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卧底劇是否與現實中無法做自己有關?

各位知乎上的大神,心理學上是否有這方面的研究?誠然,像《無間道》、《潛伏》等一系列卧底劇確實拍攝都很不錯,但喜歡這一類劇情的人是否與現實生活中無法做真實的自己有關?需要進行偽裝?在心理學上有這方面的研究嗎?


謝邀!很好的一個問題。

當我們被電影、電視劇、小說、或者生活中的人或事觸動的時候,必然是和自己有關係的,想想看,他們在演繹著他們的電影、情節或者生活,我們為什麼哭了/覺得特別爽/覺得非常過癮?我們怎麼了?

電影、電視劇或者小說都會講到一個代入感,或者說觀眾的捲入度(我們對人物的認同或者反感程度,劇情或角色對我們的影響程度);我們內在的某一部分被觸動了(相同、相似或相反),我們就會產生代入感,程度越高,捲入度也越高;而這一個部分很可能是被壓抑的,通過把這一部分投射到主角或者某個角色身上,然後借著這麼一些機會,得以表達和釋放;而通常表達和釋放之後,我們也會有一種輕鬆感和暢快感。

無法做真實的自己這個說法,也對,也不對。當我們壓抑了那些部分的時候,我們的確沒有做自己(去很好很完整地呈現那一部分);但因為人都是有很多面的,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呈現我們不同的性格側面,其實我們也都每時每刻在呈現真實的自己(只是不同層面罷了)。所以,是否要去偽裝,是否要去壓抑,是否要去真實呈現,其實都是在真實的呈現,不過是我們的某一部分想要去偽裝另一部分,某一部分想要去壓抑另一部分,某一部分和另一部分衝突(這就是我們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心智模式),等等;可能更重要的是反求諸己,帶著覺察去看我們的內在正在發生什麼,它們是如何被電影/現實事件所激發。


謝邀~

哇呀,題主好單純~我一直都幻想自己是竇太后、武則天、慈禧之類的,難道權力是我的春藥?

&-->

首先,不管你喜不喜歡卧底劇,你都不能做自己~為啥,咱是社會人啊,咱得角色扮演啊。其次,卧底除了換種身份活,還有智慧、帥/美、抗壓能力強、孤獨、英雄主義等屬性,題主確定自己只是在「無法做自己」方面產生了認同感?

下面,是我結合心理學的知識對這個問題的一點兒思考:

一、自我認同感

不知題主年方几何,但能提出這個問題,可能是認為現在的自我處於一個不滿意或被束縛的狀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用認同感危機來描述人們思考自己是誰、在社會中的位置、決定「我該做怎樣的自我」時體驗到的那種混亂、焦慮的感受。

&-->

從圖中可以看到,認同感危機多發於青少年--青年這一時期。民間有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以前沒互聯網,自己是誰看看周圍人就知道了,現在看到了太多可能性,但忽略了事件發生的概率,就有了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和焦慮,自我認同感形成的時間會後移。

二、控制感

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總是需要向周圍的觀眾表演。這種表演可能是自願的、也可能是被迫的。

我是導演:自願的表現為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即我們想要向外在的觀眾(他人)和內在的觀眾(自己)展現一種受讚許的形象,從而獲得維護自尊、自我價值等收益。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少會受「沒有做自己」所困擾,因為一切都是自願的、可控的。

我是環境的犧牲品:被迫的表現為從眾或服從。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中,人們會在權威的指導下,對「學生」施以450v的電擊。經常由於外界壓力,做出與自我態度相悖的行為,難免會有「行屍走肉」之感。

在卧底劇中,主角經常會由於環境的脅迫,做出或犧牲戰友、或放棄傳遞重要消息等決定,這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悲涼感,很容易讓沒啥背景的大多數的我們產生共情。

三、卧底真的沒有「做自己」嗎?

卧底堅持到最後叫無名英雄,被策反了叫叛徒。這裡必須要提名波叔(雖然演員現實中是個

渣男)的《黎明之前》,劉新傑是真的帥啊~

&-->

咳咳,說回來,心理學家認為自我包括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認識、社會自我。劉新傑卧底十年。社會關係網全是基於敵方人員建立的,就如溫水裡的青蛙一樣,曾經的雄心壯志、恐懼警覺被平淡的生活漸漸消磨,甚至產生了「我本屬於這裡」的錯覺。靠什麼堅持?對自我概念絕對的認同和清晰的自我認識啊~正因為知道自己是卧底,知道自己肩負的重任,所以偽裝、曲意逢迎這些事兒做得毫不猶豫。

四、一點感悟

4.1 做自己的前提是「認識自己」,不過,這個事兒超難的好吧~對於老夫這一俗人,保住飯碗更重要~至於題主,要看什麼在你的人生中權重更大了,做自己or適應社會。順便吐槽課本中把契科夫的《變色龍》當諷刺小說來對待,可勁兒地批判巡警卑躬屈膝的嘴臉,妥妥的基本歸因錯誤!

4.2 智慧啥時候都超重要啊~雖然「智慧」或「明智」(Wisdom)的定義不一而足,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智慧包含實用的推理,它會幫助人們處理好社會生活中的多種挑戰,比如團體或個人間的衝突 (Grossmann et al., 2010)。智慧具體包括以下四種成分:

  • 認識到自我知識的局限;
  • 知道生活會有不同的狀況,並且清楚事情的狀況會隨時間而發生變化;
  • 認可其他人的觀點;
  • 整合對立的觀點;

所以,要認識到自我的局限性,自己以為要做自己的那個自己,也許是需要提高或者改變的哦~

&-->

一張圖告訴你,當自我的旁觀者,有助於降低「當局者迷」的程度~

4.3 卧底題材是真的好,可以在極端環境下揭示複雜人性,而不是單純地塑造臉譜化人物;可以將哲學中對於人性的思想實驗以影像音的方式呈現...但能拍好,不僅需要有思想的編劇、演技精湛的演員,還得有大環境的配合。

最後,歪個樓,額滴柳雲龍大叔,人美有才低音炮,帥啊...

&-->


沒關吧。我就一直做自己啊!


與現實中有沒有辦法做自己我不知道

但是提問這個問題的人戲很多我知道


卧底劇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卧底是來攪局的,把夢攪醒,說明你一直活在夢裡

說白了就是你的關注點總在別人身上


不是吧。 我就感覺看著很刺激。


謝邀,我們通常喜歡一個電影或者電視劇,個人感覺是因為它某一方面觸動了我,而喜歡卧底劇未必是因為不能做自己,還有可能是因為內心喜歡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覺得這樣的人很偉大。


可能是單純喜歡刺激而已


嗯……瀉藥 ( ′▽` )

首先我不是大神。小神也不是。

正式答題:

應該不是。

從我個人出發,我認為卧底劇的吸引點:

1,多重人格集合的魅力。神秘感。

2,極端環境下,虛假角色表演的讓人信服的能力。用我的話說,叫做社會適用性面具的嫻熟運用。是種不易得的能力。多數社會工作者都用的到這種能力。

3,為了襯托虛假角色表演的逼真和機變,往往會有驚險懸念劇情。引人入勝。

4,一個人能在現實事件中輕鬆駕馭各種真假人格或多層面具,但精神狀態穩定。是種很厲害的能力。

5,可以片面了解一些歷史碎片?

最後,看什麼卧底劇,現實中擅長多人格多角色的神仙們,多了去了。它有個通俗名字:八面玲瓏,圓滑世故。

最最後,我是隨手亂寫的。不要信太多。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犯罪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發展心理學 | 行為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