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問保持正念的生活是不是就只能一次只能做一件事?


確實如此。正念地關照時,經由念力的提升和定力的積累,越來越清晰、不間斷地關照到發生和滅去的身心現象,這是導向解脫之道。

甚至不止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而是當念力提升之後,會發現過去以為的一件事是由許許多多的剎那的發生所組成的。

比如身隨觀威儀路部分:「比庫在行走時,了知:『我行走。』」

這在正念地關照下會變成不斷地了知身體的動作,乃至關照到發出走的指令的心,關照到意願發出到傳達到身體形成動作,都是一個次第發生的過程。這就是以正念地關照破除了身心現象的密集,如此具念地觀察所有正在發生的身心現象,就會發現一切都是生滅當中,都只是現象而已,沒有所謂的主宰,沒有任何能夠稱為自我的東西。

生活當中也是如此,保持警覺、熱忱、具念,不斷地來標記正在發生的現象,拿杯子時標記「拿」,想到這是杯子時標記「想」。這樣不斷密集地關照、標記之後,過去慣性化、不制御心的狀態就會慢慢改變,成為保持平靜、警覺、隨觀、不執取所緣或想法、感受、行為或心為我,這樣就能夠導向觀智的成熟,證得解脫。

這樣關照有什麼利益呢?念會變強,覺知會變得更加密集和容易,最終證得解脫則能夠達到念的住立不動,所有生滅的現象將被正確地了知——這是無常的、是苦的、不是我 不是我的 不是我的自我。


據說,「早年《新聞聯播》播音的速度是每分鐘160到180字,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變成了每分鐘220到240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速度再次要求加快,變成了每分鐘280到300字。現在隨著信息量增大,播音速度的要求將達到每分鐘320字左右。」

上世紀,我們才幾個頻道?如今呢?

我是想說,我們越來越忙,忙是心死。心不在了,我們漸漸就錯過了自己生活的體驗。

所謂正念的生活,是更多去體驗,去覺知。

當我們在急躁繁忙中開始練習正念的時候,慢、更慢、專註,更專註,是必須的。

這個和鍛煉身體的肌肉是完全一樣的,正念訓練幫我們鍛煉心的肌肉。


不是。

在四念住修習系統的語境下的正念,也不是。

四禪八定修習系統的語境下的欲界定、心一境性,或者色界定的安止,也不是。

簡單說兩句,

正念,必有正知、正斷參與。

正念是由所緣開始的,無論所緣是什麼,呼吸身行,別相總相或無所住,在修行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正知與正斷一直在同時參與。

若沒有對昏沉散亂等蓋的正知,正知了且不能當下力斷,說什麼正念,都是搞著玩。

修習的初級階段,容易混淆遍行五的觸受、想像、思維。

以為是在正念,其實已經由觸受轉移到了想像,或其它的什麼塵,這太普遍了。

因此需要正知。

當然若你能一坐就入三禪,那另當別論。


隨喜。據我微薄的理解,應該是指要覺知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和所動的每一個念頭。如果你覺知力足夠,多任務都無所謂的。如果覺知力不過,最好先從呼吸或者一個簡單的舉手投足開始。

祝你自在


是的。保持正念的生活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早上起來洗涮時可以聽音樂或者新聞,不能看手機。

吃早餐就是吃早餐,細嚼慢咽,把手機放回口袋裡。

上班搭公車的話建議欣賞路邊風景,把手機放回去,搭地鐵的話,注意隨身攜帶物品,別坐過站,騎摩托,自己開車的話連接藍牙。最好把手機放回去。

上班時間若非緊要關頭不要看手機。

中午吃飯時間,專心攝取營養,把手機放回去。

休息時間就坐下來專心看手機。

運動時間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運動。

晚飯過後跟親人在一起,把手機放回去。

睡前看手機要注意休息時間。

生活中先嘗試把使用手機時間獨立開來,這是正念的第一步,專註所緣,心一境性。

要建羅馬城還是巴比倫花園都是自己選擇的,沒有人要逼迫你做這些事情。


由於長期鍛煉覺知或機緣巧合,導致某次下意識的覺知動作快過記憶(還未憶念起覺知這個概念,大腦卻先一步進行了覺知,所謂本能覺知,就像柔道選手本能地對背後靠近他的人過肩摔一樣),所產生的處於覺知和未覺知重疊的那一瞬間,便是量子波動覺知的精髓。這才是覺知的修行中最應該追求的。

