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醫生,有哪些生理知識你希望大家都知道?

惑,卻又羞於啟齒,作為醫生,你知道哪些知識可以科普給大家,幫助大家解開迷惑或是發現問題?


&-->

&-->

&-->

&-->

&-->

&-->

&-->

&-->

&-->

&-->

&-->

&-->

附錄1:

網上看到一段話,說的挺對:睡得著覺(且不多夢不中斷醒來),吃得下飯(且食慾充足享受過程),拉得出屎尿(且相應器官舒適),你就已經比絕大多數人幸福了。

附錄2:

年度最佳微小說:「等我讀完醫,我就回來跟你結婚。」

她聽完心裡咯噔一下,她想,這大概是最委婉的訣別。

沙雕屆最嚴肅的知識型選手,不正經科普大賽衛冕冠軍,我是好奇博士,很高興認識你們!歡迎關注我的同名公眾號:好奇博士,如果你不關注我,我就代表知識消滅你!

發佈於 2020-07-0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心內科陽地黃心內科陽地黃?

哈爾濱醫科大學 臨床醫學碩士

謝邀@Bill Chen

臨床上可以見到很多高血壓的患者,血壓有的甚至已經達到了180/110mmhg以上,醫生建議其服用降壓藥物,但患者卻說,我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不用吃降壓藥,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高血壓。

&-->

一、高血壓的定義及流行病學

高血壓是一種由於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以體循環動脈壓持續增高為主要特徵的一組心血管綜合征。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見的危險因素。由高血壓引起的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以及腎功能不全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

我國目前有2.7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及治療控制率分別為42.6%、34.1%、9.3%及27.4%,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尚處於較低水平[1]

二、高血壓的分類

高血壓在臨床上可以分為兩類:1)原發性高血壓: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不明,約佔所有高血壓患者的90%,也是本文重點介紹的對象。2)繼發性高血壓:繼發於某種明確疾病的高血壓(如嗜鉻細胞瘤),在去除病因之後,血壓大多數可以恢復正常,這類高血壓約佔5%-10%。

三、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及分級

1896年,伴隨著第一台血壓計誕生,人類開始了長達1個世紀的高血壓研究之路。

高血壓的危害最初並不是由醫務工作者發現的。當時美國的保險公司對人群壽命值的評估做了統計,發現血壓值140/90mmHg的人在20年後比血壓值120/80mmHg的人死亡率高1倍,而血壓值160/95mmHg的人比血壓值120/80mmHg的人死亡率高2.5倍[2]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醫務工作者逐漸接受了保險公司統計的結果。為了規範高血壓的診療,人為地將血壓分成了120/80mmHg的「正常血壓」;140/90mmHg的「臨界高血壓」和160/95mmHg的「高血壓「。這就是第一代的高血壓標準。

時光飛逝,醫務工作者對高血壓的研究也越發深入,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血壓增高會導致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以及腎功能不全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的疾病。於是,在1998年召開的第七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的高血壓大會上,各國專家一致同意,凡是血壓達到了140/90mmHg就可以確認是高血壓,可以開始藥物治療。這就是沿用至今的高血壓標準。

光陰似箭,距離98年高血壓標準的提出又已經過了20多年,在這期間,有關高血壓的臨床研究又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醫務工作者發現,在40~70歲的人群中,心腦血管病死亡率與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有線性關係。當血壓>115/75mmHg時,收縮壓每升高20mmHg或舒張壓每升高10mmHg,冠心病和腦卒中死亡率足足升高2倍。大量臨床研究也證實,血壓在130~139/85~89mmHg範圍內(既往稱作正常高值血壓)的人群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早期靶器官損害[3]

因此,2017美國成人高血壓預防,檢測,評估和管理指南中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下調至了130/80mmhg,此舉引發了軒然大波[4]

而在翌年發表的歐洲指南[5]以及今年剛發表的《2020國際高血壓學會全球高血壓實踐指南》[6]則仍堅持了140/90mmhg的標準。故筆者在本文仍沿用140/90mmhg的標準進行講解。

&-->
2017年ESC指南高血壓診斷標準及分級

【注】如收縮壓與舒張壓不在同一等級則按較高者分級。

四、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1、2~3次非同日診室血壓測量結果均≥ 140/90 mmHg,可以診斷為高血壓。(每次就診時連續測量3次血壓,每次間隔1 min,結果取後2次測量的平均值)

2、如果患者診室血壓測量結果為正常高值或1級高血壓(收縮壓為130~159 mmHg,舒張壓為85 ~89 mmHg),需通過家庭血壓監測或24 h動態血壓監測進一步確認血壓水平。如家庭血壓監測,(去除第1天讀數後)血壓平均值≥ 135/85 mmHg,提示高血壓 ;②24 h動態血壓監測,24 h動態血壓≥ 130/80 mmHg,診斷高血壓,日間動態血壓≥ 135/85 mmHg且夜間動態血壓≥ 120/70 mmHg,診斷高血壓。

五、如何正確測量血壓[7]

1、測量儀器:由於水銀血壓計操作較為複雜,且水銀有污染環境的風險,目前中國指南推薦使用經過驗證的、合格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尤其是能識別心律不齊的電子血壓計進行血壓的測量。

2、測量方法:

