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兩種禪定的境界?

我看《佛學概論》提到佛陀涅槃前曾跟兩個沙門大師學習禪定,並領悟了這兩種境界。 我把這兩種境界可不可以分別理解成「有意識」與「無意識」。


騷年你放心,干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都是有意識的。

對於四空定(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如果從古婆羅門的解脫思路去理解的話,更容易理解四空定操作的原理。

就禪定體驗來說,其實四禪就足夠。四禪的境界,不動、無染、清凈,像極了阿羅漢的那種心境(此處主要是是說舍念清凈)。所以才會有一部分到達這裡的外道,把四禪叫做(他以為的)「涅槃」(你沒看錯,涅槃是佛教之前就有的概念,用來指向究竟的解脫)。

但是後來有大能發現,從概念層面舍掉了「色」,竟然會獲得更深的體驗。當然這種體驗和四禪還是比較類似的,比如說同樣是沒有呼吸,同樣是舍念清凈——只不過思維層面里沒有了身體、世界這些概念,有點像是被稀釋了的四禪,並且境界上還是有點不同。就這樣,到達了空無邊處定的那些古印度瑜伽士,在各種奧義書里闡述他們是怎麼解(折)脫(騰)的。順著「遣一切法」這個思路,他們發現,遣了色想後,獲得了空無邊處定!

這麼驚奇的發現,可讓他們高興壞了,這明顯比四禪更「解脫」啊!

「那麼空可以遣嗎?」到達空無邊處定的瑜伽士想

答案是肯定的!

他們向更深的層面觀察發現,所謂的空無邊處,是建立在心識之上的。空這個境界本身是心識所支撐起來的,於是一轉念,乾脆心識自己緣自己算了,於是就超越了空無邊,來到了識無邊處定。

在順著一路捨棄、遣的這個思想,識無邊可以被超越和捨棄不?

答案又一次肯定了!

想要超越識,就是把識進行一次否定,得到一個「無」,於是來到了無所有處定。

那麼無所有處定就是終極了嗎?

然而並不是,「無」也是個很底層的概念啊,這個可以被超越不呢?

答案又叒是顯而易見的:再次否定了「無」,來到了非想非非想處。

啥是非想非非想處呢?「非想」,就是「想」這個功能被抑制了,主觀體驗就是整個境界被凍住、被重物壓住了一樣,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其實就是「想」,這裡的想,指的是一絲微弱的用來自查和自我反觀此時處於什麼狀態的自知的能力,這個就叫做「非想非非想處定」的「非非想」——這是語言描述的極限,再多就無法表述了,反正就是牛逼克拉斯的地方,是非佛教方法能夠到達的最極致之處。

然而令人摔碗的是,佛教竟然超越了非想非非想處定。


嚴格來講,「心即法界」的意境,實際上是當時古印度在佛教創立以前,就已經出現的「無色界」講說的方式。具體而言,這是「無色界」的第一個境界,叫做「空無邊處」。其體驗最主要表現的方法,就是去感知內心的遼闊無邊,心體如同太虛。

對於這種「超越一切界線感」、「泯滅內外分別」的意境,若是認同它、將它當作「實相」、「事物的終極」、以此意境而入定,那麼心就會在「空無邊處」「再生」和「輪迴」(中部106經)。也就是說,「心即法界」還是未達至解脫,仍是輪迴境界。

作者:匿名


空無遍處,地遍為例,取大地相,作意擴大到無邊虛空,心專註此無邊虛空。

識無邊處,空無邊處出定,省察觀察無邊虛空的心,專註此心入定


無所有處,作意無空無邊處心而入定


非想非非想處,最細微的心念,只有佛陀才能一一分辨心法。


轉述或有錯誤,請參見《何來有我》一書中的敘述。


禪定只是人的意識的訓練,禪定過程就是人的阿賴耶識的轉變過程。

一句現代認知科學的語言,禪定就是你的神經元系統被你的阿賴耶識控制著,就如同催眠狀態,

如果你執著於禪定的四禪八定,以為自己成佛了。錯,你已經進入了精神病人的境界!

禪定,沒有觀照,必然要成為魔鬼!


一個是執空,一個是執無明。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學 | 禪定 | 科學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