隆波帕默說過一個故事,說是某人有一天早上起來刷牙,忽然發現鏡子里的自己不是自己,是身體在動,而不是自己在動。儘管這和量子波動覺知無關,但理解了這種情境也就理解了量子波動覺知,因為這種情境也符合「未憶念覺知的概念,覺知卻存在」的標準。


什麼是正念?

見性的人,認清楚本來面目的人,那個常覺常明,歷歷在目的東西,就是正念。而所謂保持正念,佛家也叫保任,就是時時不忘那個覺性,不被外境牽著鼻子走,行住坐卧都不離開它,如此才叫保任。

保任的時間久了,如同生米煮成熟飯,全部身心都融在自性里了,這叫作任運,也叫做起用。到此根本智差別智都有了,禪定功夫一般也都具足了,能做到不保不任,進一步把不保不任也捨棄了,就是打成一片。打成一片非常之難,真能到達這個境界的人,差不多可以拿香去拜他了。

所以回到你的問題。要保持正念先要明心見性,你沒有見性,談什麼正念都是然並卵。明心見性之後就是因地菩薩,可以認真開始修行了,你要做一件事也行,做八件事也行,只要時時不離本來,刻刻反聞自性,於人事順逆上去鍛煉,喜怒哀樂中去消磨,把無始以來的習氣一點一點褪去,這才叫真正的修行,生死大事也才有可能了盡。

道理都說明白了,剩下就看自己了。


南傳大概是看阿毗達摩的內容,心路部分?

剎那心或一組心,具有排他性,類似單線程,保不保持正念,一次都只能做一件事,關鍵看控球時長

一般我們自己練習正念,頻度1秒一次觀照就很厲害了,禪師們更密


覺知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謂的Awareness。

剛開始練習肯定是只做一件事情的,一心一意的。就像我們還不會走路就想跑步不太現實。如果能只做一件事肯定是最佳的。

但其實大家也知道,生活中很難做到只做一件事,可能一邊在聽電子書一邊在開車,一邊做飯,一邊在聽新聞。大家都在利用碎片化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好。

最重要的是,做事的時候是不是意識全在當下所專註的事情(多個事情)上,同時還可以觀察自己的身心,全然接受來自身體和心靈的感知。

然後思維沒有經常跳躍到過去或者未來,盡量保持正面的想法,這才是正念。

如果發現自己跑偏了,沒有正念的狀態,可以通過觀呼吸把自己帶回來。

如果有興趣練正念的話,我覺得通過冥想最重要,可以參考我的冥想經歷,我覺得是最快速的掌握正念覺知的辦法:

與世隔絕的十天美帝荒村冥想訓練營-女生版 (1)

夏悠羽:與世隔絕的十日美帝荒村內觀禪修營-女生版?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與世隔絕的十天美帝荒村冥想訓練營-女生版 (2)

夏悠羽:與世隔絕的十天美帝荒村冥想訓練營-女生版 (2)?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與世隔絕的十天美帝荒村冥想訓練營-女生版 (3)

夏悠羽:與世隔絕的十天美帝荒村冥想訓練營-女生版 (3)?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與世隔絕的十天美帝荒村冥想訓練營-女生版 (4)

夏悠羽:與世隔絕的十天美帝荒村冥想訓練營-女生版 (4)?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與世隔絕的十天美帝荒村冥想訓練營-女生版 (5)

夏悠羽:與世隔絕的十天美帝荒村冥想訓練營-女生版 (5)?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祝好!


