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發條橙》的主人公在受到治療後明明變得比以前好多了 為什麼很多人卻依然為他鳴不平?

1主角可是團伙入室強姦的主謀啊 而且不存在任何被生活所迫的因素 也沒有被人不公平對待 這樣一個罪大惡極的人 最終自作自受伏法 被導演包裝之後卻顯得很委屈

2主角出獄之後至少不會再去入室強姦了 可是很多人卻依舊認為以前的那個無惡不作的人比現在的這個好人更好

3 主角的犯罪性質及其惡劣 即使在美國也很可能被判死刑 卻很快得到釋放 那個治療主角也是了解情況之後自願加入的 為什麼很多人卻認為他收到迫害?

4 這種反烏托邦手法似乎可以用來批判任何強力的集體 可是之前電影極樂空間同樣的手法卻引起了 很多人的爭議 這種反烏托邦文學是否在漸漸的走向反智和反現代化? 或者說其本身就是一種盧德主義的復辟?

5 電影守法公民裡面的男主角和發條橙裡面的受害的男主人沒有什麼不同(都是殘害了自己家人的罪犯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收到懲罰 之後自己動用私刑)卻得到一片叫好 發條橙上映之後也出現了很多的模仿犯罪 那麼是否導演在拍攝這種犯罪電影的時候應該考慮到社會的反響呢?


謝邀,手機簡答:

這部片子我很喜歡,當初也確實被老庫震撼到了。

你的疑問其實都可以歸結於一個解釋,就是這片子是在批判一些東西的,而不是在同情阿歷克斯(希望沒記錯人名)的。如果觀眾產生了同情感,那也是因為他成了批判對象的犧牲品的代表,而不是因為他無辜。

孫悟空大鬧天宮是不是破壞秩序,應當懲罰?可他後來還提拔成了斗戰勝佛,但你覺得是悟空勝利了,還是佛祖玉帝勝利了?是原來闖龍宮強要金箍棒的齊天大聖好呢,還是後來的斗戰勝佛好?你是喜歡貪吃好色的八戒呢,還是喜歡後來的凈壇使者?

這片子讓人警惕的,不是男主角最後怎麼樣,如果沒這個試驗又會怎麼被處罰,而是這種一個(一群)人把另一個人變成發條橙的做法。阿歷克斯這樣的極品青年尚且變成這樣了,換成其他人呢?這個和《美女特工隊》里對洋娃娃做腦部手術的情景,有什麼不一樣么?


追問太多,此處只回答主問題。

即,電影《發條橙》的主人公在受到治療後明明變得比以前好多了 為什麼很多人卻依然為他鳴不平?

首先值得探究的是,「明明變得比以前好多了」。

一個慣偷,他又偷了一個錢包。判刑兩個月之後他出來,你覺得這個人會有什麼變化嗎?會不會「比以前好多了」?大概是不會的。

但是如果,如果砍掉他的雙手,他連手都沒有了,怎麼偷東西呢?這能不能叫做「比以前好多了」。

直接殺了,會不會好的多?我們能夠這樣做嗎?

我一直認為,法律的作用是,讓違反它的人受到應受的懲罰。其精髓在於,第一,相對絕對成立,有的案件無法破解,有的人抓不到。但是公權力不遺餘力做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第二,量刑不偏不倚,該判三年的不能差一天不能多一天。第三,如果有錯,立即改正。

而發條橙的主人公遭遇了什麼呢?他喪失了一個生而為人的尊嚴和本能。有人欺負他,他甚至連還手的可能都沒有。他面對裸女,突然噁心到顫抖。這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閹割。

為什麼我們感到不平呢。

第一,他的同犯沒有受到懲罰,甚至還做了警察。同罪為何無同罰?

第二,強硬的簽字手段,他不清楚會對他做什麼,就「自願接受」了這種閹割。假如這種手段是某種神奇藥物,直接達成這個效果呢?假如葯吃進去就死了呢?

