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統一思想」能做到嗎,還是說本身就是個謊言?

思想,真的可以統一嗎?


謝邀~

本著嚴謹科學的態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啦

(其實以我本身目前的知識儲備,不足以回答嗯(′-ω-`)。但,我可以是做果殼的搬運工吶~),希望這個回答能幫到你吶~

說到「統一思想」這個問題:

⒈(下文轉自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7708744fromTitle=%E7%BB%9F%E4%B8%80%E6%80%9D%E6%83%B3)

我們經常在報章雜誌、廣播電視等媒體上看到或聽到「統一思想」,或者把「思想統一」到某種精神或者某人某單位某組織上。那麼,思想是否可以統一?是否應該統一?如何統一?如何衡量思想統一?

  我們知道,對同一個問題,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因為每個都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利益訴求,他們很可能不僅不能統一思想,而且可能完全思想不同。如對於北京的高房價,尚未購房的人認為房價太高,希望它降低,最好打個對摺,而對於已經購房的人來說,他希望房價還繼續漲,多翻幾倍才好呢,開發商就更不必說了。即便對同一個問題,可能有相同的認識,但這也僅僅只能說人們對某個事件形成了共識,而不能說統一思想,如部分經濟學家堅持認為,北京房價過高,泡沫很大,而相當一批未購房者對此形成了共識。

  先不講思想是否可以統一,首先看我們的思想是怎麼活動的。

  任何有正常思維的人都知道,思想如果不外化為語言、文字、圖表、音符等等東西,它是不可捉摸的,你根本不知道別人的腦袋瓜里想些什麼,哪怕你打開人家的腦袋瓜或用什麼高深莫測的儀器去探測,頂多也只發現一堆腦細胞在那裡做著你根本不懂得生物運動。所以,你只能通過文字等外在的符號來判斷一個人的思想。

  哈,聰明的你一定會說,我寫的東西不一定是我腦子裡真正想的東西啊!嘿,還能有比這更聰明的話嗎?有的,歷史悠久的「屈打成招」就是將表面的文字等於真實的思想,將所謂的文字等於已經發生的事件。可是,我們知道,這叫「屈打成招」。「蔣干中計」中的書信,顯然也是一種虛假的符號。

  所以,不論是從生物學、腦科學還是從軍事學間諜學來看,一個人的思想是否真的「統一」到你所要求的某種事務上或精神上,你真的很難判斷。由此看來,你那麼三令五申地要求「統一思想」,其實要麼你自己自欺欺人地認為,大家都按照你的要求「統一思想」了,要麼你老實承認,你根本搞不清,大家是否真的「統一思想」了。

  所以,與其做這麼一件讓你顯得你十分弱智、顯得別人十分虛偽的事情,不如降低要求,別「統一思想」了。

⒉可以參考一下邪教對大眾的洗腦――

【邪教是如何洗腦的?如何讓被洗腦者恢復?】侯鐵:經作者(李亞玲的微博|微博 李亞玲_…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198763/answer/26454444?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

我的知乎回答:宗教信仰發生重大改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謝邀。 「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需要我們先看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870172/answer/285001639?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3.「統一思想」的話,個人看來和心理學也是有關聯的,推薦書《烏合之眾》,《影響力》,電影《浪潮》。所以――

①(《烏合之眾》讀後感,轉自豆瓣: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768008/)

近日匆匆讀罷古斯塔夫?勒龐所著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1895)一書,頗有感觸。遂作讀書筆記一篇,希望在梳理全書脈絡的過程中加強理解,亦班門弄斧以期拋磚引玉,望各位不吝賜教。

一、評價與背景

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奧爾波特說,心理學領域寫就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勒龐不失遠見地預言人類將進入一個群體時代,並認識到這群缺乏組織的人的日益重要性。他堅信正是群體稟性中的道德因素構成了歷史的真正主脈,而這恰是歷來為社會學家所推崇的自然科學式的描述方法所不具備的,故勒龐對集體心態的探討,對後世社會學、心理學的研究深具啟發價值。