確實是如此!持肯定意見的回答可以多看下。後念接前念,一念接一念,剎那生滅,不斷地集起滅去。

正念,正知之念。時刻能覺知到念頭的生滅,不加評判地將心專註於當下,專註於正在做的事,而不是跟著念頭跑。

如一邊做事一邊聽歌。做事時心在做事上,聽歌時心在聽歌上,這就是正念。


經典對「正念」有這樣的定義:

比丘們!什麼是正念?比丘們!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住於在受上隨觀受......住於在心上隨觀心......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比丘們!這被稱為正念。(相應部·第45道相應·第8經 SN.45.8)

擴展開來,就是四念處的修習,具體請參閱《大念處經 長部·第22經 DN.22》

「念」,巴利語sati,有記憶的意思,結合在禪修上,當對身體、感受、內心、五蓋、五取蘊、六根六塵、七覺支、四聖諦等等進行隨觀時,並帶有精進、正知,以斷除煩惱為目的,這時的念被稱為「正念」。

正念的生活,可以說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也可以說,一次做了多件事。

以身念處之正念觀照吃飯為例,如果一邊吃飯,一邊玩手機或者看電視,或一邊思慮其他事,這叫散亂。如果只是吃飯,心茫茫然,對當下毫無覺察,這叫「沒有感情的飯桶」。在有正念、專心做吃飯這一件事時,覺察的所緣目標有嘴巴的咬合移動,有吞咽的過程,有食物的味道,有食物的樣子等等,這就是在一次做一件事中做了多件事。

另外順帶值得一提的是,在八聖道中,只是覺知當下的身心現象,而沒有其他七個聖道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的有機統一和配合,這時的「念」其實不能被稱為正念,就好像覺知正在做某件壞事,能說這是正念嗎?顯然不能。


正念的提升

不論是止(定)禪(Samatha Bhavana)或是內觀智慧禪(Vipassana Bhavana),正念都在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可以使我們的心處於善境——即遠離貪、嗔及痴。反之,一個人若無正念,往往會誤入邪定。如果沒有及早發現,也許會導致精神出問題。

但,如習禪者已培育和擁有很強及堅定的正念,那麼要攝入禪那(Jhana)不但輕而易舉,而且非常安全。在修習智慧禪時,有了正念才能使我們醒覺,領悟到三法印,即無常、苦與無我。

心念不穩定與不清凈,煩惱必然滋生。所以我們需要有正念。但什麼是正念?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它呢?

曾有一次,一位讀了好多佛書的人,前來精進修禪,他聽了指示之後,他問道:「到底什麼是正念?

這真使人懷疑他對所讀的一切有多深的了解。也有些誦經和觀想多年的習禪者,亦不知道什麼是正念。這令人懷疑那些人是否以正念修禪,或是在培育邪定?

其實,要解釋正念也不是容易。因為文字是一種觀念而人們又常常會有錯誤的概念。正念其實是實相,一個唯有通過清凈,非幻想和敏銳的心才能親身體會出來的法(現象)。當一個人修禪有進步時,以及正念夠成熟時,他將會很肯定地,沒有絲毫懷疑地知道他當刻是擁有正念。

一個體驗過什麼是正念的人,在修禪時能分辮那甚為重要的正念是否呈現。

正念也可以分為好幾種,其中有日常生活中的正念和修禪時的正念,前者經常串連世俗的觀念為目標,則它不能引發任何出世間的智慧。有時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很清楚,但由於所接觸的都是世俗的事物,因此,這種正念最終也只能帶來世間的智慧而已。然而,在修禪時所培育的正念是由種種不同的心識及目標所修成的。它不是基於觀念,而是實相(真理),比如疼痛、聲音、流動性(風質的特性),熱(火質的特性)等等。這些正念能導致真理的證悟,即對事物的如實知見,並自然的引發出出世間的智慧以至解脫。

