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電影《八佰》?


《八佰》不僅僅是一部電影,

它更是一種精神。

這部片子里,沒有哪黨哪軍,

只有中國土地、中國人民和中國軍人。

以下內容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拾遺」:

01

前幾天看了《八佰》,

本來沒打算寫點什麼,

但這幾天爭議四起,

所以我也想談談觀影感受。

關於《八佰》,

如果你抱著看「紀錄片」的想法,

真的就別去看了,

免得看了生氣,

因為它的確不夠真實。

它只是取材於真實事件,

其中有很多虛構的情節。

如果你抱著「是不是美化哪黨哪軍」的想法,

真的也別去看了,

免得看了心堵,

因為其中有些場景確實很壯烈。

但如果你抱著看一部電影的態度去影院,

《八佰》還是值得一看,

因為它的確是一部難得的華語戰爭片。

但如果你抱著中國人的身份去看這部電影,

《八佰》就很值得一看,

因為你會從中明白我們這個民族為何會綿亘五千年。

02

日本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

天正十八年(1590年),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

就開始念叨一句話:

「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所謂「唐」,就是中國。

可「遺憾」的是,

豐臣秀吉至死也沒完成這個偉業。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

野心更是極度爆棚,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

為了征服中國,

日本開始長遠謀劃。

經過數十年籌備後,

1937年7月7日,

日軍打響了侵華戰爭第一槍。

當時日本對外宣稱:

「滅亡中國,三個月足矣。」

03

「滅亡中國,三個月足矣。」

為什麼日本這麼狂傲自信?

我們來看看幾個對比就知道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中日經濟對比。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前,

日本GDP超過100億美元,

而中國GDP只有13.6億美元,

日本是中國的8倍。

日本工業產值超過60億美元,

而中國工業產值不到2億美元,

日本是中國的30倍。

日本當年鋼鐵產量是580萬噸,

而中國當年鋼鐵產量只有4萬噸,

日本是中國的145倍。

…………

也就是說,

日本是一個工業國,

而中國是一個農業國,

經濟實力上的差距,

實在是太大太大了。

04

其次,我們來看看武器對比。

1937年當年,

日本生產了1580架飛機,

而中國一架也造不出來。

日本生產了300輛坦克,

而中國一輛也造不出來。

日本生產了30艘軍艦,

而中國一艘也造不出來。

日本生產了744門大口徑火炮,

而中國一門也造不出來。

…………

也就是說,

當日本進入機械化軍事時代的時候,

中國卻連機械化的邊都還沒摸到,

因為任何一種主戰大殺器都不能生產,

跟日本的差距真是天上地下。

05

再次,我們來看看兵力對比。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前,

日本兵力總數為448.1萬,

這還不算協同作戰的100多萬偽軍。

而中國當時僅有170萬兵力,

補充兵力約50萬,

差距不止一點點。

雖然中國後來補充了三百萬兵力,

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抓壯丁拉來的,

跟訓練有素的日軍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當時中國條件最好的中央軍,

也不過是每個兵配發15發子彈,

用於搞實彈訓練。

可日軍新兵入伍後,

每月用於實彈射擊的子彈,

步槍不能低於150發,

機槍不得低於300發,

所以日軍三分之一的士兵,

都達到了優秀射手的水平。

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

中國75毫米以上火炮只有800多門,

其中重炮只有48門。

也就是說,整個中國的重火力,

連日軍的一個零頭都不到。」

06

連「團結度」也沒法比。

日本當時是軍國主義當道,

國內主要勢力非常團結,

一心就想滅了中國。

而中國這邊呢,

簡直就是一盤散沙,

除蔣介石國民政府實際控制省區外,

全國近半省區都被其他軍閥所控制。

這些地方軍閥割據一方,

名義上聽從中央號召,

實際上卻勾心鬥角、各自為政,

互相挖坑內鬥的事天天都在發生,

有的甚至乾脆投敵叛變當了偽軍。

而中國70%的民眾,

由於連年軍閥混戰,

根本無法專心生產,

所以常年掙扎在赤貧線上,

連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

哪裡還有「物力」支援前線。

07

從「知己知彼」上看,

中國更是沒法跟日本相比。

日本有多了解中國?

