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入坑,怎麼選擇茶葉?

最近,手頭上業務越來越多,接觸的老闆也越來越多,想了解一下


很多時候

各種烏煙瘴氣的觀點和包裝,根本經不起推敲的

你只要喝茶的時候帶個腦子

稍微多思考一下

就能斬破這些妖風邪念

因為那些人

大部分自己也都在迷途

&-->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想告訴你茶圈有多亂,每個行業都這樣,只是你沒有深入而已。

如果你感興趣去研究豬肉,你會發現現在各位經常吃的豬很多也不是你們以為的「二師兄」了,真的。

1

一「斬」假大師

茶行業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可以頒發「大師勳章」,也沒有大師這個職稱,所謂大師,不過是江湖稱呼而已。

所以,我根本不認為茶行業有什麼大師。

為什麼這麼說?

一泡不錯的茶很常見,天好,茶好,人好就夠了。一泡頂級的茶很少見,很多時候吹的好,更重要。那些茶屆大師,往往都視自己的茶是頂級茶,他們往往有一個共性,故弄玄虛。

誇張到熱水下喉如經脈全通、誇張到香氣入鼻如電擊雷劈,誇張到茶湯入喉可以得道升仙。

於是,你喝不到大師的感覺,大師可以堂而皇之的表演一整套儀式,動作不一定美,幅度決定氣場。用詞可以自創,以空靈和抽象為佳。

於是,你要不懵逼要不崇拜的看著大師的表演,大師只會告訴你道行太淺。

所以,大師是大師,你是你。

我給你一把劍斬破這牛鬼蛇神,你要相信生理上你和專家沒啥區別,誇大到不可以通過訓練和細心感受到的東西,很可能是個人的意淫。

更可怕的是,大師自己比你還相信......

2

二"斬"假專家

這裡說的專家,真的是有很多學術理論高手,甚至科班出生,把所學的茶葉理論視同聖經一般,當作畢生信仰。

於是,信仰不可被觸犯,一切不在理論內發生的現象,都被其視為歪門邪道。但給他一泡茶去喝,很多連是六大茶類裡面哪一類都分不清。而且這種人,並不少見。

再多說一點,現在大學很多茶學教材的版本其實很脫節了,茶葉化學還是2002版的。所以,你覺得市場所有的觀點在理論面前不值一提的時候,那基本也是個半吊子的理論派專家了。

雖然學術造假現象很嚴重,但很多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在我們普通人看起來貌似隔的很遠,實際上,在行業是有指導意義的,只是發展可能很慢。但這也正是學術的嚴謹的地方,並非是我在自媒體寫一篇文章就真的把一個問題說透,研究透的。一旦有一天可以成為一顆種子,那麼長出來的一定是一片廣袤的森林,我們都可能依附其生存。

我這裡反對的,只是那些輕視市場的理論派而已。

我給你一把劍斬破這高傲自大,你要相信市場層面的品鑒茶葉能力的高低,只有無數次的品飲經驗積累,你的嘴巴才牢靠。只懂理論但沒有經驗,一定專家不專。

3

三」斬「假概念

你一定要相信,市場上過度吹捧某一單一的概念,就是假概念。其實很多時候茶圈有時候不僅僅是消費者不懂,更可怕的是很多從業者的執念。

其實,茶葉的好壞跟炒菜真的沒啥區別,只說這菜是有機的,但炒的時候給你多放點鹽也難吃,告訴你這菜是昨天夜裡某個大師燒的,但沒放冰箱餿了,狗都不吃。

一樣的道理,燒菜就不用講大家都知道,但是一到茶葉,似乎大家的判斷力都被影響了。很多時候,古樹,名山,年份都是單一的概念,真正意義上單一的概念,不代表茶葉真的好。

其實我一直是很喜歡有人帶我去參加茶會的,一方面遇到高手確實能學到東西,就算碰到假大師,對我來說也是很好的寫作題材。所以對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所以之前朋友叫我去陪他參加一個茶會,說某個大師比較有名氣,有很多粉絲當大師提到年份茶,說普洱必須要藏夠十年,否則必然不夠。多次強調一定要買十年以上的普洱茶,不到十年的茶葉,根本就不能喝。

