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喜歡道德綁架出國科學工作者,如楊振寧?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戴帽子,道德綁架?只要立場和觀點與他們的不同就直接開罵,而且自以為站到了所謂的道德制高點就可以到處指責別人。並且很多人可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認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在國內,但連最基本的如做基礎科學,如果在國內,成果會大大降低這一些問題都不會考慮。並且這種現象在很多網路媒體報道的評論里不在少數。


你以為那十年白給的?


中國人坐等吃粥的很也很多,巧合?

我發現中國人和西方人有個特點。西方人相對比較獨立,無論生活上還是其他方面,相對容易出頭標新立異;而中國人喜歡有依靠,成群結隊、拉幫結夥,然後自己躲在團伙里。

這兩種對待生活的態度各有好處。西方人比較自我比較激進,易產生創新的想法和做法;中國人比較穩定,適合群上群下,講究和諧和群,容易進行生產作業。

但是,同樣由於這樣的態度,導致兩方面對公平和道德產生了不一樣的理解。

中國人喜歡道德綁架的原因,本質上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對別人的行為產生了一種期待,希望從群體得益的輻射中得到好處,群體分利。而將群體分利上升到道德層面,獲得利益會更加方便,也有助於讓群體中每個人都能得到照顧,讓整個群體更容易生存下去。

比如說吧:小孩在公共場所隨地大小便或者哭鬧,很煩,但,這是你應該忍受的。誰不是孩子過來的?誰沒有或不準備有孩子?你忍了這一次,下次你孩子鬧了,別人應該忍你了。

再比如說:老人身體不好腿腳不方便,為什麼不能提前入住賓館或者在大堂休息?誰家沒老人,你以後也會老。你現在給別人行方便,等你家老人或者你自己老了之後遇到這種情況,你也會受到別人的照顧。

慢慢一來,這些慣例就變成了一種社會共識、意識形態,再慢慢的,就變成了社會道德。

其實,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人熱衷於自己的保護意識形態。畢竟,「我」之所以去為別人行方便、理解和忍耐別人,最終因為「我」期望讓有一天在我遇到問題的時候,也能被別人行方便、理解和忍耐。

而如果在「我」行方便、忍耐理解的時候,這樣的社會道德是存在的,但當「我」需要被別人行方便、忍耐理解的時候,那樣的社會道德卻隨著意識形態改變或消失了,那這對「我」來說豈不是很不公平?

所以,「我」當然要去維護能讓未來的我受益的社會道德,時刻提防妄圖改變社會道德的企圖,也不會冒險去接受那些可能對社會更加有利的意識形態和其附帶的道德。於是,慢慢得,凡事先樹立假想敵,分出你我、里外就潛移默化成為了一些人的習慣。


道德綁架者有一個共性,就是從來不會綁架自己


格局所限。


不過人性而已,道德綁架從來都不止這些。有很多人習慣性的道德綁架,起心動念都是。


emm...

自我感覺就是 一部分的守舊觀念(被自以為是地理解成了愛國主義。。。) 一部分的嫉妒心理(推薦魯迅先生的《燈下漫筆》)

總是見不得別人好 巴不得別人壞吧==


推薦閱讀:

TAG:道德 | 中國人 | 社會 | 楊振寧 | 道德綁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