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小婦人》有哪些讀有感?


謝邀~最大的感受是意難平

我曾分享過一篇小婦人的讀書筆記,詳細闡述了其對少女成長的意義,在此不贅述。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297634/answer/998622574

只想說說這看似圓滿的悲劇結局

我們以為相愛的人會在一起,現實卻教我們「合適的人」才應該在一起。但是應該做的,就是對的嗎?因為早早被Joe和Rachel給劇透了(老友記),越讀下去越替喬難過,看到勞里和艾米結婚,知道不會再有反轉,甚至也想把kindle扔進冰箱。不完全是因為作者拆了我愛的CP,更因為:

全書用前大半篇幅教會了我善良而謙讓,謙虛而無畏。卻用最後的篇章告訴我:謙讓隱忍有可能會讓出一生摯愛,粉飾過的自私和虛偽的高雅會讓你得到世人羨慕的一切。

這是讓我唏噓的。


1.喬的真心,勞里的真心

14歲的喬決定去隔壁拜訪勞里的時候,覺得「他正因為沒有朋友的樂趣備受煎熬,是個可憐的孩子。」她充滿活力,熱情友善,而他還是個有點憂鬱和寂寞的小紳士。那個時候,勞里就單純的喜歡她,認為

「她那種奇特而率直的舉止很中他的意。」

他們一起時有聊不完的話題,勞里與爺爺吵架時,喬第一個發現並能夠給他安慰和快樂;舞會裡,髒了衣服的喬躲在無人的走廊,勞里來陪她,跟她跳舞;喬幫著勞里一起謀劃著加入馬奇家的小社團;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有喬稱呼他為「特迪(勞里的教名),我的特迪,我們的男孩兒。」;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勞里的彬彬有禮中多了點調皮在貝思重病,母親外出的日子裡,喬最無助的日子裡,勞里一直在她身邊,這段時間也是兩人的情誼的第一次升級。以下是喬難過哭泣時書里的描寫:

「勞里把她的手緊握住,儘可能的低聲說:『我在這兒,喬。』 她覺得那充滿友情的手安慰了自己辛酸的心,勞里想說卻說不出話,只默默的站著摸著喬的頭。 喬說:『謝謝你,我現在好多了,我不再感覺幾乎是無望的了。』 」

這時勞里應該意識到了自己的柔情,喬卻全身心沉浸在悲傷之中,認為是友情;後來,得知勞里幫忙聯絡了前線的母親時,喬不自覺地開心到撲進他的懷裡,好一會兒才意識到害羞的跟他抱歉。勞里卻說「我喜歡你這樣。」;勞里讀了大學,開始變得像「被寵壞了的富家公子」,他起初每個月都會興緻勃勃的向喬講述寫愛情小火焰,給她帶來了很大的樂趣。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勞里不再四處朝聖了,而是展現出一種專心致志的激情,並時不時的沉浸在拜倫式的憂傷里,他開始避開與喬聊那些話題,轉而開始寫有哲理性的信給她(投其所好?),並稱自己要專心學術。大家都覺得「我們的男孩」最近對喬格外的寵愛。喬卻說「先生,你的確很吸引人,但是性情卻並不比一隻風信雞更穩定。」

在一個驚人的發現之前,喬和勞里就處於這樣的狀態,或者說,如果沒有這個意外的話,他們會在小情書和俏皮話中逐漸發現彼此的真心。

2.轉折點

這個驚人的發現是貝思。貝思為自己的孱弱多病陷入憂思,喬卻認為她喜歡上勞里。為了最疼愛的妹妹,她甚至沒有猶豫的,選擇主動忽略了內心對勞里的情感,告訴懵懂的自己「我不愛他。」母親認為喬和勞里並不合適,因為兩個人的性格都太過倔強。一向崇敬母親的喬便更加堅定的,自作主張的認為自己心裡「最好的男孩特迪」來照顧妹妹是多麼的合適。勞里在這時候開始追求喬,她感覺到並開始逃避,逃去紐約工作。勞里說:

這樣做不會有什麼用的,喬,我會緊緊盯著你。

為了兌現與喬的承諾,勞里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好像是要以此作為禮物送給他即將求婚的對象,他說:「從認識你以來我就一直愛著你。」她明明喜歡他卻拒絕了他,並說「特迪,你太好了,我配不上你,我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像你希望的那樣愛你,我嘗試過,但做不到。」

哪怕是有一絲可能性會破壞到妹妹的幸福,喬都不願意去那樣做。

勞里說「我絕不會愛上別人,而且絕不會忘了你,絕對不會!」

3.貴婦人艾米

勞里不喜歡那些炫耀的,過於打扮的女孩,他看到梅格穿「法式風情的華服」時不高興的說「我都不認不出你了。」 他喜歡有頭腦,性格直率,風趣親切的姑娘, 他欣賞的一切品質都來源於喬。

艾米恰當的隱藏了自己的虛榮,以藝術,繪畫等愛好裝點了自己的打扮。如果喬嚮往的是自由和寫作上的成功;那麼艾米一心嚮往的是過上流社會的生活(錢)。艾米所做的一切,包括學藝術,禮儀,舉止,取悅富有的朋友和親戚等等,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就是成為社交名媛,嫁一個有錢人,不再過貧窮的日子。當然,因為母親和姐妹們的影響,她也有馬奇家優良品格,善良,勤奮與正直。

去歐洲以前,勞里從未與艾米親近過。(可能因為聽說過艾米以前的種種任性虛榮的作為)

艾米在信里稱追求她的富有少年不如勞里「有魅力」,加上在歐洲第一次見到勞里時的種種表現,她試圖稱呼他為「特迪」(被勞里制止)可以看出她對喬的這位「我們的男孩」是喜歡欣賞的。不可否認,她貴婦的做派,善於交際的性格,在歐洲遊歷的經歷與勞里更為般配,但是,正如勞里所說,因為她是「喬的妹妹」才能在短時間內吸引他,治癒他的情傷。

艾米勸他再向喬表白一次,結果可想而知。這次表白徹底的讓勞里死心,並陷入了艾米的溫柔之中。這也讓艾米徹底放心,開始對勞里展現依賴與柔情。艾米如果活在現代該是可以出一本《直男攻略》供大家參考的。在貝思的死訊傳來,她沒有回家,因為那樣會更佳處在悲傷的氛圍里,而是在莊園等待勞里前來安慰,兩人就此定情。

貝思過世後喬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傷感,她說,如果這時勞里求婚的話,她會答應的。她人生中最灰暗的同時,艾米迎來了最幸福的時光。她和勞里的婚禮迅速舉辦,艾米希望在玫瑰莊園度蜜月,甚至沒有邀請家人到場。再次見面時,塵埃落定,他們已經是新婚的勞倫斯夫婦了。他們第一次回家時,喬說了不知道多少遍「我太開心了。」好像除了祝福就沒有一點雜念,也像是用成千上萬的祝福掩蓋其他情緒。勞里說:「喬和艾米在他心裡位置調換了。」他再也不是「她的男孩,她的特迪了。」

一切慶祝過後,喧鬧停止,寂寞才油然而生。

教授和喬,艾米和勞里是性格完美互補的兩對,母親認為這是最好的結果,至於喬對教授,我始終覺得不是愛情。不論作者如何渲染,最終讀完作品我是意難平的。因為美好純粹的少女在懵懂的時候錯失她愛的男孩,最終,這個男孩和落於俗套的美麗的妹妹走在一起。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想要女兒!