單從其製作的地圖就可見一斑。

離退休師級幹部章明,

這樣回憶見過的日軍作戰地圖,

「那一年,我跟隨警衛排,

在湖南宜章搜集革命歷史文物時,

確定行軍路線靠的就是日軍地圖。

當行至一座大山前面時,

李排長拿著日軍地圖說,

有條小道可以直穿大山,

不用繞道走50公里。

但我們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這條小道,

問了很多路過的年輕人,

都說沒有路。

最後找到一位當地老人,

他用刀砍了幾十下荊棘叢,

那條小道果真就顯露了出來。

我萬分驚訝,仔細察看地圖。

發現地圖用的比例尺竟是五萬分之一,

也就是說,

地圖上1厘米等於實地500米,

實在是太精密太實用了。

一座山丘、一條小溪、一塊水田,

一條小路、一座廟宇、一片水井……

都在圖上畫得清清楚楚。

山頂制高點和山腰等高線,

都用阿拉伯數字標明了多少米,

所有道路也都標明了分段里程。

這個地圖的繪製日期是昭和三年,

也就是1928年,抗戰爆發之前9年。」

章明回憶說:

「由於我們繪製的地圖,

遠不如日軍地圖細緻精密,

所以我們每次伏擊日軍後,

首先搶佔的是他們的電台,

然後就是搜繳他們的地圖,

繳槍倒是其次的。」

日本對中國「知彼」,細緻到什麼程度?

「在抗日戰爭開始前,

所有中國少將以上的軍官,

他們都有細緻的檔案留存,

其個人特點、作戰方式,

包括生活習慣,

他們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為什麼日本敢狂傲宣稱「三月滅亡中國」?

因為日本經濟遠強於中國,

因為日本工業遠強於中國,

因為日本武器遠強於中國,

因為日本兵力遠強於中國,

因為日本團結度遠強於中國,

不僅如此,

在對彼此的了解上,

日本也是遠勝中國。

所以,日本在《在華北使用武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說:

「三個月內取得決定性勝利毋庸置疑。」

不只是日本這樣認為,

歐美列強都這樣認為,

「也許根本就用不了這麼久。」

08

三個月滅亡中國似乎已成定局。

日本打響侵華第一槍後,

中國開始發生的一切,

似乎也正朝著日本預測的方向發展,

就像《八佰》里展示的那樣:

有人投降做了偽軍,

有人叛變當了漢奸,

有將軍做了縮頭烏龜,

有軍人當了前線逃兵,

有身份的人躲進了租界,

有本事的人逃到了後方。

而老百姓呢,

基本上就是隔岸觀火,

該設賭設賭,

該唱戲唱戲,

該跳舞跳舞,

該賣身賣身,

該鑽營鑽營……

而正在抵抗的中國軍隊呢,

是那麼的不正規:

只圖一份軍餉的兵油子,

一心只想保命的雜牌軍,

兩腿直打哆嗦的文書,

臨時被徵召入伍的農民,

鄉下逃難來的小伙,

沒拿過槍的愛國學生……

他們雖然成為了軍人,

但根本不懂什麼是戰爭,

既不懂如何殺敵,

也不懂如何保護自己。

面對這樣的軍人、民眾和精英,

日本人當然會覺得:

「滅亡中國,三個月足矣。」

09

但戰爭全面爆發之後,

日本人才驚訝地發現,

所有的一切都變了,

他們以為毫無抵抗力的中國軍隊,

沒想到突然之間就有了抵抗力。

他們以為最善明哲保身的中國精英,

沒想到突然之間就敢拋頭顱灑熱血。

他們以為毫無團結力的中國老百姓,

沒想到突然之間就凝成了萬里長城。

就像《八佰》里展示的那樣:

剛開始的逃兵,

後來變成了英雄;

剛開始的兵油子,

後來變成了護旗手;

剛開始的漢奸,

後來變成了戰地記者;

剛開始的黑社會,

後來變成了送電話線的奔跑者。

剛開始冷漠自私的商人,

後來變成了捐獻家產的援助人。

…………

那些脆弱的中國人,

那些冷漠的中國人,

那些惜命的中國人,

那些自私的中國人,

突然之間就被某種東西喚醒了,

紛紛投身於這場「抗日戰爭」。

為什麼突然之間就覺醒了?

因為戰爭全面打響之後,

無數中國人終於意識到:

「這不是別人的戰爭,

而是所有中國人的戰爭。

生為中國人,

我們必須為中國而戰。

國亡,我們就亡。

國在,我們才在。」

日軍本想三個月佔領中國,

結果一打就是八年,

不但未能佔領中國

最後還鎩羽而歸。

10

喜歡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在這本書里提道:

日本人始終不明白他們會什麼會輸。

他們運用經濟學原理,

把中國各種情況輸入電腦,

用模型公式證明自己必贏,

但沒想到最終還是輸了。

日本人為什麼會輸?

