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閱讀該怎麼讀?是讀一本讀透了,之後再廣泛閱讀?還是?

另外,主題閱讀是只以一本書作為主要閱讀書籍,還是可以幾本書一起推進?


謝邀。

主題閱讀的問題關鍵在於主題,既然題主提到了這個問題,就先說一下主題閱讀的順序:

1.確定好閱讀主題後,開始選書,選書一般都是參考書友們的評價,盡量選擇同一主題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書籍。以「習慣」主題為例,在這一步中,選擇好七八本左右的相關書籍,最少也要五本書,否則不容易形成一個基礎的知識體系。

2.選擇好書籍後,下一步就可以開始讀書了,在閱讀的時候,前幾本一定要認真讀,等你讀到感覺這些書其實說的都是一回事的時候,這個時候主題閱讀的效果就出來了。

讀完第一本的時候,你就已經可以按照作者的思維體系做一個大致的框架了,這個框架基本上就是整本書的精髓。

然後把這個框架放到一邊,仔細的讀第二本,然後再做一下這本書的知識框架,如果運氣好的話,你會發現這個知識框架本質上和第一個知識框架是相似的,那你可以就不需要再做第二個知識框架,直接在第一個框架的基礎上補充完善就好了。

在完成第二本書的吸收之後,接下來就可以閱讀第三本書了,如果第三本書的框框架還是和前兩本相似的話,那進一步的修改完善那個框架就可以了。

3.解決好衝突。如果在進行主題閱讀的時候一直像上面說的那樣流暢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但是也很有可能遇到兩本書的觀點衝突的情況,這個時候,一方面可以藉助於閱讀第三本第四本書籍來參考,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開始思考,讓自己去判斷哪種觀點更正確,自己更能接受。

這個過程非常重要,這個過程完成之後基本上這個主題下你所找到的書的內容全都已經吸收乾淨了,而且精華的部分就是你自己整理出來的知識框架,這其中甚至還會有你自己的理論補充,所以你對整個框架也是瞭然於胸,主題閱讀的高效可見一斑。

4.補充完善,當自己已經把主要框架搭建好,發現再讀同一主題的書很少能發現新東西的時候,這就說明自己的框架搭建的是成功的,根據二八原則,你已經抓住了那80%的重點內容,剩下的時間與精力就可以用到下一個主題上了,以後再遇到同主題的書籍時拿過來一翻,就知道這本書的水平如何,如果有新的有價值的內容,那就再補充到自己的知識框架中去。

在說完主題閱讀的方法後,再看下題主的這個問題,答案就已經很清楚了,首先,先確定一個好的主題,其次,一本一本的精讀直到不再有精讀的必要。

注意一點, 主題閱讀也有著自己的局限性,相對來說更適合理性的、具體的學科的閱讀,抽象的、文藝的書籍可能用起來就不是那麼合適了。


主題閱讀是閱讀的最高層次,到了這個層次,我們讀書時就不再是把某本書當作閱讀的中心,而是以具體的主題為中心。按照過程劃分,主題閱讀可以分為確定主題、形成草圖、收集資料、構建體系、迭代更新五個階段。

確定主題

根據你的需要或者興趣來確定主題。主題設置得越寬泛,你需要了解學習的內容也就越多;設置得越具體,則越聚焦於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如果你想成為教育領域的專家,那麼教育理論、教育技術、教育史、學前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內容,你可能都需要有所了解。如果你是想解決自家小孩的學前教育問題,那麼只需要關注與學前教育有關的內容即可。

形成草圖

在收集資料之前,我們需要試著先自己獨立寫一份大綱。寫出自己所能夠想到的關於這個主題的所有內容,建議採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利於更好地發散思維。

可以從主題的內容組成部分發散思考,也可以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出發。儘可能多地寫出來,先不要做篩選。

收集資料

根據你形成的草圖,去找所有相關的資料,可以是圖書、可以是文章、也可以是音視頻等等,形式不限。

根據你想對這個主題了解的深入程度的不同,收集資料的完整性要求也不同。如果你只是想要對這個領域有一個通識性的了解,那麼讀一讀入門書籍、經典教材和學科發展史即可。如果你是想成為這個領域內頂尖的專家,那麼就需要持續多年地對這個領域的發展進行追蹤學習。

可以通過找相關主題的書單來選書,也可以藉助搜索引擎的關鍵詞搜索。一個好用的方式是找到豆瓣上的圖書,然後根據這本書的標籤和相關推薦找到更多與主題相關的書籍。

在選書的時候可以通過參考圖書的評分評價,閱讀書籍的目錄和簡介,把不符合要求的、質量低劣的書籍篩選出去。更多的方法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如何邂逅一本好書?