這四個小人兒(輕微劇透)

&-->

還沒有看電影版,只看了書,但卡司這麼強大一定會去補看的??接下來就粗略的談談讀後感

《小婦人》讀完的感受就是:「天,我應該在再年輕一點的時候讀這本書。」 「天,我以後當媽媽了一定要把這本書當作教科書來用。」可以說是任何階段的女孩(與男孩)都可以(應該)看的書。小孩看了正行,大人看了醒悟,老人看了回憶。把話說到了這個份上,是真的能證明我覺得這本書三觀有多正。


當然就書的內容來說,感動很多,失望也多。

最感動的無疑是她們之間的親密關係。我想人這一輩子追求的最多的應該是存在感吧,而瑪奇一家中,沒有一個人是被拋棄的。他們相互照顧,相互關心,誰也不允許自己所愛的人受委屈。凝聚的心能融化冰雪,傳遞千里,瑪奇一家人的愛蔓延出了屏幕,到了你我的眼中。

喬無疑是四個小婦人中最突出的一個,她天生的疑問也是現代很多女性不解的問題:「為什麼女孩子不能有男孩的一些性格?」「為什麼女孩子生來就該溫柔典雅,而不是激情澎湃?」喬讓我們看到了自由的希望,與我們共鳴。

瑪格麗特溫柔賢惠,嚮往愛情;艾米美麗聰慧,是個社交小達人;貝思……

她是個天使。

四個小婦人在耐心睿智的瑪奇夫人的懷抱下,都長成了優秀的人。他們每個人都那麼耀眼卻又那麼普通,實實在在的一刻不停的在成長,在改變。

關於失望,那當然一定要從喬和勞里的感情說起。

&-->

勞里是個寶藏男孩,尊敬女性、尊重長輩、善解人意、充滿鬥志與激情,學習能力強,長相與家世也很不錯。當勞里向喬坦白心意的時候,打心眼兒里,我是矛盾的,我沒有很希望這兩個人在一起,但是又希望他們可以有故事。只是最後勞里和艾米在一起的時候,心裡有一些失落。他們互相愛慕的過程當然無比甜蜜也很有說服力,只是感覺喬也值得一段和她性格一樣激情澎湃的戀情。而這種戀情,勞里是可以給她的。

這種失望感也許來自對現實生活的無力感,我們可以用力的去想,想的天馬行空、晴空霹靂,但最終還是舒適打敗了我們。


不管感動還是失望,我都感謝《小婦人》帶給我的一切。她們讓我知道生活沒有那麼美好,但我們可以美好。

幸福與苦惱教育了四個女人,去愛,去苦幹,在那青春的年代。

&-->


#不請自來,有劇透。#

《看到平凡生活里的星光》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的臉上常常出現會心一笑的表情,好像看到了自己生活的自畫像。

看到amy因為自己不能去舞會,生氣燒掉了jo的稿子,嗨,這不就是個任性可愛的小姑娘,像極了小時候和姊妹爭家長寵愛的自己。

&-->

看到媽媽帶著女兒們去給鄰居送聖誕早飯,明明自己也尚不富裕,但我依然願意把麵包分給你。

&-->

看到amy明明不會滑冰,還追上Jo和laurie去道歉,就像小時候不小心弄丟了媽媽的首飾,笨拙又努力彌補的樣子。

&-->

看到jo剪掉了自己的頭髮,給媽媽籌集旅費,一臉不在乎的跟大家說我剪掉了頭髮,晚上卻在meg的懷裡哭泣,因為自己的頭髮,是個逞強又勇敢的小姑娘沒錯了,想起了讀書的時候偷偷跑去做兼職,攢錢給媽媽買禮物,還說自己一點都不辛苦。

&-->

看到meg腳扭了,回到家,姐妹們和媽媽紛紛聚上來,幫meg冰敷,這個片段也是我最喜歡的片段,充滿了暖意,不管以前發生過什麼,我們都永遠愛你,因為你是我們的家人。

&-->

這些瑣碎的片段,讓我覺得這是個平凡的故事,就像身邊大多數的平凡人、平凡家庭一樣,會為生活窘迫,但依然善良,會耍任性的小脾氣,也會笨拙的道歉,會勇敢承擔,也會悄悄哭泣。


很多人都說這是一部療愈系電影,在我看來,是因為我們都或多或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最後看到她們都有了自己的結局,或找到自己的熱愛,或找到自己的畢生所求,就像jo最終有了自己的書,meg嫁給了自己愛的人,amy嫁入了上流社會。

