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一種感覺,整個世界都是虛假的?

有時候突然會覺得整個世界中,除了自己是真實的,其餘所有的人和物體,建築全是虛擬的,類似遊戲里的NPC,怎麼回事啊,有沒有人有同樣的感覺?


對的,世界就是假的,也不止這個世界,是所有世界,所有你能想到的世界,能經歷的世界。包括生前和死後,也是幻覺。硬要說是誰創造的,也不是神,只能勉強說就是你自己創造,你自己的感官創造了這一切。但這只是很淺的解釋,講到這裡已經很難讓人接受了,說太多就讓一般人掉到難以置信的坑裡,他們只會拚命拒絕,這超出常理認知太多,沒有幾個人願意理解且不害怕的。


首先恭喜,你已經意識思考到這個問題了,因為這個問題在整個哲學史上都有不低的地位。

其次,針對你的這個問題,我想引用荷蘭哲學家笛卡爾的答案,因為他是第一個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也是在我看來,繼蘇格拉底之後最具懷疑和探索精神的哲學家。

--------------------------------分割線---------------------

笛卡爾想,不管我再怎麼懷疑,「我懷疑」這件事是確定的,它肯定是存在的。那麼,只要有了懷疑的念頭,就說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會有這些念頭了。

這就是名言:我思故我在

——————————————2020年8月11日更新—————————————-—

以下來自我對評論區的各位提出問題的一些思考,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1 我們連意識都是被一個「高位階」的存在所操縱。

假設真的是這樣,我認為這個操縱是沒有意義的。

假設你就是那個可以操縱思想的高位階存在,你操縱著這些人的思想,讓這些思想懷疑自己被操縱,那這本質上是不是你在自我懷疑?

因為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就是在操縱,在控制低位階的生物思想。但是卻又懷疑自己有沒有操縱。懷疑已經既定的事實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

或者換一個思路,如果我們連思想都是別人操縱的,那我們本身就如同一塊石頭那樣只有軀殼。控制這些石頭,連這些石頭所謂的思想都是「我」賦予的,讓「我」的思想懷疑「我」的存在與操縱,這本身就無意義。

2 我們只是一段意識存於世界

我的想法是不可證,即我們只能證明自己意識是自己的,但無法證明世界是真的。

想起了《黑客帝國》以及《盜夢空間》。尼奧擺脫了電腦的控制,成為了救世主。他似乎「醒了」,但是那個世界是不是還是電腦操縱的?我們不知道。《盜夢空間》末尾那個一直旋轉的陀螺讓人回味。

那如何確定是否是真實世界呢?電影給我們的答案是bug,《黑客帝國》的先知和各種離奇情況的發生讓主角意識到了世界是假的。《盜夢空間》小李子的戒指讓他能夠判斷是否是真實世界。

為什麼會是bug,因為對於人類來說,我們無法想像一個龐大如現實世界的系統會沒有bug。強如蘋果和微軟,對於手機電腦的系統都一直在維護。比電腦手機複雜無數倍的地球系統,沒有bug,不需要維護,有一套恆定穩定的自然規律,這對於人類是不可想像的。

回到最初這個問題,我們無法想像世界如果是假的,這需要多麼高級的文明才能創造出來。而對於這麼高階的文明是否有必要創造一個這樣的世界去觀察這些進化還很低階的意識,那就不可知了。

----------------2020年10月12日更--------------------

如果夢境可以選擇,大部分人都會選擇一個包含美食,音樂,陽光,愛人的好夢,而不是選擇一個充滿毒蛇,陷阱,欺騙,烈火的噩夢。

我們無法判斷世界是否為真,但即使是夢,我們也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夢境變好不是么?探討世界是否為真其實並不重要,重點在於,無論身處何方,我們都能通過自身的價值而讓生活更好,這也許才是人生的意義。

這篇回答跨越了幾年的時間,也記錄著我自身對於這個問題不斷深化的思考,其中有些觀點不一定正確。請看客們結合自己的思考來看,理越辯越明,真理也只是在某一領域有效,願大家認真思考,多多看書。

