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每天多吃 1 個雞蛋,糖尿病風險增加 60%」,是真的嗎?如何理解雞蛋和健康的關係?

2020年10月,中國醫科大學王悅教授在"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上在線發表了題為"Higher egg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的研究報告,該研究表明較高的雞蛋攝入量與中國成年人患糖尿病的風險呈正相關,每天食用一個或多個雞蛋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60%

目前,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已超過11%,高於全球8.5%的平均水平,糖尿病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中國糖尿病相關費用已超過1090億美元,帶來的經濟影響很大,佔全球衛生支出的10%(7600億美元)。


太長不看版總結:

  • 由於數據源和研究設計的限制,這篇研究不能證明每天一個雞蛋增加糖尿病風險是因果關係,60%的風險估計也是看看就好,實際上真實的效應大概率並不是這個數。事實上作者本人也從未聲稱這是因果關係。
  • 也就是說,這篇研究並不能說明你刻意每天不吃蛋就能把風險降回去,因為真正引起疾病風險上升的因素也可能不是吃蛋。即便少吃蛋,如果真正的危險因素仍然還逍遙法外,那麼患糖尿病的風險就不會降回去。
  • 因此,這篇研究主要的價值在於,作為一個先行者,為未來的營養流行病學研究者在做基於中國人群的同一話題的研究時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證據參考。
  • 對於不做研究的公眾來說,你們並沒有必要過度關注這篇研究!!!球球各路營銷號放過營養學家們吧!!!(雖然微博微信抖音都已經開始集體狂歡了,唉。。。)

應評論區要求,再簡單補充一下目前營養學界針對蛋怎麼吃的結論:

  • 就目前的研究進展而言,從一些頂刊上基於美國人群的高質量綜合性證據[1][2]來看,每天吃一個全蛋,對沒有基礎疾病的健康人來說,是不會增大心血管病或糖尿病風險的。
  • 基於中國人群的證據也顯示,每天吃一個全蛋不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3],雖然這篇不知道為啥只發在一個非頂刊的雜誌上。
  • 如果是每天吃一個以上的蛋,目前學界尚未給出統一明確結論,但一些初步的研究結果表明,可能不同的人都需要在考慮自己對膳食膽固醇攝入的敏感性的前提下量力而行[4][5]。說人話:如果血脂遭不住,就別吃那麼多。

營養流行病學研究之間結論打架是常事,關鍵是要結合研究的質量來綜合評價它能支撐什麼樣的結論,不能支撐什麼樣的結論。

糾正:60%這個數字是未經充分校正的結果,完全校正後瞬間小了一半

&-->

微博和公眾號們抄去狂歡的60%的數字,實際上只是這篇研究里校正協變數最少的模型的結果,什麼抽煙、喝酒、體力活動、膳食、超重肥胖這些明顯和糖尿病風險增加相關的因素都沒有校正。

而一旦把這些因素稍事校正之後,這些關聯的強度迅速打折了一半以上,而且本來良好的劑量反應關係(雞蛋吃得越多危險越大)也變成了詭異的∩型(雞蛋吃著吃著,危險居然就沒那麼大了)。

這些都提示著:這個雞蛋攝入和糖尿病之間的關聯,可能還有其他混雜因素的影響沒有抹乾凈。

這篇研究,很難論證因果關係

從研究設計上來說,這篇研究是觀察性研究,總體來說是一個前瞻性的隊列設計。

一般來說,做得足夠實錘的隊列研究,也是可以無限接近於提示因果關係真實存在的,只要研究者能滿足以下這一堆複雜的條件:

  • 用精確的測量方式儘可能減小隨機誤差,得到真實的暴露和結局變數
  • 在結果中做出劑量反應關係(吃得越多風險越大/小)
  • 在多個異質的人群中重複,能夠復現相似的關係
  • 有充足的體內和體外實驗證據支持生物學機制
  • 有臨床試驗證據支持干預的實效
  • 用精確的測量方式和巧妙的研究設計儘可能排除每一種其他的影響很大的合理懷疑
  • ……等等其他因素,具體可以參考Hill標準

那麼這樣做出來的隊列研究,「實錘程度」就會越來越高,結論的可靠程度也會越來越高。

這樣的研究,即便有著觀察性研究無法論證因果關係的本質限制,也往往能夠發上AJCN、JN乃至BMJ、JAMA、Lancet、NEJM這樣的頂刊。

但是,前面所提到的這種隊列研究只是極少數。在營養流行病學領域中,絕大部分的隊列研究,正如題目中這一篇,是很難做到前面這些的。

因此,這樣的研究也無法論證因果關係,最多只能證明被研究的食物是一個疾病風險的標誌。

也就是說:這篇文章最多能揭示一個類似「和手指不黃的人相比,食指中指泛黃的人里,得肺癌的人更多」這樣的相關關係。但這樣的相關關係最後是不是真的因果關係,就超出這篇研究的研究設計的能力範圍了。

(註:在這個例子里,是抽煙時產生的焦油會把手指染黃,抽煙同時導致肺癌;而不是手指顏色本身導致肺癌。因此,雖然數據見到是手指顏色發黃的人肺癌風險更高,但漂白手指並不能降低肺癌風險,戒煙才行。這就是為什麼不能拿著相關性當作因果性。)