構建體系

在這個階段,你需要先翻閱你找到的圖書或資料的目錄和大綱部分,看看他們是如何構建體系的,然後與自己的體系進行對照,完善修正自己的體系。之所以之前先要自己寫一份草圖而非直接參照別人的體系,是為了鍛煉自己獨立思考和構建體系的能力。

到此,你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框架,接著你要填補這個框架。選定主題內的一個分支主題,去閱讀你找到的那些書籍中所有和這個分支主題有關的內容,無關的部分不讀,由淺至深地讀。

接著對書中的內容進行整合,這些書里的內容有可能重複,有可能矛盾,有可能片面。重複的內容把它們合併。矛盾的內容則要仔細分析產生矛盾的原因,比較不同作者給出的論證和論據,選擇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的那一個或者保持中立的態度同時報告二者。片面的內容則要組合到一起使它們完整。

作者們可能會採用不同的辭彙來稱呼同一個概念,這時候你要明白它們指代的是一回事,在自己加工和輸出時則要統一名稱,選擇認可度最高的那種命名方式。

在完成一個小單元(分支主題)之後,接著去吸收下一個小單元的內容,直至整個體系全部填充完成。

迭代更新

迭代更新是在任一個階段都可以進行的,在任何時候,你掌握了新信息,發現了更好的新內容,那麼就需要把你掌握到的新知識填充到原有的體系當中 ,對原有的體系進行優化。

迭代更新是持續終生的,即使你已不再研究某個具體領域,在學到新知識時,如果與之前掌握的領域有關,也可以把它補充到原有的體系之中。

&-->

主題閱讀對於閱讀者的能力要求較高,需要閱讀者可以熟練掌握基礎閱讀、速讀、精讀等技能。到了這個階段,可以稱得上是優秀的閱讀者了。

創作不易,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的話,請點贊支持我一下吧~這將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學習方法、思維模型、個人成長的內容,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閱讀方法】或者個人公眾號:默默加一。大家一起來快樂玩耍~


我推崇曾國藩,但他有一條讀書規矩,我堅決不同意。

這條讀書規矩就是「讀書不二」,他的解釋是「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

私以為,讀書最重要的就是主題讀、穿插讀、交叉讀、跳躍讀。

找一堆主題相關的書籍,當中必定有經典神作、推薦傑作、流行佳作、無用爛作。曾國藩懂得選書,且他所在時代,幾無好書可選,公認經典之作屈指可數,他踐行「讀書不二」,根本在於他能選出好書。

但身處 21 世紀的你,信息來源之多,已與曾國藩時代截然不同,包括圖書出版、寬頻網路、移動網路、社交網路、日常工作等,注意力與精力有限,普通人甄選高質量信息需花費更多時間。同時,科學進步會帶動知識理論不斷更新,只讀經典,也會面臨最新研究成果的挑戰。而且,具體到個人而言,只讀經典神作明顯忽視了各人的認知能力高低不同,需要漸次滿足,層次知識填充。

這樣,你就需要主題讀、穿插讀、交叉讀、跳躍讀,踐行王雲五的「為學當如群山式,一峰突起眾峰環」讀書法,結合「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八面作戰」這四個步驟去閱讀。

所以,我現在的做法是在一段很長的時間中,讀一本經典神作,再穿插讀推薦傑作、流行佳作,好幾本書交叉讀,在一本書跳躍讀,發現並拋棄無用爛作,這樣就發現了經典神作的存在意義,從而實現「一峰突起眾峰環」。

例如我讀《資治通鑒》,並不是在單純讀史,而是想「以大尺度的時間觀照人性的變與不變、輪迴與演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相關書籍有《中國大歷史》、《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獨裁者手冊》 、《毛澤東選集》、《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人類簡史》……

書單請見「《通鑒》注我:大尺度時間觀照人性」


同意樓上的 ,你問題的的本質應在主題,而非閱讀

先定位目標,提出疑問,再主題研究,解答疑問

比如說:

我的目標是,我在企業信息化領域從事了10年了,我希望能夠寫一本書,沉澱經驗,分享經驗。

定位目標:

這樣一本書至少應該有哪些元素?

觀點,理論,案例,對不對?

按照金字塔原理組織一下,綜合理論-分理論-觀點-案例。 案例支撐觀點,觀點支撐細分理論,細分理論支撐綜合理論。這是這本書的核心骨架。

主題研究:

通過觀察,假設,閱讀,交談來形成觀點(主題研究不限於書籍

通過推導或實踐來證明觀點(推導與實踐相一致常被用來證明物理定律)

形成分理論,形成綜合理論,輔以豐富案例。

搞定。

供參考.....


關於「主題閱讀」步驟的一些思考

1、確定主題並收集相關書籍

2、瀏覽目錄,對各書章節進行分類

3、閱讀同類別的章節,總結評價各作者觀點

4、全局回顧


推薦閱讀:

TAG:閱讀 | 思考 | Kindle | 思想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