當提到這個觀點的時候,現場品茶的眾人還是一致認可的,我也做不出來當眾拆台的事情,但當時我心裡只有一句話,各位想想:」難道9年零364天的茶,就是個渣嗎?「

另外說一句,當天的茶會名稱正好叫做「十年之約」

我給你一把劍斬破這以點蓋全,你初中學過的多元函數,只給你一個數字,是沒辦法解開答案的。

4

四」斬「假標籤

舉幾個例子

前陣子不知道為何有人莫名問我一句:」你不是茶人?「

我說:我是人,而且我還是個賣茶的人。

也有可能沒見過我的人,茶季看到我鬍子拉碴,滿身臟灰的時候,問了我一句:」你怎麼穿成這樣?「

我說:我老婆沒管我一定要穿成什麼樣啊。

還有更奇怪的,以前有人看到我喝可樂,問我一句:」你怎麼也喝可樂「

我說:我錯了,下次我一定買雪碧

也有人問過我,你怎麼沒有在茶山豎立個牌子?

我說:我沒有種茶,如果需要,我有能力在黃山三區四縣都找到地方插牌子。

講真的,我不需要外在那些虛假的標籤,去代表什麼。

茶行業從業者沒說誰都一定要長衫摺扇、手串點香,非得搞得跟古玩市場賣手串一樣或者算命先生一樣的,基本上也不太可能真的對茶葉有多少研究。

也沒有講話都必須要如文言文一般文鄒鄒的,我們日常講髒話TM可能比你們還多。

我給你一把劍斬破這虛妄標籤,你只要知道,茶人也是人。

5

五「斬」假養生

茶並不是華佗轉世,從生物的角度來說,跟你媽地里種的蘿蔔是一樣的。只不過因為大家的喜愛和習俗,讓大家給予過多的期望。甚至因為文化的原因,似乎茶成為了神葯,但實際上就是一個相對健康飲料而已。

我每年不止一次拒絕過客戶因為胃不好來買茶葉,基本都會說,我胃不好想買點紅茶養胃。

我一般就三句話解答,讓客戶自己判斷買不買。

1,胃不好,別喝濃茶

2,紅茶刺激性相對小,但一樣有刺激性

3,嚴重胃病,我建議別喝茶

你可能想不到的的是,因為花青素含量高可以抗氧化的功效被大家熟知的紫鵑茶,你喝三杯卻干不過一顆藍莓。

大可不必鼓吹茶葉和當年張悟本大肆鼓吹蘿蔔一樣,什麼病都叫你吃蘿蔔。

所以茶是健康的飲料,我絕對贊同。但不必過度解讀茶的養生功效,你媽媽地里種的白菜也一樣非常棒。

我給你一把劍,斬破這養身神話,你只要知道,想要養身是個系統工程,你天天啤酒炸雞,熬夜吃雞,就算是把茶葉當飯吃也沒用。

6

六「斬」假優越感

其實茶葉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被帶偏的鄙視鏈,比如認為普洱高於一切,岩茶高於紅茶,紅茶高於白茶,白茶高於綠茶。

但實際上,綠茶依舊是中國消費量最大的茶類,你說普洱岩茶滋味好,香氣滋味富有層次。我完全可以說綠茶是一種任你千嬌百媚,抵不過這清新自然。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美。

類似於還有人認為茶葉花果香高於板栗香,其實這個是認為給的限制,就有見過有些客戶喜歡薯香不喜歡花果香。其實無論從專業角度,還是現實狀況,不同的香氣也都是很常見的,並沒有證明誰更高級。

甚至換個角度,採摘期老一點的又苦又澀,在茶多糖和酯型兒茶素的角度衡量,保健效果可能還會好一些。

所以無論價格高低,茶葉類別,風格類型,這裡面的高低見仁見智,很多都是茶文化不同層面的解讀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喜好,在這做口舌之爭,完全是浪費口水。

我給你一把劍,斬破這無知優越,你要知道,老班章以前幾百元一斤都沒人要,村民可能還要靠其他地方的親戚救濟度日。


新手入坑茶葉的話可以從紅茶、綠茶、白茶入手,相對來說這幾種茶的味道相對清香,不是很重

如果覺得紅茶、綠茶白茶都太清淡了,可以再考慮烏龍茶,黑茶

&-->

選購的話,對於一級入門小白,個人推薦選相對比較大的品牌,每個類目都有對應的拳頭產品,就選擇銷量最大的那一款,肯定不是最貴的,多半也不是罪便宜的,不過大品牌的品控肯定不會太差。