這些結果讓我開始期待,如果她們可以,我想我們也可以,會和他們一樣,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


jo獨自一人背上行囊,來到紐約,開始創作自己的書,眼中充滿了期待和忐忑,第一份作品被大幅刪減,像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戰士,獨自一人堅持自己的信仰,就像我身邊很多的北漂,滬漂,不問過往,不懼將來,大步的往前走,這一刻,你們身上一定發著光,Joe也最終有了自己的書,成為了一個作家。

&-->

meg出嫁那天,眼神溫柔堅定的跟jo說,「因為我愛他」,希望未來有一天你要出嫁時,也能有這樣的目光,那一定是做好了邁入婚姻的準備,也能自己創造幸福,meg和丈夫也一直很幸福。

&-->

amy也最終得到了來自上流社會的弗雷德的求婚,有了上流社會的入場劵。(雖然最後和勞里在一起了,這個部分估計很多觀眾會有疑問,其實是電影版這條線沒展開說,原著寫的比較詳細,可以補一補,簡單來說就是雙方日久生情。)

&-->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好像我突然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光。

學生時代我也曾像jo一樣兼職給媽媽買禮物,明明熬了好幾天的夜,但仍然跟媽媽說我不辛苦。

大學後毅然選擇北漂,那時候的期待和忐忑就像joe剛去紐約一樣,現在在北京堅持做著我喜歡的工作。

我也開始期待,有一天我會實現我的夢想。

最後,感嘆下,甜茶真的太帥了,看不夠。

&-->


截自原創讀後感:

cony w:我們離開人世時愛是唯一能帶走的東西——《小婦人》讀後感(上·人物篇)

cony w:我們離開人世時愛是唯一能帶走的東西——《小婦人》讀後感(下·劇情篇)

關於結局:

書籍首版1868年,時值作者36歲,作者本人就是喬的原形,而勞里的原形來自於在歐洲偶遇的一名波蘭音樂家,浪漫的偶遇花開無果。作者究竟是基於什麼考量而成全勞里和艾美這一對,今日我們已經無從求證。「婚姻並非女性唯一的人生追求」,鑒於此,作者本就有意破壞讀者們對喬和勞里能成眷屬的幻想。所幸這樣的結局並非出於作者本意,而是迫於出版商的壓力,作者才將四個女孩兒全部都嫁了出去,她自己都覺得「這樣的結局很蠢」。

我們為什麼期待勞里和喬在一起的結局?

少年到青年,從表情到言語到肢體接觸,無一不散發著勞里對喬靜默生長起來的情愫,而喬並沒有斷然拒絕,依舊一同嬉笑遊玩,或是挽著他的胳膊或是揉著他的頭髮,親昵地稱他為「特迪」,稱他為「我的男孩」。縱使偶爾難控同樣火爆的脾氣,但他們無疑是也一對最理解體諒對方的璧人。

沒有喬,就沒有高尚優秀的勞里。

是勇敢善良的喬,首先破開生疏鄰人的距離,對勞里拋出友好的橄欖枝,救他於寂寥沉悶的生活,是少年勞里的解藥。是正直溫柔的喬,將混跡於浮誇淺薄的大小姐們之中撩撥嬉笑的勞里罵醒,拉回正途成為可親正派的小夥子,是青年勞里的路標。

勞里深知喬在自己的人生中,擁有多麼不可替代的位置。

是勞里在「真言」遊戲中認可梅格最美麗,仍堅稱喬為最喜歡的女孩;是勞里在面對喬做壞的料理時,其他姐妹都忍不住吐掉食物,唯有他勇敢地吃下去露出「英雄式」的神氣;是勞里陪著喬飛奔而過滿鋪秋葉的坡道,舒緩她的不安,他們既了解又能體貼彼此;是勞里在心中默默稱喬為自己的阿特蘭特(希臘神話中捷足善走的美麗獵女,答應與能追上她的人結婚,但以死亡作為對失敗者的懲罰。出自原文。引自原文。);是勞里在貝思患病時,陪伴安慰喬,忍不住在喬臉頰落下輕吻;是勞里聲稱願意將自己時刻綁在喬的圍裙帶上;是勞里在求婚被拒後,表示自己的愛與忠誠永不變更;是勞里,歐洲遠行也要將喬給的「又小又舊」的戒指時時戴在手上。

為什麼喬和巴爾的結合不那麼有說服力?

