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中國人覺得稀鬆平常,外國人無法理解的事?

比如刮痧,很多中國人尤其是老人覺得很普通,外國人覺得是虐待兒童不可思議。。


喝熱水

在巴黎讀研時,由於不愛喝咖啡,也不愛喝茶,每天拿實驗室的咖啡壺燒開水喝。

實驗室的同學們都無比驚訝,紛紛問我:「why do you eat it?」

我很納悶,就演算法國人沒見識過喝開水吧,怎麼英語也這麼差,「喝」不應該是「drink」嗎?於是教他們英語,「i dont eat it. i drink it」

他們還是很腦殘地問:「why do you eat it before drink it.」

於是我很堅定地教他們英語:「i never eat it. i just drink it.」

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集體不淡定了,彷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開始集體凌亂:「nono,we all see you eat it.」

於是我們陷入你來我往的「我沒有」「你就有」循環當中。

墨跡了小半天,見多識廣的導師來了,雖然平時聊天墨跡時間很常見,但是爭執很罕見的,特別是這種涉及到文化衝突的。他畢竟歲數大,也遇到過不少中國同事,料想應該會跟這群無知愚蠢的法國同學科普中國人喝開水的常識。

沒想到,他居然對我開口了,原來法國同學們想說的是heat!而不是eat!他們習慣h不發音了!!!

至於為什麼法國人會跟我講英語,因為我們是一個非常英特納雄耐爾的實驗室。


對蔬菜尤其是葉菜尤其是綠葉菜的喜愛。就像中國人無法理解西方國家對乳製品的喜愛一樣,外國人也無法理解中國人對葉菜的愛好。像我家,每天餐桌上必須有綠葉菜;我家孩子在加拿大長大,飲食習慣比較本地化,比如熱愛乳酪,但是如果偶然哪一天沒吃到綠葉菜,也會問為啥沒有。

&-->

這是2017年世界人均蔬菜消費量,中國以人均377.17公斤位列世界第一。我找了半天,才找到第二名蓋亞那,272公斤(評論區提醒第二名是亞美尼亞,336.18公斤),離中國的蔬菜消費水平還差得遠。而且中國人並不是因為窮才吃草,這個圖下方有年份變化,可以看到隨著經濟水平發展,中國人均蔬菜消費量也逐步提高,比如1990年中國人均蔬菜消費量只有99公斤,比印象中消費蔬菜很少的北美還低。

但是這張圖裡顯示的是蔬菜,包括了所有的葉菜、莖類和果菜,根據我的印象西方人消費的蔬菜中土豆和番茄所佔比例是很高的,比如北美,每年人均蔬菜消費量不到120公斤,其中土豆就佔了60-70公斤(美國的土豆人均鮮食只有15公斤,其他都是成品、半成品,如薯條、薯角之類)。而且在國外,北美人均消費土豆量還排不進前列,很多北方國家比如白俄羅斯高達181公斤、俄羅斯131公斤等等,相比之下中國只有40公斤。

我沒有查到葉菜這個專門類別的人均消費量,但是在加拿大的西人超市裡,葉菜種類很少,常見的只有生菜、菠菜、羽衣甘藍、抱子甘藍、蘿蔔纓子和包菜,在色拉里還能看到芝麻菜,其他還有些作為調料的比如迷迭香、香菜等。而且在這些葉菜中,中國人能吃得慣的只有生菜和菠菜,他們的包菜都和中國人的不一樣,葉子厚而韌,和國內常見的紫甘藍除了顏色不同以外質地是一樣的。那個羽衣甘藍就更不提了,因為好奇買過一次,葉子的主葉脈跟吃甘蔗渣一樣全是粗纖維,葉子本身也老得跟吃紙差不多。

而在中國,光一個白菜就有幾十種不同的品種,十字花科就更不用說了,國人都把這個科吃出花來了;其他還有紅薯葉、南瓜尖、豌豆尖、枸杞葉等,除此之外很多有地方特色的疏菜,蘆蒿、茼蒿、草頭、馬蘭頭、馬齒莧等等等等。中國人出國之後經歷的所謂「文化休克」中,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就是飲食不適應,比如中國常見的很多蔬菜尤其是葉菜,在國外西人超市非常少見,因此如果沒有華人超市的存在,估計我早就回國了。

估計也是受中國人影響,韓國人朝鮮人對葉菜還有野菜的熱愛也如出一轍。多倫多這裡每年春秋也有很多野菜,不少中國人和韓國人都有采野菜的愛好。據說中國人還好,韓國人所到之處堪稱野菜寸草不留,被韓國人掃蕩過的地方基本就不用再找了。加拿大有一種野蒜,以前在加拿大東西兩邊省份都是分布很廣的雜草,因為口味很不錯,現在已經被中韓兩國人吃得需要保護了,安省政府規定每人每年只能采50棵。