而這篇研究發現的一天一個蛋和糖尿病之間的聯繫,有沒有像黃色手指那個例子一樣,有其他的合理懷疑的病因呢?是有的。

1991年-2009年期間,中國人的雞蛋攝入基本和很多社會經濟狀態因素和生活方式特徵都掛鉤,而這些因素又大多會直接和間接影響糖尿病風險。

研究者在文內已經提及,在他們的人群中,吃蛋多的人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更高、居住在市區,同時BMI更高(更胖)、血壓更高、喝酒喝得多,平時運動少,膳食模式也更「現代」(文中沒提他覺得什麼是「現代」,但我估計應該是類似西方飲食的那種肉多的膳食模式)。

&-->

這些每一種因素,除了教育程度高之外,其他幾乎全是與更高糖尿病風險相關的。而,這些混雜因素對糖尿病發病風險的影響,即使像絕大多數流行病學研究做的那樣,以在多變數線性模型中加入直線相關協變數或分類啞變數的方式校正,也不見得能全部排除乾淨。這是所有流行病學研究都要面臨的問題,不只是這篇研究。

另外,這篇研究採取一個綜合的「膳食分數」來抽象概括所有膳食成分的影響,這種做法實際上能起到的調整膳食中其他成分對糖尿病風險影響的效果如何,仍然有待商榷——不過其實現在也沒有太多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這裡研究的是比較強的聯繫,像酒精-血尿酸,或者吸煙-肺癌這種,那麼這些殘留的影響沒有排除乾淨也沒關係。畢竟原本要觀察的聯繫就強,這些因素的殘留影響掩蓋不住,胳膊擰不過大腿。

但是,像雞蛋-糖尿病這樣的本來自己效應量就小的聯繫,在這些殘餘的混雜效應的扭曲作用面前就非常脆弱了。如果兩邊都是胳膊,甚至可能雞蛋這邊的胳膊還弱一點,那誰擰得過誰?這怎麼說得清?

對於這種問題,其他的高質量的關於蛋與慢性病的研究,大多都採取了暴力進一步堆樣本量的做法,比如合併多個大樣本隊列,把樣本堆到10萬級;這就是這篇研究採用的CHNS這寥寥八千多的數據量所無力支撐的了。

結合此前其他的一些雞蛋-心血管病、雞蛋-糖尿病的關聯的研究來看,搞不好這校正後剩下的17%的影響都還有一大半都是殘餘混雜效應。

研究採用的數據可能有一定局限

在研究比較弱的食物-疾病關聯時,為了保證統計功效,要麼得有龐大的樣本量,要麼得有精確的膳食測量。其他關於蛋-慢性病關聯的研究,大多選了擴大樣本量的前者;樣本量上不了十萬百萬,如果有精確的膳食測量方法,那也不錯。

可能是由於中國整體情況就是目前的隊列研究中膳食測量數據好的很少,而且基本不供公開使用,於是這篇研究最終採用的數據,就是令人毫不意外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CHNS),也即中國境內目前唯一一個可以不用申請就能使用的含膳食測量的縱向數據。

而CHNS的膳食數據,從一些描述統計來看,可能質量還不足夠好。

比如說,以2012年CHNS釋出的營養素攝入數據為例,CHNS數據集中部分省份的能量攝入都高得/低得很誇張。像有的省,樣本平均每日能量攝入中位數才1300kcal/d,這種全省大饑荒水平的中位能量攝入就是有明顯漏記的指征。

&-->

對3日24小時回顧和3日稱重記錄法這種相對而言精度較高的膳食測量方法來說,做出來結果是這樣,明顯標誌著具體膳食測量的質控執行程度值得打一個問號。如果膳食攝入測量不準,後面估計關聯強度的時候也會受到影響。

總結

這種級別的效應量,加上萬級樣本量,而且還是3日24小時回顧+3日24小時膳食稱重記錄法做的膳食測量,如果每個都是方方面面真的扎紮實實把信效度、質控什麼的都做到位了,那至少值得一個營養專業的頂刊。但最後是發在了營養領域一個比較中等的SCI期刊上,背後顯然就還是有一些局限性沒有解決的。

這樣的掣肘,大多是數據集本身或者流行病學研究本身難以改變的現實困難造成的,論文作者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已經基本儘力了。

對營養流行病學研究者來說,這篇研究是非常寶貴的參考資料。有它探路之後,後續研究無論是選擇數據源、安排樣本量、計劃分析方案,還是得到結果後的解讀等等,都能從中得到幫助。

但是,對公眾來說,單就這篇研究是否能論證「雞蛋是增加糖尿病風險的原因,且增大的效應量為1.6倍」這一點,答案很清晰:不能這樣解讀!