第一,測量前30 min,受測者不喝咖啡或酒、不劇烈運動、心情平靜。排空膀胱、靜坐休息5-10 min。第二,測量過程中,受測者保持安靜,不說話、不活動。第三,選擇合適的測量姿勢,坐位血壓測量時,需選擇有靠背的椅子,受測者以放鬆的姿勢靠在椅背上。第四,選擇合適的袖帶,過緊或過松都會影響到血壓測量的準確性。需要測量自己的上臂圍,選擇一個大小合適的袖帶。

  • 瘦型成人或少年:12*18 cm(超小號)
  • 上臂圍22-26 cm:12*22(成人小號)
  • 上臂圍27-31 cm:16*30(成人中號)
  • 上臂圍35-44 cm:16*36(成人大號)
  • 長臂圍45-52 cm:16*42(成人超大號)

第五,把上臂式的血壓計綁帶中心對準腘窩肱動脈搏動的最強處,袖帶的下緣應在肘彎上2-2.5 cm,綁的鬆緊以能插入1-2個手指為宜。

第六,每次連續測量2-3次,每遍間隔1分鐘。第1次測量因受到突然加壓刺激,血壓數值會偏高,一般取後2次血壓測量的平均值作為參考值。

&-->

3、測量頻率:初診高血壓、血壓控制不佳、或正在調整降壓方案的患者,建議每天早(6:00-9:00)和晚(18:00-21:00)各1次,每次測量2-3次,連續測量7天,去除第1天血壓值,計算後6天血壓平均值作為評估治療的參考值。而對於血壓穩定且達標的高血壓患者而言,每周測量1-2次即可,不必頻繁測量。

血壓測量體格檢查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六、高血壓的臨床癥狀

高血壓在疾病的早期無特殊臨床癥狀,容易被忽視。僅部分患者由於血壓波動較大而出現頭暈、頭痛、頭脹的臨床表現,也有患者表現為頸枕部的僵硬。

一般當高血壓發展到靶器官功能損害的程度開始出現以器官併發症為主的臨床癥狀。波及腦血管者可引起腦梗死、腦出血;波及心臟者可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波及腎臟者,可引起腎功能損傷及尿毒症;波及眼者,可引起視物模糊,視力下降;波及大血管者,可引起主動脈夾層,危及生命。

&-->

所以,高血壓一經發現就應早期干預,如等到臨床癥狀明顯時再行干預,可能已經出現了難以逆轉的器官併發症。

七、高血壓的治療

降壓治療力求血壓平穩達標,不可隨意停葯,血壓波動造成的靶器官損傷超過單純高血壓。

1、生活方式改善:戒煙、限鈉補鉀、健康飲食、 限酒、控制體重、適量運動、 減輕壓力。

2、藥物治療

1)對於合併靶器官功能損害、糖尿病的1級高血壓和2級及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應立即啟動藥物治療;

2)對於不合併靶器官功能損害、糖尿病的1級高血壓可先行生活方式干預3-6個月,如血壓仍不能達標,則啟動藥物治療。

3)對於青年人高血壓,一般多為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所致,推薦首選β受體阻滯劑及ACEI/ARB類藥物。對於老年人,一般為高腎素型高血壓,首選鈣通道阻滯劑和利尿劑。此外還需根據患者的合併症個體化用藥[8][9]

八、高血壓降壓目標

總的來說,年齡<65歲:目標血壓<130/80mmHg,但應> 120/70 mmHg ;年齡≥ 65歲 :目標血壓< 140/90 mmHg,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設定個體化血壓目標值[10]

建議成年人家中常備血壓計,每年至少測一次血壓,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高血壓。

&-->

@知乎科學 @知乎日報 @知乎小管家

參考

  1. ^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 實用內科學【M】第15版 . 北京 .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7.
  2. ^http://m.medlive.cn/cms/research/127913?share_from=medlive_androiduserid=2821348_wx=1
  3. ^Ruilope LM, Banegas JR. El estudio SPRINT en la práctica clínica: ?se debe modificar el objetivo de control de la presión arterial? [SPRINT study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goal is to change control blood pressure?]. Hipertens Riesgo Vasc. 2016;33(2):47-50. doi:10.1016/j.hipert.2016.02.003
  4. ^Whelton PK, Carey RM, Aronow WS, et al. 2017 ACC/AHA/ AAPA/ABC/ACPM/AGS/APhA/ASH/ASPC/NMA/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Hypertension, 2018, 71:e13-e115.
  5. ^Williams B, Mancia G, Spiering W, et al. 2018 ESC/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Eur Heart J. 2019 Feb 1;40(5):475]. Eur Heart J. 2018;39(33):3021-3104. doi:10.1093/eurheartj/ehy339
  6. ^THOMAS U, CLAUDIO B, FADI C, et al. 2020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lobal hypertension practice guidelines[J]. J Hypertens, 2020.
  7. ^https://mp.weixin.qq.com/s/mYO-_V5vBRtCLJ7Nvvz9Aw
  8. ^NERENBERG K A, ZARNKE K B, LEUNG A A, et al. Hypert ension Canada. Hypertension Canadas 2018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Risk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J]. Can J Cardiol, 2018, 34(5):506-525.
  9.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高血壓聯盟(中國),中 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J].中國心血管雜誌,2019,24(1):24-56
  10. ^WEBER M A, SCHIFFRIN E L, WHITE W B,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 A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ens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 2014, 32(1):3-15.


