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古以來大多數中國人對科學沒興趣?


主要是因為中國人沒能發現「美洲的無主的金銀」啊。

如果有了錢,那就可以「為所欲為」,從福報中脫身,干點兒啥呢?吃喝嫖賭,是絕大多數人的正常選擇。但是,林子大了,就會難免的,什麼鳥都有,其中就會有個別的奇葩,去搞文學,去搞藝術,去搞所謂的科學了。

這時,就有錢人發現,咦?搞科學和藝術,真的可以青史留名。我又不想費力氣去搞這些個東西,怎麼辦呢?我自己搞不了科學,還可以通過資助這些奇葩啊。出門會客,還可以把這些人的名字掛嘴上,我資助的誰誰誰,最近怎麼怎麼樣了。就跟,電視里八旗子弟逗蛐蛐沒什麼不同,只不過,八旗子弟那麼兩毛錢,養不起這麼高級的能載入史冊的蛐蛐。

中國人為什麼對科學沒興趣?因為沒有發現「美洲的無主的金銀」。為什麼沒有發現「美洲的無主的金銀」?因為……

真想知道,讀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吧。你想知道的答案,都在裡面。


個人觀點,其實,這個問題問的不太準確,對於科學的定義很廣泛,中國的陶瓷文化,鑄造武器錢幣等鑄造術,造紙術,印刷術也就是所謂的四大發明,以及對天文地理的分析都是有很偉大的造詣的,其實很多都可以歸為科學。受到歷史某些因素和當時的朝代制度以及後續的社會制度,相對阻礙了科學的發展。就比如科舉制度,考試只考語言文學。文人墨客,寫文章,吟詩習字,盛行文學之風,備受寵愛,一些技術掌握者無法得到重視,並不是人們對科學沒興趣,而是大多數取決於當時生活環境的影響。


謝邀啦,回答問什麼之前先說說後面的部分「自古中國人對科學沒興趣」

這個結論是建立在當前的現代化科學觀上的是吧?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現代化思潮起源於哪裡呢?伽利略的實驗、牛頓、愛因斯坦?近現代思潮脫胎於文藝復興後的西歐文明,不管是「專業」、「不同專業有不同的標準」這些方法基礎,還是所謂「客觀」「中立」這種思想基礎,都是西歐思想的體現。

你用西歐思想來度量中國古代,那很容易得到這個「中國人對科學沒興趣」這個結論了。這個時候問為什麼。。。。就彷彿你用宣紙墨水畫了一輩子國畫,不知油畫為何物的你忽然被自幼接受西方美術的孫子問了句:你為啥對油畫沒興趣(內心:油畫是啥為啥油畫?)

順便補充一句我的想法吧,西歐思想的分(比如化學和物理就不是一套模型體系,只在部分地方有交叉結合,再比如面對數學崇尚普世面對藝術崇尚個性,不同領域被分割,被加以不同的方法與判別標準)和中國的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和君子有啥關係?為啥天道穩健君子就要自強?以及物的道德等思想。這種大一統的模型能否在人類文明消失之前被找出或者證明不存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沒有西歐那種分,分一個適用一個那麼好驗證)孰高孰下不一定哦,只是西歐思想先得到了所謂科學的加持罷了


如果給世界上大部分小孩子自己選,他們會選玩遊戲,看電視。

如果給世界上大部分學生自己選,他們會選快樂教育而不是痛苦地學習知識。是的,學習知識是痛苦的,在學校一天天學習實際上是有違天性的。

但人的發展和自我實現,本身就是一個逆天性的過程。

這個問題不恰當,不止中國人,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不喜歡科學,因為學習科學是反天性的。甚至使用科學思維,或者說理性思維都一定程度上是反天性的。所以才會有,造謠容易闢謠難這類現象。

這個問題這樣問比較恰當: 為什麼人們不喜歡科學。回答是: 反天性。


科學在中國古代歸為術的一種,雖然利於萬民,只能用於眼前,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不會推陳出新,而且古代中國讀書人講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可沒時間研究隨時被更新的東西。

比如在孔子出生前,你有兩種選擇:a:寫一本用割圓術推算圓周率,以及實際應用的書;b:直接搶在孔子前寫一本《論語》。

選a,後世會把你定義為偉大的數學家,鼻祖。在專業領域,在小學課本里,榮光萬丈。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圓周率及其應用,已經更新很久了。

選b,後世會把你捧到高位,把你的畫像掛在牆上,香火環繞下,是一代又一代的王侯將相,無數讀書人的膜拜。

《孟子》《詩經》《孫子兵法》《史記》《資治通鑒》等等書籍,其內容耳熟能詳,百看不厭;但是《九章算術》《齊民要術》《水經注》《天工開物》等,很多人也就知道名字,以及大概內容。這就是「術」與「道」的差距。所以科學,在古代中國不被重視。


推薦閱讀:

TAG:中國人 | 中國 | 科學 |