除了以上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正念,還有一種似正念而非正念的心識。

比如,當我們在做夢時,通常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在做夢,而以為它是事實。很明顯的,我們是沒有正念之故,不然的話,當我們知道自己是在做夢時,我們會清醒過來。不過有時候,我們也許會迷迷糊糊的知道自己在做夢。這時雖然有正念,但非常微弱。

對正念有一個明確的見解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在修禪時我們也許做錯了也不知道。比如,我們也許是在培育沒有正念的定力(邪定)。這會導致混亂與不良的後果。

那麼到底什麼是正念?

正念可說是一種平穩、不被干擾、警覺和清晰的清醒意識。

平穩:不像膽怯者在受驚時的戰兢,也沒有過度憂慮者那般神經過敏。

不被干擾:輕安、平靜、寂靜、遠離貪、嗔及痴。

清楚:不含糊,不混亂,不沉重。

警覺:遲鈍和懶散心態的對比。

以下的例子或許可以更清楚的解釋正念:

(一)捧一個盛滿熱油的碗:想要捧一個盛滿熱油的碗,那當然需要有正念——平穩、清楚及警覺的心境,這樣熱油才不會溢出來。

(二)行走在獨木橋上:

要在獨木橋上行走,必須有很強的正念,才不至於掉入水裡。但是人的一生里有多少回行走於獨木橋?或將要生氣那一念頃間能保持正念呢?

這些時候,我們是最需要有正念。正念不會自然的發出來,它需要我們去提升。若想克服生活上的種種障礙,我們必須要有秩序的培育正念,並使它成為習慣。

正念的平穩,可以從一個正在行禪的禪者看出來。他可以走得非常緩慢,即使很多時候,他只用一隻腳來支持體重,但他的姿態卻很平穩。

正念也可以比喻為國王的財政官,他必須時時向國王報告有關皇室的財務。正念也是一樣,它時時告訴我們內在和外界的諸法實相——好、壞或中性(非好非壞)。因此,「徹底詳細」可以說是正念的特徵。它就好像一個工作效力非常好,而又徹底的國庫財政官。

正念也曾比喻為國王的顧問,他在重要的事物上給予忠告。正念亦是如此,它時常將我們置於正道,經過一番審察之後,正念可以消除不善的心所,而提升需要被提升的善心所。

我們也許會以為「思想」是包含在正念里,當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這麼說。但不是在修行期間透視實相真理時,這是因為後者包含了透視苦相及其他實相相等的能力,並且重要的是對正念有了明確的概念之後,接下來便是要如何將它提升,並盡量持續這種心境。要擁有正確和善巧的方法來培育正念。好的環境和積極的同伴都是很好的助緣,這種良機可在精進修禪期時獲得,因為在那時候,我們暫時可不必為工作或家庭問題而煩惱。同時有足夠的時間,使心平靜下來,而專註於提升正念,只有拋開一切世俗的觀念,我們才會更進一步靠近我們期望的目標。

要培育這種正念以至看透一切法的本然實相,我們必須牢記以下幾點:

(一)思想不應和正念參雜,因為思想附有觀念,而且它經常因煩惱而生。對初學者而言,不管他們下了多少苦功,思想肯定是會現起。不過只要多加練習,這種難題一定能夠克服。

(二)緊系眼前的事項,唯有把握眼前當刻的事項,才能繫念於之法如實知見。不要回憶過去。一小時前所想的事有時都難清楚的記起,更何況是昨天的!也不要幻想未來,因為我們不能肯定將來會發生什麼事。

(三)時時警覺精神(心法)及物質(色法)的特徵和它們的本質。這些都是有意識及無意識的互相關連下所形成的特質。沒有修禪體驗的,自然是無法覺察到這點,因為它們迅速又複雜地生滅著,何況再加上我們累積而來的這種觀念(正確及錯誤的),有如「我」,「你」等概念。也由於我們執取錯誤的觀念,一切憂悲苦惱便隨之而來。