最後,如果聲音大就代表真理的話,驢早就稱霸世界了。


假設世界是虛假的。那麼你,作為這個世界的NPC,就是真實的存在嗎?既然你和世界都是虛假的,那麼對你來說,這個虛假的世界就是真實的。

假設世界是虛假的。那麼必然有一個或多個真實的世界存在,否則如何去判斷真假?如果說,虛假的世界是真實世界創造的模擬世界,那麼是誰告訴你,你的世界是真實的世界,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是你自己,你的理解,你先入為主的將自身的世界定義為真實。實際上,你能看到多少世界,你能認知多少世界,你的真實世界就是什麼樣子。那個所謂的「真實」世界,其實與宇宙中的一切未知那樣,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都是你未探索的區域。你之所以會抱著「虛假」不放,是因為你無法戰勝內心的狹隘,你無法接受世界變的和原本的認知不同。只要你願意接受新知,刷新新知,那麼對你來說,發現那個所謂「真實」的世界,只會讓你感到無比的興奮。

所以,這個世界根本沒有虛假與真實的概念。每個人遇到的人不同,思維的方式不同,過去的經歷不同,等等的不同,導致感知與認知的世界都不一樣。

能觸碰(物理上),能影響(精神上),能交流(思維上),便是真實,無法觸碰,無法影響,無法交流,便是虛假。


既然說是「感覺虛假」,那麼「虛假」自然也就是一種感受了,暫且可以稱之為「虛假感」。

在一切皆為「假」的認知預設之上,那麼無論是邏輯,還是篤定世界為「假」的結論其實都是建立在「虛假」的構建之上。

我認識到這是「假」的,同時我的「認識」也是假的,那麼無論如何都不能準確判斷什麼是「真」的,甚至於我認為「假」的結論可能也是「假」的。

如果一個人把萬物都貼上「假」的標籤,現實將會是如此的「虛假」,思想也由此陷入絕境,這是伴隨「虛假感」而生的「絕望」。

當我們篤信科學,認可生物學基礎對「人」的詮釋,那麼我們也必然會意識到:人理解世界的基礎永遠在於感受,感受又來自於「感官」。

你的感官創造了這個「世界」。

這句話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可事情永遠沒有那麼簡單,當人十分篤信萬物構成的世界均為「虛假」,一般會先要尋找一些「特殊方法」來驗證這個事實。

在我個人的思考中,想要驗證「虛假」與「真實」的唯一辦法就是——死亡。

由此,思考陷入絕境。

最終只能將片面的結論——[世界是虛假的]——作為當下理解世界的基礎,依舊還存留於「假」的狀態中,無法完全掙脫,甚至根本不能掙脫。

人也不免變得「無力」起來。

這個思考路徑其實是非常消極的。

因為邏輯底層是世界虛假,構建與認識世界的是「感覺」,最終到達的下一步結論便是「否認一切感受」,進而否認認識、情緒、感覺、思考……統統全盤否定。

當你把目所能及的「事物」全部否定後,走向的立場也就變為了「虛無主義」,你即使存在,你可以感受,你可以思考,卻沒有任何的意義。

因為這個世界包括你,都是虛假的。

你開始感受到絕望,因全憑否定感受,最終喪失一切對於生存的樂趣,「活著」也就變成了一種煎熬,面向「死亡」的思考又足以讓人躍躍欲試。

這便是思想最極端的絕境。

這或許也是荒謬主義的淵源,因為「荒謬主義」實質上也是依託於「世界為虛假」的虛無主義,只是加上了「荒謬視角」的解讀——觀測者因內心「矛盾衝突」、不能理解「虛假」而產生的「荒謬情緒」。

加繆也有過類似的情景構建,人生就是一齣戲劇,每個人都是扮演者,戲就是「虛假世界」本身。

他也由此推過此類思考的發展路徑。

第一種是「生理」上的自殺,因此也有那句名言:「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這個就是自殺。其中有為理想而獻身的「奉獻性高級自殺」,也有與「荒謬」同歸於盡的「沉默低級自殺」。

這樣的行為性質究竟如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後者在加繆看來依舊沒有逃脫出「虛假」,不過是一種逃避,絕對否定自我意識,對「虛假」與「荒謬」俯首稱臣……

確實也是一種逃避。

同時,接受世界「虛假」或「荒謬」本身,對自我意識的絕對否定,擁抱虛無本質,或虛假本質,在加繆看來也是一種「哲學式自殺」,這是第二種態度。

第三種態度就是「反抗」,自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加繆也稱之為——我反抗,故我們在。認可自身的某一部分值得,進而在此基礎上「否定」,暫且可以成為一種自我意識的超越。

片面接受「世界是虛假」這個結論,將其當為事實,而不加以追尋,其實也算得上是一種逃避。

緊握真實與虛假之間的「衝突」,生存感受如此之真,萬物世界如此之假,確實可以得到你所想要的一切「深刻」,清醒痛苦每一秒都提示你所存活每一刻如此真實。

整體意義上對人類理性的否定,卻不知道最基礎的「虛假」結論也來自於你的理性,智識有限而不加以「探尋」,這是極為片面的。

我們必須要明白「世界是虛假」——這個結論從何而來,更要明白它究竟怎麼樣突破,而非在有限的範圍能否定一切。

因為你選擇活著,死亡最終必然到來,那一刻是檢驗「真實與虛假」的賭注,那麼晚一點到來為何不可?