寫作背景:1)習慣上認為該書是一部以閱讀法國大革命事件為基礎的著作,但這一說法並不足夠準確。除去大革命的歲月,該書還包括第三共和國的審判、走馬燈般的政府更迭、布朗熱事件、雷賽布之巴拿馬飲恨、德雷福思冤案等二十餘個用以佐證觀點的歷史事件,藉此勒龐考察了社會歷史運動中群眾——作為參與主體——的行為、心理特徵。2)處於人類思想的轉型期。宗教、政治和社會信仰的毀滅,以及技術發明給工業生產帶來的巨變是構成這一轉型基礎的兩大因素。群眾力量的崛起,民主和社會主義觀念的普及,讓維護保守主義和精英主義理論的勒龐驚懼。3)精英主義的興起,精英主義代表普遍對民主政治感到悲觀,認為民主政治常常發展成多數人暴政,只有政治精英才是民主政治的保證。

二、第一卷 群體心理

心理群體的一般特徵。 集體心理的獲得,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思想和感情因接受暗示和相互傳染而同一,以及立刻把暗示轉化為不再受責任意識約束的行動的傾向,是群體成員——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非理性人——的主要特點。而群體表現是好是壞,只取決於所受暗示具何性質。於是便有了十字軍,在糧草裝備幾近全無的情況下,向異教徒討還基督墓地的英雄主義;也有了羅蘭夫人,在被雅各賓派送上斷頭台之時,留下的那句「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 衝動、易變而急躁的性格,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習慣,誇張而單純的情緒,偏執、專橫而保守的態度一同造就了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的群體行為。

只受脊椎神經控制的群體缺乏主宰反應行為的能力,刺激因素的多樣性致使群體變得朝三暮四,甚至先後屈從於最矛盾的情感並不惜血流成河。思考的離席,及人數賦予的力量感,令群體徹底聽命於本能。

除暗示外,一些子虛烏有的神話之所以能在群體中大行其道,不僅因後者極端輕信,也是集體幻覺的結果——群體總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發的幻覺同真實事件混為一談,即便二者的關聯微乎其微。「群體的思想感情因接受暗示和相互傳染而同一」,某一群體成員對真相的首次歪曲作為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其餘成員——同為失去觀察能力和批判精神的非理性人——接收著相同的歪曲。由是,所謂的集體觀察,並不靠譜。

對於各種意見和信念,群體或全盤接受,或一概拒絕。這種絕對化而不容懷疑的態度,在人數賦予的力量感的催化下,促使群體賦予自己的理想和偏執以專橫的性質。同時,其極端化的感情也註定它只會被簡單、極端的感情打動。誠如「他(凱撒——筆者注)的權杖吸引著他們,他的權力威懾著他們,他的利劍讓他們心懷敬畏」所述,群體只對強權卑躬屈膝。此外,群體受無意識因素支配,因此很容易屈從於世俗的等級制,難免十分保守,它對變化和進步懷有本能的敵視。

群體雖然經常放縱自己野蠻和破壞性的低劣本能(如,打砸搶燒),卻也不時樹立起崇高道德行為的典範(如,「九月慘案」的罪犯把他們從犧牲者身上找到的錢包、鑽石放在會議桌上,本來他們是很容易把這些東西據為己有的——可見私利甚少成為群體的強大動力)。雖說後者是群體成員對美德的無意識實踐,卻也部分體現了群體對個人道德的凈化作用。

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像力。

群體的觀念有兩類:一類是因一時環境影響來去匆匆的觀念,另一類是基本觀念,後者因環境、遺傳規律和公共意見而極具穩定性。批判精神的退場,使群體無法察覺眾觀念邏輯上的矛盾,這是最矛盾的觀念之所以能在群體中同時流行的原因——觀念的社會影響與其包含真理與否無關。低俗化改造後形成的絕對的、毫不妥協的、簡單明了的形式是眾觀念為群體接受的前提,而進入無意識領域直至內化為一種情感,是群體領會這些觀念的方式。

所謂群體「推理」,就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或連續的事物攪在一起,並立刻將具體事物普遍化,進而得出一個泛化的結論。比如,因為冰這種透明物質放在嘴裡會融化,故同屬透明物質的玻璃置於口中也會融化云云。邏輯論證——它們總是認真思考的產物——是群體無法理解的。