當年明月說:因為他們不懂中國人。

「所謂四大文明古國,所謂兩河流域,

所謂印度,所謂埃及,

在歷史長河裡,都被人滅掉了N次,

雅利安人、猶太人、阿拉伯人、莫卧爾人,

你來我往,早就不是原來那套人馬,

文化更是談不上。

只有中國做到了,

雖然有變化、有衝突,

但我們的文化和民族主體,

一直延續了下來。

幾千年來,

無論什麼樣的困難,

無論什麼樣的絕境,

無論什麼樣的強敵,

從沒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們。

她的潛力,

統計學和經濟學計算不出,也無法計算。

日本人打進來之後才驚訝地發現,

僅僅一夜之間,

所有的一切都變了,

軍閥可以團結一致,

黑社會也可以潔身自好,

文盲不識字,卻也不做漢奸,

怕死的老百姓,有時候也不怕死。

因為所有的一切,

都已經牢牢地刻入了我們的骨髓:

堅強、勇敢、無所畏懼。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們失敗了,

以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依然如此。」

11

就以《八佰》中的謝晉元為例吧。

謝晉元,廣東梅州人,

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

他的妻子叫凌維誠,

凌維誠出身上海商人家庭,

是音樂專業的畢業生,

吹拉彈唱無一不精,

是很有才華的新女性。

謝晉元與凌維誠相識於1927年,

兩人分別為朋友充當伴郎和伴娘,

在婚宴上一見鍾情。

1936年,日本步步緊逼,

上海隨時可能爆發戰爭,

為了安心抗日,

謝晉元決定讓懷有身孕的妻子,

帶三個小孩子回廣東鄉下老家。

他對妻子說:

「為國殺敵乃革命軍人之天職,

職責所在,為國就不能顧家。」

1937年10月,

激戰三個月的淞滬會戰進入尾聲,

主力部隊戰略撤退後,

留下一個營堅守四行倉庫,

對外號稱是一個團。

這個「團」的最高指揮官,

就是「團附」謝晉元。

所謂團附,相當於副團長。

接到命令後,謝晉元寫了一句話:

「餘一槍一彈,決與倭寇周旋到底。」

他帶領一群散兵游勇,

與日軍展開四天激戰。

《八佰》就是以此為基礎加工創作的一個故事。

堅守四天後,謝晉元接到命令,

「撤入英租界。」

英軍原本答應「負責掩護撤退」,

使「孤軍由租界到滬西歸隊」。

但謝晉元率眾撤入英租界後,

英國人卻突然反悔,

將謝晉元等人全部軟禁。

這一禁就是4年。

在這4年期間,

日軍和偽軍多次派人來勸降,

但都被謝晉元嚴詞拒絕。

勸降不成,日偽就派出刺客,

在英租界殺死了謝晉元。

作為謝晉元遺孀,

凌維誠更是活得不易。

她本是上海商人之家的小姐,

從小錦衣玉食,

後來卻來到粵北窮鄉僻壤,

侍奉一雙年邁的公婆,

養育嗷嗷待哺的四個子女。

從來沒幹過農活的她,

竟要下地挑糞種田,

其子謝繼民後來回憶說:

「年邁的祖父無法擔負農活,

母親便成了唯一的勞動力。

母親脫下旗袍、高跟鞋,

摘下首飾細軟,

換成當地農婦的粗布衣衫,

從頭開始學做農活。

播種插秧、澆水施肥、耕耘收割,

母親由一個十指不沾灰的上海小姐,

蛻變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婦。」

謝晉元遇刺身亡後,

凌維誠從報上得知,

「倖存的『八百勇士』,尚有不少流落街頭、生活無著。」

在養育公婆和孩子尚且艱難的情況下,

她竟然還給「八百勇士」捐錢捐物。

後來她奔走於上海各界,

奮力營救被軟禁的「八百勇士」。

中國正是因為有一個個謝晉元,

正是因為有一個個凌維誠,

才在日軍的炮火下八年不倒。

12

《八佰》之所以值得看,

其實不在於它的「場面」,

而在於它展示的「精神」。

《八佰》里沒有主角,

它展示的是一個群體。

《八佰》里沒有大人物,

它展示的是一群小人物:

油得冒泡的老鐵,

怕死得要命的老算盤,

幾次想逃跑的端午,

總是抱怨不停的羊拐,

販賣情報的方記者,

看熱鬧的大學教授,

開賭場的地痞刀子,

安逸度日的歌女,

…………

導演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些人?

為什麼會講述這些人覺醒的故事?

