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能為即將消逝的童年做些什麼?


首先,我得確認你指的童年的含義。

如果童年是指上中學以前3歲以後的歲月,即3歲到12歲這個年齡段,那麼,你在10歲左右時,你既提不出這個問題,也做不了什麼。

如果你說的是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所著《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的現象,他本人也稱,提供不了答案,我覺得我們能做的也非常有限,或者也做不了什麼。

波茲曼提出的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童年,而非生物學的童年。他的意思是,人因具備讀書能力才成年,從書中知道童年不知的成年秘密,能夠進行概念思考而成年,自從有了印刷術後,是否具有閱讀能力,是文化意義上區別童年與成年的一道坎。但屏幕即電視文化的強力介入,24小時不斷,孩子們與成年人一起,觀看同樣的節日,商業的、兇殺、尤其是性文化,充斥其間,本屬成年人才知道的事,不識字的童年,依靠讀圖聽淺白解說就知道了,因此,童年消逝了。

學者周國平在評價此書時說,中國當今的現實是,不但是電視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導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為徹底。

剛剛去世的喬布斯說:「我見過的最有害的技術是電視機,但是,從好的方面來說,電視又是最了不起的發明。」他所說的有害性,不知是否也包括了這層含義。

文化意義上的童年應該是指,想知欲知而不知充滿了好奇的年代。想想我們自己的童年,望星空、看月亮,充滿了各種想像。這種好奇中的想像,通常是美好的,還會和一些美好的民間故事聯在一起。當這種想像得以充分地揮灑時,他可能會成為一個人終生的導引。從一些作家的傳記中可以得知,童年時代的生活狀況及上輩人講述的有趣故事,是其心理趨向和美感的來源之一。而想像力,則是許多發明創造的先決條件之一。生物學上的童年可以消失,而文化意義上的童真,卻可能伴隨終生。

發育階段的童年,本來就是為接受和想像這個世界準備的,當著超越這個階段,去過度地接受成人文化時,相當於莊稼提前旺長,看起來似乎很好,結果到了該結實時,卻結不出好粒來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你在電視上或參加某項活動,看見幾乎所有的兒童表演,都是成人模仿秀,而懵懂的成人還在那裡鼓掌時,當孩子們在電視上看見那些露骨的涉性廣告、表演或外出時隨處可見豐乳肥臀、搔首弄姿的廣告時,當孩子們和大人一起觀看那些製造出來的相親節日,聽著那些我寧可坐在寶馬車裡哭,看著哪些成人故作天真的拙劣表演時,當成人們出於未來功利考慮,心焦火燎,過多地對孩子施以各種早教,毫不留情地奪去了孩子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在這種商業加淺薄製造出來的無處不在的文化包圍下,除了一聲嘆息外,你能改變什麼呢?

還可以說出許多許多,所以我們需要進行文化反省!


用大人的智慧,像個孩子一樣,向前走,莫回頭,去探索世界吧!


誰標記的,想聽什麼?


我兒兩歲了,最近突然覺得孩子才是大人最好的老師。舉兩個例子:

朋友帶孩子去看新房,小區中間有一個漂亮的城堡,朋友說好漂亮呀,孩子走近說:「什麼破城堡!原來是滑梯。」在孩子眼裡,滑梯就是滑梯,城堡就應該有城堡的玩法。我們是不是太喜歡在簡單的事情上構建城堡了?

兒子指著蜻蜓的翅膀說這是知了的,這是蚊子的。上班路上一直在思考,孩子不能給出我們認為的正確答案可能是因為他們聯想能力太強了,而我們的聯想能力卻幾乎喪失了。孩子可以對著虛空玩的不亦樂乎,而我們卻不斷的去尋找幸福快樂,得到的卻多為惆悵。三步之內皆美景,幸福快樂就在身邊。

禪師講孩子是最單純的。我認為孩子掌握著最有效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大人的智慧,像個孩子一樣,向前走,莫回頭,去探索世界吧!


註定要消逝的東西沒有必要強留,一定要留那就努力保持兒童特有的坦率、對世界充滿好奇和無時無刻不有的想像力。


和孩子做朋友,他的童年會更加幸福、愉快,家長也能重回到童年。

如果家長有更多的時間,有更好的修養,就不必將自己的孩子交給那些做批量教育的機構,就不必讓自己的孩子成天的面對電視機,不必讓自己的孩子太早、太多地受到工業化、專業化、信息化、數字化的文明社會的荼毒。

最深刻的體驗是,孩子的天真來自於尚未建立的世界觀,尚未成熟的價值觀,他們簡簡單單的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心性想事情,做事情。

而成人和孩子的最大的衝突,就是依照自己已經建立的觀念、價值來要求和約束他們。


最近剛讀完《童年的消逝》,雖然是老師布置的作業,為了我的學分而努力的,但是 ,當我真的看了這本書之後,就有一些欲罷不能了。尤其是針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想的更多了。

1.我們的童年vs現在孩子的童年

我覺得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應該都還記得,我們小的時候,課間、放學、周末,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是什麼?是看電視?貌似只有每天5點還是6點的動畫片。看電腦?那個時候的電腦遠沒有現在普及度這麼高,想上網就要去網吧。花錢不說,還不知道要幹嘛。

