。

第二種人已經開始有質疑精神了,但是他們沒有開始求真。因為他們並沒有很喜歡唱歌。

第三種人有質疑精神,並且求真。他們追求真正的學唱歌是什麼樣子的,並且努力了。

我順便說說到底什麼才是唱歌吧,唱歌不是「好聽就行」,唱歌的好聽是豐富的共鳴支持的結果,剛學會唱歌的狀態是,聲帶在無喉部肌肉的過度擠壓下平順地在充足的氣息支持下閉合發聲的過程。

所以說,謠言的漏洞靠有效的質疑去判斷,有效質疑的思路靠科學素養提升和認真地學習,務實地做事獲得,這是需要後天受教育才能學會的,不是天生的。如果題主真的想闢謠,那就要有長時間奮鬥的覺悟了,因為你會發現相信謠言的人太多了。你需要不斷地說同樣內容的東西,才能讓大家相信,或者你有本事讓自己的靠譜觀點進入教科書讓人背誦,那效果就更好了。


因為信息壟斷。

如果謠言與反駁謠言的文章自由博弈,正常人應該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

如果闢謠的文章被舉報、被封殺、被限流;如果平台壓制不同的聲音;如果相關人士(知情人士)都不敢闢謠、不願闢謠,那就只能 Garbage in, garbage out.


仔細看如下兩張畫作。思考一下,哪副畫顯得更有規律呢?

&-->

如果你選右邊,那麼遺憾地告訴你,你的大腦更容易被各種陰謀論,謠言所蒙蔽[1]。(評論區就很真實地體現了這點)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難以理解,為什麼那麼沒有邏輯的謠言,謬論,會有這麼多人相信。

其實這個鍋,我們的大腦也得接不少。

因為大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能在這個世界活下去。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生物學家假設我們的大腦已經被編程為容易掉進陰謀論/謠言陷阱的設定。作為狩獵者,能夠識別潛在危險是我們活下去傳宗接代的一種進化優勢。

這種理論最終被發展為適應性陰謀論假說(adaptive conspiracism hypothesis)[2]。簡而言之就是這樣:

如果我們在叢林中行走,看到了一條蛇,但實際上只是一根棍子,好吧,失誤了,起碼還活著。 但如果我們在叢林中行走,又看到一根棍子,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實際上它是一條蛇,那我們就gg了不能重來了。

這就解釋了我們的大腦為什麼會被編碼為「寧可所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設定。所以我們本能上會更喜歡陰謀論,因為它們似乎是更安全的選擇。

另外,相信謠言的人,大腦中多巴胺分泌往往比普通人更多[3]。因為多巴胺是一種涉及情緒,獎賞和認知的神經遞質。它在人類進行決策時尤其重要,可以幫助人們在繁雜的信息中發現有效信息。而研究發現,多巴胺含量較高的人,更容易輕信陰謀論/謠言。

而那些更容易相信陰謀論,謠言的人的大腦更容易去尋找莫須有的線索[4]並且希望獲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特殊感[5](如評論區)。如各個領域的鍵盤俠(政治,種族,經濟,女權男權等)總是覺得自己才是真理。

有一項研究[6]用很簡單的實驗(擲硬幣),來驗證了這個話題。假設我們現在投了幾次硬幣,其中連續3次都為正面,那麼現在請問,下一次硬幣會是哪面呢?

理性上,大部分人都會回答50/50的概率,而那些認為自己看到規律(「連續3次都是正,那下次正面的概率肯定更高「)的人,則更容易掉進陰謀論的陷阱。

(很多人用概率論來爭論這個點,這方面感興趣的話可以看原文的實驗設計,評論區貼上了英文版,其補充材料里有詳盡的設計介紹,包括我文首用的圖,各9幅,我只是縮略簡介一下實驗的大致方法而已)求你們別在評論區刷貝葉斯了,我知道你們都學貝葉斯了


當一個毫無根據的陰謀論出現頻率高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就可能就會開始相信它是真的。

這種被稱為 "虛幻真理效應 "的現象[7],被政客和廣告商與資本家們廣為利用。

而這種效應甚至能與我們自身本來儲備的知識相悖,讓我們堅信比如「某教都是恐怖分子」,「外來移民都會偷稅漏稅」,「都是體制的錯」,「都是男權/女權的問題」等等的虛假信息。

因為人類的本性就是懶惰,當外界的虛假或錯誤信息持續不斷地轟炸我們大腦時,在下一次遇到這些信息時,我們大腦誤並懶惰地信以為真,因為去做信息篩查實在是太麻煩了。

而現在以幾何倍數增長的信息流,更是加劇了這種現象,因為我們每個人接受的信息越來越依靠只能演算法,因此慢慢地形成信息繭房,我們接受到的都是我們想看的內容。

即使是看了僅僅2分鐘的謠言內容/視頻,我們的大腦對這類垃圾信息的抵抗力也會顯著下降[8]。所以在當今的信息轟炸以及智能內容推送下,沒多久大腦就可能繳械投降了。

有意思的是,勸導往往無效,反而讓人們本能產生心理防禦機制,更加堅信謠言,具體原理可看。

為何進行科學闢謠如此困難??

www.zhihu.com圖標

寫完了才發現自己寫過好幾個類似的。這個答案就當更新吧。


為什麼算命、風水的信眾多到令人咋舌,其中還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www.zhihu.com圖標「成功學」讓如此多的人趨之若鶩,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幫助人成功??

www.zhihu.com圖標

參考

  1. ^van Prooijen, J. W., Douglas, K. M., De Inocencio, C. (2018). Connecting the dots: Illusory pattern perception predicts belief in conspiracies and the supernatural.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8(3), 320-335.
  2. ^van Prooijen, J. W., Van Vugt, M. (2018). Conspiracy theories: Evolved functions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6), 770-788.
  3. ^Krummenacher, P., Mohr, C., Haker, H., Brugger, P. (2010). Dopamine, paranormal belief, and the detection of meaningful stimuli.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2(8), 1670-1681.
  4. ^van der Wal, R. C., Sutton, R. M., Lange, J., Braga, J. P. (2018). Suspicious binds: Conspiracy thinking and tenuous perceptions of causal connections between co‐occurring and spuriously correlated ev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8(7), 970-989.
  5. ^(Imhoff, R., Lamberty, P. K. (2017). Too special to be duped: Need for uniqueness motivates conspiracy belief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7(6), 724-734.)
  6. ^van Prooijen, J. W., Douglas, K. M., De Inocencio, C. (2018). Connecting the dots: Illusory pattern perception predicts belief in conspiracies and the supernatural.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8(3), 320-335.
  7. ^Brashier, N. M., Eliseev, E. D., Marsh, E. J. (2020). An initial accuracy focus prevents illusory truth. Cognition, 194, 104054.
  8. ^Van der Linden, S. (2015). The conspiracy-effect: Exposure to conspiracy theories (about global warming) de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 and science accepta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7, 171-173.


推薦閱讀:

胸痛就是心梗嗎?別誤信了謠言、

TAG:謠言 | 闢謠 | 謠言識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