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而後工」是否一定成立?是否存在人生得意並且作品優秀的作家?

歐陽修提出「文窮而後工」後,人生坎坷似乎成了作家寫出好作品的必要條件。但偉大優秀的作品一定是作家經歷生活困頓後的碩果嗎?如果不是,有什麼反例。


實際上歐陽修「窮而後工」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見解,杜甫寫詩給自己的好大哥李白時就有「文章憎命達」這種句子。

這主要是由於中國讀書人長期處於「文人-官僚」這種雙重身份密切捆綁的狀態有關。這種捆綁不僅是身份上的,也是意識和精神狀態上的。


古漢語中的貧和窮有一定的區別,貧偏重物質生活上的困窘,沒有錢。窮有精神上的不得志的意思。

古代的絕大部分文人再不濟,也比一般的普通老百姓生活要好多了。所以他們一般很少面對物質上的困窘,當然清貧的文人也有。

歐陽修做官做到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被追贈太師,封楚國公。這樣的人生即便放在今天也吊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所以他不太可能面對物質生活上的困難。

但是對於那些真正的文學家來說,絕不會滿足於物質生活的享受,而是有著自己的精神追求,對於古代知識分子來說,他們大部分的精神追求就是修齊治平。然而在古時候的政治環境下,這一理想一般很難實現,所以他們會面臨精神上的痛苦。

這種痛苦通過文學表現出來,就是歐陽修所說的窮而後工


19世紀的雨果在巴黎的地位有點類似於建國初期的郭沫若在我國的「地位」,這裡只講地位,不講立場。但雨果要比郭更牛逼的一點是:

郭看人臉色,而當時的法國右翼得看雨果臉色。

這是因為,當年的浪漫主義小將們從來不跟你講「政治的歸政治,藝術的歸藝術」,小將們三天兩頭上街鬧事,說干就干。作為浪漫派的「大(dai)王」——雨果——更是巴黎各路政客都不敢得罪的豪傑。

比起批判,曠世傑作《巴黎聖母院》其實更接近一部「歌功頌德」的「政治雄篇」,當然,其才力足以使它流傳至今。

所以,雨果=郭沫若+滿街浪漫主義小將+各路政客不敢得罪 buff +100倍才華+······

所以,無論哪種意義上的「窮」,都跟雨果不沾邊。

當然,也不耽誤他寫出好作品。


在中國,窮不是金錢上的意義,貧才是。

優秀的作品,沒有一部出自於貧寒人家子弟,因為那樣的人家,吃飯都成問題,哪裡有時間去思考人生哲學的問題,優秀的文藝作品如果沒有對人生的思考,怎麼優秀?

又或者說,就算貧寒人家有優秀的思考者,沒有足夠的文字訓練,他也寫不出來。

這裡的窮,我認為理解為心理上的絕境更合適一些,心理上處於困境,就有表達的慾望,才會寫出好的作品。所以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才有離騷……


世界上任何思想和觀念都不是絕對的,有的只是偶然和必然。

家庭條件優渥並且創造了優秀作品的作家,太多了

隨便舉幾個外國世界級文學大師的例子,比如簡奧斯丁,老爸是牧師,老媽是富婆,家庭條件非常好,爹媽也都是受過教育的文化人,在這種環境熏陶下,簡奧斯丁寫出了《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優秀的世界名著。

再有福樓拜,老爸死後直接繼承了一棟別墅,專心搞文學創作,寫出了世界名著《包法利夫人》

還有詩人中的詩人雪萊,超級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 ,寫中二病少年維特的歌德,俄羅斯文學教父普希金等都是出生貴族或富豪之家。

就不再舉例子了,一時想不起來了。

再反觀國內,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迅哥兒,也是出生地主之家,錢鍾書楊絳也是出生書香世家,還有張愛玲啦,王小波啦,巴金啦……哪一個的作品不是上得了世界檯面的?

綜上,歐陽修可以在《梅聖俞詩集序》裡面提出窮而後工的觀點,也能寫一篇《論優越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的論文,只要他開心,他樂意。

順便一提,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歐陽修也是出生書香門第~


推薦閱讀:

經歷過苦難挫折的人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學習不如意怎麼辦?
不得不徹底放棄一項十分熱愛的愛好,如何走出失落?
怎樣讓自己的承受能力更強一點,現在只要一有挫折就會想不開?
如何渡過低谷期?

TAG:作家 | 人生 | 文學 | 文學家 | 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