我們做的最多的,就是和我們的朋友們一起做遊戲。打老虎、跳皮筋、老鷹捉小雞、丟手絹、你追我趕、誰是木頭人、捉迷藏、搖呼啦圈、過家家等等等等,我能舉出來的例子真的太多了,每一個都是我童年的美好回憶。想起來就覺得滿滿的幸福。即使我可能不記得和我玩兒的人叫什麼名字了,但是,那時的笑臉卻是難以忘懷的。

我們再來看看現在。有多少的小孩子玩兒手機玩兒的比大人還在行?有多少小孩子不給手機玩兒就撒潑耍賴?有多少小孩子有手機就萬事足,家長愛哪兒哪兒去?有多少孩子,現在還會跳皮筋?他們除了玩兒手機,就是看電視吧?有孩子會看書么?有孩子會經常出去和朋友們玩兒么?

細細想來,真的有點兒可怕。我們的孩子被科技產品充斥了生活。我們能想起來的,是童年的遊戲,是童年的玩伴。現在的孩子們未來能想起來的,是不是以手機居多?

2.我們童年的遊戲vs現在孩子的遊戲

我不否認,現在的科技發展確實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豐富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可以更多、更快、更好的了解這個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發生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真的對孩子那麼重要麼?

打老虎、跳皮筋、老鷹捉小雞、丟手絹、你追我趕、誰是木頭人、捉迷藏、搖呼啦圈、過家家,每一個遊戲都需要兩個至兩個以上的孩子參與。孩子可以學會和其他的孩子相處,孩子可以鍛煉他們身上的肌肉控制能力,孩子可以遇到更多不同的觀點,孩子可以親手去感受、摸到這個世界。

但是現在呢?我記得我看過一個小孩子玩兒一個「剪扣子」的遊戲。就是屏幕上會出現1-3顆的扣子和一把能動的剪子,然後,小孩子只需要用兩根手指放在屏幕上(無論哪兩根)進行開合的動作,就可以控制著剪子去剪扣子。這個遊戲說是鍛煉孩子手指的控制能力的。我真的很想說放*!

在冰冷的屏幕上,孩子能夠知道剪子的重量么?能夠知道怎麼用剪子嗎?能夠摸到扣子的突起嗎?知道剪扣子需要用手指使力,而不是只要簡單的平移就可以了嗎?玩兒這個遊戲玩兒多了的孩子,你覺得他在現實生活中就真的學會剪扣子了嗎?也許有的人會說小孩子玩兒剪子很危險,那我只想說,你真的給自己的偷懶找了一個借口。玩兒手機,你真的不用看著。但是,如果你的小孩子玩兒真的見到,你確定你不會看著么?你看著你的孩子還會傷到?那你的心真的有點兒大。

3.我們童年接觸的世界vs現在孩子接觸的世界

都說,小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很快樂。確實是,但那是以前。現在的信息這麼爆炸,各種小學生初中生都人手一個手機可以隨便上網下信息來看。你真的覺得,我們的童年世界和現在的童年世界是一樣的嗎?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男女朋友是什麼,現在的小孩子幼兒園可能就有了「男朋友」或「女朋友」。

小的時候,我看的動畫片都是《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藍皮鼠大臉貓》,積極正能量的不得了,現在的小孩子看《喜洋洋》、《光頭強》,裡面的人無論怎麼對待都不會死,所以出現了一則一個小孩子被綁到樹上焚燒的新聞。

小的時候,我在公共場合吵鬧,爸媽會給我一個玩具(非電子類),現在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爸媽會給他一個手機或者iPad。

當我意識到現在的孩子是這樣的童年的時候,真的想想都有些可怕。那些冰冷的電子產品充斥了孩子的整個童年。是的,這樣父母真的輕鬆了,只需要花一點兒錢,孩子就可以老老實實的在那裡坐一天,不吵不鬧。但是,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真的可有可無嗎?用點子產品換來了孩子的安靜,這個公式真的平等嗎?

尤其是以電子產品作為獎勵的。

如果你現在安靜一會兒,你可以玩兒手機;如果你寫完作業,你可以玩兒手機;如果你聽話,你可以玩兒手機;如果你……可以玩兒手機。

當手機成為了一種獎勵,成為了小孩子獲得的一種成就,一種戰利品,你真的覺得他以後不會以有手機玩手機為榮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有關「童年」的歷史的書,他寫了「童年」的產生、發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過程。但是,他沒有寫我們應該怎麼辦。這本書不是讓你用來找辦法的,因為沒有具體的解決辦法。但是,你會看到一個赤裸裸的童年被侵蝕的世界。


推薦閱讀:

來來來~說說你小時候的零用錢都花在哪些好吃的上了?
來吐槽一下自己小時候的審美?
都說長大需要一個過程,可是什麼時候(或者什麼事情)會讓你突然覺得長大了?
誰知道有一個國產動畫片,一個男孩拿著類似彈珠發射器的東西(藍色的),好懷念看那個動畫片的時候。?
為什麼小時候會比較開心?

TAG:人生 | 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