既然選擇活著,那必然要追求幸福,且要一直追求下去,既然「世界是虛假」讓你如此痛苦,那麼如何破解這個謎題,如何憑藉自己的意志去死磕到底……

倒也算得上是一種超越的反抗。

個體由內而外的「虛假感」產生,以我個人來說,基本上是先有感受,後才有理性思考加邏輯論證,很少有人經過邏輯論證得出「虛假」結論,雖然這個證明很好寫。

人根據直覺而得出的「結論」,大多數都是片面的,因為結論的形式多半是「全盤否定」等極端立場,任何邏輯論證得一步步來。

「世界是虛假的」——這個結論我們暫且先擱置,往回溯源此結論究竟如何而「來」,自然要返歸到人的認識能力。

問題確實出在「認識能力」這一塊上。

「虛假感」的升起並非沒有根據,這種根據正好就是來自於實際,更來自於現實,根植於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

整個世界的「現象」,一般根據每個人的視角而有所差異,每個人所認識到的「世界」均屬於私人訂製,認識的基礎來源於「感官」所呈現的現象,由此得出「個體感官塑造世界」的結論。

世界雖屬於你,但不是大家的,然而你一直以為大家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一樣的,這個是突破的第一層。

感官來自於生理基礎,如果屏蔽生理器官,進而屏蔽任何感受,我們便不會再「感知」到世界,世界也由此而瞬間「消失」,最終得出「世界是虛假」的結論。

世界是我們主觀視角的感官所偽造的「虛假」——只要此結論便躍於紙上,個體便自我隔絕,與他者的聯繫斷裂,進而缺失意義感,孤獨與虛無就此蔓延。

這個結論正確與否,我們彼此要擱置。

現在返歸於人的認識能力去尋找突破口。

首先,人是先「感覺」,還是先「知道」?

以生理基礎來說,人是先感覺到再「知道」,因為知道背後必然涵蓋成體系的「知識」,知識之所以為「知識」,其必然可普及開,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知識形式,最終予以傳播。

假如你沒有知識,你必然無法形容「虛假感」,也無法將其準確說明出來並予以解決。

知道知識是什麼才能「真正」學習知識,尋找「知識」之所以為知識的標準,跟我們確立「虛假」結論是相互融合的,因為很多人對自我意識採取全盤否定態度,其必然缺少突破「全盤否定」的關鍵點。

「知道」說完,我們再來談「感受」。

「感覺材料」經由理性分析得以整理,呈現為腦海中的邏輯論證,進而得出結論。在大多數人的感受之中,僅以當下你的一手感覺材料為「准」,你由內而外「感覺」,必然呈現為整體。

即使人的感官有著各自的作用,但呈現在「腦海中」必定是一種整體性的現象,而「現象」總是在變化之中,人可以直觀且準確地感受到「現象」本身的變化,不需要任何言語加以修飾。

因為變化,所以虛假。

那麼我們再退一步分析。

為何人體感官有各自的作用,最終卻呈現「整體」?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方法,將感官作用隔絕開,進而對整體感受進行「分割」?