臨床上可以見到很多高血壓的患者,血壓有的甚至已經達到了180/110mmhg以上,醫生建議其服用降壓藥物,但患者卻說,我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不用吃降壓藥,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高血壓。

&-->

一、高血壓的定義及流行病學

高血壓是一種由於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以體循環動脈壓持續增高為主要特徵的一組心血管綜合征。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見的危險因素。由高血壓引起的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以及腎功能不全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

我國目前有2.7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及治療控制率分別為42.6%、34.1%、9.3%及27.4%,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尚處於較低水平[1]

二、高血壓的分類

高血壓在臨床上可以分為兩類:1)原發性高血壓: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不明,約佔所有高血壓患者的90%,也是本文重點介紹的對象。2)繼發性高血壓:繼發於某種明確疾病的高血壓(如嗜鉻細胞瘤),在去除病因之後,血壓大多數可以恢復正常,這類高血壓約佔5%-10%。

三、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及分級

1896年,伴隨著第一台血壓計誕生,人類開始了長達1個世紀的高血壓研究之路。

高血壓的危害最初並不是由醫務工作者發現的。當時美國的保險公司對人群壽命值的評估做了統計,發現血壓值140/90mmHg的人在20年後比血壓值120/80mmHg的人死亡率高1倍,而血壓值160/95mmHg的人比血壓值120/80mmHg的人死亡率高2.5倍[2]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醫務工作者逐漸接受了保險公司統計的結果。為了規範高血壓的診療,人為地將血壓分成了120/80mmHg的「正常血壓」;140/90mmHg的「臨界高血壓」和160/95mmHg的「高血壓「。這就是第一代的高血壓標準。

時光飛逝,醫務工作者對高血壓的研究也越發深入,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血壓增高會導致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以及腎功能不全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的疾病。於是,在1998年召開的第七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的高血壓大會上,各國專家一致同意,凡是血壓達到了140/90mmHg就可以確認是高血壓,可以開始藥物治療。這就是沿用至今的高血壓標準。

光陰似箭,距離98年高血壓標準的提出又已經過了20多年,在這期間,有關高血壓的臨床研究又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醫務工作者發現,在40~70歲的人群中,心腦血管病死亡率與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有線性關係。當血壓>115/75mmHg時,收縮壓每升高20mmHg或舒張壓每升高10mmHg,冠心病和腦卒中死亡率足足升高2倍。大量臨床研究也證實,血壓在130~139/85~89mmHg範圍內(既往稱作正常高值血壓)的人群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早期靶器官損害[3]

因此,2017美國成人高血壓預防,檢測,評估和管理指南中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下調至了130/80mmhg,此舉引發了軒然大波[4]

而在翌年發表的歐洲指南[5]以及今年剛發表的《2020國際高血壓學會全球高血壓實踐指南》[6]則仍堅持了140/90mmhg的標準。故筆者在本文仍沿用140/90mmhg的標準進行講解。

&-->

2017年ESC指南高血壓診斷標準及分級

【注】如收縮壓與舒張壓不在同一等級則按較高者分級。

四、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1、2~3次非同日診室血壓測量結果均≥ 140/90 mmHg,可以診斷為高血壓。(每次就診時連續測量3次血壓,每次間隔1 min,結果取後2次測量的平均值)

2、如果患者診室血壓測量結果為正常高值或1級高血壓(收縮壓為130~159 mmHg,舒張壓為85 ~89 mmHg),需通過家庭血壓監測或24 h動態血壓監測進一步確認血壓水平。如家庭血壓監測,(去除第1天讀數後)血壓平均值≥ 135/85 mmHg,提示高血壓 ;②24 h動態血壓監測,24 h動態血壓≥ 130/80 mmHg,診斷高血壓,日間動態血壓≥ 135/85 mmHg且夜間動態血壓≥ 120/70 mmHg,診斷高血壓。

五、如何正確測量血壓[7]

1、測量儀器:由於水銀血壓計操作較為複雜,且水銀有污染環境的風險,目前中國指南推薦使用經過驗證的、合格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尤其是能識別心律不齊的電子血壓計進行血壓的測量。

2、測量方法:

第一,測量前30 min,受測者不喝咖啡或酒、不劇烈運動、心情平靜。排空膀胱、靜坐休息5-10 min。第二,測量過程中,受測者保持安靜,不說話、不活動。第三,選擇合適的測量姿勢,坐位血壓測量時,需選擇有靠背的椅子,受測者以放鬆的姿勢靠在椅背上。第四,選擇合適的袖帶,過緊或過松都會影響到血壓測量的準確性。需要測量自己的上臂圍,選擇一個大小合適的袖帶。

  • 瘦型成人或少年:12*18 cm(超小號)
  • 上臂圍22-26 cm:12*22(成人小號)
  • 上臂圍27-31 cm:16*30(成人中號)
  • 上臂圍35-44 cm:16*36(成人大號)
  • 長臂圍45-52 cm:16*42(成人超大號)