因為這些人最接近普通人,

最接近「我們」。

我們大部分人,

就是這樣普通的軍人,

就是這樣普通的民眾。

這世上啊,

哪有什麼天生不怕死的英雄,

所謂英雄,

不過都是我們這樣的平凡人。

我們也怯懦,

我們也怕死,

我們也混蛋,

我們也自私,

我們也旁觀,

我們也內鬥,

但是有一天「國之將亡」時,

我們終究會站出來,

哪怕明知道這一戰有去無回,

但我們還是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戰鬥,

「因為這不是別人的戰爭,

而是所有中國人的戰爭。

生為中國人,

我們必須為中國而戰。

國亡,我們就亡。

國在,我們才在。」

正是因為一個個小人物的捨生取義,

中國才築起了一道道血肉長城,

我們國家才扛住了日本的炮火,

我們國家才有了繁榮的今天。

《八佰》不僅僅是一部電影,

它更是一種精神。

這部片子里,沒有哪黨哪軍,

只有中國土地、中國人民和中國軍人。

13

一個民族的堅韌度,

不看英雄,要看無名之輩,

所謂國家,即是「我們」。

幾千年來,

為什麼無論遭遇什麼樣的困難,

為什麼無論遭遇什麼樣的絕境,

為什麼無論遭遇什麼樣的強敵,

都沒有人能征服中華民族?

答案正如當年明月所說:

「這是一個有著無數缺點的民族,

一個有著無數劣根性的民族,

但也是一個有著無數優點的民族,

一個有著無數先進性的民族。

她的潛力,

統計學和經濟學計算不出,也無法計算。」

這兩年,中國正遭遇二戰以來的最大危機,

美國及其爪牙,

正動用一切力量,

對中國進行打壓和封鎖,

企圖抑制和擊垮中國。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所以,當此之際,

我也想用這段話忠告美國:

有些偉大的民族,你永遠不能低估,

尤其是綿亘五千年的中華民族。

這是一個有著無數缺點的民族,

一個有著無數劣根性的民族,

但也是一個有著無數優點的民族,

一個有著無數先進性的民族。

以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依然如此。

分割線——————

那些個在網上罵《八佰》的,說出來的那些話,讓我感覺他們連初高中歷史都沒有學過,都沒有基本的歷史常識。我高中學文科出身,衡水第一中學,本科中南大學,這學歷不算低吧?歷史知識掌握無論課本還是課外的都絕對紮實,這其中,尤其是中華民國史部分,我更是從小看到大,各種歷史書籍歷史資料我都看。我就可以說這部電影有一定的藝術高於歷史的成分,但大體上絕對是尊重歷史。但是話又說回來,藝術,本就是高於現實的。

這部電影,就是想告訴我們:我們的先輩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抵擋住了日本鬼子的炮火,他們的捨生取義築成了一道道血肉長城,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應當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可是有些人卻想抹殺先輩們的付出與犧牲,否定我們民族曾經的那段可歌可泣的血淚史。

可是有些人就寧願去相信日本右翼勢力的歷史材料,也不願相信我們中國官方以及民間的史料。

歷史課本還有各種歷史書籍上寫的明明白白,國共兩黨一致對外,共同抗日!兩黨的軍隊在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抗戰歷史是我們的前輩用鮮血書寫的!再者說,大敵當前,不管他們是什麼黨派,他們都只有一個身份——中國人!

不管是青天白日滿地紅還是鎚子鐮刀,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上都是兄弟,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為了中華民族不被滅忘(同音),不讓子孫後代做忘(同音)國奴而壯烈犧牲的英雄,都不應當被遺忘,都應當被歌頌!

否認歷史?妄想!抗日戰爭是靠你們這些噴子們的口水和鍵盤打贏的?

如果說,這部電影要是真的有問題,那現在大家也就不會在電影院看到它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都審核通過的電影,能有什麼問題?反正我相信我的國家和政府!所以,營銷號和噴子們就開始各種陰謀論了,具體內容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於是,營銷號和噴子們各顯神通,彷彿上到國家機密,下到百姓生活,他們什麼都知道,談天說地,指手畫腳,滔滔不絕,能的不行,好像全國人民都沒他們能,好像郭嘉(同音)領導人都沒他們厲害,也不知道他們究竟是在哪個機關單位任職。然而,事實卻是——明明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命,非要操著郭嘉(同音)領導人的心。營銷號和噴子們現實生活中說這些恐怕都沒有人搭理他們,更談不上能做出或者影響什麼決策了。各種各樣惡意的揣測和曲解,只不過是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罷了。

其實,噴子們現實中大多數都是沒有什麼正式工作的人,所以他們才有充足的時間在網上懟天懟地懟空氣。至於營銷號,有的是平時閑的沒事幹自己弄的,有的是發微博就是人家的工作,不讓人家說話,人家不得餓死?