各路所謂健康養生的野路子公眾號抖音號微博營銷號們,求你們了,放過這些只供同行參考的小研究吧,多去看看膳食指南,那才是對你們非研究者來說有價值的東西。。。

如有錯漏之處,還望同行不吝斧正。本文禁止轉載,知乎日報、知乎官方微博除外。

參考

  1. ^Drouin-Chartier J-P, Schwab AL, Chen S, Li Y, Sacks FM, Rosner B, Manson JE, Willett WC, Stampfer MJ, Hu FB. Egg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findings from 3 large US cohort studies of men and women an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0.
  2. ^ Egg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ree large prospective US cohort studi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updated meta-analysis
  3. ^Xu L, Lam TH, Jiang CQ, Zhang WS, Zhu F, Jin YL, Woo J, Cheng KK, Thomas GN. Egg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Guangzhou Biobank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es.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9;58(2):785-96.
  4. ^Blesso CN, Fernandez ML. Dietary Cholesterol, Serum Lipids, and Heart Disease: Are Eggs Working for or Against You? Nutrients 2018;10(4). doi: 10.3390/nu10040426.
  5. ^Herron KL, Vega-Lopez S, Conde K, Ramjiganesh T, Roy S, Shachter NS, Fernandez ML. Pre-menopausal women, classified as hypo- or hyperresponders, do not alter their LDL/HDL ratio following a high dietary cholesterol challenge. J Am Coll Nutr 2002;21(3):250-8. doi: 10.1080/07315724.2002.10719218.


論文簡單看了下,解釋一下:

又是一個關於「相關性」和「因果性」的經典問題。

研究確實發現吃雞蛋和糖尿病具有相關性,但沒有發現有因果性。

也就是說,吃雞蛋多這一行為本身是不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還不好說。

因為吃雞蛋多,背後的相關因素很多,可能是生活條件變好了,可能是生活習慣喜歡吃肉、不節制、食量大等等。研究人員並沒有一項項的排查全部因素。

所以,只有相關性,沒有因果性。


這是一項學術觀點,不一定代表就是正確。所以......別太當回事了

我只是好奇,一項2009年完成的研究,怎麼到2020年底才發表?大概,估計,可能,也許遇上論文績效考核,逼著某人翻箱底了吧!笑~~~

提供一個參考時間線

  • 1991年,此研究開始;
  • 2005年,中國接受了最後一批國際救濟糧;參考:世界糧食計劃署將於2005年底停止對華糧食援助 (www.gov.cn)
  • 2009年,此研究結束。
  • 2020,論文發表

這是從 溫飽 階段到 營養過剩 的一個過渡階段的研究結論,是極具年代特徵的。

當然,我也願意相信這個研究結論是經過了嚴謹的數據分析的。但是這個溫飽年代特徵對現在的飲食結構是否構成參考價值?這就非常玄了。

注意,我提到的是餐飲結構,不是雞蛋。因為人不可能只吃雞蛋,營養攝入是綜合的,複雜的。如果我們把研究目標從中國換成盧安達,鬼知道結論會不會反過來呢!


經評論區提醒,又去仔細看了一下。該論文使用的是CHNS 的數據,而不是我之前以為的2009年研究結束。所以上面說的時間線並不正確。

不過這樣看來,更好玩的問題出現了,CHNS有公開提供到1989-2015年的數據。在數據採樣上,該論文為什麼論文選擇了更舊的溫飽階段而不是相對較新的數據,就成了一個新問題了。


是真的嗎?真真假假,這就是個毫無意義的結果,研究不夠深入、設計有待商榷和論文漏洞百出,雖然發表在中科學醫學二區期刊,影響因子3.33的期刊上,但是毫無疑問這邊論文在很多地方不嚴謹。

作為研究型論文,它應該去探討雞蛋中何種物質:某種蛋白或膽固醇,對人體罹患糖尿病會有影響,而不是這樣泛泛而談。

&-->

這裡邊的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單憑論文中指出的數據,根本得不出這樣的結論:每天多吃一個雞蛋,糖尿病風險增加60%。

按照這個結論,我來進行一個巧妙的推理,中國平均得糖尿病的概率是11%左右,人均日消費雞蛋1.1個,推理如下:

  • 那麼,如果你每天多吃1個雞蛋,得糖尿病概率為11% [公式] (1+0.6)=17.6%;
  • 那麼,如果你每天多吃2個雞蛋,得糖尿病概率為17.6% [公式] (1+0.6)=28.16%;
  • 那麼,如果你每天多吃3個雞蛋,得糖尿病概率為28.16% [公式] (1+0.6)=45.056%;
  • 那麼,如果你每天多吃4個雞蛋,得糖尿病概率為45.056% [公式] (1+0.6)=72.0896%;
  • 那麼,如果你每天多吃5個雞蛋,得糖尿病概率為72.0896% [公式] (1+0.6)=115.34336%;

結論:如果你有一天吃了6個雞蛋,那麼你必得糖尿病。

&-->


推薦閱讀:

如何改變老公不健康飲食習慣?
有沒有和我一樣,吃煎雞蛋一定要給醋?
如何看待「研究稱每天吃兩個雞蛋會增加早亡風險」?
長期空腹吃飯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宮寒痛經、月經量少怎麼辦?這個食療可以幫到你

TAG:食品科學 | 營養學 | 糖尿病 | 闢謠 | 健康膳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