再一點一點提升,等你喝茶越來越專了,同時也會越來越有認知度的時候,可以考慮從這樣或者那樣的廠家來點產品了。

&-->

不管新手老手,喝茶買茶其實都是一門技巧,老手嘛,熟能生巧了,喝得多了,慢慢就喝出好壞來了。所有的技巧都需要學習,都要付出一點學費才可能買到適合自己的好茶。

中國的茶畢竟還沒有標準化,流程化,工業化,大部分的茶企,茶廠基本只會生產本地的茶葉為主,品牌也是對應本地生產的品類性品牌,很少有全品類的品牌,哪怕有,影響力也不算大。

所以哪怕是我們,從事茶葉生產行業快十年了,也很難把國內六大茶類都精通下來,所以和很多知友在聊茶的時候,我都說互相學習,不一定我們的知識積累一定比大家來的好。

對於我們自己有生產的品類,大紅袍,正山小種、金駿眉,白茶,我們會更熟悉更有把握一些,其他的品類,我們有了解,茶廠之間也會有交流,我們還是需要不斷學習。

&-->

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難度就更大。

不過茶還是要喝的,首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品類,邊喝邊學習,品牌茶企,和我們這樣的生產商,或者線下店都可以購買,主要是自己要有一定的辨識能力,喝的多了,也就對這個品類越來越了解了,哪一天,我們喝清楚這個類別的茶葉了,那麼在哪裡買都可以。

對於品牌茶來說,性價比會更低一點,優點是茶品相對穩定,一般他們用拼配的比較多。我推薦從便宜的,買到貴的,一點一點喝上去,不用一口氣買很多,慢慢喝,慢慢比較。

對於線下店或者我們這樣的茶廠買茶也是類似,優點是性價比很高,不足的地方是你得能識別,就是要加強自己的品茶能力。

&-->

從哪買茶葉比較靠譜?

有那些靠譜的渠道買到好的茶葉?

性價比最高,最便宜的茶是哪種?沒有錢玩茶,喝茶只是為了提神?

上面這幾個問題我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解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發佈於 03-1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黑桃烏龍黑桃烏龍?

清華大學 工學碩士

經常有剛開始喝茶的茶友私信我,開場白一般分兩種。

一是自謙的說剛接觸茶,或者喝茶不久,希望系統學習茶葉怎麼沖泡等等;

一是問得相當具體細緻:哪種茶應該以多少容量的蓋碗、多高水溫、浸泡多長時間等等。

我通常會在回復文字最後加一句:按照自己口感來

看過許多茶書,受過老師傅的教誨,了解過各種沖泡方法,現在我非常肯定,記住那些套路與定式,而不清楚自己口感需求,很難泡好一杯茶。

所以,即使剛接觸茶的新手,也不用看輕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口感放在首位

之前的文章介紹過對於不熟悉的新茶,可以用以下方法來沖泡:

(1)100ml左右蓋碗,投茶5克。最好用電子秤,沒有電子秤的話,要注意茶葉的密度。餅茶看起來一小塊,其實挺重。散茶,比如壽眉,即使堆出蓋碗,也許還不到5克。

(2)沸水沖泡,立刻出湯。根據茶湯的濃淡、滑澀情況,決定下一次出湯是否迅速。

淡了,就稍微泡幾秒,或者出湯時蓋碗合得緊一些,降低出湯速率。

濃了,就蓋碗張開多一點,提高出湯速率。還不行,就減少投茶,降低水溫。

上面比較「土」的辦法,說白了,也就是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認識自己的偏好,讓茶湯適應自己的偏好,從而掌握這種茶的沖泡節奏。

