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生活環境和見識不一樣,經常被親人指責不孝順,不能與他們激烈爭吵,但又很苦惱,要怎麼面對這種指責?

作為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已經三十齣頭人,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自己的想法,但農村父母因為沒受過多少教育,也沒出過什麼遠門增長見識,所以他們理解不了,在自己的做法與他們的要求不一樣時就會被說不孝順,不能與他們激烈爭吵,但又很苦惱,要怎麼面對這種指責?


甩錢

給你父母買東西,不用車房,過年回家,孝敬一萬,二萬。

有錢,就多給。

堅持3年

你能改變你們村的價值觀


看似指責,實則控制,想讓你做他們覺得應該做的事情。把自己的情緒責任推卸給孩子,讓孩子以為自己乖了,父母就高興了,殊不知,父母高不高興完完全全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一旦接受了別人怎麼怎麼樣,我才開心這樣的設定,就是把屬於自己的情緒調節的責任甩給了別人,這樣做的好處不光是可以不用承擔責任,更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指責:都是因為你……我才……

這樣損人利己的事情,做得當然開心,樂此不疲。

沒有覺知的父母可能永遠都不會意識到自己在控制他人,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所以作為他們的孩子,也無需妄圖改變他們,讓他們看到真實的自己,為自己負起來,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為自己負責。


孝順,是兩個詞,孝敬與順從。曾經這兩個詞是並行的,但是,現在有著越來越多的事情讓我們覺得,很多家長只要孩子的順從,稍有不順就是不孝。

可能有人會說,即便父母要求子女順從,也是為了子女好,至少出發點是好的,不應苛責。

並非我太苛刻,太較真。而是「出發點是好的」這句話實在是混賬到頂。出發點是好的就可以為所欲為么?就一定有好的結果么?

其實,說到底,是人心中的控制慾望和不被需要的恐懼讓很多家長做出那種寧可一船人都沉了也要由我自己開著撞山的讓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控制欲是中國家長的通病,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聽話懂事,而且他們認為只有「聽話」才叫「懂事」。

這就怪了,其實有時候孩子恰恰是因為「懂事」了,才選擇不「聽話」的。

總之,孝敬,是為人子女應做應為的本分,父母賦予我們生命,養育我們長大。即便在養育過程中有什麼不對,恐怕也是因為環境與受教育體系等等問題相關,應該寬容和包容。

順從么,我覺得要看情況而定,有些事就要順順老人家意,畢竟一些小問題,過於堅持並不利於感情(其實仔細想想,哄女朋友/男朋友。和老公/老婆過日子也是這樣)。

但是一些原則問題,要堅持自我,不能妥協。一旦妥協了,可能就是需要一生去彌補的錯誤。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

小A有著不錯的工作,前途也很好。可是,在老家的母親堅持必須回去縣城,想讓她相親嫁給一個月入不及她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為這才是穩定的歸宿,並以死威脅。

故事的結局是,小A並沒有回去,而是把母親接到了她所在的大城市,讓母親看到了外面的繁華,也說通了母親。她無疑是幸運的,因為我真的認識並沒有做家人工作,順從的回到了小縣城,從此銷聲匿跡的同學。並不幸福。

我有時候很奇怪,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想法就是安安穩穩的拿一份死工資,混在縣城裡當一個小職員。當初為什麼讓他/她拚命的考試到大城市去上學呢?

我想是虛榮吧,畢竟考個好大學可以挺胸抬頭的去炫耀一番呢。

可這和孩子有啥關係呢?

幫助孩子走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設定孩子的一生。這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什麼時候父母不再一味要求孩子「順」了,「孝」自然就出來了。


作為一個有個相似經歷的過來人,你幫你分析分析。

其實你自己對現在的狀況也做了一些分析。但只是停留在分析的層面,並沒有落實到具體行為上,或者說沒有本著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自己,這個角度去開展行為。

我說的意思並不是,讓你去迎合這個世界,而且是怎樣才能通過行為去改變世界。你這樣苦惱,一定是不希望因為這個和父母的關係疏遠

幾乎所有從農村出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面對相似的過程。因為認知層面和父輩差別非常大,所以在話題的探討中沒有太好的基礎溝通。探討的時候,覺得解釋起來很困難,對方不理解,是因為對方沒有跟你經歷相同。對父母來講,你分析過,他們見識的比較少,那你能做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帶他們去見識,去旅旅遊。這比和他們爭吵更有效果,因為他們堅信經歷過的才是真的。他們的堅持和固執,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對未知的不了解。

