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直接講解禪定的佛經?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禪波羅蜜滿足。何等為十。

一者 福德佐助

二者 多厭離想

三者 勇猛精進

四者 多聞具足

五者 心不顛倒

六者 如訓相應

七者 如法修行

八者 自性利根

九者 善解心地

十者 善解奢摩他毗婆舍那 無止息意

善男子。云何菩薩福德佐助。

菩薩摩訶薩於大乘法宿植德本。在在處處流轉生死。為善知識之所攝受。隨願受生。若富貴大姓。若居士大家信樂之家。既意欲得往彼受生。即便造作彼業因緣令得往生。生生世世值遇親近真善知識。

何者名為真善知識。所謂諸佛菩薩。

如是增長宿世修集善業因緣。常作是念。苦哉世間痛哉世間。無安立哉一切世間。久遭重病痴暗無明。何以故。欲因緣故。

是故我今不當於如是等困厄世間求受五欲夫淫慾者。唯是妄想顛倒而已。於三苦中謬生樂想

是故如來處處經中種種因緣。具說淫慾多諸過失殊可患厭。

所謂淫慾 如炙肉法。肉[(夕/火)*束]俱燋。

如舐刀刃貪味偽舌。

如毒蛇頭具四種毒。

如豬在廁臭穢不凈。

如彼痴狗而嚙枯骨。其口出血謂之為樂。

亦如獼猴黏著黐膠。

是故菩薩當生厭離。剃除鬚髮而被法服。於正法中如法出家。往無家地而慕精進。未得令得未證令證未至令至。以是因緣而取三慧。世諦所說第一義諦所說。善解二諦深妙之理。

如所教訓即為隨順。離諸顛倒如法修行。

何者名為如法修行。所謂 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以能通達於道諦故。成就利根 了知諸根。

即樂寂靜 究竟遠離。一切徒眾混雜諠鬧。匆遽多言淫怒痴等一切惡覺。親里知識利養名譽 畢竟遠離。身心快樂 柔軟調和。

復更思惟觀察是心。何法處行於善不善無記法耶。

若行於善即生歡喜。若生欲覺名為不善

欲有三種 謂上中下。

何者為上。以欲遍身深入心住。迷亂倡狂不能修於遠離因緣。以深著故。

云何深著。以其不能究竟生於慚愧心故。獨居空閑而隨憶念不曾暫忘。生惡覺觀 決雲淫慾。定是精妙諷詠歌嘆。妄想顛倒謂言好物。如痴獼猴見水中月便欲捉取。不見其惡無慚恥心。

以欲因緣。亦能與其父母尊長而共爭競。乃至相殺不避親疏。

凡夫痴頑耽著愛染。不能舍離欲因緣故。死墮地獄畜生餓鬼受諸苦報。

是名上欲。

何者中欲。若人習行親近淫慾。未交會前方便求覓。設遂其事便生厭離而有慚心。知欲不善呵責自悔。

是名中欲。

何者下欲。脫遇欲緣止申捉手共相磨觸。或共言話 或眼瞻視。

是名下欲。

夫名淫慾。若莊嚴身 若愛壽命及諸資生。但能生貪 悉名淫慾

何者名嗔。嗔亦三種。謂上中下。

其上嗔者。生於忿毒 怨憾 恚怒 惡賴 憎嫉。於五無間重罪之中。皆能備造或謗正法。由謗正法所得重罪。於前五逆不及一分。乃至算數譬喻悉不能及。以是因緣。死後入於大地獄中受諸苦毒。久久之後無量劫中脫得生人。其眼光赤 無賴惡性 暴虐咆哮。生旃陀羅下賤之家。以是因緣展轉生死無有出期。

是名上嗔。

何者中嗔。其雖發嗔造諸惡業。即生悔心發露懺謝嗔所生罪。速疾修其對治方法。

是名中嗔。

何者下嗔。當嗔發時 而作惡口不愛之語。或惡眼視。雖作不善亦非恆嗔。一念之頃速疾修集對治方法

是名下嗔。

痴亦三種。謂上中下。

何者上痴。於前所說如是之處 痴所迷惑。而無憂愁不知改悔

是名上痴。

何者中痴。若痴暫發 造作惡業速疾改悔。於同學邊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於所犯罪 知非利益。

是名中痴。

何者下痴。於所持戒若二若三。脫有毀犯皆是制罪。終不敢犯性重禁戒。

是名下痴。

是中菩薩善巧方便。制伏其心令不作罪。如是制心絓是淫慾縛著因緣。悉不復生。何以故。如是善巧制伏心故

心若無記。是時憶念一向觀察。令其心性與善相應。

何者名為無記心耶。若有是心。不散於外 不住於內。不住於善 不住不善。不在奢摩他 不在毗婆舍那。不能收攝令得寂靜。睡眠所逼 沉沒而住。如人眠覺睡勢未除 心不明了。菩薩爾時以巧方便制御其心。令得起發歡喜 安住於禪定中。如是菩薩善解於心。