從未知到可知,從不確定到肯定,這才是沖茶喝茶的樂趣

新手喝茶第二個誤區是追求噱頭

常有茶友截圖拍照給我看他新買的茶,還會順便說這茶多麼難得,多麼名貴,但大多數都是花錢入坑。

比如手工茶。也許受「工匠精神」的「熏陶」,這樣的感覺普遍都有:手工茶比機制茶更有「變化」、「人情味」、「溫度」等等。

但要一項項列出手工茶到底有多好,可能大多數人都說不出。

我倒能說出機制茶的好處:操作規範,製作標準化,品質穩定,成本降低……

我選的茶,其中某些工序會有人工,比如白茶的日光萎凋,但絕大多數生產環節都是機械為主。

其實市面上價格高的茶類,如金駿眉、祁紅國禮級別,恩施明前玉露、滇紅金芽,也都是機制茶。

標榜自己是純手工茶的,基本上可以一票否決。

還有一些噱頭,即使不了解內情,單從邏輯上就講不通

比如古樹熟茶

真的是古樹原料,做成生茶要比全發酵的熟茶,增值空間大很多,為什麼要做成吃力不討好的熟茶呢?

熟茶渥堆發酵需要很多的原料同時操作,一般都要成噸級別。誰一下子能拿出這麼多古樹料,即使拿得出來,發酵失敗了,誰能承受得了損失?

所以,把古樹原料做成熟茶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那市面上大把的古樹熟茶有幾個是真的?

答案不言而喻。

新手喝茶第三個誤區是期待過高

「紅茶是不是更養胃」,「白茶是不是更有功效」,帶著養生保健的目標來喝茶,身心都挺累

而且可能會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示信號

上周有茶友問:「紅茶泡得很淡,一喝還是覺得胃痛,那能換喝什麼茶?」

這已不是喝什麼茶的問題,而是什麼茶都不要再喝

每種茶都有刺激,很淡的紅茶刺激很小。連這點刺激都受不了,說明胃可能有病變,只能喝白開水,最好還要去醫院做相關檢查。幽門螺旋桿菌,胃潰瘍,胃癌,都是我國高發的病種。

養生保健不可取,以茶來陶冶情操,希望洗滌心靈,也不可取。

在我看來,茶是比水有味道,比工業飲料更無害的飲品,同時也是大宗消費品,日常耗材。以器具、儀式、氛圍來烘托茶的意義,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是負擔。

現代人的負擔已經夠多了。

況且茶的意義與好不好喝沒什麼關係。

或者說,對我而言,好不好喝是茶的惟一意義

許多剛喝茶的新手會用很多表現來評價茶,選擇茶:

老叢最好,條索多粗壯」;

「好的紅茶要有『冷後渾』」;

「這茶不錯,你看茶氳多明顯」;

「干茶有白霜,這是工藝到位的表現」;

「這茶獨芽,還是明前的,肯定不錯」。

拿顏值、出身、工藝術語乃至品牌與價格來評茶的好壞,有道理也沒道理

有道理是因為好的茶確實會有一些外形表現,也與工藝、環境有關。

沒道理是因為這些說辭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甚至是一般的茶所共有的特點。但常人要搞清楚,不但需要大量品飲經驗,還需要長期種茶、制茶的經驗。

沒有這兩個經驗,就和「聽過許多道理,也過不好一生」一樣,學會一堆術語,心中也沒有評判好茶的標準。

什麼是好茶?其實是定義什麼叫「好」

我自己的經驗是,只看一條:茶湯的表現,即常說的口感。最重要的是滋味和香氣。

我曾送給一位有高血糖的長輩一箱壽眉散茶,他打開一看跟我說:「你怎麼送我一箱樹葉。」

他說得很對,茶本來就是樹葉,而壽眉是以葉片居多的白茶,白茶沒有揉捻這種做形工序,看起來真像枯葉。

不懂這些細節也沒關係,忽略自己頭腦中曾喝過茶的外形,拿大壺沸水沖泡壽眉散茶,非常舒服的淡香,回味也是淡淡的

所以,我只跟他講一句:「先試試,隨便怎麼沖泡都可以。喝完再說。」

當然,即使只論口感,一款茶也是常常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這很自然,每個人心中對口感的要求與適應都有區別

評判口感高下,首先且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主觀感受」,畢竟茶是拿來喝的,不是用來「裝」的。

自己的口感很重要,除此之外也需要考慮茶類的特點以及行業共識

茶類特點比如以香氣而言,白茶當然比不上白芽奇蘭、漳平水仙、鐵觀音等烏龍茶那般高揚,但新白茶的鮮爽清香,老白茶的濃醇滑潤,就是其特點。

不能強求每個茶類都符合自己的口感要求

行業共識是依據同一類茶的定價原則得出的口感標準。

比如岩茶,為什麼有的上萬,有的只要幾百塊。拋開「物以稀為貴」的因素,肯定是因為做茶者、飲茶人在滋味上有相近的考量標準

訓練自己的口感,第一步就是要摸清楚這個「相近的考量標準」大概是什麼?

