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中的碎銀子是好茶嗎?


要講碎銀子,先要說老茶頭的前世今生。

老茶頭是熟茶發酵過程中出現的結塊茶

主要是比較嫩、含有較多果膠的部分,它們柔軟,透氣性差,加之發酵過程溫度較高,容易結成塊。

過去就被當成熟茶製作過程中的下腳料

為啥說是下腳料?

首先根本沒有完成發酵過程,不是純粹的熟茶;另外,大的結塊裡面可能有雜質,也可能微生物超標

以前大多是打散了混在熟茶里。(有底線的「摻水」)

2004年普洱茶帶頭大哥改為民營,2005年打起這些結塊茶的主意,2006年推出「老茶頭」。

大哥都給下腳料「轉正」了,那大夥還有啥說的,抓緊趕上賺一筆。

大哥還是「厚道」,沒定高價。

我之前想試試下腳料的味道(不實踐沒有發言權),買過一塊2014年大哥出的老茶頭磚,三十多塊錢。

當然,2006第一批老茶頭被炒起來了

&-->

如果加上其他概念,炒得更離譜,比如這冰島老茶頭

&-->

22個人上當還是當托兒?

還有更不專業的:

&-->

誰能提前20年預知下腳料變成香餑餑

或許有人說,我就是喜歡老茶頭:耐泡、湯稠。

是的,結塊了當然難泡開,果膠多當然稠

我的選擇是:花三十塊錢試一次,然後扔掉。

老茶頭現在還有另一個名字:碎銀子。解說詞是「古代用於茶馬古道上代替銀兩」。

腦洞該有多大。


碎銀子(老茶頭)和黃片都是以前茶廠的報廢料,但是有些制茶師傅留下來,還泡了喝了,發現口味還不錯,後來經茶廠一推廣,能接受的人也逐漸多了。老茶頭是熟茶製作過程中產生,一個幾噸的茶堆,澆水之後,茶葉里的膠質會逐漸下沉再加上底部壓力大翻堆沒到位等原因導致熟茶結塊的現象。一般老茶頭占整個茶堆產量的1%-4%之間,小廠一般不會賣,沒那個量,一般都是大廠在賣。假的老茶頭都是加糯米水強行結塊再用機器打碎。好茶肯定算不上,頂級普洱茶都是生茶。接著說黃片(黃金葉),在生茶經過最後一道工序晒乾之後,接著會撿黃片,也就是把大葉子挑選出來。黃片價格一般比較低,公認優點是耐泡,但是香味淡,滋味不突出。


你好

從工藝上說,大塊的叫老茶頭,小塊的叫碎銀子。都應該是自然坨。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普洱熟茶渥堆發酵時,翻堆不及時,內含物多分泌物多的茶葉會粘連在一起,產生結塊。確實滋味會醇厚一些。 以前算是殘次品,無人問津,但是長時間存放後,發現滋味確實很好,物以稀為貴,所以變得越來越貴,受人追捧。

但是現在市面上的老茶頭還是碎銀子都是人工坨,人為擠壓在一起形成塊狀的,滋味一般。

從鑒別真假的方面上來說:

真的干茶光澤度高,耐泡度高,15泡以上仍然緊實,糯米香也是淡淡的,沒有其他發霉等異味,湯感稠厚,順滑。

人工的干茶光澤度低,耐泡度低,容易膨脹變大、鬆散。糯米味道偏重、不自然,多是添加了香料。做的不好的還會有異味,霉味。湯感薄!

以上就此本人意見!


歡迎關注【懂茶帝】

所謂「碎銀子」,屬於熟茶,但其發酵比普通熟普洱更為充分透徹,將這些結塊的普洱茶單獨拿出來存放,隨著存放時間的推移,就形成了質地更加密實的茶塊。還有人美其名曰「茶化石」。

「碎銀子」其實就是老茶頭。老茶頭也有緊的,松的老茶頭是翻堆頻率高;而緊結的老茶頭是堆子大,茶葉壓得瓷實,翻堆頻率不高造成的。堆子大一點,發酵期長一點,翻堆頻率慢一點,就造成緊結了。翻堆肯定要及時才行,否則溫度過高,造成燒堆。大葉種比較松,小葉種比較緊結。

這款茶比常見的老茶頭偏黑的原因是發酵期較長(懂茶帝註:這也印證了網上關於碎銀子發酵更充分的說法)。以前的發酵方式都是偏重發酵的。重發酵的茶,口感上不會生澀,但是後期變化不如輕發酵好喝。以前發酵熟茶的時間是60天左右,現在發酵期是42天到45天。

&-->

▲碎銀子

有些老的碎銀子可以超過35泡。

以上內容由懂茶帝(公眾號:hcyd321)提供,每天分享實用茶知識,邀請專業人士為你答疑,歡迎關注我們哦!


是以前的扔貨,現在換個名頭出來賣,碎銀子,茶化石,都是差不多的東西。你百度一下,就知道,知乎也有大神說過普洱茶製作流程裡面怎麼會有這種東西出現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 茶葉 | 普洱茶 | 茶葉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