第五,把上臂式的血壓計綁帶中心對準腘窩肱動脈搏動的最強處,袖帶的下緣應在肘彎上2-2.5 cm,綁的鬆緊以能插入1-2個手指為宜。

第六,每次連續測量2-3次,每遍間隔1分鐘。第1次測量因受到突然加壓刺激,血壓數值會偏高,一般取後2次血壓測量的平均值作為參考值。

&-->

3、測量頻率:初診高血壓、血壓控制不佳、或正在調整降壓方案的患者,建議每天早(6:00-9:00)和晚(18:00-21:00)各1次,每次測量2-3次,連續測量7天,去除第1天血壓值,計算後6天血壓平均值作為評估治療的參考值。而對於血壓穩定且達標的高血壓患者而言,每周測量1-2次即可,不必頻繁測量。

血壓測量體格檢查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六、高血壓的臨床癥狀

高血壓在疾病的早期無特殊臨床癥狀,容易被忽視。僅部分患者由於血壓波動較大而出現頭暈、頭痛、頭脹的臨床表現,也有患者表現為頸枕部的僵硬。

一般當高血壓發展到靶器官功能損害的程度開始出現以器官併發症為主的臨床癥狀。波及腦血管者可引起腦梗死、腦出血;波及心臟者可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波及腎臟者,可引起腎功能損傷及尿毒症;波及眼者,可引起視物模糊,視力下降;波及大血管者,可引起主動脈夾層,危及生命。

&-->

所以,高血壓一經發現就應早期干預,如等到臨床癥狀明顯時再行干預,可能已經出現了難以逆轉的器官併發症。

七、高血壓的治療

降壓治療力求血壓平穩達標,不可隨意停葯,血壓波動造成的靶器官損傷超過單純高血壓。

1、生活方式改善:戒煙、限鈉補鉀、健康飲食、 限酒、控制體重、適量運動、 減輕壓力。

2、藥物治療

1)對於合併靶器官功能損害、糖尿病的1級高血壓和2級及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應立即啟動藥物治療;

2)對於不合併靶器官功能損害、糖尿病的1級高血壓可先行生活方式干預3-6個月,如血壓仍不能達標,則啟動藥物治療。

3)對於青年人高血壓,一般多為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所致,推薦首選β受體阻滯劑及ACEI/ARB類藥物。對於老年人,一般為高腎素型高血壓,首選鈣通道阻滯劑和利尿劑。此外還需根據患者的合併症個體化用藥[8][9]

八、高血壓降壓目標

總的來說,年齡<65歲:目標血壓<130/80mmHg,但應> 120/70 mmHg ;年齡≥ 65歲 :目標血壓< 140/90 mmHg,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設定個體化血壓目標值[10]

建議成年人家中常備血壓計,每年至少測一次血壓,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高血壓。

&-->

@知乎科學 @知乎日報 @知乎小管家

參考

  1. ^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 實用內科學【M】第15版 . 北京 .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7.
  2. ^http://m.medlive.cn/cms/research/127913?share_from=medlive_androiduserid=2821348_wx=1
  3. ^Ruilope LM, Banegas JR. El estudio SPRINT en la práctica clínica: ?se debe modificar el objetivo de control de la presión arterial? [SPRINT study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goal is to change control blood pressure?]. Hipertens Riesgo Vasc. 2016;33(2):47-50. doi:10.1016/j.hipert.2016.02.003
  4. ^Whelton PK, Carey RM, Aronow WS, et al. 2017 ACC/AHA/ AAPA/ABC/ACPM/AGS/APhA/ASH/ASPC/NMA/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Hypertension, 2018, 71:e13-e115.
  5. ^Williams B, Mancia G, Spiering W, et al. 2018 ESC/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Eur Heart J. 2019 Feb 1;40(5):475]. Eur Heart J. 2018;39(33):3021-3104. doi:10.1093/eurheartj/ehy339
  6. ^THOMAS U, CLAUDIO B, FADI C, et al. 2020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lobal hypertension practice guidelines[J]. J Hypertens, 2020.
  7. ^https://mp.weixin.qq.com/s/mYO-_V5vBRtCLJ7Nvvz9Aw
  8. ^NERENBERG K A, ZARNKE K B, LEUNG A A, et al. Hypert ension Canada. Hypertension Canadas 2018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Risk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J]. Can J Cardiol, 2018, 34(5):506-525.
  9.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高血壓聯盟(中國),中 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J].中國心血管雜誌,2019,24(1):24-56
  10. ^WEBER M A, SCHIFFRIN E L, WHITE W B,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 A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ens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 2014, 32(1):3-15.