再看看自己喜歡的口感類型處於標準的哪個位置?這個位置對應的價格大約是多少?

然後積累品飲經驗,不斷調整自己適應的位置,調整位置對應的價格。時間久了,就能清楚滿足自己的需求,應該買什麼價位什麼種類的茶。

新手買茶可以參考我這篇文章:

可以無腦買的茶葉品牌有哪些??

www.zhihu.com圖標

市場主流茶葉品牌的故事:

中國有哪些著名茶葉品牌或代表性茶莊??

www.zhihu.com圖標


經常有剛開始喝茶的茶友私信我,開場白一般分兩種。

一是自謙的說剛接觸茶,或者喝茶不久,希望系統學習茶葉怎麼沖泡等等;

一是問得相當具體細緻:哪種茶應該以多少容量的蓋碗、多高水溫、浸泡多長時間等等。

我通常會在回復文字最後加一句:按照自己口感來

看過許多茶書,受過老師傅的教誨,了解過各種沖泡方法,現在我非常肯定,記住那些套路與定式,而不清楚自己口感需求,很難泡好一杯茶。

所以,即使剛接觸茶的新手,也不用看輕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口感放在首位

之前的文章介紹過對於不熟悉的新茶,可以用以下方法來沖泡:

(1)100ml左右蓋碗,投茶5克。最好用電子秤,沒有電子秤的話,要注意茶葉的密度。餅茶看起來一小塊,其實挺重。散茶,比如壽眉,即使堆出蓋碗,也許還不到5克。

(2)沸水沖泡,立刻出湯。根據茶湯的濃淡、滑澀情況,決定下一次出湯是否迅速。

淡了,就稍微泡幾秒,或者出湯時蓋碗合得緊一些,降低出湯速率。

濃了,就蓋碗張開多一點,提高出湯速率。還不行,就減少投茶,降低水溫。

上面比較「土」的辦法,說白了,也就是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認識自己的偏好,讓茶湯適應自己的偏好,從而掌握這種茶的沖泡節奏。

從未知到可知,從不確定到肯定,這才是沖茶喝茶的樂趣

新手喝茶第二個誤區是追求噱頭

常有茶友截圖拍照給我看他新買的茶,還會順便說這茶多麼難得,多麼名貴,但大多數都是花錢入坑。

比如手工茶。也許受「工匠精神」的「熏陶」,這樣的感覺普遍都有:手工茶比機制茶更有「變化」、「人情味」、「溫度」等等。

但要一項項列出手工茶到底有多好,可能大多數人都說不出。

我倒能說出機制茶的好處:操作規範,製作標準化,品質穩定,成本降低……

我選的茶,其中某些工序會有人工,比如白茶的日光萎凋,但絕大多數生產環節都是機械為主。

其實市面上價格高的茶類,如金駿眉、祁紅國禮級別,恩施明前玉露、滇紅金芽,也都是機制茶。

標榜自己是純手工茶的,基本上可以一票否決。

還有一些噱頭,即使不了解內情,單從邏輯上就講不通

比如古樹熟茶

真的是古樹原料,做成生茶要比全發酵的熟茶,增值空間大很多,為什麼要做成吃力不討好的熟茶呢?

熟茶渥堆發酵需要很多的原料同時操作,一般都要成噸級別。誰一下子能拿出這麼多古樹料,即使拿得出來,發酵失敗了,誰能承受得了損失?

所以,把古樹原料做成熟茶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那市面上大把的古樹熟茶有幾個是真的?