為了方便觀察這種事物的如實本性,修禪者最好將所有的舉止動作放得緩慢下來。有位禪師舉例:當風扇在快速轉動時,我們並不能看到風扇的原本面目,除非將它的速度調慢或讓它停止。放慢動作對「初生」的念力有很大的幫助。就像要維續手中一支微弱的燭光一樣,只有小心的行走才能夠使它繼續的燃燒。不過,有些太操之過急於求進度的初學者,因其太慢的動作,不但不能觀照任何動態,反而導致精神緊張。初生的念力就好比一個小孩,他時常需要別人的扶持。因此我們必須在每個現象(法)加上一個標名作為引導。以導致我們能專註於目標。比如,當我們看到某種東西時,我們便將這個看的過程標名為「看到」,「看到」。若不標名,初學者的心較易分散。

初學者必須要按照有順序的方法來提升念力。起初他必須聽從導師的基本指示。這些基本指示可以從其他書籍中獲得,在此不加討論。簡單的說,修禪者必須要很清楚、醒覺地觀色法的變化過程,如腹部的上升與下降,坐和接觸。其他的現象如疼痛、聲音、雜念也應在適當的時候觀照。禪是不可能在一個修禪期內教完或學會。因此,修禪者必須經常將本身的修禪體驗呈報導師,以便導師能在適時給予恰當的提示。相同於駕駛,修禪也應以「安全第一」為其座右銘。初學者不應太注重定力或智慧的培育。他應不斷的修習,有了進步之後,諸法的實相將會呈現在他眼前。

要怎樣才能確定自己是否有正念?

答案是非常簡單。第一,先提升並熟悉那名為正念的心識。第二,若我們的心充滿煩惱或被蓋障所覆。此時可肯定的說我們是處於無正念的狀態下。

習禪者需要有一種持續性的精進力,來確保正念能持續不斷的觀照。這種過程牽涉於三種要素:

(l)主要目標的變動過程

智慧禪的主要目標顯示三法印——無常、苦、無我的特徵。它是很難捉摸的,因為它隨時可改變運作的形式、速度等,所以我們必須要對當下的情況保持醒覺。如我們認為它有一定的常規,那麼將會對突然的變化不知所措而喪失正念及感到混淆。這好比駕駛在一條未曾經過的路途,就須特別防備意料不到的轉彎或危險而提高警覺。

(2)次要目標的變動過程

當其他次要目標變得明顯時,習禪者就應該把本來觀照於主要目標的注意力轉移到此「次要」目標上。若當時毫無準備,可能會認為自己仍在觀照主要目標,結果卻失去正念。因此,我們必須警覺任何侵入意識里的目標。這好比司機清楚知道他視線範圍內的路過牛群或行人。

(3)心的變動

如果把心比喻為司機,那麼主要目標是路,而次要的目標就是行人、牛群或一切阻擱道路的景物。當精進觀照目標時,我們經常會失去正念而不察覺,從有正念轉移到沒有正念的處境,這隨時都會發生,特別是當我們不小心(不醒覺)的時候,理由是一些潛伏性的煩時時刻刻都在等待著時機躍出來。正念也是無常的,所以除了使它持續不斷的保持外,我們也應時時刻刻查證它是否仍在。在這裡,或許應該提出一些類似正念,但其實並非處於正念的心態:

(A)想/知覺(Perception)

指心把目標的特徵記錄下來的作用。這好比一位秘書在記錄上司的話。「想」可在沒有正念之下產生,正如秘書會錯記上司的口述。

(B)觀注(Noting)

當我們說,觀注某事時,即是指把心意引導於那應觀注的目標上。當然,若有正念的去觀注目標,將會比沒有正念來得清楚與明了。

(C)知道(Knowing)

知道,是指心識已意識到目標的存在。當我們知道某事項時,卻並非意味著我們是有正念的意識到它。譬如,我們見到蛇時,由於心已被蛇嚇到而感害怕。因此,這是一種沒有正念的知道。

以上三個例子可協助我們斷定自己是否有正念。當正念可持續不斷時,那就可克服種種的煩惱或障礙。

求點贊,求關注,求分享~求評論!~你們的鼓勵,是我繼續下去的動力!