第三,執行法律的政府,沒有把人當人看。絲毫沒有尊重為人的尊嚴和人格。

人性中都有惡,我們無法否定。人都會生病的,我們更希望,病了能夠得到治療,而不是簡單的,你的手病了就砍掉手,頭痛就砍掉頭。

人不是樹木不是植物,我們希望被當成人來對待,你們對Alex 做的,也可能對我做,這就是我為他鳴不平的原因。


第一個問題:我認為部分人看了之後覺得委屈是因為移情作用,即使Alex是個十惡不赦的惡人,但當他受到非人道對待的時候,不論被迫害對象是什麼人,觀眾的移情能力會覺得受到非人道對待的人可憐,潛意識會將自己替代成受害者,這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動,與被迫害者的身份其實關係不大

第二個問題:這涉及到最基本人權的問題,Alex出獄後不會再去作惡是因為他失去了選擇善惡的權利,只要他有作惡的念頭就會感到噁心從而失去作惡的能力,過去的Alex雖然是個惡人(其實一直都是,只是沒有作惡的能力,並不是主觀上選擇不作惡)但是他起碼有最基本的人權——選擇善惡的權利,電影表達的不是認為惡人好,而是有基本人權的人比沒有基本人權的被改造「機器」要好

第三個問題:其實按照電影來說,Alex並不完全清楚他要面對什麼,他只是被告知了有個可以把壞人變成好人的機會(個人認為他接受這個實驗的個人目的只是想離開監獄),這在電影里其實說得很明白,Alex接受改造前並不知道改造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片中有一段是他被注射藥劑前問女醫生那是什麼藥劑,而女醫生騙他是營養素(我的實驗心理學知識告訴我,那應該是他噁心的源頭之一),人們覺得政府的候選黨派為了出台不人道的政策,採用不人道的方法改造犯罪者是對其的迫害;在講究人道主義的西方社會,你可以殺死或關押罪犯,但你不能去用不人道的手段迫害他們,況且影片中這種不人道手段還和政治扯上了關係,這才是人們最不能接受的原因

第四個問題:正如提問者所說,反烏托邦在此處只是一種手法,關鍵在於這種手法表達的思想是什麼以及表達得是否恰當,就表達主題而言,發條橙探究的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選擇權的問題,立意上比極樂空間的階級極端對立給人帶來得衝擊要強烈得多,而且挖掘得也更深入,極樂空間雖然選擇了一個高大上的命題,但是挖掘得太淺了,就是農民受壓迫後起義並得到勝利(過程上的邏輯還很糟糕),至於說極樂空間這種電影是盧德主義復辟嘛,我覺得它就是一個爆米花電影總要一個背景,導演和編輯壓根就沒想這麼深入的東西,科幻才是重點,只要這個背景能讓他們好好展示科幻內容就好了

第五個問題:導演更關注的應該是電影對人權問題的探討,並且怎麼拍能更好得表達主題,至於發生模仿犯罪,我個人覺得那導演拍的時候就沒想過這種東西;守法公民裡頭並沒有過多得展示壞人的背景,或者就只是把他做成一個「壞人」的標籤,觀眾在沒有外部提示的時候看主角動用私刑懲罰惡人不會考慮人性道德的問題,而在發條橙里充滿了這是不道德的暗示,從而產生觀感上的差異


一個人作惡後,即使真心悔過,也沒人願意相信他,誰都不想冒險相信惡人。


額,我只能說說自己的看法,可能無法回答題主的很多問題。

亞歷克斯雖然作為一個惡人,但是同時他也是一個人。別人可以厭惡他,在法律上對他所做的壞事做出懲處。但是沒有權利去強制性改變他。亞歷克斯在作為一個普通人,具有審美的權利。在電影中,亞歷克斯喜歡貝多芬的音樂,這是他審美正常的一面,但是由於實驗的作用使得他再也無法欣賞音樂的美。他雖然生理上被改造了,他心理上還是沒有接受的。

影片的主題大概就是:在人類科技能夠改變任何東西的條件下,是否有權利去改變一些不好的東西。但這種改造其實是違背民主自由的。就跟《美麗新世界》中描繪的世界一樣。而亞歷克斯只不過是普通人中極端的一份子,也因為他這個身份,人們也因此認為改造是正確的。這種時候,則更需要人們去冷靜地思考科技與人類的關係。這也要求除了科技之外,人們肯定更需要有人文情懷。

不知道自己說清楚沒= =只是說說自己的看法。


原著中主角在不知路氏療法是個什麼鬼的時候被誘騙著參加實驗。他在實驗中痛苦至極。

作者對於本書的解釋是,二戰後英國沒落的社會背景下,看到街邊的的混混,聯想出的一個狂想曲。

還有為什麼認為原來作惡的人更好。

書中多次提到一句話「不會做選擇的人,不能算是人。」主角變成發條橙以後,喪失了做出選擇的能力,這是相當可怕的。非常不人道的一種治療手法。

書的後半部分對於一些人的嘴臉的揭露也是很直白刻骨的。建議讀一下原著。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社會 | 犯罪 | 影視評論 | 發條橙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