答案不言而喻。

新手喝茶第三個誤區是期待過高

「紅茶是不是更養胃」,「白茶是不是更有功效」,帶著養生保健的目標來喝茶,身心都挺累

而且可能會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示信號

上周有茶友問:「紅茶泡得很淡,一喝還是覺得胃痛,那能換喝什麼茶?」

這已不是喝什麼茶的問題,而是什麼茶都不要再喝

每種茶都有刺激,很淡的紅茶刺激很小。連這點刺激都受不了,說明胃可能有病變,只能喝白開水,最好還要去醫院做相關檢查。幽門螺旋桿菌,胃潰瘍,胃癌,都是我國高發的病種。

養生保健不可取,以茶來陶冶情操,希望洗滌心靈,也不可取。

在我看來,茶是比水有味道,比工業飲料更無害的飲品,同時也是大宗消費品,日常耗材。以器具、儀式、氛圍來烘托茶的意義,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是負擔。

現代人的負擔已經夠多了。

況且茶的意義與好不好喝沒什麼關係。

或者說,對我而言,好不好喝是茶的惟一意義

許多剛喝茶的新手會用很多表現來評價茶,選擇茶:

老叢最好,條索多粗壯」;

「好的紅茶要有『冷後渾』」;

「這茶不錯,你看茶氳多明顯」;

「干茶有白霜,這是工藝到位的表現」;

「這茶獨芽,還是明前的,肯定不錯」。

拿顏值、出身、工藝術語乃至品牌與價格來評茶的好壞,有道理也沒道理

有道理是因為好的茶確實會有一些外形表現,也與工藝、環境有關。

沒道理是因為這些說辭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甚至是一般的茶所共有的特點。但常人要搞清楚,不但需要大量品飲經驗,還需要長期種茶、制茶的經驗。

沒有這兩個經驗,就和「聽過許多道理,也過不好一生」一樣,學會一堆術語,心中也沒有評判好茶的標準。

什麼是好茶?其實是定義什麼叫「好」

我自己的經驗是,只看一條:茶湯的表現,即常說的口感。最重要的是滋味和香氣。

我曾送給一位有高血糖的長輩一箱壽眉散茶,他打開一看跟我說:「你怎麼送我一箱樹葉。」

他說得很對,茶本來就是樹葉,而壽眉是以葉片居多的白茶,白茶沒有揉捻這種做形工序,看起來真像枯葉。

不懂這些細節也沒關係,忽略自己頭腦中曾喝過茶的外形,拿大壺沸水沖泡壽眉散茶,非常舒服的淡香,回味也是淡淡的

所以,我只跟他講一句:「先試試,隨便怎麼沖泡都可以。喝完再說。」

當然,即使只論口感,一款茶也是常常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這很自然,每個人心中對口感的要求與適應都有區別

評判口感高下,首先且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主觀感受」,畢竟茶是拿來喝的,不是用來「裝」的。

自己的口感很重要,除此之外也需要考慮茶類的特點以及行業共識

茶類特點比如以香氣而言,白茶當然比不上白芽奇蘭、漳平水仙、鐵觀音等烏龍茶那般高揚,但新白茶的鮮爽清香,老白茶的濃醇滑潤,就是其特點。

不能強求每個茶類都符合自己的口感要求

行業共識是依據同一類茶的定價原則得出的口感標準。

比如岩茶,為什麼有的上萬,有的只要幾百塊。拋開「物以稀為貴」的因素,肯定是因為做茶者、飲茶人在滋味上有相近的考量標準

訓練自己的口感,第一步就是要摸清楚這個「相近的考量標準」大概是什麼?

再看看自己喜歡的口感類型處於標準的哪個位置?這個位置對應的價格大約是多少?

然後積累品飲經驗,不斷調整自己適應的位置,調整位置對應的價格。時間久了,就能清楚滿足自己的需求,應該買什麼價位什麼種類的茶。

新手買茶可以參考我這篇文章:

可以無腦買的茶葉品牌有哪些??

www.zhihu.com圖標

市場主流茶葉品牌的故事:

中國有哪些著名茶葉品牌或代表性茶莊??

www.zhihu.com圖標


不要聽什麼坑不坑的,坑不坑在於你懂多少,腦子好不好使。請相信你的舌頭,用你最誠摯的態度去喝越多的茶,時間久了,就算你不專業,也會有自己品鑒茶的尺度。

至於那些品牌茶,他只是一個標杆,它可以給你某類茶的大概的參考,但並不全面。 你要接觸的是老闆,你看看有多少懂茶的老闆會選個品牌茶?所以智商稅必然要交,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如何交的問題,就算你不交,你也要拿這些錢交給教茶的培訓班。不管你走哪條路,你要大成還是小成都要交的。想明白了,有態度了就會喝茶了。


在日常喝茶的時候,經常有茶友問我,茶是越貴越好嗎?