正如缺乏推理細胞的人一般,群體的形象思維能力強大而活躍,事實上群體也只能為形象所動。所有時代和所有國家的偉大政客,包括最專橫的暴君,都把群眾的想像力視為他們權力的基礎。而影響民眾想像力的,並非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如,對它們進行濃縮加工),納粹黨宣傳部部長戈培爾可謂深諳此道。

群體信仰所採取的宗教形式。 如上文提到的,群體將暗示立刻轉化為行動的傾向、喜怒無常的脾性、對意見全盤接受或拒絕的態度,反映了群體信念的宗教形式——一種以盲目服從、專橫的偏執和要求狂熱的宣傳等宗教感情為特點的,將一切危險的討論排除在外的形式。群體的宗教感情不僅涉及對某個英雄或政治觀念的崇拜,還包括虔誠地將其作為自己全部思想和行動的目標與準繩。而群眾隨時準備為偶像赴湯蹈火的殘暴的激情,是所有統治者喜聞樂見的。

三、第二卷 群體的意見與信念

群體意見、信念賴以形成的間接因素(準備性因素)。 種族、傳統、時間、各種典章制度、教育等間接因素是醞釀一切群體意見和信念的土壤。

種族。種族因素決定群體氣質的特徵。這解釋了為何不同國家的群體的信念、行為、受影響的方式各不相同。

傳統,是種族精神的綜合反映。人類歷來的兩大關切,一是建立某種傳統結構,以成文明;二是摧毀因變得破敗不堪而失去必要性的傳統,以求進步。倘若傳統因群體的保守主義精神而過於牢固,那麼這種情況下,暴力革命也無濟於事,其結果只能是打碎的鎖鏈被重新拼接在一起,這也是被暫時消滅的舊傳統屢屢恢復昔日影響的原因。

時間。群體信念的出現植根於漫長的過去。在時間的幫助下,事物從無序走向有序。誠如拉維斯先生所言:「政治和社會組織是需要數百年才能打造出來的產物。封建制度在建立起它的典章前,經歷了數百年毫無秩序的混亂。絕對君權也是在存在了數百年後,才找到了統治的成規。」

政治和社會制度。制度是觀念、感情和習俗長期積澱的產物,而觀念、感情和習俗並不會隨著改寫法典而被一併改寫。事實上,就制度本身而言無所謂好壞,只有適合與否。對於不同國家,即便擁有相同的制度名稱,底下仍可能掩蓋著最不相同的東西。因此,與其一擁而上地炮製憲法文本,不如讓必要性和時間承擔完善憲政的責任。美國史專家王希在《原則與妥協》一書中指出,「美國憲法之所以具有一種超穩定性,恰恰因為它處在一種永恆的、因循現實的動態之中」,正是這種實用主義精神,支撐著美國政體從容不迫地走過兩百餘年的風雨飄搖。

教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影響國民心智的唯一手段。而當下教育制度與實踐生活的差距卻不斷擴大,人為訓練和填鴨式教學大行其道。不考慮年輕人即將投身其中的現實世界,不考慮他必須提前學會適應的社會,只會造就一批頭腦狹隘、缺乏開拓精神和意志力的人——而判斷力、經驗、創新精神和個性恰恰是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條件。

群體意見的直接因素。 隨著上述長期性準備工作的延續,直接因素能夠成為實際說服群體的資源。換言之,直接因素使觀念產生一定結果。

形象、詞語和套話。上文提到,「群體只能為形象所動」,而某些詞語或套話,正是激活形象的妙方。詞語的威力與它所喚醒的、獨立於它真實含義的形象有關。有時,最不明確的詞語(如,民主、社會主義等),反而影響最大——類似於音樂的空筐結構,為生成於不同潛意識的各種形象提供空間。並且,同一詞語激發的形象亦因時代和民族而異。這便引出了替舊事物更名換姓的政治效用。托克維爾曾說:「執政府和帝國的具體工作就是用新的名稱把大多數過去的制度重新包裝一遍。」換言之,用新名稱代替那些會讓群眾想起不利形象的名稱。這著實堪稱統治者的藝術。而這門藝術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就是在同一個社會,同一個詞對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往往有不同的含義,表面上看他們用詞相同,其實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