大便的顏色和硬度可能比體檢更能揭示你的健康~


養生可以先從觀察你的大便開始哦~

先說糞便的顏色

正常的便便都是屎黃或者屎棕色的。


就算我們吃的飯里沒有這個顏色的食物,最後拉出來的也還是這個顏色。


就好像它的好朋友小便也是,總是一個黃色的調調。這個黃色來自於身體每天都努力生產的重要產品—— 血液。


身體每秒鐘都有 240 萬個血細胞誕生,但同時也有這麼多的血細胞作廢—— 血細胞中的紅色素先會變成綠色,然後再變成黃色,這個顏色漸變的過程在你撞青了胳膊或者腿的時候就可以觀察得到。


黃色素的一小部分可以通過小便被排出體外,而大部分則是通過肝臟到達腸道,然後被細菌再加工成棕色。


如果便便不是棕黃色的,那你就要引起重視了。這裡就來說說不同顏色的便便意味著什麼:


淺棕色到黃色:這種顏色可能是由吉伯特氏症候群(體質性肝功能不良性黃疸)引起的。


這些病人體內代謝血細胞的酶只能發揮正常人 30% 的功效,所以通過腸道排出的血色素也相對較少。


全世界有 8% 的居民患有吉伯特氏症候群,分布範圍很廣。但這個病本身沒什麼危害,也不需要特殊治療,甚至最新的研究發現這個病還能預防動脈硬化。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病的患者對撲熱息痛比較敏感,最好避免服用。


除了吉伯特氏症候群之外,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腸道菌群狀態不佳,如果它們不能好好工作,黃色素也沒法被加工成棕色。


服用抗生素或者是腹瀉的時候常常可以看見黃色便便的出沒。


淺棕色到灰色:如果從肝臟到腸道的交通被堵塞或者中斷(大部分在膽囊之後),血色素也沒法被正常運送到腸道,便便自然就沒了棕色。


交通要道被阻永遠都不是什麼好事,所以一旦便便出現灰色,一定要及時去看醫生。


黑色或紅色:凝固的血液是黑色的,新鮮的血液是紅色的。


這裡的問題可不是出在血色素上,而是整個血細胞都被排出來了!如果是便便里夾著鮮紅色,那八成是你得了痔瘡,治是要治的,但是問題還不算大。


但是如果便便是深紅色或者黑色的,請你務必去醫院好好檢查一下。當然如果你前一天碰巧吃了紅菜頭(甜菜) [1],那就另當別論了。

硬度

1997 年,布里斯託大便分類法問世了,考慮到便便億萬年的歷史,它居然最近才被發明出來。


這個分類法把便便分成七大類,不管你拉的是哪種都萬變不離其宗。


自己便便的樣子估計算是隱私里的隱私了,我猜很少有人會願意公開交流這個信息吧。


但是不交流的話,你怎麼能知道自己的便便是不是健康正常的呢?


也許你的便便屬於非主流型,但是由於沒見過其他的便便,結果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時候就顯出這個分類法的重要性了。


如果消化系統運轉正常的話,便便里的含水量應該是正合適的,那麼便便的形狀應該不是第 3 就是第 4 類。


理論上,其他的類型不應該或者很少出現,如果你頻繁地見到它們的話,最好還是去看看醫生吧,看看是不是便秘或者對某種食物過敏。


英國的肯·希頓(Ken Heaton)醫生是布里斯託大便分類法的創始人之一,下面就是他提出的七大類別:




&picture-->picture
picture



第 1 類:


一顆顆硬的球形,像堅果(很難排出)


&picture-->picture

picture



第 2 類:


香腸形狀,但疙疙瘩瘩、結成一塊一塊的




&picture-->picture
picture



第 3 類:


香腸形狀,但表面有裂紋




&picture-->picture
picture


第 4 類:


像香腸或蛇一樣,光滑且柔軟(像牙膏一樣)




&picture-->picture
picture



第 5 類:


柔軟的小塊狀,邊緣分割清晰(容易排出)




&picture-->picture
picture



第 6 類:


蓬鬆的小塊狀,邊緣分裂模糊,糊狀大便




&picture-->picture
picture



第 7 類:


水狀,沒有固體的成分,完全是液體



你的便便屬於哪類?從你的便便類型可以推算出你消化的快慢哦。


第 1 類:你需要差不多 100 個小時來消化食物(沒錯,就是便秘啦)。


第 7 類:食物在你體內就是穿腸而過,當然這個穿腸的過程再快也需要 10 個小時(標準的腹瀉)。


最理想的便便是第 4 類,水和固體比例堪稱完美。


如果你屬於第 3 或第 4 類,在恭喜你的同時還請觀察一下它們是多快沉入水底的,如果是像石頭一樣迅速沉下去,說明便便里可能含有太多的營養成分,它們在排出來之前還沒有被徹底吸收掉;如果便便漂了一小陣才慢慢沉下去,說明裡面含有氣泡,這是腸道菌群有在好好工作的表現。


當然,如果它們表現過頭引起脹氣,那就另當別論了。


親愛的各位,短暫的探險尋寶之旅就到這裡告一段落了。現在你可以鬆開褲腰帶,再次調整好眼鏡位置,稍事休息。




&picture-->picture
picture



[1] 紅菜頭:紅得發紫的一種蔬菜,可以用來染色。

除了便便的各種形態,還有一個重點關注的事件是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33 篇內容

鹽選專欄

腸子的小心思

朱莉婭·恩德斯 作者

¥13.50 會員免費

編輯於 2020-09-28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元宿six元宿six?