西人不理解為何東亞人愛吃葉菜和野菜,但是他們不少人知道這一點。安省這邊草坪常見的雜草之一是三葉草,因為安省有化學殺蟲劑和除草劑的禁令,所以比較厲害一點的除草劑都不能用,三葉草又特別頑強易長,藤爬到哪兒就在哪兒紮根,很快就是一大片。我剛買房的時候前院的草坪幾乎都被三葉草和阿拉伯婆婆納(婆婆納的英語名字居然是veronica,還挺好聽)佔滿了,所以只能靠人工一點點的連根拔,拔出來的雜草用一個紙板箱裝著,準備拿去堆肥。一個白人鄰居大媽遛狗路過,問我是不是要吃這些草,弄得我哭笑不得。但是別說,其實我自己也搞錯過,剛過來的時候就以為三葉草就是草頭……

加拿大(美國應該也一樣)這邊其實吃菜才是有錢人。一般的綠葉菜價格都在2刀/磅,便宜的比如小白菜有時候在1刀多點,貴的比如豆苗(豌豆尖)常年在4刀左右。華人超市的雞腿常年也就1刀多,打折的時候才0.8刀。純豬瘦肉和大排,2刀左右,打折時才1刀多點。綠葉菜擇菜的時候損耗很多,這麼算下來綠葉菜比肉類貴多了。其實北美這邊的飲食習慣很多是價格倒逼出來的,很多對健康有益的東西都比較貴,比如葉菜、堅果、雜糧等,而精製糖、精製碳水、點心巧克力之類的價格都非常低。所以北美富人才有資格瘦,窮人胖是逼出來的……

綠葉菜中含有很多葉綠醌,又稱為維生素K1,而維生素K是人體必需的凝血物質之一,也是抗凝藥物華法令的拮抗劑,所以在華法令的使用指南中特意指出,病人如果在服用華法令的時候吃綠葉菜有可能需要加大用量。有趣的是,東亞人吃綠葉菜很多,但是血液高凝狀態的比例反而比西方人低得多,原因可能是因為西方人高脂高糖高蛋白的飲食習慣導致的。這大概也算是證明中國人吃大量綠葉菜是個良好飲食習慣的證據吧。


我來說個不一樣的。

我有個表哥,大學畢業之後一直不太順利,家裡就湊錢把他送到愛爾蘭,留學簽,後來自己留下了,把欠的錢都還了之後,在愛爾蘭娶妻生子了。

表哥出國那年是2000年。

表嫂是一位菲律賓女性。

表哥第一次帶表嫂回國,大概是05年,還帶著一歲的女兒。

有一天晚上,表嫂偷偷問我表哥:「你的親戚們為什麼不跟我們要錢?我以為他們會跟我們要錢,會把我們身上的錢全部要走,我還偷偷藏了一些錢……」

我表哥是苦笑著給我們講的這個事情,原因是這個嫂子是菲律賓人,表哥陪著回過一次菲律賓,表嫂的家人就是她自己描述的那個樣子。

聽說,當初一起去愛爾蘭的是姐妹倆,姐妹倆埋頭打工,家裡的父母和哥哥弟弟們只負責吃喝玩樂。姐妹倆回家一看,她倆在外面吃苦受累、省吃儉用,家裡人在家只享受不工作,心裡也很難受。我表嫂是姐姐,性子軟,她妹妹就比較有主意,決定不再給家裡寄太多錢,只寄基礎生活費。

她們回家的時候,家人會想盡一切辦法要錢,還會偷偷翻包,看還有沒有錢。

即使是這樣,我表嫂還是把她和我表哥的積蓄用來給她菲律賓的家人買了房……導致他倆在國外這麼多年,一直租房住。

所以,第一次回國,表嫂很奇怪。為什麼親戚們會給他們的孩子錢,會請他們吃飯,還不跟他們要錢。

然後,第二次回國,就比較自然了,不會奇怪大家為什麼不要錢了。

但是,瘋狂地迷國內那些高仿包,那會兒大概是2013年,某寶各種高仿特別盛行的時候,我幫她代購了很多包,好像還買過別的,我不記得了。

接下來,也不知道為什麼,總想把他們的舊衣服給我們……看起來好像是特意帶了很多舊衣服特意要給我們,我媽也不好意思說不要,都當抹布了。

還有,就是聽說愛爾蘭那邊的東西,款式普遍比較單調,他們會對國內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尤其喜歡一些花花綠綠的東西……