幻覺。文明伊始,幻覺便慷慨填補了科學不敢承諾的空白。相比於真理,幻覺(如,宗教幻覺、哲學和社會幻覺等)更合群眾口味。如今具朝鮮特色的封建軍事「社會主義國家」何以如此強大,原因就在於我們萬萬歲的啟明星大將軍是一個非常無視現實,因而敢於向廣大朝鮮同胞承諾幸福的人,他所鼓吹的社會主義在信息極端閉塞的群眾心裡是極具活力的最後幻想。

經驗。經驗幾乎是唯一能夠讓必要的真理在群眾心裡生根的手段,並且只有不斷重複才能生效。現實中,為說服群眾必須付出災難性的經驗代價。比方說,要想讓整個法蘭西相信龐大的普魯士軍並不像1867年梯也爾先生所說的那樣,只是一支無害的國民衛隊,就必須來一次讓前者損失慘重的戰爭。從這個意義上講,普法戰爭無疑是一次宏偉的試驗。

群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手法。 上文闡述了影響群體意見與信念的各種力量,下文將說明是什麼人以何種方式將其有效地運用於實踐。

群體的領袖。一切群體動物有著服從頭領的本能需要。而所謂的「頭羊」,或是全體成員中最迷醉於那種適合於使徒的強烈信念的人,或是為謀私利用取悅於無恥的本能來說服民眾的巧言令色之徒。前者因理性虧空而無視目標的荒誕,後者因無力喚起民眾的狂熱信仰而奏效於一時。事實上,只有自身亦想入非非的領袖才能鼓動群眾生髮信仰並將他們組織起來,其專制權威是他得到服從的保證。這些煽動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活力充沛卻只一時擁有堅強意志的人(如,加里波第);另一類是能夠持續保持意志力的人(如,哥倫布、雷賽布),這種品質足以讓他們征服一切。

領袖的動員手段:斷言、重複和傳染。邏輯論證不被群體理解,簡單斷言卻十分有力,這是宗教書、廣告等總訴諸於斷言的理由。它藉助不斷重複在群眾頭腦中生根,並以得證真理的姿態為人們所接受。如果一個斷言得到了有效而無異議的重複,就會形成流行意見,並開始在群體中傳染。當然,傳染在作用於民眾後,也會向上層蔓延,民眾意見不久就會成為普遍意見。斷言、重複和傳染這套組合拳的作用略微緩慢,然而一旦生效,便效果持久。

名望。名望有兩類:先天名望和個人名望。前者包括人的頭銜、財富和聲譽,以及荷馬史詩/巴特農神廟的聲名等;後者則是個人品質或精神面貌所生成的吸引力。名望讓群體滿懷讚賞或敬畏地接受統治力量(人、觀念等)的支配,並逐漸喪失對現成意見的判斷力。通常,成功是通向名望的主要階梯,換言之,失敗令名望受損,名望越高群眾的反應越強烈。

群體的信念和意見的變化範圍。

牢固的信念。與上文提及的「群體觀念」相似,群體信念也有兩類:一類是短暫而易變的意見(如,各種文學藝術理論),另一類是普遍信念(如,封建主義、基督教),後者曆數百年而不變,成為傳統,以構文明。普遍信念的紮根或根除均極其不易,通常唯有暴力革命才能對其加以革新。它在哲學上的荒謬性並不妨礙其傳播,一如在長達1500年的時間裡,莫洛克神般野蠻的宗教神話在歐洲各民族心中是那般不容抗辯。

群體意見的多變。一切與民族普遍信念相悖的意見——如同岩石上的流沙——極其易變。它們層見疊出的原因有三:普遍信仰的衰落;群眾勢力不受制衡的增長;報業對對立意見的不斷呈現。此三者加之政府領導輿論的無能,使群眾對一切秩序都存有極端分歧的信念,並對不明確觸及自身利益的事務愈發麻木不仁。