巴爾之於喬,更像老師和朋友,而非戀人。

儘管在得知艾美和勞里的婚訊後,喬表現平靜,但她是否真的內心毫無波瀾,無人能知。畢竟以她那不惜為姐妹幸福犧牲自己的性格,縱然無數次選擇的機會擺在她面前時,她都會以姐妹優先。

我們為什麼能接受喬和巴爾在一起的結局,無非是出於現實考量,也許他更適合她。

我們為什麼更不能接受喬和巴爾在一起的的結局,無非是不忍辜負勞里的深情,無非是沒有鋪墊足夠巴爾和喬之間的伏筆——沒有讀出紐約時光里喬曾心動,沒有讀出他們處世合拍,沒有讀出他們在勞里結婚前就情投意合。即使換一位才華洋溢家底豐厚的美青年,沒有充沛的憑據證實他和喬心心相印,我們也是萬萬不願將喬給他。又或者,比起草率地和某個人嫁娶成婚,我們更情願喬終身不婚,終日構築她關於寫作事業的「空中樓閣」。

喬自己也坦承,「假如特迪再求婚的話,也許我會回答願意,不是因為我比以前更愛他,而是因為我比他離開時更在乎被人愛。」適逢其時,巴爾出現了。

原創不易,請勿非授權搬運。


我只看過這一版的《小婦人》,在觀影之前也不曾接觸到《小婦人》原著。於我而言,我十分喜歡這部電影,平淡而不乏味,動人而不過度煽情,是一部溫馨的作品。

於我而言,這部電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瑪奇家四個女兒的秉性,不僅僅是那個時代女性的精神標杆,放眼今日,仍然能引領現代的精神高度。

Jo March,一個女權主義的先鋒人物,她不接受女性必須要嫁人的想法,如她自己所說她寧願老了以後自己一個人划動自己的一葉扁舟。與她恰恰對立的就時Aunt March了,她認為一個女性只有嫁給一個富有的男人,才能拯救自己的生活,甚至是挽救這個女性所在的整個家庭。這是當時社會的一個普遍風氣。我們也從Amy和Laurie Laurence在畫室中的對話中可見一斑。可是Jo偏不,這與她不願修改自己小說中女主人公的最後結局相呼應。可是,Jo付出的代價也是比較大的。因為她的堅持,她毀掉了自己和Laurie Laurence的姻緣,也讓她常常感到孤獨。我私以為,她是一個女權主義者,但並不意味著她就是一個「大女人」,可以完全沒有男人,完全沒有愛情,只是她以為她是,她可以。Jo前後的改變,不能說是寂寞的產物或是折中妥協,我想她只是漸漸找到了、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自己是什麼,她只是太在意別人以為她成為了什麼。她可以獨立,可以不顧一切,可以為女性的權力而抗爭,與這個時代抗爭,但她依然可以、被接受做一個「小婦人」。談到Jo,則不得不提到她賣掉自己的長髮為媽媽籌錢買去看望爸爸的車票,縱然自己捨不得秀髮以至於暗自哭泣,她仍然狠下心來做出犧牲。忍痛割愛,這是何等的勇敢。我欽佩她,也被她的舉動所觸動。電影尾聲,Jo說沒人會喜歡看一家人奮鬥與喜悅的平淡故事,Amy回答道:「別人不喜歡,可能是因為沒有人寫出來。」我想,Jo就是那個走在時代前面的先鋒,用自己的筆觸和行為去反映社會,推動社會進步。

