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進和思維開放矛盾嗎?

以奇葩說薛教授和蔡康永二人的區別為例,薛在經濟學上十分精進,但是給我一種比較學術的感覺,就如蔡康永在開杠環節,對他有這樣一問:「你的一生都被經濟學限制住,你不會不甘心嗎?」

而蔡康永,在情商課、主持、人文、電影,還有很多方面都涉獵,雖不如薛那樣在某單一學科上特別突出,但是他的觀念比薛更加開放新穎,不會固化。

再說說我自己,我的男朋友是研究生,就讀於某直轄市最好的學校。如果非要類比的話,他更像薛,我更像蔡,他在我眼裡的確學習成績優異,但是他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知道,他人生的23年,基本都是在題海中度過,也不打遊戲,很少刷微博,接近於兩耳不聞窗外事。

因此我想問,學術精進和思維開放是不是本身就矛盾的?一個人在某一方面付出了日復一日的時間,自然就被限制住,變得固化,忽略了其他思維方式的養成?


思維上確實會形成習慣,常識上也會和普通人不一樣,經驗上的差距不可避免。但固不固化主要是「人」的問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就算做了通才也會被淺顯的結論束縛住,最多復讀幾句知道的越多越知道自己無知這種套話罷了。畢竟誰不會造人設說點冠冕堂皇的正確廢話?但願意下苦功去反思自己或別人為什麼會這麼想?常識為什麼會成為常識?道德為什麼會是道德?的就很少很少了


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

有答主已經提到,思維開放是學術精進的前提條件,非常贊成。如果墨守成規,拘泥於現有的知識,學術只能「精」,不能「進」,必須不斷吸納新的東西,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推動學術進步。

而學術的精進又可以促進思維的開放,有深刻的見解,廣播的知識,才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才能打開思維的大門。比如一個文化程度低,生活閱歷少的人,就算想思維開放,恐怕也不得不囿於「知識的貧窮」,「限制了想像力」吧。

回到題中的兩個例子。薛和蔡是不同領域的人,薛來參加娛樂節目,算是跨界了,而且跨度非常大,雖然表現不如專業的主持人,但比很多嘉賓好多了,這恐怕是典型的思維開放吧!反過來,讓場上任何一個主持人跨界搞經濟學試試?再比如,縱觀整季節目,薛幾乎沒有失誤,但專業脫口秀主持人李誕卻有多次失誤,這樣的表現還不夠「思維開放」?

題主男友是在讀研究生,坦白說,在我看來,在讀研究生中稱得上「學術精進」的鳳毛麟角,作為學術好的代表不大合適的;而玩微博什麼的,只能說娛樂多樣化,也不是「思維開放」的典型代表。

最後,有回答說題主的男友只是會考試,沒調查就下結論扣帽子,這就是典型的「思維刻板」的表現。


看到了薛教授和康永老師的名字進來答個題。純個人理解。如果有不對歡迎指正。

學術精進和思維開放,可能很難一下子就理解,換個說法吧,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這樣一說是不是就清晰多了呢?如果你認為這樣沒錯,那就接著來看。

知識的深度重要不重要?重要。大多數領域都需要深耕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這裡面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必須的。而領域裡的知識是片面的簡單的嗎?肯定不是,不然怎麼會有 越學越覺得自己不會的東西多 的這種感覺呢?一個領域深耕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只是單純在這個領域的收穫了。知識都是交叉的。

再來看看知識的廣度,重要嗎?當然也重要。但是毫無深度的零散知識,重要嗎?中國有句話叫淺嘗輒止。如果只是拿來做嘗試,看看有沒有興趣,我覺得沒什麼大問題。可是如果整個人生都這樣,沒有在某一個領域有自己的知識深度,隨著年歲的增長,你會有越來越多說不清的阻礙感,那是通往融會貫通這個層面的絆腳石。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點點小感悟。

你看康永老師,雖然我沒有問過他,但我認為他也是從某一個深耕的領域慢慢拓展的自己的知識廣度吧。

一點揣測。

謝謝。


首先我聲明,我是高中生,我的人生經歷與閱歷都知道與各位大佬一提,但我還是來分享分享我的看法。

首先我覺得我們的教育對於一些對立統一的元素看得太對立了,而忽視了其統一性。

哲學裡面有一段關於矛盾的學說,高中哲學必修四。

我認為兩者並不矛盾。首先從你和你男朋友來看吧。你男朋友的確專註於學習在認識世界的廣度上面的確不如你,但是他還可以學習啊,他還是能夠接觸一些他的愛好方面的事,雖然說他也會沒有什麼比較多的愛好了,但是你可以培養啊,你可以去培養他的認識的廣度。 再說說您,您可能並不特別擅長精通某一項技術,但這並不意味著您Joe屬於特別思維開放啊。您這是屬於眼中有世界,心中有天地啊。這不是思維開放啊。