四、第三卷 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

群體的分類。

(1)異質性群體:由各特點、各職業、各智力水平的個人組成。

a.無名稱的群體(如,街頭群體)………………缺乏責任感

b.有名稱的群體(如,陪審團、議會等)………具備責任感

(2)同質性群體

a.派別(政治派別、宗教派別等)

b.身份團體(軍人、僧侶、勞工等)

c.階級(中產階級、農民階級等)

說明:前文所述均為異質性群體的特徵。

種族是影響異質性群體的基本因素。但「群體」並非「種族全體」。種族精神是共同體間的質的規定性,而群體精神則是變動不居的。故從共同體這一層面看,種族精神代表文明狀態,而群體精神代表野蠻狀態。

被稱為犯罪群體的群體。 犯罪群體表現出易受慫恿、輕信、易變、感情極端化、對美德的無意識實踐等一般化特徵。對群體而言,只有法律意義上的犯罪,在心理上它毫不懷疑自己的清白——犯罪的個人始終堅信他只是在履行某種責任。多數人暴政,將群體那率直而幼稚的正義感展露無遺。這種在「崇高」名義下道德水準的放量下跌是很可怕的——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一個理直氣壯的群體呼嘯著一往無前地墮落呢?

刑事案件的陪審團。 陪審團的判決獨立於它的人員成分。作為群體的一類,陪審團也深受無意識情緒、被告名望等因素的影響,理性思維的匱乏令其鮮為證據所動。動之以情,是辯護律師的首要任務,此後一切證據都可能變得十分令人信服。對某些因感情原因而違法的案件,陪審團常常優柔寡斷,而這恰好緩解了法律的嚴酷性,彌補了冷漠無情的法官因職業嚴肅性而造成的缺憾。

選民群體。

選民群體同樣不具批判精神,他們輕信、易怒、頭腦簡單。名望是征服他們的必要條件,欲將其徹底說服,候選人應毫無懼色地口頭承諾最重要的改革,事實上選民並不關心自己支持的候選人在實行其競選綱領方面走了多遠,雖然正是此綱領使選民以為自己的選擇受到保障。

再來說說普選權問題。普選權雖有缺陷,卻不能廢除。誠然,一種文明的偉大,如果僅靠以人多勢眾自誇的成員的選票,是無法讓人放心的。但是,普選觀念有著和中世紀宗教教條一樣強大的絕對權力。打個比方,一個被送回中世紀的現代自由思想家在發現當時宗教觀念的無上權力之後,難道能無視火刑柱而奮起攻擊嗎?雖然歷史上不乏布魯諾之類的真理殉道者,但時下的政客可不具備這樣的覺悟與膽量,何況普選教條對自身形象有利。(這是一個精英主義者對民主的不滿和忐忑) 即便選舉權受限,選舉結果也不會改變多少。由博學之士組成的選民群體,仍然主要受感情和黨派精神的支配。

議會。

五、後記

概括地講,勒龐在《烏合之眾》中研究了兩個基本問題:個體是如何被群體湮沒的?群體是如何淪為「領袖的囚徒」的?勒龐的深刻一如馬基雅維利。但二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展示了統治者的牧民之術,而前者是被牧之民俯首稱臣的馴服心理的演繹,或者說,領袖崇拜的心理解構。群體是無辜者亦是造孽者,從這個角度看《烏合之眾》,實在像極了一部人類的悲劇史。

[相關書目]

塞奇?莫斯科維奇:《群氓的時代》,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1992年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商務印書館,1988年

王希:《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②(《浪潮》大致內容,轉自:http://wenwen.sogou.com/z/q101559609.htm)

電影改編於一個真實的事情。1967年4月,加利福尼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歷史課,進行到第三帝國時,一個學生提了個問題,