&-->

Meg March,一個人設完全出乎我意料的角色。從她前期的行為來看,我一直以為她會是一個十分愛慕虛榮的人,但她最終竟然嫁給了一個貧窮的老師,真是萬萬沒想到,這也讓我更加喜歡這個角色。印象比較深刻的,可能就是她的「一條裙子的故事」吧。她因為禁不住誘惑,擅自花了五十美元買了布料準備給自己做裙子,然而自己的丈夫冬天裡正急需一件外套。事後,Meg十分懊悔,向丈夫懺悔。五十美元讓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更加窘迫,也讓家庭經濟支柱的丈夫一籌莫展,甚至對Meg採取冷暴力(後來對Meg的態度發生了改變)。深諳丈夫不易的Meg後來主動將布料賣給他人,可以看出這個女人真正過日子的心態。放下了自己的虛榮,捨棄了華麗的外表和服飾,甘心與自己的愛人平淡一生。她不抱怨丈夫的無能,也不對如今的生活感到不滿,不失為一個賢妻良母。精神世界的美滿與富足,讓她不畏貧瘠與困苦。

&-->

Amy March,我並不十分喜歡她。首先,她有一點點自私。因為Jo和Meg不帶自己去看電影而燒毀了Jo的書稿。當她欣喜的通知Aunt March決定帶她去歐洲的時候,她可以若無其事地對失望的Jo說:「反正你也不喜歡巴黎這樣的。」與Jo的大度和格局相比,Amy的確顯得有點狹隘了。如果說Jo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那麼Amy則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體。或者說Amy有一種「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洞察能力和眼界。當她預見自己的繪畫事業終會不溫不火時,她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只能嫁一個好人家才能改變人生。但是,又不得不說,Amy是一個外冷里熱的人。她真心實意的關心Jo,關心自己的家人,但往往又做出讓人受傷的事情來。就像最後,她選擇嫁給Laurie Laurence,她仍會設身處地地為Jo著想。她會鼓勵Jo撰寫自己作品,鼓勵她說出心裡想說的話,讓這些變得更有意義。Amy前後得變化,真正見證了她成長得過程:性格變得更加穩重,頭腦也更加睿智。看完這一版的《小婦人》,觀眾經常讚歎的就是這一版小婦人塑造的成功,堪稱「逆襲」,是最接近原著和作者想法的改編。

&-->

Beth March,音樂小天才,溫順而善良。我十分欣賞她身上的人情味。她那種天生的人畜無害的善良,是最最能打動人的。她愛自己的家人,感恩Mr. Laurence,關愛貧困的鄰居,活脫脫一個小天使。害怕男生也讓這個小女孩顯得更加的可愛。再者,我十分欽佩她面對死亡時的態度,說不上是不畏懼死亡,卻也能夠淡然地接受命運的安排。真是讓人惋惜這個美好的靈魂。就像其他三個姐妹說的:「她是我們三個中最好的。」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都不覺淚目。

&-->

這個家庭里有太多值得讚揚的人物。母親的知性,父親的無私,一家人的善良溫馨,無不時刻提醒著人們「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美好的光輝,一次次在我心中盪起層層漣漪,最後匯成感動的朵朵浪花。

&-->

這部電影在敘事方式上採取了非線性敘事的方法。通過更為複雜的敘事方式,充分展現了生活的光怪陸離。整部電影平淡而又不乏味,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這部電影敘事方法的成功。也得益於這種敘事方式,讓整部電影的首尾呼應,給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覺。開放式的結尾,給觀影者留足了想像的空間,細細想來,不得不嘆服於導演的高超技巧。妙啊!

於我而言,我真的很喜歡這部電影,被它的真實和充沛的情緒所打動。這部電影人物身上的閃光點,足夠引領任何一個時代里的人找到自己的定位,時刻銘記自己的初心。


推薦閱讀:

別人都說看書能進步,為什麼我看書越多越迷茫,感覺自己就是活在謊言里,整天胡思亂想(我看的都是名著)?
有哪些很有趣的名著或者文學作品?
是否有些經典名著已經過時(名不符實)?
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除了其他三部好像都沒有像紅學那麼多人去研究,紅樓夢會不會被過度解讀?
作為言情小說的資深愛好者,我應不應該一直極力的要求,強迫自己讀名著的紙質書或者電子書?

TAG:名著 | 世界文學 | 小婦人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