我認為思維開放是指接受其他思想的能動性,比如說同性戀你能接受嗎?當然了,這也和你認識的廣度有一定的聯繫了。

學術精進也並不意味著與現實脫離與其他的事物就沒有聯繫啊,相反我覺得學術精進之後還能夠再精進,因為事物彼此之間都是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聯繫嘛,可能我這麼說,您還不會太懂吧。那我就舉一個例子,文學文科與理學科學。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人對鴉有一個認識,認為金烏負日,在文學上,人們在不斷的討論這個起源,有人認為是商朝的象徵性動物,也有人認為是什麼什麼樣的迷信封建的故事,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上來看,也是從最接近他的角度來看,我們推測出了古人可能觀測到了太陽黑子的現象。這是不是一種文學與科學的交融?

所以我認為兩者是充分可以所相關聯的,至於蔡說的,你覺不覺得你錯過了很多東西?而我的回答是認為,我覺得他是錯過了很多東西,他捨棄掉了你們所能得到的,但他的確也得到了你們不能得到的。

篇幅有點長,抱歉了。


謝邀!學術精進和思維開放不矛盾。又開放的思維才有學術上的精進。但學術是嚴謹的,開放的思維有助於學術創新,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精進。懂得再多沒有系統支撐,在搞學術者眼中是不值得一辨。


實話講,如有得罪請包涵,你男朋友成績好只是證明了一件事:應試學習能力強。僅此而已。

應試學習其實從技術含量上來講難度係數不高,只要:智商夠用,老師夠好,自己夠努力且耐得住寂寞,學習方法沒大毛病,最後就是規定時間規定內容的重複重複再重複了。這條路一旦走通,未來基本無障礙,日常能見到的考什麼都問題不大。然而誰能靠應試學習吃一輩子飯?

而學術精進則可定義範圍更廣。應試學習離學術研究還差著老遠老遠,其中一個原因:應試學習基本規定內容,且大部分問題有唯一正確答案。正經的學術研究就不一定了。所以還不太能夠將應試成績好等同於學術精進。

另外,做大學問的或者成熟的人越是在某一領域精進,越會覺得需要觸類旁通,有時答案在問題之外。

所以我覺得最優策略是:一段時間內收斂和聚焦,另一段時間打開視野行萬里路。


掙脫枷鎖,是好的,但一味的想擺脫所謂的束縛,好比溜冰的時候非要溜出冰場,到大街上試試。冰刀不適應柏油馬路,輪滑不適應冰面,不能互通。

孔子覺得自己最大的成就就是自己在「禮」的框架里自由。莊子的逍遙是聖賢逍遙,超脫世界的。而普通人的逍遙是孔子提倡的,在一個框架內,不越界不拘束不禁錮,好似舞台上翩翩起舞的演員,自由而不侵擾他人。

所以學術精進的人可能自己沒有所謂的拘束感。

教授也說了,沒覺得經濟學束縛了自己,反而經濟學給他提供了更大的視野。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體的你可以看看高三的政治書,有對矛盾的定義。


其實就是不同的技能組合。

不同的技能組合有不同的發展模式,發展路線。

根據自身資源選擇發展路線。投入時間學習不同的技能,可以點亮更多的發展路線。誰都希望有一份攻略,指出個人的最佳發展路線。告訴你學什麼技能可以走什麼路線,能達到什麼高度,需要什麼前置條件(家庭背景、智商、自制力、精力等),然後就選擇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路線。但是沒有上帝模式,習得任何技能都需要時間成本,最快的方法是有高人指點(家庭背景的重要性),或者參考前人經驗(但社會隨時在變化)。

具體一點,你男朋友想要什麼人生?追求學術的極致?Greatness demands everything. 那家庭方面就得你來。然後,追求學術的極致恐怕也不是埋頭讀書就可以的,社交技能也很重要。而且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的技能不同,開始只要幹活,後來就要找項目帶團隊,在往上資源多了必然面臨利益鬥爭,都需要不同的技能。

你倆要一起過的話,首先,組隊分工吧,你男朋友應該清楚自己的發展路線,你有廣度,站在更高的高度,幫你男朋友做下分析吧。看看你倆的路線怎麼走。


推薦閱讀:

TAG:學習 | 生活 | 心理學 | 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