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一心不亂屬於禪定的哪一個層次,達到近行定了嗎?

根據阿毗達摩講要中提到的禪定方法,念佛最多達到近行定,是否就是所謂的一心不亂?


爾時眾中思義菩薩。舍非義菩薩。心勇健菩薩。分別心菩薩。無慳意菩薩。拔煩惱菩薩。善思義菩薩。眾智菩薩。無縛菩薩。眾光菩薩。智燈光菩薩。造智知識菩薩。無等煩惱菩薩。帝幢天子。他化天子。皆共恭敬而白世尊。

今言諸佛之所說者。何故名為諸佛所說。云何諸佛 何者是佛。

當云何念 名為念佛。為起身念 為起法念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

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所問 甚深難思。皆是承佛 威神之力。生此樂說 無礙辯才。

諸佛所說 名為佛說

正念諸法真實之相。是名念佛

何謂正念。

莫著一切 諸惡誹謗。應修一切 無譏謗法。

當離於 我及以非我。不見眾生 壽命 宰主。育養 士夫 人 及生者。

莫著 作者 使作之者。陰界諸入 想所緣處。

於一切法 今世後世。乃至三界 無依無染。

我見 諸行 無取無舍。

禪定解脫 及六神通。如意根力 菩提覺分。毗舍羅等 無量善法。略說九萬億那由他不可思議甚深三昧 一切諸佛常所念法 佛方便慧。隨而書寫 讀誦 敷演方等經典。說佛功德 名佛所說。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常能舍一切 有為虛危相

不得諸法性 則獲是三昧

莫著諸誹謗 及憶想分別

永離我我所 如是得三昧

不於諸陰法 見眾生壽命

我人及起者 士夫養育等

亦無分別想 是名為說法

於諸法不染 我性及我所

見我非陰生 則得此三昧

色受想行識 一切空無相

根本皆不凈 知此得三昧

觀諸有為法 從緣不自在

一切不真實 虛誑不可取

如彼從緣法 是則名眼入

耳鼻等亦爾 皆無有自性

若能諦分別 得生此三昧

是身虛無實 陰聚無一凈

九孔流膿血 誰當樂此處

意入念念滅 虛妄常如幻

若能深分別 則得是三昧

一切諸入等 皆空無有實

凡夫猶小兒 痴惑計有身

貪愛之所迷 不知是虛妄

是身如空聚 眾賊之所止

可患虛誑法 智者常厭離

如是深觀察 則得是三昧

陰界入諸法 皆空無一實

若人能分別 得生此三昧

如炎泡聚沫 幻化芭蕉等

當觀身危脆 不實倍於此

若此諸菩薩 如是智不毀

疾得一切佛 所說深三昧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有

畢竟無所住 無漏法亦然

若能如是觀 則生此三昧

舍一切有為 諸行變異相

此法如虛空 生者不可得

菩薩如是知 修學一切法

疾得勝菩提 轉無上法輪

是菩薩則能 建立於法幢

以不思議智 分別一切法

皆見是虛誑 畢竟不真實

我今雖為汝 宣示此三昧

如是儀式相 其義甚難知

爾時世尊說此法時。有諸菩薩得無生忍。又復安住念佛三昧。

是諸菩薩皆見東方。如恆沙等諸佛世尊。說此三昧清凈平等。無增無減 無二無異。

其餘諸方亦復如是。皆有無量億那由他如來世尊。俱時皆演諸佛所說 念佛三昧。


所謂一心不亂其實就是入定,說念佛最多到近行定是南傳的說法,不是漢傳的說法。

根據智者大師《摩訶止觀》,念佛可以入初禪乃至四空定:

於坐禪中忽然思惟諸佛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信敬慚愧深生慕仰,存想諸佛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有大福德、有大相好,如是相好從此功德生,如此相好從彼功德生,如是相好有如此福德,如此相好有如彼福德,知相體、知相果、知相業,一一法門照達明了,深解相海而無疑滯,定心怗怗亦不動亂,安住此定漸漸轉深,忽發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地)、進入初禪等,念佛根本各是一邊:覺此念佛境界故名覺支;分別念佛有種種相、種種功德、法門,皆分明識,是為觀支;如是見已,心大歡喜,慶悅內充,名喜支;一心安隱,遍體怡樂,名樂支;無緣無念,湛湛深入,名一心支。如是(初禪)五支與念佛法同起,如來功德力熏味倍余支,不可稱說,證者自知,但佛法功德相好無量,所發得三昧亦應無量,所發五支亦復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一一五支皆具十種功德眷屬支林,是為因念佛三昧發得初禪乃至四空(定)、(十六)特勝、通明(禪)、不凈、背舍、慈心等,亦復如是。

