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埃勒里.奎因的推理小說《Y的悲劇》?


有雙重結局

全泄底

看到一半就猜到了兇手是傑奇,本來我會認為這只是一部中上等的推理小說,但後來我了解到小說有雙重結局,另一個結局震撼而又合理,於是這部小說便成了我心中排名第二的推理小說

以下是我寫在記事本上的文字的截圖

&-->

這種結局真相設置極為巧妙,許多人還在糾結傑奇為什麼是兇手,爭論雷恩法外結案的合理性,質疑某些存在邏輯錯誤的推論,而他們卻絕對想不到在這震撼凄哀的故事背後,藏著一個驚悚隱秘,瞞天過海的真相,即便是雷恩,也只是被利用,淪為棋子

相比於《首無·作祟之物》結局雙重反轉的不必要,本書一明一暗兩個結局,相輔相成,有水到渠成之感,相比於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眾多小說缺乏證據,作者讀者不公平,本書線索清晰,證據充分,堪稱正宗本格之作,因此本書可謂極其優秀的推理小說,在我心中這本書超過了埃勒里·奎因的其他著作


推理史上的豐碑,傑作。最高作。

一般排名不會掉出前三。


以下內容可能有劇透


地位很高的奎因流推理小說。

但是詭計思路可能被人借鑒的太多了,導致讀了很多偵探小說的讀者可能不用很麻煩很累就能推出真相。

一開始我是抱著隨便看看然後坐等解答的心情讀的這部小說,因為X的悲劇的時候我就完全沒有預料到最後那一下雷恩精彩的推理,當時想了好久都沒注意到那個詭計,但是這次看到一半真相自然而然地浮現在腦海中,可能是因為之前讀的一本小說中就出現了利用身高這一個線索破案的情節吧。

一開始我鎖定了死去的老哈特是兇手,因為哈特太太下令任何人不得進入老哈特的實驗室,我甚至腦補了這對夫妻其實相當恩愛的設定,偷偷把老哈特藏在他自己的實驗室里之類的。

後來路易莎給出的兩條線索就直接鎖定了真兇,對於真兇的身份這一點我倒是不意外,哪怕傑奇背後沒有老哈特的小說指引我也能接受,可能日漫里那種天才兒童的角色看多了吧,而且我原本也不是很相信性善論,如果沒有善良的成人,那天生沒有善惡觀的小孩也沒有辦法正常成長,更何況生在一個邪惡和瘋狂濃度很高的家庭。

但是我沒有注意到腳尖的那條線索,因此沒能反駁掉彎腰的說法。但是之後雷恩通過三個梨子的精彩推理指出了兇手的目標並不是路易莎,就能夠鎖定犯人了,因為只有傑奇有機會阻止路易莎喝下那杯蛋奶酒。接下來老哈特的推理小說出現,我認為這是這本書最巧妙的設定,更加讓我堅信了自己的推理。

可以說作者對讀者太友好了,不但假線索和假犯人給的很少,而且都很明顯,比如拉康德和吉爾一看就是沒腦子的壞人,芭芭拉看上去又真的比較正常並且心地善良,也沒有任何虛假的跡象。佩里的那條線索被作為笨警官角色的薩姆當成救命稻草,卻被雷恩輕而易舉地忽視了,也是在幫助讀者排除。實驗室里的椅子和污垢也都在進一步強調身高這一線索。忽略掉香草味的線索對推理的影響也不大。是我讀過的埃勒里奎因作品中最友好的一部(雖然我也沒讀很多)。

X的悲劇的時候只覺得雷恩是一名開了掛的人,除了耳聾之外一切都是完美的,讀到Y的結尾,覺得這個案件對雷恩來說真的是一場悲劇。

雷恩聰明,英俊,富有,並且有非常高尚的精神追求。但並不像一些偵探故事裡的主角一樣不可一世,囂張跋扈,把周圍人看成低等生物和下仆(哪怕雷恩真的有僕人)。他很溫柔,會主動為周圍的人考慮,但就是這樣Y的悲劇對他來說才真的是一出悲劇。