2020 新知答主

日報收錄等 2 項收錄

醫學圈裡有個關於憋尿的段子這麼說:

「憋尿一時爽,膀胱火葬場。」

&-->

雖然段子是誇張了點,但憋尿真的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會讓膀胱受損。這不只是對男性不好,對女性也不好。

排尿是一種非條件反射,腎(腎小管、集合管)產生尿液→流向膀胱→當膀胱內的尿液積攢到一定量的時候→膀胱感受器發出信號→中樞神經系統收到信號→反饋到大腦皮層→作出調解→產生尿意。

情急之下出現憋尿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你要記住,如果長時間憋住尿,可不止「憋」那麼簡單了。

憋尿中膀胱就會像被堵住出氣口的氣球,內壁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能容納更多的尿液,膀胱壁也會因膨脹變薄。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想的太簡單了。

還會使周圍「鄰居」備受壓力

&-->

憋尿過程中僅僅提高容納量是不夠的,還得阻止尿液逆向返回腎臟,這時候尿道與膀胱交界處的括約肌就發揮作用了,它就像單向閥門,不僅控制尿液流向,也在尿道內口對存儲的尿液嚴防死守。

可見,受到壓力的不僅是膀胱壁,上方的進水口——輸尿管口,下方的閘門——尿道括約肌,都備受壓力,一點也不輕鬆。

那麼,經常憋尿會給健康帶來哪些危害呢?

1.破壞膀胱彈性

膀胱本身其實是一大塊平滑肌,由三層組織組成,由內向外為粘膜層,肌層和外膜。

&-->

膀胱良好的收縮功能全靠這三層結構,如果長期(十幾年)憋尿,會導致膀胱平滑肌彈性下降,結果就是容易出現尿失禁、或是正常的排尿生理反射最終被打亂。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有尿的時候尿不出來,沒什麼尿的時候又老想尿,很尷尬了。

2.誘發感染

尿液滯留在膀胱過久,若本身就是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細菌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多。一旦尿液返流回輸尿管和腎臟,其中的有毒物質就會造成腎臟感染,引發尿路感染、腎炎,甚至出現尿毒症。

3.影響腎功能

如果膀胱總是處在高壓狀態,時間久了,膀胱收縮力就會發生下降,嚴重的還會導致尿液逆流回輸尿管和腎盂,假若尿液中有細菌的話,這樣不僅會導致腎積水,影響腎功能,而且容易引發腎盂腎炎。

4.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憋尿使膀胱充盈,使得交感神經過於興奮,此時,會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如果是冠心病患者,還會出現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癥狀,對於常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來說,也會誘發意外發生。

此外,長時間憋尿後突然用力將尿排空,會讓腹內壓驟然降低,反射性引起血壓下降,讓大腦暫時缺血,誘發排尿性暈厥等心腦血管意外。

5.引發尿失禁

女性不像男性有內外2個括約肌,只靠單一括約肌來憋住小便,因此,如果長時間憋尿,括約肌會疲勞、無力,從而導致尿失禁的發生。

另外,因為女性子宮位於膀胱後面,憋尿後,膀胱過度充盈,會壓迫子宮,擠壓神經,引起腰骶部疼痛,或痛經樣的疼痛,嚴重的還會導致性生活疼痛。

說完了女性,讓我們來說說男性。

男性長期憋尿也可能引發前列腺炎。繼而可能會帶來早泄、射精痛、血精等癥狀,影響性生活質量和性慾,給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壓力,甚至還會影響勃起功能。

如果你一定要問憋尿這個行為,是否對生理上有什麼好處,我能想到就只有一種:類似憋尿發力般的凱格爾運動(盆骨運動)。

這種運動主要是借著伸展恥骨尾骨肌來增強肌肉張力,你也可以理解「類似憋住尿的動作」。

凱格爾運動不僅專治尿頻尿急尿失禁,對女性來說還可以用於產後恢復,對男性來說還可以刺激生殖器區,增加生殖區的血流量,改善性功能。

除此之外,憋尿幾乎都是害處。

如果沒有到非憋不可的地步,那就千萬別自找苦吃,例如睡前胡吃海喝、開會前有尿不放等作死的行為等。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是最好預防針。


醫學圈裡有個關於憋尿的段子這麼說:

「憋尿一時爽,膀胱火葬場。」

&-->

雖然段子是誇張了點,但憋尿真的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會讓膀胱受損。這不只是對男性不好,對女性也不好。

排尿是一種非條件反射,腎(腎小管、集合管)產生尿液→流向膀胱→當膀胱內的尿液積攢到一定量的時候→膀胱感受器發出信號→中樞神經系統收到信號→反饋到大腦皮層→作出調解→產生尿意。

情急之下出現憋尿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你要記住,如果長時間憋住尿,可不止「憋」那麼簡單了。

憋尿中膀胱就會像被堵住出氣口的氣球,內壁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能容納更多的尿液,膀胱壁也會因膨脹變薄。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想的太簡單了。

還會使周圍「鄰居」備受壓力

&-->

憋尿過程中僅僅提高容納量是不夠的,還得阻止尿液逆向返回腎臟,這時候尿道與膀胱交界處的括約肌就發揮作用了,它就像單向閥門,不僅控制尿液流向,也在尿道內口對存儲的尿液嚴防死守。

可見,受到壓力的不僅是膀胱壁,上方的進水口——輸尿管口,下方的閘門——尿道括約肌,都備受壓力,一點也不輕鬆。

那麼,經常憋尿會給健康帶來哪些危害呢?

