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人的感覺嗎?

人們可以很容易的讓一個小孩相信偷東西是光榮的,也可以讓他認為孝順是可恥的,這樣做以後,他長大就會真的有這種道德感。

那麼我們所謂的道德感,是不是也是人體本身的一個可變選項?

畢竟數學物理並沒有規定什麼是道德。人類存不存在,有沒有道德對於宇宙都無所謂。


沒錯。道德是社會體驗,不是感官。


道德可以是一種感覺。就感覺而言,又有兩種習得方式:1強化。即題主說的從小訓教人們適應社會規範,符合規範的獎勵,不符合規範的懲罰,自然而然人會習得對規範的道德感,並對違規者表示詫異。2先天道德情緒。J Hamlin等人的嬰兒早期道德實驗表明嬰兒在無任何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在7個月左右已經具備了道德感受,並在後續的一年內形成一個感受集合:安慰和幫助是好的,傷害和阻礙是壞的;平均-公平的分配是好的,不平均-公平的分配是壞的;實施不同於以上行為的個體嬰兒表示厭惡。所以道德感是先天官能和社會訓教共同塑造的,儘管其內容可能不一樣。

更實質的證據在於對接受火車司機困境的受訪者進行大腦核磁共振,發現相當一部分人在聽說要殺死胖子時大腦情感區域激活,證明道德是一種情感。

哲學史上,休謨的實踐理性論證也可以證明道德是種情感。因為在休謨看來,理性是種工具,它告訴人們什麼是什麼,但不能促使人行動,而情感才能促使人的行動,所以我們關於應該怎麼做的道德想法是情感所驅動的。

當然,或許沒有經過文字教育的人類社會,如果有道德的話,應該純粹是情感的道德。但是我們人類中有一部分哲學研究者,發明了道德規範體系,簡稱倫理學。在西方倫理學中,各種哲學民工都致力於發明道德體系,例如康德認為違反絕對命令的行為在道德上是錯的,功利主義認為殺一個人好於殺五個人,等等。這些各種人創造出的「道德理論」,並不是情感,而是理性的構造物。

所以道德是理性還是感性的,這個問題取決於你提的「道德」是指道德情操,還是道德理論。前者是情感,後者是理性的構造物。


〖三皇〗——《氣、性、命》

《天皇》天得一氣而清

《人皇》人得一性而雜

《地皇》地得一命而濁

——(人有情控性心性立命)

夫情性形命,稟自元氣。性則同包,命則異類。性不可離於元氣,命隨類而化生。

【五帝】——(黃、黑、青、白、赤)

《黃帝》——(中宮)

——(道為信:道不離人,人自離道。失信也)

道則信也,故尊於中宮,曰黃帝之道。

《黑帝》——(北方)

——(德為智:德發於心,心迷無德。失德也)

德則智也,故尊於北方,曰黑帝之德。

《青帝》——(東方)

——(仁為人:仁始於善、善終於行。失仁也)

仁則人也,故尊於東方,曰青帝之仁。

《白帝》——(西方)

——(義為時:義起青年、老年落幕。失義也)

義則時也,故尊於西方,曰白帝之義。

《赤帝》——(南方)

——(禮為法:送禮為求、收禮為貪。失禮也)

禮則法也,故尊於南方,曰赤帝之禮。

然三皇稱曰大道,五帝稱曰常道,此兩者同出異名。

&-->


這個問題我在愛是否是人類的天性的提問中回答過了。

人對於道德的嚮往以及道德實現的滿足感,看似僅僅是人的感性認知,其實恰恰也是人類社會進化中出於理性的生存需要及反饋性質的檢驗。

人是社會動物,人以付出愛表達愛,對他人給予仁慈和幫助為籌碼換取必要時刻他人的幫助和關懷,幫助自己生存和傳遞基因,這是近乎交易的理性行為;至於自己施行道德的滿足感,則是人類對社會互動可以得到利益的這種認知得到正確檢驗和積極反饋對生存所產生的樂觀預期,跟快渴死的動物看到水的感覺本質上相近。


道德是人的自我約束

法律是人的社會約束


道德是你去猜測他人的感覺。評判由他人進行,但是通常秘不示人,當事人只能去猜。群體之中,你讓眾人不舒服你就是不道德,所以道德不一定就是對的。


沒有社會作為基礎的道德沒有意義,一個人在大自然中存活下去不需要道德,只需要本能


推薦閱讀:

為什麼這個社會 傷害別人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報應?
商業只需要守法,不用遵守道德嗎?
存在即合理,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其作用,那道德禮法存在的作用是什麼?
人為什麼會做壞人?
道德有邊界嗎?非黑即白?

TAG:心理學 | 哲學 | 道德 | 道德綁架 | 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