最後的那一下,我雖然不贊成他的做法,但也能理解他。因為他比誰都想要相信性善論,才會變成悲劇。


「Y的悲劇」不是被害人的悲劇,而是嫌疑人的悲劇。

剛為詭計拍案連連,後一章,卻被動機驚得冷汗涔涔。比殺戮更駭人聽聞的,是人性的扭曲和癲狂:它是滋生罪惡的土壤,越是腐敗、越是營養;它像是被「標記」在哈特家族每一代的基因序列中,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這本書浸透狂氣與混沌,正如收場白,「一魔已逝,眾惡猶存。」

哲瑞·雷恩先生最後的選擇,令人唏噓不已。《聊齋》有,「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布魯諾檢察官「借故告辭」,雖使其免於世俗的判決,但終究逃不過內疚這位劊子手。


(無劇透)

這本書是不是埃勒里.奎因的巔峰?

這得等我看完他被盛譽的那本《希臘棺材之謎》後在《X的悲劇》、《Y的悲劇》和《希臘棺材之謎》中做出決定。

那這本書和《X的悲劇》相比如何?

我只能說這得分情況。單從詭計、布局、真相這些客觀的東西來說,它比《X的悲劇》強,但是若從閱讀體驗來說,它和《X的悲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閱讀體驗不如《X的悲劇》。並且這本書對有精神潔癖的人來說不友好,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人說它是「神作」、「巔峰之作」,有人卻說他純屬浪費時間,完全瞎扯。

所以我對這本書的態度很微妙。

書中兩句話:

1 (真相)十分令人驚奇,十分難以想像,而又十分合乎邏輯。

2 邏輯不同常理,它自成一個世界。

如果你認同這兩句話,比起所謂「常理」,更堅信邏輯,那麼這本書就是神仙水。否則的話,這本書可能是百無一用、讀完毫無感覺甚至覺得不爽的愚人節玩笑。

有趣的是,抓住這兩句話,不管常理只看邏輯,在所有信息都擺在面前後,讀者是有機會猜出兇手的,否則,猜出兇手就是理論上和實際上都不可能的事。

但無論如何,這本書的確給出的線索基本都有用,最後線索都回收成功並用來解釋了真相,形成閉環,邏輯無誤。

就醬。


推理史上的豐碑,能與希臘棺材之謎一較高下的傑作。我就幾個書中不好理解的點簡單說明一下

1.傑奇死因,個人認為是雷恩在最後交換了盲女和傑奇的杯子,如果傑奇沒有下毒,那他就會沒事,雷恩也會放過他,如果傑奇下了毒,那他的邪念就會害死他自己

2.兇器曼陀琴的選擇,大綱中所說為「鈍器」,原文為Blunt instrument,單詞blunt對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而instrument對孩子最熟悉的意思就是「樂器」,但是傑奇沒有想到instrument還有「器械,器具」的意思,所以傑奇查完字典後對鈍器的理解變成了「圓鈍的樂器」,曼陀琴理所應當成為了首選

3.雙結局,大家可以參考高贊回答


奎因的小說對細節刻畫非常到位,幾乎不會漏掉任何線索(但就是想不到),小說邏輯縝密,層層推進,讀起來會有點累。和《x的悲劇》在我心裡是本格的巔峰。


合乎邏輯,意料之外,布局恢宏

只是…結局怎麼那麼操蛋…


(無劇透,純評價)這本推理小說主要著重的是給到讀者公平的推理素材,在情節上反而顯得有些薄弱,而故事描寫上也顯得非常啰嗦,再加上翻譯的一些用詞也非常古怪,閱讀體驗上並不算太好。但對於那些喜歡參與到推理小說里的讀者來說,或許可以找到不少樂趣,畢竟大量線索自始至終都堂而皇之擺在彼此面前,讀者只是需要進行邏輯分析後便可以得到「荒唐」的答案。

可惜的是,現今的大部分推理小說讀者更享受的是閱讀的過程以及讓人吃驚的劇情,從這點上來說這本小說並不怎麼讓人討喜了,就好比對於我來說,從第一起謀殺時就隱隱感覺到了作品裡不符合「邏輯」的地方,此時自己便已經放棄了尋找兇手,之後即使得到更多線索,也實在沒有耐心跟著作者冗長的筆法里去整合線索、推理答案了,就等著結局謎題的揭曉。可惜的是這個完全符合「邏輯」的答案,是完全無法讓讀者大吃一驚的。


推薦閱讀:

TAG:小說 | 推理小說 | 偵探小說 | 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