1.破壞膀胱彈性

膀胱本身其實是一大塊平滑肌,由三層組織組成,由內向外為粘膜層,肌層和外膜。

&-->

膀胱良好的收縮功能全靠這三層結構,如果長期(十幾年)憋尿,會導致膀胱平滑肌彈性下降,結果就是容易出現尿失禁、或是正常的排尿生理反射最終被打亂。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有尿的時候尿不出來,沒什麼尿的時候又老想尿,很尷尬了。

2.誘發感染

尿液滯留在膀胱過久,若本身就是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細菌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多。一旦尿液返流回輸尿管和腎臟,其中的有毒物質就會造成腎臟感染,引發尿路感染、腎炎,甚至出現尿毒症。

3.影響腎功能

如果膀胱總是處在高壓狀態,時間久了,膀胱收縮力就會發生下降,嚴重的還會導致尿液逆流回輸尿管和腎盂,假若尿液中有細菌的話,這樣不僅會導致腎積水,影響腎功能,而且容易引發腎盂腎炎。

4.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憋尿使膀胱充盈,使得交感神經過於興奮,此時,會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如果是冠心病患者,還會出現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癥狀,對於常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來說,也會誘發意外發生。

此外,長時間憋尿後突然用力將尿排空,會讓腹內壓驟然降低,反射性引起血壓下降,讓大腦暫時缺血,誘發排尿性暈厥等心腦血管意外。

5.引發尿失禁

女性不像男性有內外2個括約肌,只靠單一括約肌來憋住小便,因此,如果長時間憋尿,括約肌會疲勞、無力,從而導致尿失禁的發生。

另外,因為女性子宮位於膀胱後面,憋尿後,膀胱過度充盈,會壓迫子宮,擠壓神經,引起腰骶部疼痛,或痛經樣的疼痛,嚴重的還會導致性生活疼痛。

說完了女性,讓我們來說說男性。

男性長期憋尿也可能引發前列腺炎。繼而可能會帶來早泄、射精痛、血精等癥狀,影響性生活質量和性慾,給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壓力,甚至還會影響勃起功能。

如果你一定要問憋尿這個行為,是否對生理上有什麼好處,我能想到就只有一種:類似憋尿發力般的凱格爾運動(盆骨運動)。

這種運動主要是借著伸展恥骨尾骨肌來增強肌肉張力,你也可以理解「類似憋住尿的動作」。

凱格爾運動不僅專治尿頻尿急尿失禁,對女性來說還可以用於產後恢復,對男性來說還可以刺激生殖器區,增加生殖區的血流量,改善性功能。

除此之外,憋尿幾乎都是害處。

如果沒有到非憋不可的地步,那就千萬別自找苦吃,例如睡前胡吃海喝、開會前有尿不放等作死的行為等。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是最好預防針。


作為一個疼痛科醫生,真的見到過很多大家應該注意的問題。

1.帶狀皰疹:得了帶狀皰疹一定要及時就醫,不管你嚴重不嚴重一定要去當地的疼痛科去看一看!抗病毒的點滴最好點上!因為帶狀皰疹有百分之二十的幾率會發展為皰疹後遺神經痛,這個可能伴隨一生的,而且非常痛苦,但是前期去及時治療幾乎不會發展為後遺神經痛,神經阻滯治療可以有效抑制它的發生,所以建議直接去疼痛科,不要去皮膚科,更不要相信民間的土方法。

2.軟組織損傷:所有的頸肩腰腿疼痛一般都是外傷後沒有治癒形成的慢性痛,或者長時間一個姿勢造成的血運不好壓迫神經造成的,後者更多見。所以不管你做什麼工作,最好不要一個姿勢時間超過半個小時,看書寫字也要學會放鬆自己的肌肉。如果真的有不舒服可以去就醫,現在銀質針技術,神經阻滯療法可以很好的治療這種疼痛,可以根治。

3.頸源性頭暈:很多人頭痛頭暈總是以為是腦袋裡面的問題,查了一堆腦疾病就是沒查出來,其實頭疼頭暈的人,很有可能是頸椎病造成的,項平台血運不好,肌肉緊張造成了壓迫神經,導致頭痛頭暈,這種非常常見。

4.脊柱源性胸痛、腹痛:很多人小肚子痛或者胸痛不一定是腹腔、胸腔臟器的問題,如果檢查排除這些情況,可以去疼痛科看看是不是背部軟傷引起的,背部軟傷會放射到前胸、腹疼痛。

5.面癱、面神經麻痹:這種病一方面原因是因為近期抵抗力下降、焦慮造成的,另一方面最主要是因為你睡著受風了,而且是那種門縫,窗戶縫的風,所以睡覺的時候你要不不開窗,要不全打開。不要留個縫隙這樣的。得了這個病治起來非常痛苦,要小心。

6.間盤突出:一般頸間盤突出會造成上肢的疼痛麻木,腰間盤突出會造成下肢的疼痛麻木,當然頸部和腰部也會疼,但是上肢或者下肢癥狀出現了一定要警惕,尤其是麻木癥狀,比疼痛更嚴重,要及時就醫,防止惡化。