【END】最後最後推薦一個APP,很好用:心安處,

點擊此處下載免費【正念冥想】課程,

裡面有很多免費的正念冥想課程,還有很多免費心理測試!

還有很多含金量很高的正念冥想課程,和一些很舒緩的音樂,非常適合。

冥想的孩子運氣都不會太差喲!


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因為人的念頭都是一個一個累加的,前者是後者的等無間緣,就像我們在門外排隊買早點,前面的人沒過去(前一念)就輪不到後面的人(後一念),前面是後面的等無間緣,所以所有人都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你所說的一次只做一件事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對同等行為保持專註一致。(不散亂)

正念指的是對當下的念頭保持清醒正確的了知觀照,不昏沉也不散亂無記,行住坐卧時能正念我在行住坐卧

具體可以參考正念住經,四念住等教理解釋。

保持專註是成就正念的增上緣和前提,如果心散亂正念就容易忘失,所以佛教比丘要少業少事,少欲知足。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正念不是保持出來的,這是修為功夫的境界,心性修地真,不偏不邪,念念端正,這是有正念

心地不清凈,是沒辦法獲得正念境界的,所以,不用去模仿正念的樣子,那是東施效顰,在自心性上下功夫,修好心性,洗凈不良習氣,心性純正,念自端正


應該不是的。

正念強調專註,覺知,不評判,只做一件事,對於專註來說是非常有利的,當然同時還要做到覺知/覺察和不評判,才是正念的修習。

事實上,一個人就算在同一時間只做一件事兒,也未必做得到專註,這是需要訓練的,而對於一些訓練有素的修習者來講,就算表面上同時做著兩件事兒,他可能也能做到專註,而不會散亂。

因此,正念是強調專註、覺察和不評判這三者同時做到的,在學校訓練,而且需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修習者可以體會到很多很豐富的覺受,這些覺受可能會人你感到悅意、欣喜、出乎意料!


按照卡巴金博士對正念的解釋是「時時刻刻非評價的覺察」,所以我認為保持正念的生活並不意味著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你可以做多件事,這也是我們大腦的能力,難道我們開車時就不能和愛人聊天了?感覺這個問題問的也有些不恰當,我們不可能全部的時間都保持對當下的覺察,有時我們需要對未來做些計劃,比如:「這周末去看什麼電影?也需要對剛剛發生的事做些反思。


不是,正念的狀態最開始是需要刻意的,需要靜下來專註一件事比較好,可能也是必不可少的訓練,但隨著專註能力的提升,是做什麼事情都在,靜也是靜,動也是靜,背後的覺知一直都在


正念也包括注意到分心做的其他事,關注於你做的事的本身,不要想太多別的


我認為是的,全身心貫注在當下所做的一件事上。


如果說保持正念的話,個人我個人會建議好好看看南懷瑾先生的《原本大學微言》。那裡講解的誠意,正心,也許是更容易被中國人所接受的保持正念的角度。

誠意:毋自欺也。

正心:心在焉。

修身:誠意加正心。

然後,自天子及素人,皆以修身為本。


推薦閱讀:

冥想真的能提升注意力嗎?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仍然可以生活的很成功
【正念飲食】如果可以,我想一個人吃飯: 三次呼吸+一個念頭
10天極致奢華人生體驗全紀錄 (3)1小時禪坐一動不動是怎樣一種體驗
抑鬱症,是一定可以治好的,請不要懷疑我的話

TAG:禪修 | 正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