網上吵翻天又能怎麼樣,現在網上互噴,就像大街上兩個沒文化的人吵架,他本身就沒文化,道聽途說的一些歷史,你跟他去解釋,去辯駁,不是等於對牛彈琴嗎?他聽不聽得進去跟你有什麼關係?你攪和進去跟他吵,也拉低你的身價不是?

而且現實情況是,往往在網上吵架的,都是些無聊的人,要麼沒什麼正式工作,跟無業游民差不多,整天閑的沒事幹就到網上發泄找存在感,也跟上面說的噴子差不多。有些人甚至是捨不得花這電影票錢,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跟風黑。

而身邊有正式工作上班的人,根本就不去關注網上這些無聊的聲音,人家上班都夠忙的了,哪有時間來看這些無聊的人在網上吵架?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網上很多營銷號和噴子黑《八佰》,看起來罵聲一片,而線下電影院看《八佰》的人絡繹不絕了。他們都是,覺得電影題材不錯,那就看去!況且,中國電影市場又不差噴子們這一張票,愛看不看唄。反正我們這邊線下電影院幾乎場場爆滿,坐標河北衡水。

最後想說,電影就是電影,就是一種藝術,何必非要上升到什麼政治高度,然後各種歪曲。坐在電影院里,靜靜地欣賞和感受不好嗎?

用微信公眾號「拾遺」的《允許我吹一吹〈八佰〉》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八佰》不僅僅是一部電影,

它更是一種精神。

這部片子里,沒有哪黨哪軍,

只有中國土地、中國人民和中國軍人。


7.5分,虎頭蛇尾。不論如何誇抗戰精神,雖感動也不是高分的理由,回歸電影本身,鏡頭和場景氛圍很有代入感,奈何故事講的爛,群像戲弱,一群實力派沒用好, 護旗開始就崩壞,結局更是扯淡。總評:值得去看,不但沒有美化刮民黨,還有批評的聲音。雖有熱血但不至於被吹太高。動輒給滿星的恕我直言太感性了,了解歷史多的會理性點。


剛看完,太好哭了,哭死我了


挺棒的,我覺得看到的反戰。

權貴們的政治遊戲升級為戰爭,就給普通人的只有為了榮譽的死亡

他們卻可以燈紅酒綠,繼續他們的新秩序


剛剛看完,內心激動,熱淚盈眶,感慨很多。在那個時代,生死已不屬於自己,勇敢與怯懦,人間百態。佩服勇敢,理解怯懦,大概再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嘲笑怯懦,理解了每個人都有難處。結束的挺突然的,大概是想停留在熱血壯烈的時刻,查了後續,好像細節之處早有體現,卻想停留在那一刻的感動,浪漫的理想主義。而也許真正的理想主義,是如今生活在和平的年代。


今晚剛看了《八佰》,在影院里結尾感覺不爽,只感到凄涼。當時覺得拍得不好,大抵是覺得結局不好吧,感覺結果是嘎然而止的。他們為什麼要退出四平倉庫在橋上淪為槍靶子,為什麼不繼續堅守?也許會全部犧牲,但殺一個日本鬼子夠本,殺兩個就賺到了呀,人終有一天會面對死亡的。當時不就是因為一味地退縮,所以在戰場上才處於不利位置嗎?

回家後,上網查了一下歷史。結局還真與電影差不多,雖然實際退出倉庫過程中,傷亡沒有電影渲染的那麼大,整個抗戰過程確實壯烈,可歌可泣。而且實際歷史上,這些戰士退出倉庫後,到了租界,也比較慘,沒有拍,大概不好拍吧。

所以也就理解了電影的這個結局。

國家也好,個人也罷,還是自強吧,不要指望任何外在的力量!活在當下,個人也許各有各的困難和煩惱,國家也處於外憂內患,但無論如何,無論何時何地,中華民族、華夏子孫得牢牢守住國家大義的底線。

望做仰無愧於天俯不愧於人之人!爭做國家的脊樑!


看完了,很令人感動的電影,也很會抓人淚點。拍的最大的敗筆就是把謝晉元描繪的像一個沒上過軍校的將領,花費大量的人力去護旗,暴露在日軍炮火底下莽過橋,讓這部劇後面崩的蠻厲害的。其他方面來說,是一部很優秀很優秀的電影,只要你不把它當一部管虎所標榜的歷史片來看,更可以說像是所謂的基於真實故事改編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電影產業 | 八佰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