你用南傳的理論來套漢傳的禪法,是行不通的,兩邊各有各的探索和發展。


呼吸法比念佛好的地方是:

呼吸是身體的本能,不用粗念去驅動,呼吸也在進行著,所以既可以作為禪定的落腳點,也可以作為觀照的目標。

念佛需要發聲,最起碼也要動嘴。而嘴巴動是一個被動的動作,所以通過念佛本身,只能到近行,無法到安止。

然而有兩個問題:

一、大多數人通過呼吸法修定,很難一直專註在呼吸上,在獲得近行定的時候就被境界帶跑了。最主要的是,因為善心不牢固,定力往往上不去,以及維持不了多久。

二、念佛在漢地叫法門。就是以念佛作為修行的入處,在此基礎上進階。念佛首先是為了培養善心,其次是為了攝心,有這兩樣為基礎,入定和持定就很容易了。

當然,念佛更重要的意義還是長養菩提心。漢地是菩薩道,以成佛為目標,所以不離念佛。


念佛一心不亂是入念佛三昧,屬於無上甚深禪定。


1.首先應理清的問題是」何為念佛」?

念,乃憶念之意,並非口念之意,口念的念在古代以」唸」字來表示。念佛,就是憶念佛。

2.南北傳文獻中的」念佛」含義是否相同?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南傳的念佛,指的是憶念如來十號。每憶念一個名號,要思維憶念這個名號代表的功德。

北傳的念佛法門,根據陳兵教授的總結,可歸類為四種,即: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

持名念佛,就是近代凈土宗提倡的念法,口念耳聞。

觀像念佛,是取一佛像置於面前,眼觀佛像念佛,大概同時亦兼以口念。

觀想念佛,是閉目默觀佛的三十二相。

實相念佛,是憶念佛之法身,也就是空性、真如、如來藏。

3.念佛是否最高只能達到近行定?

南傳書里說念佛最高只能達到近行定,這是就他們的念佛法門而言的。

就北傳念佛法門來說,其定力上限隨具體法門有所不同。

口念之法最粗,按我看法不會超過近行定,因為據某些佛教文獻(南傳)說,嘴不閉合的情況下,無法達到初禪。

觀想念佛,應該可以達到四禪,因為憶念佛身三十二相,依舊是以眼所見色為對境,這與南傳觀青黃赤白的禪法本質上是一樣的,既然觀青黃赤白之色相可以入四禪,理論上觀佛身也可以。

實相念佛,實際上屬於毗婆舍那,這個應該最高可以達到四禪或更高,因為南傳應該也承認在四禪乃至更高的禪定里可以進行毗婆舍那的觀修。

觀像念佛,介於口念與觀想之間。如果開口念的話與口念類似,不開口念的話可以進一步上升為觀想。

4.一心不亂,與近行定是什麼關係?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定力深淺是以禪支來判斷的,比如近行定與初禪皆具有五禪支(沒記錯的話),喜、樂、尋、伺、心一境性。

有一種想法認為:」一心不亂」是否可以對應於」心一境性」禪支?如果可以,那」一心不亂」境界就比較容易確定,就是近行定往上。但其實問題沒有這麼簡單,因為在阿毗達摩里,心一境性在北傳有部阿毗達磨是十個遍行心所之一,在南傳是七個遍一切心心所之一,不僅在禪定心中有,在下地平常的散心中也可以有。就是說咱們平常的心理狀態里都有心一境性,這樣就不能用」心一境性」來比較」一心不亂。

所以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沒有確切的參照標準。


推薦閱讀:

請問在道觀、寺院中修行和在紅塵俗世中修行哪個更好?
老公覺得生孩子會影響他在家學佛修行。怎麼辦。?
有什麼快速開悟/明心見性的辦法嗎?
佛教大乘詳細的修行次第,從三皈依開始一步一步是什麼?
出家人到底是看破紅塵才出家,還是因為看不破紅塵才出家?

TAG:修行 | 禪定 | 凈土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