菩薩如是解於心已。觀見諸法如幻如夢。

是法不善 是法是善。是法出離 是法不出離。

作如是知。是等諸法皆依於心。由心而生 心為上首。若能攝心調伏制止。若達心性則能攝得一切諸法。則能調伏一切諸法。則能通達一切諸法。

若如是見一切諸法。則能修心令得寂靜 以心繫心。若心不靜而制令靜 安心於心。

若心如是寂靜相應。是名一心

得一心已則入於定。得入定已寂靜所生一向歡喜。

心歡喜已滅於貪慾。

貪慾滅已一切不善亦皆寂滅。

有覺有觀 寂靜所生。

得歡喜樂 入於初禪

是時菩薩。為滅覺觀勤行精進。於歡喜樂不著其味。何以故。謂無常故。

行於初禪而移其心。離於覺觀心不復著。

無覺無觀三昧所生。

得歡喜樂 入第二禪

是時菩薩則見此樂決定是苦。何以故。三苦攝故。

是時菩薩住於舍心。

住舍心已唯正憶念。而有了知以身受樂。如是之樂一切聖人說名為舍。

憶念樂住 入第三禪

是時菩薩謂第三禪決定是空。故求四禪而使其心入於四禪。

絓諸我見悉皆迴轉。樂亦隨滅 諸苦亦滅

苦樂滅故。從初以來憂喜滅故 不苦不樂。

舍念清凈 入第四禪

復作觀行則自見身。與虛空界以為一相。

如是見已。絓是色想究竟超越。是隔礙想 悉不復生。

何以故。已得超越過色想故。無復絓礙。

於一切想唯見無礙。無邊虛空故 入無邊虛空而住

是時復見識與無邊虛空相應。

自謂此識無有邊故。入識無邊

過此識已 是中但有無相之心。

一切行滅無心功用。是名為

如是心滅

菩薩應知復更入定。是中進修而不休息。

是處其心與慈相應。具如前說。乃至修得六通自在

是中亦復不息精進。當求修滿菩提法行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禪波羅蜜具足。


圓覺經:本心說+止觀禪的概念。

楞嚴經:幾十種具體方法。

瑜伽師地論:九住心,凡人到初禪的過程。

唯識論:自凈其意的方法。已經失傳。(對照楞嚴經里的意識修)

血脈論:本心說。


《心經》就是講禪定的佛經,入般若三昧。三昧就是正定之義。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念佛可入念佛三昧,往生西方。西方極樂凈土人民皆是正定聚。

禪、凈、密、天台等宗門都有修禪定法門,可以拜師修學。


中阿含經相對來說,對於禪修的揭示要比其他佛經更深入一些,比如中阿含的入出息念經就是專門講禪修的,可是我不建議你去讀經,因為經是粗略的,零散的,並沒有清晰的理論體系,所以學佛一定要學論作為起始,比如南傳佛教的清凈道論,你如果可以攻讀下來,對禪修的概念會更清晰,再回頭讀經,理解就完全不一樣了。


簡而言之,佛法就是戒定慧三學,佛法不離戒定慧三學,故而佛經總包含戒定慧三學,所不同者偏重側重注重於戒定慧之何者也,故有戒、定、慧三藏之分。若偏向禪定的,推薦《首楞嚴經》,這是一部很好的經典,此外《童蒙止觀》《六妙法門》《摩訶止觀》六祖壇經》也是坐禪有很好的典籍。

值得注意的是,禪修的前提條件不可忽視。那就是持戒,若不能持好戒,禪定談何容易,這就免不了要懺悔自己的業障了,如何懺悔,地藏菩薩在《占察善惡業報經》說:「 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噁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凈,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懺悔法。若戒根清凈,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這個重要啊,你真想禪修,不能忽視,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地藏法門的基礎性地位,很自然地,若打算開始學佛,當從地藏法門開始,則地藏菩薩的《地藏經》較為適宜穩妥。


每一本佛經都是在講禪定,在三藏中,經藏就是禪定藏,律藏就是持戒藏,論藏就是智慧藏,除此以外,你還想在何處尋求禪定?


大念處經 須深經 達摩多羅禪經 禪秘要法經 楞嚴的二十五圓通 各種論 小乘的不管經論很少有不是禪定的 大乘的。。。 大乘阿毗達磨 對 底下的瑜伽師地論 其實你要是不排斥藏族的話 自續派的無我修法其實挺殊勝的 虛空藏經好像有?我忘了 對 圓覺 還有 安那波那 哈哈 地藏十輪經 還有彌勒的六門習定論 藏傳的許多觀想定 看你排不排斥了 其實觀無量壽經裡邊的觀想也是一種止觀 但是你非覺得數數的 比較殊勝 也算一種選擇吧

專著行嗎?小止觀 摩訶止觀 禪波羅蜜 各種大小乘高僧的打坐竅訣。


其實圓覺經就有說,是我自己孤陋寡聞了。。。


推薦閱讀:

因緣論到底講了什麼?
佛法中「煩惱」和「習氣」有何分別?
念地藏菩薩聖號都有什麼感應過?
身見與我見有何具體區別?
如何理解緣起法的緣有故生裡面『有』與『生』這兩支?

TAG:佛教 | 佛經 | 佛法 | 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