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怎樣看待死亡?


凡夫的死亡,是生死之相的一次變換,死後便是生,從出生就奔向死亡。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阿羅漢、佛等聖者的死亡,叫涅磐,因為不會再有出生。

大乘佛教認可佛陀的死亡,也是不生的涅磐,但與阿羅漢的涅磐不同的是,佛陀會心靈會永遠處於涅磐境界中,而又在各個世界顯示生死的變化,稱為入涅磐而不住於涅磐。在各個世界為化身佛。

菩薩比較特殊點,剛開始修行的菩薩會如同凡夫有生死,但每次都能快速的恢復之前的修行境界修行到一定的階段就會象佛那樣,依靠願力入涅磐而不住於涅磐,此時稱為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與佛的區別在於佛陀的智慧比菩薩摩訶薩更為圓滿。


朋友,佛看待死亡的角度,完全不同於世間的學說。

從佛教的義理,眾生本自不生,又何來有死?眾生的生生死死,是這個娑婆世界最大的幻事,眾生看不透生死的本質,貪著生死的虛妄之相,使得眾生在生死的苦海中輪迴。佛教修行的最終,就是要逆著生死海而出,也就是要「出三界,斷輪迴」,於是不再被此娑婆世界的生死煩惱所束縛。

不過佛教在「生死」上的觀點,不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實際這涉及到輪迴的問題,一旦涉及到輪迴的問題,就會涉及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問題,接下來就要講到佛教「性、相」二宗修行的問題。

這裡是建議朋友,如果想真正明白佛教對於「死亡」的看法,最少最少,要體悟到「阿賴耶識」是什麼,其是如何運作的。不過說實話,這並不容易,實際朋友最好從性相二宗的基礎學起,未來自然會了解佛教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以上的回答,幫不上太大的忙,只能先稍稍讓朋友知道,要想了解「佛如何看待死亡」,需要具備的一些基本條件。


有生就有死,如此而已。


1.佛教對死亡的解釋,可以參考十二因緣。2.佛教對於死亡:一般有修行的佛教徒對死亡不會很害怕:生繼必死,不管這路途的風景多美好;死無定期,死亡從來不分年齡、地點、性別、種類等,概莫能外;死亡真的會讓你沒有準備的餘地,死亡來臨的時候,功名,財富,親人,必然通通都帶不走,只有一個人走上長長的中陰路,雖然,這條路我們走了無數次。上面所說的這些我們都可以看的見,所以如何面對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的,佛教對死亡的態度是最積極的,哪怕不信仰佛教,也我們每個人這輩子都需要學習的。所以,我們真的要對死亡有所準備,對死亡要敬畏。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之苦

已然認識到人總有會死的一天 也就會看開

佛講輪迴 講涅槃

死亡或許也是新的開始

生的時候要好好生活才對


不就是涅槃嚒。佛陀說,她死亡(涅槃)的一方面就是讓世人明白:所有人都會經歷死亡。


佛法里不叫「死亡」,叫「涅槃」「滅度」「寂滅」。


推薦閱讀:

現世出家修行方便還是在家?
藏傳佛法中的殊勝月是怎麼回事?
苦集滅道(五)
比丘記事:住在自己蓋的廟裡更安心
人生處處皆修行,為何很多人要入寺修行?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