為什麼德國人聲稱,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麼無論農民、銀行僱員、教師

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里發生的慘劇?當時的任課老師Ron

Jones不知道如何回答。下課後,經過思考,這個老師大膽決定進行一項實驗,

在他的課堂上重現德國納粹獨裁統治。電影是這樣開始的,選修政治體制課的所

有學生都認為納粹是不可能在德國重現的。但是,老師在短短的五天就實現了在

課堂上進行納粹的統治。

  第一課,嚴明紀律。對老師使用敬稱,糾正坐姿站姿,請求發言要舉手,發

言時要站立,不服從的被要求退出選課,只有一個退出,一個退出後又回來。 

 

  第二課,團結緊張。宣揚集體主義,體驗團結的力量。每個人上課的座位由

老師定好。全班原地踏步,一直到整齊得可以搖塌一座橋。發言不舉手的被反覆

要求先舉手,回答問題不簡潔明確的也被反覆訓練。有選修其它課的學生要求轉

到這個獨裁班上課。

  第三課,泯滅個性。動議統一服裝,泯滅學生的個體差別。沒有要求的服裝

又不願意自己購買的,有同學主動要贈送。課後有學生焚燒了自己的品牌運動服,

阿迪,耐克什麼的。

  第四課,排異擴張。沒有按第三課的呼聲穿著白襯衣的學生明顯感受到壓力,

老師對紅衣女孩的舉手視而不見,學生對別的顏色服裝的同學「道路以目」。動

議給這個集體命名,設計標識,製作網頁。這個以「浪潮」命名的團體的影響已

經衝出學校。夜晚,「浪潮人」把他們的標識貼到商業區的顯眼出,甚至還把他

們的巨大幅標識噴繪到市政府大樓上。一直穿著紅衣的女孩感覺同學對她象對待

麻風病人。

  第五課,首領崇拜。動議制定統一的手勢。最激進的學生甚至要跟著老師當

他的保鏢,並逗留在老師家裡影響老師的夫妻關係。紅衣女孩開始抗擊「浪潮」

但是身單力薄,孤掌難鳴。

  第六課,悲劇收場。對「浪潮」逐漸失去控制看出苗頭,並表達不同意見的

人被首領宣布為叛徒,討論如何制裁。到這個地步,老師說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法

西斯當年做的,並宣布獨裁實驗結束,要解散「浪潮」,但是已經視浪潮為生命

的Tim拔出手槍阻止「浪潮」解散,開槍射擊同學並自殺身亡。

有興趣的話,可以多去了解營銷心理學,群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吶~,因為生活總要有取捨,所以雖然回答者自身對心理學很感興趣,但不得不暫時放棄,所以emm...希望上面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吶~

(假如有幫助嗯,還是希望有人贊吶(≧▽≦))


你聯繫上下文就知道,統一思想是圍繞目標的,讓大家放下分歧,共同努力,解決首要任務


按照辯證法,統一思想的意思就是沒有思想。


可以做到形式上的統一,鼓勵倡導某種思想成為主流,人們容易在利益和社會導向的驅使之下選擇主流思想,而其它思想由於了解渠道的困難或功利和實用價值未被開發等的原因,難以成為大眾的需要。

不過人們無法滿足的巨大需求便決定了思想的不斷輸出,需求不同導致思想的輸出也會發生碰撞衝突。

主要需求戰勝另外一些需求便是思想做到形式上統一的過程,國家出現思想統一趨勢時,往往是主要矛盾和需求的反映。

強制手段做到思想的統一往往難以長久,特別是在充滿著多樣化生活需求的今天。除非人類只能輸入思想和個人意志而不能反映需要,那麼,這樣和機器又有什麼區別呢?


之前不知道看那個答主說的特好,忘了id了又知道的提醒一下。

大意是社會是建立在絕大多數人的順從和少數人的反叛上之類的話吧。如果100%思想順從的話那麼國家也沒有什麼進步的動力了,如果叛逆的人太多又會導致國家動亂……

維持在一個平衡的微妙狀態一直是中國千年來tz者們的一門高深的藝術。


推薦閱讀:

無知者真的快樂嗎?
和父母在思想上有很多方面的分歧怎麼辦?
踏入社會後越來越物質是人類必經的過程嗎?
君子的道,被人看不起么?(具體看描述)?
有想法,想去做。但又不會做,怎麼辦?

TAG: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