上一次我表哥自己回國,回去的時候我給他們帶了點小禮物,有一些小飾品什麼的。沒想到,他們最愛的居然是幾雙花花綠綠的襪子……

我想,可能菲律賓人酷愛顏色鮮艷的東西吧。


大學口語課,

老師看上去像是五十來歲的加拿大大媽,給自己取了中文名叫裴湘怡。

有一天下課,裴老師叫來了班長(就是我),

然後拿著她彷彿上世紀買的手機里這麼一張圖片,

問我道:「How do you call this dish?」

(你們是怎麼稱呼這道菜的)

&-->

我想了一會兒,

回答道:「drunk shrimps」

(醉蝦)

然後她還問我是怎麼做的,

我就吧啦吧啦給她比划了一通,

(先準備活蝦,然後放到酒里直到醉死,

然後加點醬油醋和蒜什麼的)

說完我差點嘩啦嘩啦流口水了。

……

就在此刻,

只見這位來自雪國的裴老師瞪大雙眼,

扶了扶眼鏡,鄭重其事地指著這道 菜 對我說:

「How could you be so cruel to them!! 」

(「你們怎麼可以對蝦這麼殘忍!」)

&-->

(補充: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文化差異的問題,不至於上升到意識形態對抗吧,開心畢竟她也沒說:how could you chinese balabala)


做飯.......

對,就是一天三頓的那個做飯。

開始的時候,我以為我認識的加拿大本地人都太奇葩,他們基本都不做飯。所謂基本,就是幾天做一頓,就這一頓,還往往很敷衍的用了很多半成品。比如雞肉,就用超市的燒雞撕下來的。

後來發現,不是我認識了奇葩,而是他們基本都不做飯的。大部分時間再吃外賣,各種半成品。你到外國人家裡,廚房超級乾淨,但是咖啡機好多就很臟,就是說他們其實不是收拾的勤快,就是單純的不做。

如果有個老外,哪怕是所謂的家庭主婦,你跟她聊不喜歡做飯,八成有共同語言。

有一次我說到,我天天做飯。跟我聊天的老太太很吃驚的說「you cook a meal for your kids everyday?"(你每天都做一頓飯?)我一笑,說每天我都做三頓,她從此簡直對我刮目相看,驚為天人,到處宣揚覺得我是個好媽。

說起半成品,連打雞蛋都有打好賣的,因為一些人不會打。

&-->
就是打好的雞蛋,比帶殼的貴不少

還有外國人分享如何做一次飯吃一個星期,我跟我媽說,我媽一臉嫌棄,那不就是剩飯嗎。

我不止一次見過有人帶兩片麵包,中間夾點花生醬,一吃,就是一頓。還有就吃個麵包的,總之就是隨便吃點什麼,就完了。反正感覺他們只要不做,吃點啥都行。

————————————————————————————————————

竟然有這麼多人點贊,受寵若驚。

我剛在加拿大的時候,認識一個本地白人,他號稱自己是好丈夫一枚,天天給老婆做飯。據他自己說他在廚藝方面頗有建樹,尤其擅長義大利面。那個時候我還年幼無知,我就信了,以為他就像我們似的,天天做,就是中午不做,晚上也是要做一頓的。

後來有一天,我給了他幾個我自己做的燒餅。他十分感激,神秘兮兮的跟我說,他要送我他天天做飯得出來最精華的經驗。

轉天他帶來了一罐義大利面醬來。他告訴我,他家一周至少三天就拿這個醬拌義大利面吃。這就是他的祖傳秘方醬。我還虛心請教呢,這個醬應該怎麼烹飪呢?這大哥手一揮,這是熟的,直接拌就行。

&-->
就是這個醬

我當時.......真是一臉的感嘆號加省略號。

這個醬我當時已經發掘出來了。具體用法是起鍋,熱油,爆炒洋蔥蒜末,然後加入兩勺ragu醬炒幾下,然後加剁碎的牛肉餡翻炒,翻炒十五分鐘加西芹,再翻炒5分鐘加青椒,然後再翻炒五分鐘出鍋。總起來說就是炸醬麵的面醬換成了這個ragu醬。我以為這貨能介紹出什麼新花活來呢。

這大哥就直接吃,還一周吃好幾頓,這跟大米飯拌老乾媽有什麼區別!哪個中國人一周好幾回吃米飯拌老乾媽好意思吹噓自己天天做飯!

他就這還好意思號稱自己天天做飯。一副在做飯界已經勝過八成凡夫俗子的樣子.......


推薦閱讀:

TAG:文化差異 | 中國人 | 外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