從價格方面來理解的話,我們可以這樣說:好茶一定不便宜,但貴的茶也不一定是好茶。這句話基本上可以作為很多新手喝茶買茶的參考。

從本質上來講,喝茶本來就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情,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說價格越高,就一定越好。有些老茶客,習慣了喝濃茶,明前的芽茶,雖然香氣、外形、口感都很好,價格也極高,但對於喝濃茶的老茶客來講,就不見得是好茶,因為喝不習慣,會覺得滋味太淡了。

&-->

首先,好茶有自己的判定標準

所謂好茶,主要從茶葉的產地、茶葉的品種、茶葉的外形、香氣、口感、滋味和葉底等多個方面考察,綜合起來都符合標準,才算得上好茶。而且,好茶除了本身的優勢以外,在加工製作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一款好的原料,如果製作不到位的話,同樣稱不上好茶。

好茶是各方面共同促成的結果,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

所以,各個環節都無懈可擊,才能算得上好茶。可想而知,其成本必然不低。比如說名優綠茶西湖龍井,明前茶是好茶,價格奇高。但同樣是明前西湖龍井,如果茶樹品種和產地及製作工藝不同,價格也不同。但只要是真正的好茶,價格一定是不便宜的。

我們在喝茶的時候,尤其是新手,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開始可能並不完全找得准自己的喜好,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嘗試,只要喝得夠多,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好茶。

&-->

其次,部分茶葉價格虛高

很多標榜自己是山頭茶、大師茶、古樹茶、野生茶的天價茶,價格很高,動輒上萬甚至更高。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商家的宣傳噱頭,給自己的茶貼金造勢,以期望能賣個好價錢。

商人逐利,自古有之。但利用虛假誇大方式宣傳,肯定是不對的。我們必須搞清楚,所謂山頭茶、大師茶,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炒作,一個大師能做多少茶?機制茶能算得上大師製作嗎?手工茶一天也做不了幾斤,而市面上充斥著無數的大師茶。請問,這些大師哪來的?就算不吃不喝累死也做不了這麼多茶。

&-->

山野茶同樣曾在這樣的情況,很多標榜自己是純野生茶的,基本上都是忽悠人。野生茶有,但由於分散在山林之中,不易採摘,壓根沒有那麼大的產量。現在,很多地區自己種植茶園,都請不到人採摘,何況是請人上山采野茶呢?還有一部分野茶,其實是荒山茶,只不過多年每人管理,處於荒蕪狀態。很多人將這種茶園裡的茶葉採摘下來,製作成荒野茶銷售,價格昂貴。

同樣,我們都聽說過「牛肉」貴(牛欄坑肉桂),是非常好的茶,價格高的離譜。你到茶葉市場一問,家家都賣牛肉,價格高低不一。而實際情況是,牛肉產量很小,不可能到處都有賣的,很多都是用其他茶葉冒充的,成本極低,以賺取高額差價。

&-->

所以,在市場上銷售的茶葉,貴的茶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大家在喝茶的時候,沒有必要一味追求高價格,而是要去試茶,只有親身體驗茶葉的香氣口感,查看湯色干茶和葉底以後,覺得適合自己的,才是真的好茶。

如果茶不適合自己,再好的茶葉,也沒有意義。您覺得呢?是不是這個道理,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您的喝茶買茶體驗。

【免費派送茶品】 4份茶樣品鑒裝(2生,2熟)

【茶品重量】8-10克

【派茶備註】本次派茶,一人一份,免費包郵寄送,樂意喝的請關注我,或者私信哈!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平安幸福,牛轉乾坤!

&-->

&-->

&-->

&-->


推薦閱讀:

TAG: | 茶葉 | 茶文化 | 茶葉選購 | 茶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