這種剔除思維,正是康德在認識論領域慣用的方法,其為了尋找「先驗」而從「經驗」著手,去探尋經驗之所以成形的方法,最終溯流而上尋找「先驗」。

人體的感官作用不一,但大多數感官都是用於「現象輸入」,少部分用於「信息輸出」,後者最簡單的便是「說話」。

因為「寫字」表達的基礎需要「識字」,其可以歸為「肢體輸出」,肢體表達是一個較為寬泛的範圍,相對「發聲」比較複雜,在此不多加贅述。

精準切割完感官類別,分為「輸入」與「輸出」兩個部分之後,我們便可著手探討「輸入」,因為「世界的虛假感」是現象從外部向內在意識的展現,類似於光影投射到視網膜上。

既然分完感官類別,那麼便可進行一定程度的「抽離感受」,這個基礎研究是任何人都可以去做的,只是沒有「自覺」意識到它本身的不可思議。

因為注意力的稀缺性,人對於已經「習慣」的事物,意識很少會返歸指向、思考重構,同時真正要返歸「習以為常」的內容,思考工程量是十分龐大的。

最簡單破壞「整體感受」的方法是「屏蔽視覺」,只要眼睛一閉,光線刺激隔絕,必然可以將「視覺」從整體感受之中「剝離」出來。

我們直面「複雜問題」,首先必須要正確識別問題,識別的下一步是要簡化問題,給出的答案必然要可「檢驗」。

如果不能檢驗陷入「主觀視角」,你即使得出結論也會十分無力,如果沒有基礎依據、不可重複,也就斷絕另一主體「表達」可能。

別人也不能站在你的「視角」去看。

你只會進一步陷入到虛假感之中。

人可以通過視覺,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獲得各種信息。

當人取出「視覺」,整體感受必然產生塌陷,你「閉眼」那一刻的物,會短暫「留象」於你的意識中,只要隔絕的時間足夠長,再次睜眼會發現,意識中的「象」必然與實際的「物」有差異。

世界之所以會呈現「虛假感」,很大程度上是源於視覺,人類很依賴視覺,且人類與動物之間的視覺效果必然存在差異,且人類中也存在色盲情況。

既然視覺是如此,那麼大多數感官的輸入必然也存在差異,人類的本能會組建感官材料,在意識之中以「整體」的形式呈現,最終變為記憶駐留腦海之中。

既然如此,如果將所有的感官「剔除」,最終呈現的結果會是如何?

如果將人的感官剔除,人類與萬物將不會有太過於根本的差異,這是不斷簡化後的結論,有利於尋找「真實」。

既然如此,我們又要回歸於「物」,由此來尋找世界存在的「真實性」,只要找到「物」所存在某種固定不變的基礎,那麼世界的真實性也得以驗證,同時認識「真實」的方法也就此展現。

當我們把物的一切屬性搬出來,逐一進行剔除,比如顏色、軟硬、重量等——科學加之於其的「屬性」,去尋找「物」的「真實」。

我們最終也會發現,萬事萬物都是在變化之中,「變」必然成為物的一種不定狀態中的固定形式,其中時間的本質就是萬物持續運動。

除此之外,物必須會佔據「空間」,而物與物之間的空間發生「接觸」,必然會導致「運動」的變化,且運動之所以可以持續存在,正是因為「空間」基礎屬性劃分了「物」的個體。

此物是此物,彼物是彼物,因此我們才能發現「運動」,若沒有空間,萬物必然成為整體且同一,最終歸於靜止的狀態。

物的屬性:運動與空間。

兩者不可分割,屬於真實存在的「世界」。

我膽敢斷言,「物之屬性」即為世界真實性的基礎,也是當下人類可以藉由理性認識探尋到的「真理天花板」,除非人類的生理基礎發生改變。

物的「屬性」十分重要,因為它可以從根本上衝擊人與世界的關係,所以它必然是不固定的,每個時代都會有各自的發現,都有各自的詮釋,社會建立的群體認識也必然要有此類「世界觀」的基礎。

我現如今的材料也不過是諸多哲學家的思想整合,用以分析的邏輯工具也是如此,只是整合思想脈絡,實質上並沒有太多的進步。

突破虛無主義的「契機」或許也是如此。

一切都是虛假,虛假來自於「現象」,且人類構建現象的基礎是「感官」,取出「感官」之後,人與物必然同一。

我們與萬物不再存在根本「區別」。

萬物存在現象,人也是現象的一部分。

現象會變化,人也會變化。

這是一種將「觀測者」投擲於「觀測物」,把「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的視角,不再存在所謂的「主客二分」差異。

它們正是哲學家一直在尋找的「理念世界」。

這就是「洞穴」之外的世界。


我是一個比較情緒化的人,會胡思亂想,我剛剛突然想到了一件事就是頓悟,可好像有人不讓我知道一樣,我馬上就忘記了我剛剛想到是什麼,那種感覺就好像是故意刪除的,我努力回想,前五分鐘想到的東西可就是空白的


推薦閱讀:

對美學思維(朱青生)的理解
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的思維模式值不值得你學習?
三種」思維「打造一個產業鏈!
你什麼思維,就什麼命
換算思維,媒介李旭

TAG:哲學 | 思維 | 心理 |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