先就寫這麼多,總之一句話有病去醫院看一看,醫生見得肯定比你多,而且網路上百度的那些你要學會分辨,不要全信。現在一個門診才幾塊錢,看一看也能圖個心安不是?還有家裡有老人一定要注意,千萬別弄什麼偏方什麼的,我是恨透了這些,不僅耽誤病情,而且治療的時候也給我們造成很大麻煩。


鑒於大家問的比較多的問題,我統一說一下。

1.為什麼帶狀皰疹不建議直接去皮膚科,很重要的一點,大家被這個病的名字欺騙了,雖然它名字可能和皮膚科好像更有關係,但是這個病實實在在的是神經性疼痛的一個疾病,帶狀皰疹是侵襲和破壞神經的病毒,所以得過的人或者親戚朋友得過的應該知道,那些簇集樣的丘疹和後期的瘢痕都是沿著神經走形的,所以嚴格來說這是個神經性疼痛,而疼痛科是麻醉分支下的,天天和神經打交道,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我們更了解這個疾病。因為我見過好幾起初期在皮膚科治療的,治療不佳又轉我們科的。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我們是外科,我們前期也可以抗病毒,營養神經,增強免疫力,這些藥物點滴我們都可以用,但是我們的外科治療皮膚科是用不了的,因為我們很多都是麻醉出身,神經阻滯,枝川治療,介入神經調理,甚至病情嚴重的毀損,這些都是有別於皮膚科的,我見過太多的帶狀皰疹患者,我的母親和我老婆的母親也得過,前期在抗病毒的基礎上,神經阻滯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發展,可以減緩疼痛。現在社會發展這麼快,很多的藥物和技術也是日新月異,去年年末開年會,帶狀皰疹的新葯和新技術都在更新,不要墨守成規。大家很多人對這個科室可能比較陌生,不過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相信以後大家會越來越了解的!

2.長在口唇周圍的是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不是一個疾病,這個病比較輕,吃點葯,增強免疫力,很快就會好。

3.很多疾病單單的描述癥狀,我只能猜,具體情況得去醫院查體和拍片子,所以大家不要害怕去醫院,門診並不貴,很少的錢就能大體了解自己的病情不是很划算嘛。

最後謝謝大家能喜歡我這個回答,很多疼痛都是一點一點積累的,治的時候也會很緩慢,病來如山倒,祛病如抽絲。所以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多跑跑,多跳跳,不要讓疼痛積累,學會了解自己的身體,讓我們遠離疼痛!fighting!!


再加幾條。

7.關於補鈣:女性50歲左右月經絕經後,建議補鈣,點滴骨肽或者骨瓜10到15天,一年一次,3年即可,口服鈣片,多喝牛奶。因為女性絕經後雌激素分泌減少,容易造成鈣流失,如果這個時候不補鈣,年齡大了很容易得各種骨骼疾病,比如壓縮性骨折,骨性關節炎。

8.肩周炎:肩周炎一般是因為受涼或者長期活動不當、體位不當造成的無菌性炎症,無菌性炎症造成黏連,引起手臂上舉、外展、背伸受限,以及肩關節疼痛難忍。所以注意肩關節別受涼了,注意活動以及保健,得了病的話儘快就醫,前期比後期更易治療,不要拖著。

9.膝關節、踝關節骨性關節炎:很多老人比較容易得這個病,但是我發現最近年輕人得病的幾率在升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注意保暖,還有就是體重過大活動量大造成的。現在很多年輕人為了美,忽略了關節的保護,好點的話老了難受,運氣不好直接現世報。所以建議冷天注意保暖,夏天也不要把關節置於涼的地方。體重注意控制,不要給關節太大壓力,畢竟零件都是一次性滴。

10.腱鞘炎:腱鞘炎主要是涼水長時間洗衣服、洗碗,或者長期過度用手指,我就是總推針頭所以大拇指也有一點。平常注意不要和涼水長時間接觸,輕微疼痛可以用紅花油這類的反覆揉搓,或者衝擊波治療也很好。嚴重者儘快就醫,越早越好。

11.更年期疾病:我有一部分患者是50歲左右中年女性,與患者交談的時候能明顯感覺情緒異常,精神緊張。詢問病史,都有陣發性的渾身出汗、噁心、頭暈癥狀,上醫院做了很多檢查,都無異常,這種患者一般伴隨枕項肩背軟傷,星狀神經節阻滯可以有效緩解情緒,配合其他治療,事半功倍,家人朋友癥狀嚴重的可以去醫院一試。

12.雷諾氏綜合征:這個比較少見,但是前兩天剛收了一個患者,所以拿出來說一說,該患者手指發涼、蒼白,偶有疼痛。涼水刺激或者情緒異常會發病。該患者去了多地醫院治療,無明顯緩解,我也是想了很多辦法,發現營養神經治療,神經阻滯效果確切,目前患者情況穩定,病情明顯改善。

我們身體上的「零件」都是一次性的,當疼痛發生的時候就是身體發出警報了,這個時候就得注意了,自己是不是有什麼不好的生活習慣呢?是不是過度勞累了?很多先天基因裡面的問題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後天「零件」的保養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了。學會審查自己的身體,保持良好睡眠、飲食,情緒,如此疾病才會遠離我們。

與君共勉。


推薦閱讀:

TAG:醫生 | 生活常識 | 生理健康 | 生理問題 | 健康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