至於工作方面,溝通更難,因為專業知識很難通過帶他們見識,能讓他們了解。這就不只是父母的問題了,還有你父母周邊整體環境,對你的工作的一種觀點或者看法的傳遞。也沒有什麼例子可以很好的說明,主要的壓力還要自己扛。他們所能了解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之前就存在的,或者說有人已經因此發了財的。而對於父母來說,看到孩子穩定比看到孩子發財更重要。那你能做什麼?讓他們覺得你的收入很穩定。

也只有通過以上這樣的方法,你才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工作,去改變周邊。


對於遇到同樣問題的我,給你一點點自己的建議,只是告訴你我是怎麼做的,但是不知道對你是否會有用。

既然生活環境和見識都不一樣,準確的說就不是一類人,你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讓他們跟你擁有一樣的見識,所以不要試圖用你的見識去改變他們或者感化他們,沒有用的,反而到最後可能還會降低你自己的見識,所以我是盡量避免爭論,有交集的地方在不妨礙自己原則的前提下可以選擇退讓,如果觸及了你的底線,該堅持立場的就必須堅持立場,即便被批不孝順,那也是他們自己對"孝順"的定義,偶爾也可以冷暴力,讓家人知道你是有自己的原則的,即便他們強迫也改變不了的,這樣他們以後就不會輕易的去改變你了。

另外,如果除了你自己的父母之外的親人說你"不孝順",那你就聽一聽就過去了,不需要在意,因為只有你的父母值得你孝順,其他人沒有權利發言。

如果父母批評你不孝順,首先多理解他們,年老的人有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而已,另外多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既然你有更好的見識,應該更容易看到他們的痛點,有時候選擇包容或者"適度的縱容"也是可以的,讓他們開心最重要,何必計較他們的見識高低呢,他們開心你才會開心的呀。相處久了,你自然很容易就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了,都說老小孩兒,可不就是老人就需要當做小孩兒一樣么,只是改"教育""批評"的時候也可以毫不留情的批評教育,他們還是能聽進去一些的。

總之我跟我的家人在磨合了一段時間(實際上得有兩三年),大家越吵越熱,感情越來越深,誰對誰說了算,錯了就得挨批評,沒有長輩對晚輩必須教育,晚輩對長輩必須順從,跟朋友一樣,有時候我批得他們直哭,可是大家內心都清楚,都是因為愛。

我總認為一家人的愛是培養出來的,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更加愛彼此的,只要一起努力。

希望你也可以。多點愛,多點包容。


他們跟你說孝,你可以說慈。


多了解他們的需求吧!有些事必要的,有些事不必要的。

只有滿足部分可以滿足的需求,他們就會有所不同。

觀念是不可能再改變的了,就努力讓彼此都過得舒服,那就要付出一些物質上的代價。


幹嘛要吵?你做你的,他說他的。做子女的基本責任做好就行。


不面對不在意。指責永遠存在。

需要對自己的心負責,沒必要對別人的指責負責。


這個時候,是真的要做表面功夫的是時候了。你都知道你父母理解不了你的想法了,就不要強行觀念要一致了。

工作上的話,多給錢,少說話

生活條件富足了,父母自然就不會說什麼了。


置之不理,別放心上,過自己的日子


其實是安全感的缺失。做一些能夠讓他們看到希望的事,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就好了。


孝順的觀念在變化。沒必要爭吵!

當然被指責,苦惱。也正常!心態要好!加油!


見面的時候忍一忍,然後過自己喜歡的生活,畢竟生你養你得人,你不能擺脫~


無非消費觀念不同,你有錢就帶動他們消費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需謹記:倘若確信自身是正確的,那麼堅持內心即可,也不用因為外言而憤憤不平。但是,若是問問自己後也不確定是否正確,建議可以問問朋友以考證,然後再選擇改正或加勉。


真正強大起來,自信起來,認可自己了,就不會被牽著走


堅決認錯,屢教不改。經濟獨立,在外租房。


推薦閱讀:

當教師是公辦學校有前途還是私立學校有前途?
現在教育市場下,真的能培養出社會精英中精英?孩子真的學的越多越好?社會精英要怎麼培養自己後代?
豫章書院雖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我們不也應該反思如何教育問題兒童?
如果取消「學生強制性學英語」會怎樣。?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你想要的那樣,你會怎樣對待你的孩子?

TAG:教育 | 中國教育 | 父母 | 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